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儿教师 > 幼儿园教师读后感
在书中解读新课程《新课程的故事与解读》读后感

在书中解读新课程《新课程的故事与解读》读后感

更新时间:2014-07-20 14:35:18

《在书中解读新课程《新课程的故事与解读》读后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教师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新课程的变革对于我们每一位老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认真的学习新课程,才能将新课程的理念运用到我们的实际教学中。那如何将新课程的理念运用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呢?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教师的角色转变呢?带着这些对问题,我阅读了《新课程的故事与解读》一书,在书中解读新课程。以下就是我阅读此书的一些感想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 书中的题目很吸引人。
每个故事的题目,都很吸引人,贴近我们的教学生活。如:“我们该教学
生干什么”“当老师的感觉”“他们学到了什么”“教师在课堂上忙些什么”等等。每当看了这些题目的时候就让人有种想继续阅读书中内容的冲动,带着这种冲动我每天连续阅读几十页,有种越看越想看的感觉。
二、 书中的故事隐含的理念值得阅读。
这本书是一本理论结合教学实践的读本,该书介绍一位课改专家在进行新
课程改革过程中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一些在学校中发生的事情,以故事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将新课程的内容与这些小故事结合起来,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因此,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就能让人很容易的了解作者在每一故事中要表达的意思。如:在“我们教学生干什么”这一章中,作者通过一个让孩子解决生活中小事情的故事,发现孩子解决生活中一些问题的能力很弱,甚至不知道怎样解决。让读者意识到,我们现在的教育应该要教学生学什么?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知识放在第一位的观念,因为我们对知识和技能的关注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而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和方法”意义的认识和关注程度还远远不足。作者指出教师一要教学生怎样做人,二要教学生怎么思考问题,最后才教学生具体的知识技能。
还有“基础知识削弱了吗”这个故事内容也很值得去看。作者分别举了日本孩子、美国孩子、和中国孩子上美术课画苹果,而教师却运用不同的指导方法,效果不同。通过对比,能看出中国孩子只要一次就能把苹果画得很像,而美国和日本的孩子要经过3次才能绘画出苹果。我们的孩子是最好的画家吗?我们的孩子画出的是自己的苹果吗?不是,是老师的苹果,我们的孩子只有技法上的模仿。所以孩子学到的是“统一的标准答案”。虽然美国的孩子的“苹果”不太像苹果,但是他们心中的苹果是体验到的“苹果”,是他们自己创造的苹果。他们鼓励幼儿追求个性化、特色化、丰富敏锐的内心世界,排斥的是统一的标准答案。在新课程中,作为教师也要鼓励幼儿追求个性化、特色化的作画,在掌握知识方面也要有自己的想法。此外,还要在开展活动时让幼儿多体验、多交流,这样孩子才会有自己的想法。作者有一句话说得很好:自己参与感悟与体验到的知识是最珍贵的,学生才不会忘记。
新课程的改革,不仅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还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等等,因此,老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新课程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这样才能跟上教育改革的大潮,才能做一个与时俱进的老师。
相关阅读
推荐
  • 清风明月 自在寻觅——《做温暖的教育者》读后感

    对一本教育类书籍的的阅读方式有多少种可能性呢?安静地进入,让作者带着你轻松游弋在各种教育观念间,寻觅着教育中的清风明月,陈震老师的《做温暖的教育者》一书做到了。 陈震老师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的语言功底深厚,善于敏感把握身边事物,对各种话题,信手拈来,皆从教育的角度进行叙述,日积月累,坚持书写,形成了二十七万余字的教育类著作。 书中文章大多短小精炼,无赘言赘语,给人很强的阅读愉悦感。书中话题涉及丰富,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一位普通教师为师、为学、为人的自在寻觅过程。面对现实的琐碎与繁杂,陈震老师始终以教育者

  • 做一个有执行力的教师——《一封给加西亚的信》读后感

    初次听到加西亚的名字是在一次会议上,当我还在纳闷加西亚是谁时,园长介绍了一封给加西亚的信这样一篇文章。才明白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原来不是加西亚而是罗文。回来上网仔细看了这个《一封给加西亚的信》后,觉得这真的是很让人回味的一个故事。 它说的是在100多年前美国与西班矛之间发生争夺殖民地的战争。美国总统麦金莱意识到,美军若想取得胜利必须马上与反抗西班矛的古巴将军加西亚取得联系。总统要把一封信送给古巴抵抗活动领导人加西亚。但是加西亚隐蔽在古巴辽阔的崇山峻岭中,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地点,这是一个困难得近乎无法完成的任务。

  • 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后感

    关于师幼互动,简单地说,就是指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幼儿在幼儿园里的活动以游戏为主,教育内容大多以带有趣味性的教育活动为载体;幼儿教师对于幼儿来说既是教育者,同时还是他们生活的照顾者,一个幼儿教师从早晨入园到傍晚离园,工作内容事无巨细,凡是与幼儿有关的,幼儿教师都要关注,幼儿与教师的相互作用对幼儿的发展起决定性影响。《纲要》中多次提到通过教师和幼儿的共同生活共同活动来形成探究式合作型的师幼共同体,有效地推动幼儿园的整体互动网络,促进教师和幼儿的共同成长。如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

  • 寻找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结合点,深化有效教学——读《融音乐于

    数学比较抽象、枯燥、严谨,而音乐则比较丰富、有趣、充满着情感及幻想。但两者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虽然旋律多变,但都由七个音符组成,数字1~7在音乐中是神奇的数字;音乐中的节奏、强弱等都存在着数学中量的差异。因此,在组织数学活动中,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和生动的音乐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音乐的魅力,为数学活动注入新的生命力。 西尔威斯特说过:难道不可以把音乐描述为感觉的数学,把数学描述为理智的音乐吗?无锡市惠山区实验幼儿园针对音乐与数学领域的互补作了研究,从三个视角反映多个镜头: 一、化静为动,以动激趣。 镜

  • 读《在教学中要学会自我调控》一文有感

    今天晚上,我看到了一篇名为《在教学中要学会自我调控》一文,被这篇文章深深地吸引了,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进行自我的调控,是有效开展日常教学活动必备的教育艺术,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具体体现。那么,教师如何做到恰到好处的自我调控,是推动教学过程进展,实现教学目标的条件。在本学期我园开展了每位教师的半日教学活动的规范过关,结合本文和我的所思所想,谈自己的粗浅感悟: 文中写到:当教师一走进教室,教师的体态语言就开始表达情意了。有经验的教师是非常重视用体态语言来调控教学活动的。的确,我这次聆听了中班的多位年轻教

  • 《当孩子玩出这样的情节时》读后感

    幼儿园是一个孩子成长的地方,通过玩,孩子能够增长见识,学到更多的本领。纲要中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正因为科学实践的真理,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重视游戏,坚持不懈开展游戏。因此,我们都会看到更多的教师每天和孩子们一起游戏,从而让孩子在游戏中,玩中学,学中乐。使幼儿快乐成长。 我园为了提升教师的技能,近日,我园开展了一次观看课堂游戏视频,不同的名师展示各种不同领域的游戏展示,可以看出,孩子们在游戏中,很快乐,很享受,使孩子们学到了更丰富的知识,同时,也达到了教师所创设的游戏目标。 上周,我园开

  • 幼教杂志 引领我成长

    幼教杂志引领我成长 阿荣旗王杰幼儿园史金凤读《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导读》体会 假期我读了《学前教育》和《幼儿教育导读》这两个杂志共10本,看了这10册刊物,我觉得这里涵盖了很多的内容,有教师随笔,专题研究,优秀课程,还有家长课程等等。虽然这都只是一些书面上的知识,但是多看,多读,总归是有好处的。至少理论上的知识增长了不少。 看了此两类刊物之后,我更加明白了什么是生活,什么是幼儿教育。幼儿教育的重点又是什么。它是丰富多彩的,每天的生活都会蕴含着无数的教育内容。真的值得我们去体会,去回味。看完了这个杂志后,我

  • 伯乐——《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为观看这部电影而潸然泪下的人肯定数以万计,我是其中之一,在孩子们深情地哼唱着的那首主旋律音乐下,我犹如剧中的公爵夫人,深深地被孩子们天籁般的嗓音感染着,惊叹着,为马修老师的教育智慧折服着,为他这位代课老师的专业而执著的精神感叹着。 影片中有两个对比鲜明的教育者的角色,好好先生马修老师和以暴制暴的院长,还有一批被世人抛弃的孩子们。两位教育者所持的不同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呈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后果。那个被院长冤枉的孩子蒙丹,最终用同样极端的方式来回赠给寄宿学校,毁损的不止是校舍,还有那个孩子早已残缺的心灵,这

  • 《规则与情感》读后感

    在2010年第10期的《上海托幼》一书上,我又看到应彩云老师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容。说她熟悉,是因为经常在《上海托幼》上拜读她的文章,也经常听说应老师的名字。说她陌生,是因为我从来也没有真正见到过她本人。每次读她的文章都感到很亲切,今天看到的《规则与情感》一文又给我同样的感觉。 对幼儿的规则与情感的问题同样是我们自己在工作中经常遇到的矛盾。尤其是青年教师,对孩子严格,会显得不亲切,有时还会带来家长的误解,于是青年教师就会采取与孩子打成一片,但同时带来的是孩子的疯闹与班级常规的杂乱。 如何处理好这两个之间的矛盾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