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儿教师 > 幼儿园教师读后感
读周益民《做个书生教师》有感

读周益民《做个书生教师》有感

更新时间:2020-05-01 19:25:51

《读周益民《做个书生教师》有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教师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周益民 ,海门实验学校教师,儿童阅读推广人,曾获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南通市学科带头人等称号。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教育教学文章百余篇。2002年起致力于“诗化语文”的行动研究,得到教育界、儿童文学界有关人士的关注。2004年,他在《人民教育》发表了《无法预约的精彩》一文,因其“思想的深度”和“教学技巧的娴熟”(《人民教育》编者按语),而引发了关于“教育理想的追求、对语文教学价值的理解、对新课程理念的阐释”等的全国性大讨论,《人民教育》该年第6期以“语文教学追求什么样的精彩”为话题作了重点报道。先后应邀赴杭州、长沙、柳州、北京、西安、郑州、广州等二十多个省市作观摩教学,’2001、’2002两度作为获奖青年教师代表在省“教海探航”征文颁奖活动中执教观摩课。他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一百余篇,参编、主编书籍《步入诗意的丛林》《阳光下的塑造—师生关系的理想追求》《新课程新设计小学语文二年级(上)》《新课程新设计小学语文二年级(下)》《新课程新设计小学语文三年级(上)》《语文第7册教案》。

这绝对是个教育界的“大腕”啊,身上的光环多得让人睁不开眼,但他身边的朋友却这样评价他,“一个资深宅男,一个外表冷静内心热情的人,一个追求真诚纯粹的人,一个把小学当作大学来读的人,一个长大的孩子,一个永远的文学儿童。”

这是我第一次读他的书。

   “水磨益民,像水一样优雅、从容、平和。”这是何捷老师为周益民老师的《做个书生教师》这本书作的序中的一句话。正是这句话吸引着我打开了这本书,我想找到答案:周益民的魅力,究竟在哪里?

         ★谦逊

   《做个书生教师》中有一篇文章《拒绝“著名”》。“  不知从哪天起,在某些场合,我开始被人介绍为“著名特级教师”,有时,前面甚至还要冠以“全国”二字。一开始,确实狠狠满足了一把自己的虚荣心,卧薪尝胆这些年,终于混到“著名”了。我是一个不善于在人前多露面的人,以前坐在主席台上被主持人介绍时,常常一阵慌乱,还不由扮个鬼脸吐下舌头,惹得底下一阵笑声。现在“著名”了,当然得有一点“著名”的样子。于是,腰板挺直,脸也绷紧,做出一副成熟相。谁知这么一来二去,竟又心虚起来。……再有主持人“著名”我时,我就会很书生气地站起来,说:“抱歉,本人是非著名教师。”低调的底色是谦逊,而谦逊源于通透。在低调的人看来,人生没有什么值得炫耀,也没有什么可以一辈子仗恃,唯有平和,平淡,平静,才能抵达生命的至美之境。于是,他们放低自己,与这个世界恬淡地交流。正如何捷老师在序中所写“……不张扬,也不外露,只是默默地潜滋暗长。”他的谦逊还表现在为人处事上。每次和朋友见面,他都先伸出手,先和朋友打招呼,和别人谈话从来没有自己,总介绍着友人……

     谦虚是一种美德,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德。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文明举止,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礼貌。而礼貌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时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他不会真正懂得礼貌。谦让也是谦虚、平等的表现,是礼貌的重要内涵。

  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的祖先对自然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根本特征之一。自古以来,人们有许多这方面的格言警句启迪后人,如“谦受益,满招损”,“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百尺竿头,还要更进一步”。

   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然而,就是像他这样的伟人,还是在有生之年中不断地学习、研究,活到老,学到老。有人去问爱因斯坦,说:“您可谓是物理学界空前绝后的人物了,何必还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呢?何不舒舒服服地休息呢?”爱因斯坦并没有立即回答他这个问题,而是找来一支笔一张纸,在纸上画上一个大圆和一个小圆,对那位年轻人说:“在目前的情况下,在物理学这个领域里可能是我比你懂得略多一些。正如你所知的是这个小圆,我所知的是这个大圆,然而整个物理学知识是无边无际的,对于小圆,它的周长小,即与不知领域的接触面小,它感受到自己未知的东西少;而大圆与外界接触的这一周长大,所以更感到自己未知的东西多,会更加努力地去探索。”

  20世纪中国作家和文化先驱之一蔡元培先生曾有过这样一件轶事:一次伦敦举行中国名画展,组委会派人去南京和上海监督选取博物院的名画,蔡先生与林语堂都参与其事。法国汉学家伯系和自认是中国通,在巡行观览时滔滔不绝,不能自已。林语堂注意观察蔡先生的表情,他不表示赞同或反对意见,只是客气地低声说:“是的,是的。”一脸平淡冷静的样子。后来伯希和若有所悟,闭口不言,面有惧色。林语堂后来在谈到蔡元培先生时还就伯希和一事感叹说:“这是中国人的涵养反映外国人卖弄的一幅绝妙图画。”

  谦虚,不仅应成为一种学习态度,更应该成为一种做人原则,所谓“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是也。

  我们每个人都要塑造一种“虚怀若谷”的品质,都要有一种“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精神。用我们有限的生命时间去探求更多的知识空间吧!

  ★纯粹

          周益民老师是个纯粹的人,一个心中无他,只有教育和孩子。 在他的心中, 生长着一个令他痴迷如斯的梦——那是语文教育的诗意之梦,那是一片澄澈碧蓝的教海之梦。

简洁内敛的教学气质使他很快就在教坛斩露头角。当一次次收获的欣喜归于平静,他忽然隐隐感到了某种缺失。是的,教艺的锤炼永远只是“匠”的追求,永不满足的行动者应该向着“师”的境界迈进。周益民的内心豁然敞亮了许多,他似乎瞧见了远山丛中那点点的星光。就这样,一个梦在他的心中悄悄萌长——要让语文学习成为诗意之旅。课堂上,周老师或似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 又或如一位智者,帮助学生挖掘文本深处的那一泉思想的汩汩清流。他是孩子们心灵的摆渡者,载着孩子们经历了一次精神的远游,就是这样的启蒙与引领,孩子们的幼小心灵中便种植下了哲学的思想,播撒下了诗歌的情感。

     老舍曾说过“语言的成长就是精神的成长”,“真正好看的人是不多施脂粉,不乱穿衣服的”。要把学生吸引到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来,我们就必须努力使自己的语文教学诗意化。这就是全国特级教师周益民提倡的“诗化语文”。他是诗化语文教学的探索者。他以精彩纷呈的课堂演绎了激情飞扬的本色语文 。。

上好上好一两节课不成问题,构建一个课程体系是需要智慧和毅力的。周益民老师淡淡地说:“我的课程理念不是要成为主流,我只希望唤醒大家思考,特别是对一些热门词、 时尚话语、主流观点的个性思考。”  他是一个思考的行者,走得很远、很深沉,但脚步轻盈,从不希望扬起尘土,惊扰路人。从不强求被谁认可,从不希望成为主流。他说:“行路的状态更适合我深入地研究。我享受探索的快乐。”一路行走,他的内心始终在欢歌,他用文字特有的律动与我们分享喜悦。 他的精神世界如此丰富多彩:有儿童相伴,枕书香入眠,同师友往来,醉在话语的故乡……
    他要我们记住:语文教育,应该是水磨的命业。一节课可以不要高效,儿童在课堂上未必要有明显的变化,但我们要留心母语中那些看似无用的用处,也许那就是承载母语的灵魂萤光。教育,可以让这些正在式微的光放大、变亮;教育,重要的是给予儿童滋养……

★平和

周益民老师时时刻刻在思考教育的真谛和价值是什么?在《特殊的加分》中他说“把检测转换成一次展示,变被动为主动,多好的创意!不,这背后更多的是对学习本质的理解,是对孩子学习心理的深刻把握。身为语文教师,我不由思考,我的语文教学能够从中获得什么启示?于是我在班级宣布,鼓励观看欣赏话剧、曲艺、朗诵会等演出,鼓励参加社会机构组织的名家讲座、参观研讨活动。母语的学习需要浸泡。当然这些都有相应的加分奖励。渐渐地,班级的QQ群中,家长们除了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还不时发布相关的演出信息。孩子们的课余话题中也多了这方面的内容。期末,朗读、背诵、演说,也都变成了一次次展示。在这种任务和情感双驱动的过程中,孩子们获得的,或许更多。”周益民老师说,我们对于母语的认识,往往是很片面的。其实母语不光是看的,还是听的。大多数家长常常忽略声音这一块。这学期,周老师新接一个班,他让孩子的家长引导孩子去听,无论曲艺还是广播剧、话剧,只要听了的,平时语文成绩就加分。这样的做法,是为了鼓励孩子打开自己的耳朵,感受母语的美好。周老师建议家长可以下载一些评书、广播剧,接送孩子的途中在车上播放。

《两只小鸟》带给他这样的思考,“这两只小鸟,正是鸟儿中的儿童、少年。于是,我不由得想起我们的孩子。我们又该给他们什么样的环境?当下的环境所造就的又是怎样的儿童?”

     周益民老师在教四年级时,会开一个学期的“对课”小课程,其中很有趣的一项,就是教孩子们通过分析自己名字的平仄组成,来体会“对子”“平仄和谐”的特点。很多父母在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费尽心思,要有寓意、有内涵、写起来好看,但往往忽略孩子名字字音的平仄变化。

周益民老师告诉大家,上课时自己会告诉孩子,名字中若有平仄的变化,读起来琅琅上口。“我是平仄平。”“我是平平仄。”孩子们就开始打量自己和同学的名字。“哎呀,张一飞是平平平,没有变化。”孩子因为自己的名字全是平声而懊恼,周老师就告诉孩子们,“一”字在遇到平声时要读第四声,孩子立刻开心起来。孩子们还会提出历史中和文学中的例子来反问老师,比如贾宝玉、曹雪芹、林则徐等等就是全平或全仄的名字,周老师就耐心地一一讲解。在往来互动中,孩子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也就渐渐高起来。

        ★ 脱俗

       今天的教育,要独立于权力、金钱和潮流,难乎其难,所以,许多所谓的名师,集奴气、市侩气和俗气于一身。周老师何以免俗?因为 童年阅读和阅读童年,为 他的成长打下了精神的底气。“教师的生存应该是一种智慧性生存,教师应该是一株会思维的芦苇。面对纷繁与多彩,我们不该无所适从,应该而且也能够发出一点自己的声音。我开始思索,语言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语言与人又是怎样的关系?我的教学特质在哪里,我的语文理想指向何处?读书是孕育思想的暖房。由于自己的旨趣过早指向教学的操作性,使得从师范开始阅读的范围就过于狭窄,人文视野尤为欠缺。于是,我开始了认认真真地补课,宗白华的美学散步、申小龙的文化语言学、叶秀山的诗思哲学……尽管很多仅是囫囵吞枣,但心中的天地渐次开阔,一些原先模糊的问题在一个更高的层面获得了启悟。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一切的思都是诗”。一个梦在我的心中悄悄萌长——要让语文学习成为诗意之旅,终于“诗化语文”孕育而生。我提出了语文课堂的“孩子气”、“文学味”、“冥思力”,希冀通过这样的教学探索,重构母语在孩子心中的神圣地位。教师的行动永远比玄思重要,我通过一个个案例探寻这一设想的可行性。从《自鹭》的诗意追寻到《只有一个地球》的物我相融,从《鹬蚌相争》的对“人”的真切眷注到《逆风的蝶》的冥思力量,都是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的潜心尝试。

有朋友追问如何界定“诗化”,我只能说这儿的“诗”仅是一种喻指罢了,其他的我实在说不清。感谢前辈学者成尚荣先生为我们的这种懵懂与尴尬找到了借口:“暂不定义蕴藏着很大的可能性,未完成性实质上二是一种生成性和发展性。”我知道,诗意之旅才刚刚起步。

找到这个属于自我的“一”,就找到了核心,找到了支柱。我发现自己的研究方向明确了,职业敏感度也增强了,常常从大干世界获取对“诗化语文”的触动。有人说这是一种学习化生存,习惯性思维。看杨丽萍的舞蹈,我发现她完全凭借肢体抒发情感,没有一般演出所用的华美道具,仅是一束灯光,完全凸显了舞蹈本体,这更坚定了我简洁内蕴教学气质的追求。

在“诗化语文”的探索中,“童年”、“母语”、“成长”等等成为了关键词。如何尊重孩子的童年时代,让他们在习得母语的过程中获得成长?我想起了自己的经历。我从小喜好儿童文学,其中的真、善、美至今仍冲击着我的心扉,宛如初冬的暖阳辉耀着胸膛,这便是儿童阅读对于个体成长的意义。于是,我坚定不移地开始了童年阅读的思考与行动。”

“让孩子们在童年时代就找到喜爱的作家”、“让孩子们拥有自己的书”、“孩子自己也能写书”,秉承着这样的理想情怀,我和我的同事们热诚地给孩子们营建着一个“新月之国”。我们建起了班级小书吧,办起了《读书郎》小报。著名作家黄蓓佳、曹文轩、汤素兰、王一梅、杨红樱等先后走进了我们的课堂,他们坐在教室里聆听孩子和教师谈论自己的作品,孩子和老师也因为这特殊的听课者而倍感兴奋。

班级读书会是我们着力探索的一种阅读课程形态,我们借鉴扬州等地经验,努力创出自己的特色。2003年,我带领班级学生有计划地阅读儿童长篇小说《我要做好孩子》,完成了大陆第一本班级读书会文本材料。2004年9月,应邀赴北京参加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召开的“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文学在线”活动。汇报了自己的实践体会,得到北师大王泉根等诸多儿童文学界人士的鼓励与关注。著名作家金波在看了孩子们的阅读心得后说:“现在的儿童阅读都在简单地追求娱乐性,但阅读是要留在记忆里的。我一直认为阅渎应当被感动,不是简简单单地好玩、好笑。同学们与书中的人物在情感上的互动,引发了他们深刻的思考,激发了他们的想象:他们和作者展开了对话,探究作者创作的心路历程,这都是难能可贵的。”

评论家朱自强先生认为,儿童文学不仅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内容,还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方法。儿童文学素养是教师对孩子阅读引导的先在因素,在学校提出“每位教师都要成为一部儿童文学作品的专家”,以期在一部作品的反复研读中获得对儿童文学的整体理解,从而使得我们的儿童观、教育观、阅读观等发生良性的变化。

作家程玮说:“以前是为自己失落的童年梦而写,现在是为自己的孩子和许许多多别人的孩子而写。”在儿童阅读中,我从自己的童年走来,又径直走向孩子们的童年。我们手挽手,在清纯的文字世界里找到精神的栖息地,把童年的季节拉得更长、更美!

     他 推广儿童阅读,让孩子的每一天都有诗的陪伴,在孩子的心灵从小就播下诗的种子;或许我们应该学着他的样子让孩子亲近诗歌,让孩子在书香中幸福成长,让书香润泽孩子的心灵;或许我们应该像他一样教会孩子聆听自然,感悟大自然的花开花落,使孩子们拥有一颗敏感的心……我们应该从周老师的课中听到什么?课后,我们又应该去做些什么?我想值得我们每个小学语文老师好好思考,好好实践!
相关阅读
推荐
  • 人生真谛——《萤窗小语》读后感

    放假了,愉快的气息充满了整个周围,一本让我看了发人深省的,振奋着我整个暑假,这就是莹窗小语是著名作家刘墉写的一部好书,喜欢这部书,我还因为喜欢这个作者:刘墉,喜欢刘墉,是因为他的朴实无华,更因为他的文字给人读后的无限深思 《萤窗小语》是他的早期作品。他善于以小见大,从生活的繁琐点滴中悟出人生的各种真谛,深入浅出,又耐人寻味。虽篇幅简短,但词语精练。它所记述的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它虽然没有诗词的婉约豪放,没有散文的轻婉柔和,没有小说的曲折离奇,但它是真实生活的写照,文中的娓娓对话,给我以亲切、祥和的感觉。

  • 心中装满爱,眼中盛满情——读《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后感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用崇高的品格和对教育的痴情点燃人性的灯盏,照彻教育者的心底。它会使你在迷茫困顿中洞启心扉,收获丰裕的教育智慧。最近,我读了他晚年的封笔之作《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这本书凝聚着老人一生执着于教育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读来耐人寻味。其中有一篇文章《怎样培养需要人的情感》读后感触特别深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不可能单独一个人生活。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和欢乐就在于与他人交往。你的每一步、每一句话,你的每一个眼神,甚至你目光一闪或者一抬手,这一切都在别人的心目中留下反响。 他还认为:人的精

  • 读《教师轮流讲座的实践与思考》有感

    长假八天,终于有空闲静静地坐下来,翻开《早期教育》教师版,细细领略里面的每一篇文章,收获颇丰,特别是《教师轮流讲座的实践与思考》更是让我茅塞顿开。 其一,绍兴柯岩阮社幼儿园改革例会制度,压缩事务性会议,把教研的主动权还给老师,每半月聘请园内的一位教师轮流坐庄式进行专题讲座,讲完后大家研讨。 我的思考:让每位老师都有机会做专家,在给老师们压力的同时也是给了她们无限的动力。 其二,幼儿园对于老师们遇到的苦难提供帮助,如老教师不会做PPT,就由教研组长帮忙做并且帮忙操作;新教师的讲座内容不够深入,年级段主任帮助

  • 先做朋友  后做师长——读《名师人格教育的经

    法国的卢梭说:只有真心实意地去爱学生,才能精雕细刻地去塑造他们的心灵。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最注重师道尊严。但现在从某个角度看,它却成为了一些老师教育孩子时的障碍。 在许多学校里,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严肃的。学生对老师的言语、行为表现的十足的尊重,老师在学生面前也是保持着威严这是没有错的。但,有的老师不想在学生面前有失身份,就太过于注重自己的威严了。他们在学生面前不苟言笑,表现出高高在上的姿态,使学生们难以与老师亲近,更谈不上师生间的交流了。与学生没有很好的交流,老师就很难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所思所想,就不

  • 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后记

    近段时间,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大家学习和关注的热潮莫过于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我们新幼园也一样,不同形式的解读方式,让我一次次的细细翻看、慢慢品读,在一次次的阅读中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可以说《指南》讲到的每一点内容都是我现在日常工作中所做、所学、所研究的事情,

  • 《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读书体会

    拜读了孙云晓老师的书籍《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如沐春风,发人深醒,给我很多的启发。他科学透彻的分析,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在整个书中他更多的是运用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的例子,让人记忆深刻,也更能给读者以共鸣。读了孙老师的书,我觉得虽然自己刚接触教育工作,但与孩子们的相处中,跟他们构建起和谐的师幼关系,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构建呢? 一、 教师要用爱心对待每一个孩子 。 爱是教育者不可缺少的,陶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是发自内心的,才能达到内心的最深处。我们所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一个班里的几十

  • 《叫我第一名》电影观后感

    电影的主人公布拉德科恩,一个乐观向上的天生患有妥瑞氏症的男人。什么是妥瑞氏症呢?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痉挛疾病,患这种病的人无法由意志控制的、快速的、盲目的影响大部分肌肉群的动作痉挛或者多种声音痉挛。 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不禁要被主人公克服疾病的毅力所折服,当他上小学的时候常因为发出奇怪的声音被老师批评,被同学欺负。可以说电影从刚开始时让我们看到了科恩的无奈与辛酸,这时候的故事基调是带有悲情色彩的。我们在看的过程中内心是沉重的,感受着主人公内心因疾病所带来的挣扎和苦痛。 但是从学校的校长发现了这点,在一次全校

  • 障碍使人跳跃——《叫我第一名》观影后感

    周一中午,徐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一部励志电影《叫我第一名》。其实在观看之前,自己对这部电影并没有抱多大兴趣,以为又是什么枯燥乏味的教条式影片。但徐老师的一番介绍却让我对电影有了期待。她说影片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主人公患有一种罕见的疾病,但他没有被疾病打到,最后还成为了一名非常优秀的教师。影片非常感人,看的时候会让人忍不住落泪。这些都让我对影片充满了好奇:到底是什么奇怪的病呢?它会感动我吗?带着这样的好奇和期待,我和其他老师一起走进了影片,也走进了影片主人公波波老师充满坎坷但永不放弃的追求梦想之旅。 徐老师

  • 生活美,美生活读《生活化的儿童美术》有感

    在2012年的尾声我向园里借来了《生活化的儿童美术》一书,想要让自己在艺术领域这块有一点成长为2013的成长助一把力。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但是真拿起此书的第一刻心想这类的书枯燥乏味,难有激发人的读书欲,何况此书貌不惊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