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例谈小学数学文本阅读的重要性

例谈小学数学文本阅读的重要性

更新时间:2014-07-22 09:12:16

《例谈小学数学文本阅读的重要性》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阅读,尤其是文本的阅读,历来被看作是语文教学的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也向来被忽略,甚至在不少公开课教学中,有时候根本就没有“组织学生阅读数学课本”这一环节。以至于,早读时间,学生往往捧起的不是数学课本,因为数学课本中可读的文字确实有限。其实,不光语文教学需要组织学生阅读,数学教学更离不开文本的阅读,没有对文本的理解,就没有清晰的数学思维。“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维”,苏霍姆林斯基用这样的话道出了阅读对思维的重要性。

 那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文本的阅读呢?笔者做如下例谈:

 一、概念教学中的文本阅读

 数学上的很多定义、定理在小学阶段常笼统地称之为概念,这些概念的学习,如果老师只是单纯地强调学生去读、去背,而没有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进而理解,久而久之必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甚至是思维紊乱。

 例如,在概念中经常出现“通常”这个词:

 1.“分数乘法中有带分数的,通常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然后再乘。”

 2.“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

 3.“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这里的三段话中出现了四个“通常”,教师完全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概念做进一步的阅读、理解。

 第一句话中之所以用“通常”而不用“一定”、“必须”,是表示这种算法并非唯一的方法。例如,计算18×5|2/3,既可以采用“18×5+18(2/3)”进行计算,也可以采用“18×17/3”进行计算,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算法一比算法二来得简单。

 第二句话中的“通常”就是为了强调百分数与分数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它的分母固定为100,但不是指某个确定的具体数,而是指特定含义的比值。而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值,也可以表示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比值,例如,我们可以说“把一条绳子剪去它的1/4”,也可以说“把一条绳子剪去它的25%”,我们可以说“一条绳子长1/4米”,却不能说“一条绳子长25%米”。

 第三句话中前一个“通常”是指一般情况下把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例如:3/8=0.375=37.5%。但有些特殊情况,比如遇到分母是100的约数或倍数的分数时,我们可以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这些分数先转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改写成百分数,例如:3/4=75/100=75%。后一个“通常”则是一种一般规定和要求,这样在计算中既不会过于繁杂,又可使结果较为精确,而如果题目对保留的位数有明确规定,我们就应按规定计算。

 通过这样的阅读、引导、辨析,学生真正理解这四个“通常”的内涵,对于相关概念的应用自然是水到渠成。类似这样的文本阅读,还比如“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

 二、解决问题教学中的文本阅读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更需要进行文本阅读。此时的阅读,是要求学生从一段话中找出解答问题需要的条件。例如在解答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有些同学由于没有很好地阅读题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常出现将该用乘法解答的题目用除法解答,而该用除法解答的题目却用乘法解答的错误(这里所说的解题方法指的是算术法,不含列方程解答的方法)。

 1.停车场有18辆大客车,小汽车的辆数比大客车多1/6。小汽车有多少辆?

 2.停车场有18辆大客车,大客车的辆数比小汽车少1/7。小汽车有多少辆?

 3.停车场有21辆小汽车,大客车的辆数比小汽车少1/7。大客车有多少辆?

 4.停车场有21辆小汽车,小汽车比大客车多1/6。大客车有多少辆?

 这是一组利用分数的知识来解答的解决问题典型题组。解答这组题目时,首先应该先比较各题中是以谁为单位“1”,单位“1”的量是已知或是未知的。

 通过阅读、比较可以发现,1、3两题单位“1”的量(小汽车的辆数)是已知的,与单位“1”相比较的量(大客车的辆数)是未知的,属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题型。解题规律是:比较量=标准量×比较量对应的分率。

 2、4两题单位“1”的量(大客车的辆数)是未知的,与单位“1”相比较的量(小汽车的辆数)是已知的,属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题型。解题规律是:标准量=比较量&bide;比较量所对应的分率。

 这样的阅读,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通过阅读题目,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弄清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联系,继而找出解答问题所需要的条件,并通过归纳,提高解题能力。

 三、辨析练习中的文本阅读

 辨析练习是小学数学常用的一种题型,通过这样的练习,旨在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这样的练习,时常以似是而非的题目呈现,因此,对这种辨析题的阅读,显得尤为重要。例如下面的四道题目,就是辨析练习中常见的题型:

 1.小数点后面添上零或者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

 2.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

 3.把一根木料锯成3段要用9分钟,那么用同样的速度把这根木料锯成5段要用15分钟。( )

 4.甲数比乙数多20%,乙数比甲数少20%。( )

 从题面上看,好像每句话说的都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也经常做这样的判断,但实际上上述四句话都是错误的。因此,适时引导学生逐字逐字的阅读,找出其中的“破绽”才是关键。

 第一题,考察的是小数的性质,需要引导学生回忆“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通过阅读、对比,学生对其中的错误就不难发现了。

 第二题,考察的是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这两者属不同的概念范畴,通过阅读、对比,学生也能得出相同的仅是数据,周长和面积是不可能相等的,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对“棱长为6厘米的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相等”的判断等。

 第三题,考察的是“锯木段数与锯木次数”的关系,这样的题目甚至可以说是生活常识的数学化,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模拟操作,得出“段数=次数+1”,类似的题型还有在公路上植树的问题等。

 第四题,考察的则是学生对于单位“1”的理解,也是考查学生是否从整数思维过渡到了分数(百分数)思维。

 四、定律教学中的文本阅读

 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这些运算定律如果学生掌握好了,在计算过程中常常可以化繁为简,大大提高计算速度。然而,学生对于这些定律尤其是中年级时对分配律的学习,往往因为文本阅读不够深刻,常常导致应用出错。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应该引导学生加强对关键字、词的阅读:

 1.相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这里为什么用“相乘”而不用“乘以”,说明了乘法分配律不但可以是“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也可以是“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就像:(48+36)×5=48×5+36×5,5×(48+36)=5×48+5×36,都是在计算中应用了乘法分配律。

 2.分别:“……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应该说,“分别”是分配律中的重点,也是难点,例如学生计算82×50=(80+2)×50=80×50+2,显然就没有理解“分别”的含义。这里的“分别”,应该是50既要和80相乘,也要和2相乘,所以“82×50”应用乘法分配律正确的计算是82×50=(80+2)×50=80×50+2×50。

 当然,引导学生阅读好关键字词后,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进行延伸、归纳式的阅读,通过乘法分配律的学习把分配律学习完整,不但是“两个数的和(差)同一个数相乘”,还可以是“两个数的和(差)除以一个数”,甚至是分配律的反运用。

 数学文本的阅读,远不止上述内容,它涉及到数学教学的方方面面,哪怕是计算这样的纯数字,同样离不开引导学生去阅读。因此,教师更应该在教学中做好学生的阅读指导,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去阅读,阅读些什么,最终形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相关阅读
推荐
  • 给低年级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阶梯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反思 学习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对于缺乏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由于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对于认识倍这样一个比较抽象的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难的。要给学生的数学抽象一个阶梯,让学生逐步的从形象的认识到形成表象再抽象成数学思考。 一、分一分,充分感知 生活中接触比较多的是一个一个地分东西,例题通过两种花: 蓝花和黄花比一比,比的结果怎样?让学生回忆起可以一个对一个地比,比出哪种多,多几个或者是哪种花少,少几个。教师通过告诉学生还可以一份一份

  • 小学数学学科组第一学期“小班化教育”主题研修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运用小班化教育理念,有效开展分层作业 主题由来 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的着眼点主要在这一点上) 这是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育提出的要求.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就不能无视这种差异,而应因人定标、因材施教.发展性教学理论认为差异是一种资源,而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更是我们实行素质的一个重要理念.

  • 启发性提问帮助学生探究思考

    为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语)有效的成功的智力活动,不仅锻炼乐意学习的情感,而且还可伴随意志努力和对学习的热爱,对科学的崇尚精神。 基于此,在课堂上作了一些小小的尝试。 一、教学实录:(《圆锥的体积》课堂片段实录)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请你想一想我们是怎样推导有关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或体积的计算方法的? 生:通过操作,借助已学过的知识来进行推导。 师:那么,你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来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呢? 学生操作。拿出事先做好的已标明底面直径

  • 三角形的认识 教研组说课

    一、找准起点,主动建构知识 所有的教学都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的,也只有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的学习学生才能充分让学生参与。《三角形的认识》这一内容在教学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广泛接触了表面是三角形的物体,看到三角形的形状,就是数学学习过程中,三角形也已经是同学们学习的朋友了,在小学二年级也已经认识了直角三角形,我们的孩子对三角形已有自己的认识。今天的课堂无非是对同学们直观认识的三角形进一步整理和归纳,从理性的层面来分析和提升。基于这样的认识,一开始就切入主题,让孩子用手指书空三角形,

  • “小数乘法简便运算”教学的细节反思

    教学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一课时,我在课前设计是将学生已学知识整数的简便运算与新接触的小数乘法的知识相联系,从而迁移到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的内容上来。首先,边复习整数的简便运算,边说运算定律,再由口算引入小数乘法的计算,为新课作好铺垫,其中出现一些与本课内容有密切关系的题 (如;0.2 5,1.25,0.08,0.4),让学生自然地进入新课。 让学生在复习整数简便运算定律的基础上,尝试能否运用到小数乘法当中,培养学生大胆联想的学习方法(这是数学课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对于今后的许多知识的学习也有着重要的

  • 深入研读教材,合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认识几分之一》这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别,而且在意义的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如何突破这些教学难点呢?我认为,教师首先要正确解读教材,把握教材,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起点,为学生创设一条认识分数的最佳途径。根据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数形结合,无疑应成为突破本课难点的最佳途径。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非。 数形结合是

  • 听了四边形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一、关注学生在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国家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本节课中李老师由校园场景图引入: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哪些图形、、、、、、。这样的导入既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和亲切感。学生找到各种图形老师一一贴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分一分。 学生认为是四边形的移在一起。(由于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四边形的概念) 师: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能根据不同形状的四边形说一说四边形共同的特征:、、、

  • 数学观摩课反思——用严谨、生活的态度去做好每一节课

    上周四,我有幸参加了在黄河路二小举办的郑州市数学观摩研讨课,在那里,我见识了很多老师的风采,领略了他们的教学魅力。现在我把感受、体会到的其他老师的优点情况汇报如下: 首先,我很欣赏那位《认识百分数》的老师,他的课堂你会发现与生活息息相关,他把我们生活当中常见但不注意的百分数带进了课堂,让我们觉得数学原来就在我们身边,学好数学,我们的生活都会随之变的简单。其次,老师都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了课堂里面,如《平面图形面积复习》让学生去探究各个图形的面积公式的由来,不再是让大家简单的记住,而是自己发现并给以总结。充分

  • 关注孩子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最近,我在数学认识厘米和认识图形的过程中有所感悟,主要是:一、 让学生在问中学,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认知的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失衡再平衡的渐进过程。创造新奇有趣,富于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在问中讨论交流,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如在学习厘米的认识时,让学生量一量课桌的长度,结果学生有的说有5把尺子长;有的说有6枝铅笔长;有的说有7长这是我让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同样的课桌量的结果却不同?你们有什么样的想法? 这样,学生就会深深地感悟到统一测量单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