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儿教师 > 幼儿园教师读后感
我读《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

我读《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

更新时间:2014-06-22 14:48:36

《我读《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教师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成书背景]  闫学,特级教师,《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是著者自《教育阅读的爱与怕》之后的又一力作。著者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已经几十年,因为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实在博大丰厚,因为著者常想起苏霍姆林斯基描述的那个童话般的教育之梦,所以,当吴法源君希望作者从一个教师的立场,结合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理解,紧密联系当下中国教育的现实作一些思考时,著者陷入了一件“浩繁而又美好的事情”!
用了一个夏天的时间,著者完成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的写作,断断续续的修改持续了整个秋天,用著者的话说:“时间的缝隙中,填满了琐细的寂寞、喜悦与快慰。”2009年1月,《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一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容摘要]
全书分为五辑。第一辑阐释了教师的智慧是照亮前方、课堂是触及理智和心灵的地方、让学生喜爱你的学科、发掘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要让孩子的思维得到喘息等理念;第二辑传递着教育就是提高免疫力、教学生读懂人的心灵、让善良在童年扎根、师生交往是一种精神交往等思想;第三辑诠释了什么是教师的首要工作、让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迸发、以天地为课堂、让美好的词不再沉睡等愿景;第四辑分享了每一个教师都该成为学校的骄傲、用一辈子备一节课、惩罚是为了检点与反思、莫做孩子的报忧者等感悟;第五辑揭示了做一个在道德上进攻的人、没有旁人在场的个人诚实、我们尊敬的不是白发本身、每个人永远都是孩子等本质。
 [简要评价]
轻轻翻开书,苏霍姆林斯基带孩子们来到田野,帮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发现生活美的故事;苏霍姆林斯基看到姑娘“在那个多露的早晨”为奶奶精剪着花枝的故事……让读者的内心产生了一个愿望——“我想从事这样的教育,想做这样的教师”。带着这样的信仰、希冀、思索、追问、寻求……我开始了对《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整本书的阅读。
阅读的过程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虽然《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只是著者在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几年里的一些感悟、收获、反思与自我追问的一个记录。但字里行间中已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对心灵的关切,对人性的尊重,以及永不言弃的理想与信念。
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即所谓的“课堂”、“上课”。苏霍姆林斯基十分赞成谈心般的上课方式。他认为,真正具有教育素养的教师上课时就像在与学生谈心,教师只不过提出了一个需要展开讨论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讨论过程就是师生安心的过程。当学生没有意识到你在教育他、你在教给他学习某中知识时,这样的教育教学往往会取得最好的效果,也上教师教育教学技巧的最高体现。达到这样的境界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我们老师要有这样的意识——教无痕。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教育教学境界,如何才能具备这种对教材、对学科知识的精通与开阔的知识背景呢?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那就是读书。它是提高教师素养与突破教育教学难点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信条。只有教师吃透了教材,课堂才不会成为现成真理的灌输与接受的地方,才会成为人感受自身理智的存在、实现心灵自由交流的地方。
“教学,这只不过是广义概念的教育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而已。教育中没有主要次要之分,犹如在构成美丽花朵的许多花瓣之中没有主要花瓣一样。”同样,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只是幼儿教育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只重幼儿的“学业”不重“做人”的教育就是朱自清所谓的“跛的教育”。我们不仅要凭借着自身的知识给孩子以营养,更要用自己高尚的道德风貌深深地影响孩子,关注到孩子的心灵。教会他们生存、教会他们学会学习,给予他们生活的快乐与自尊,引导他们做一个真正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就象一座灯塔,指引着我向着教育这条路又迈进了一大步,让我不由地产生一种冲动:我想从事这样的教育,我想做这样的教师。
[名言选萃]
◆ 教师的智慧不是堵塞道路,而是开拓道路,照亮一条知识路。(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蔡汀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5月第一版,第143页)
◆教育素养这一重要品质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直接触及学生的理智和心灵。真正具有这种宝贵品质的教师,他的讲课就像在根学生进行议论。他不是拿真理来进行说教,而是跟青少年一起谈心:他向学生提出问题,吸引他们来一起进行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4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645页)
◆请你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上海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昆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第315页)
◆我总觉得“为学”与“做人”,应当并重,如认得两足应当一样长一般。现在一般号称贤明的教育着,却因为求功利的缘故,太重视学业这一面了,便忽略了那一面;于是便成了跛的教育了。(朱自清:《教育的信仰》,《现代教师读本.人文卷》,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第139页)
◆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昆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第480页)
◆要教导学生把他人的欢乐和忧虑变成自己切身的欢乐和忧虑,要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最高尚的需要——需要他人,就让人成为学生精神世界里最可宝贵的珍宝吧。(苏霍姆林斯基:《寄语后来人》,刘伦振译,《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5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590页)
相关阅读
推荐
  • 做智慧的研究者——读书有感

    白下进校马瞬琴 在冬天寒冷的假日里,读着陈震老师的书《做温暖的教育者》,很受感动。我在思考,作为白下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员,不仅要做一个温暖的教育者,更要做一个智慧的研究者。 做温暖的教育者,需要我们在工作时,充满爱心、充满真心、充满公心、充满慧心。让我们的服务对象能真切感受到我们平等、理解的爱。这应成为我们的自觉行为。而做一个智慧的研究者,则是我们每一个教研员应有的追求。 智慧是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智慧的研究者,是指研究者在认识事物、分析事物、判断事物并在实践中遵循事物规律、实

  • <让心灵充满爱>读后感

    快乐是生活中最优美的旋律,是生命中最亮丽的色彩。拥有了快乐,也就拥有了一个美好的人生。《让心灵充满快乐》这本书就将生命中的一次次感动,汇集成美丽的浪花,轻轻叩击那沉睡的心灵,使我们在饱含温情的爱抚下,心中充满快乐。 什么是快乐?快乐是什么?怎样才算是快乐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翻开了《让心灵充满快乐》这本书,给自己的心灵好好的洗个澡!翻开目录,首先进入我眼帘的是笑对生活这四个字,然后我慢慢的开始品读书中的文章,每一篇文章都很有哲理,也都表达了每一种处事的方法及态度。这里有体会幸福的人生感悟,有摇荡心灵的历练

  • 把关注和爱给予每一个孩子——读《新区幼教中心教师工作手册》有

    手捧《新区幼教中心教师工作手册》,感慨良多,这本小册子,从内容的整理到成稿、从教代会上讨论通过到试行,我似乎从头到尾已经阅读过数遍了,最近又阅读了姐妹们的博文,发现小小的册子真是越读越耐读,指导性强又实用,而且每一次阅读也总会有不同的发现和感悟。 今日又读,在来园接待环节的小贴士里的一段话跳入我的眼帘:当同时接待2位以上到园的幼儿时,教师的关注要平均地给予每一个幼儿,不能让任何一位幼儿和家长有受冷落的感觉,可以蹲下身子与幼儿说几句话、或轻抚幼儿的头、或亲亲拥抱一下,问问幼儿想先做什么活动,然后在家长的视线

  • 《起跑线旁缺席的启蒙先生》读后感

    人常说教师是一份神圣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虽没有人类灵魂工程师那么崇高,但也一直自认为自己是孩子人生路上的一个启蒙者。读《起跑线旁缺席的启蒙先生》以后,我一直以来的想法动摇了。文中为启蒙先生确定了定义,那就是拟定一生蓝图的人。我反思,我算不算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启发孩子智慧心灵的启蒙者。幼儿园虽不同于小学基础教育,而幼儿园阶段也是幼儿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是幼儿步入社会的最初阶段,幼儿园的孩子刚刚离开家庭,离开爸爸妈妈的视线,是自己独自不入社会的第一步,我们这些幼儿教师,必将成为拟定

  • 我读《跟孔子学当老师》

    [成书背景] 周勇,现供职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论语》一书是著者初到上海求学时,某一位教授让著者研读的第一本中国典籍,当时只是偶尔翻阅。随着著者对本土学术大师的认识,他渐渐喜欢上了《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让他猛然回头。慢慢地,著者开始迷恋《论语》,在他看来,没有哪本经典著作像《论语》那样,生动细腻地刻画了教师喜怒哀乐,其中的许多教学场景,不是让人开怀大笑,就是让人豁然开朗,甚至让人觉得,一名不辱使命的教师多可能拥有的一切生命体验与心灵秘

  • 与孩子一起成长!——《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读后感

    在拿起放下,放下拿起的过程中,慢慢品味着《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一书中深刻道理。文中提到了蒙台梭利的观点,她认为:与儿童接近能够表现我们最高尚的一面,儿童唤醒了成人的观念、牺牲的观念、无私的观念。我觉得很有道理,不管是做家长的还是我们做教师的都要善于向孩子学习,教学相长,主动走进孩子的世界,与儿童手牵手,心连心,为他们提供符合其本性的食粮,让他们在成长中体验到自由和快乐。 记得曾经教过的一个孩子佳佳,6岁的她乖巧懂事。有一次和她妈妈闲聊中,她妈妈说:在培养和教育佳佳的过程中,自己好像也经历了一个学习成长的过

  • 爱孩子是教育的唯一选择——读《陶行知新论》有感

    在我们曹幼这片园地上又掀起了一股浓浓的学陶风,陶行知先生是我国教育界最富有创新精神的杰出教育家,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伟大先驱。学习了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陶行知新论》,让我的收获颇丰、感触很深。作者在书中:为什么天下的人会如此看重他?这不奇怪,陶行知先生 爱满天下,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满天下人也爱他就在情理之中了,从许多侧面反复说的一个意见,陶行知仍然活着,他将长久地活下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爱是陶行知毕生事业的灵魂。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爱这份工作,爱幼儿,也有着热情的心态。可是,也

  • 读《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后感

    这几天一直在读一本书薛瑞萍老师的《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书里的文章多半是随笔,而且写的也都是平时在教学中和班级管理中的点点滴滴,情真意切,令人不得不深思。 薛老师对爱读书,爱学生同样重要的执著深深打动了我们。正如薛老师所说如果给我丰厚的收入,以及足够高的职位,我还会要求更多的东西。然而只要他们是爱我的,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多么朴实的话语,作为一个老师,需要的就是一个班。 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有时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但责任感又使我不得不

  • 池莉的《立》读后感

    第一次认识池莉,还得从上世纪在武汉上大学期间读她的书开始算起,当时的我真心崇拜得加入了她的粉丝大军。当然,她不认识我。 光阴荏苒,转眼过去了十几年。曾经的崇拜,早已被忙碌的工作和时光的尘土覆盖。生活似乎就像停不下来的陀螺,读书的时间仿佛少了很多。于是,池莉的文字从我的世界里渐行渐远、慢慢消失。直到不久前,我看到了她新出的一本书《立》。 这时我才得知,如今的池莉已从当时的一位青年作家成长为武汉市的文联主席、全国人大代表。不过这并不是吸引我的地方,这本新书最开始吸引我的,在于封面的简洁大气,尤其是书名只有一个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