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儿教案 > 幼儿园小班教案 > 幼儿园小班教学反思
小班教师案例反思:生成主题活动《蚂蚁》

小班教师案例反思:生成主题活动《蚂蚁》

更新时间:2014-07-22 06:54:37

《小班教师案例反思:生成主题活动《蚂蚁》》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小班教学反思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背景:
      我们小班教室位于底楼,由于受潮的关系,柜子下面、地板缝里、走廊里时而有蚂蚁、小虫子之类小动物的出现。吃过午饭孩子们喜欢搬上小椅子,和同伴一起坐在走廊里晒晒太阳,玩一些安静的小游戏。不过小班幼儿另一特点也是好动,他们坐在走廊里一刻都不会停。没过多久,细心的孩子便发现了台阶下许多蚂蚁。之后,每次上厕、洗手后,孩子们第一件事便去看蚂蚁,乐而忘返。我见孩子们对蚂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天天“看望”蚂蚁,建立了一定的感情基础。于是我开始收集资料,选择各方面教材,组织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蚂蚁,从而进一步发展幼儿观察、表达能力,培养幼儿关心身边事、物,关心动物的情感。
      案例一 
      “黄熙蕾,快过来看,这儿有蚂蚁。”沙倍立向不远处的黄熙蕾喊。随着沙倍立的喊声,好几个幼儿都围了过去。
      “真的,是小蚂蚁。”刘舒扬说。
      “你看,蚂蚁爬到洞里去了。”刘舒扬又说。
      “这是它的家。”沙倍立说。
      “这儿还有,快看呀!”刘媛大叫。
      “哇!那么多小蚂蚁!”沙倍立说。
      “蚂蚁真小。”刘媛接着说。
      “蚂蚁当然小,要不然怎么爬进洞里去。”旁边的黄子益说。
      分析:
      小班幼儿天真无邪,他们会和娃娃自言自语。
      佳怡:“小蚂蚁,我唱一首歌给你听,春天天气真好…花草说悄悄话,在他们眼里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他们喜欢用动作与语言和它们交流,而动物更是深受孩子们的喜欢。这几天发现孩子们上厕或洗手完都在看蚂蚁,还会在一起讨论蚂蚁。教师发现孩子们对蚂蚁产生了兴趣,他们有了探究蚂蚁世界的欲望,有了这个良好的动机,我们开始收集资料,选择适当的教材,使孩子们获得关于蚂蚁更全面的信息。
      案例二
      沙沙:“小蚂蚁,小蚂蚁,你在干什么?”…”
      沙沙:“我会念儿歌,小树叶……”
      王芯:“你念的一点也不好听,我来念,我来念……”
      分析:
      从孩子们几句简短的对话中我们了解到孩子们与小蚂蚁之间建立了一定的感情基础,这为主题教育《蚂蚁》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证。
      案例三:
      讨论:蚂蚁长得怎么样?幼儿自由讲述对蚂蚁的了解
      徐铭泽:蚂蚁长得很小的。
      沈  昕:蚂蚁有脚的,它们会爬的。
      许亦杨:蚂蚁身上是黑色的。
      徐嘉豪,老师,蚂蚁身上是咖啡色的。
      汤泽也:蚂蚁还有眼睛、鼻子和嘴巴。
      分析:
      由于蚂蚁比较小,有些细小的地方孩子们用眼睛不易看清楚,同时,由于孩子们还处于小班时期,观察事物比较表面和片面,不会深入,全面的观察和分析。所以尽管孩子们天天跑去看蚂蚁,和蚂蚁之间建立了一定的感情基础,但从孩子们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对蚂蚁的认识是粗浅和零碎的,我们还必需利用图片,模型等辅助材料帮助幼儿整理、构建关于蚂蚁的知识网络。
      案例四:
      借助图片深入了解蚂蚁
      1、师:蚂蚁弟弟给我们寄来了许多照片,你们想不想看?
      2、幼儿自由观看图片。
      许亦杨:你看,你看,这只蚂蚁身上是黑的,这只蚂蚁身上是咖啡色的。
      沈  昕:这儿还有红色的。
      姚  元:哇!那么多蚂蚁。
      黄诗懿:快看!快看!蚂蚁有两只脚长在头上了。
      胡祎凯:咦!脚怎么会长在头上呢?
      黄诗懿:我也不知道。
      陈思琪:老师,这是不是蚂蚁的肚子?蚂蚁的肚子好大呀!
      徐铭泽:快来看呀,这是蚂蚁有翅膀的,老师,它会不会飞?
      分析:
      孩子们在放大的图片下能更清楚更仔细地看到蚂蚁,自然也发现了许多问题,“原来蚂蚁长得都不一样的”,“原来有的蚂蚁身上是黑的,有的是咖啡色的。”“怎么蚂蚁头上还长脚?”等等,孩子们有了疑惑,也就有了探索的欲望,活动取得了孩子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教学顺利高效完成的保证。
      二、我是小蚂蚁
      沙倍立:薛雨阗,薛雨阗,我是小蚂蚁。
      薛雨阗:我也是小蚂蚁。
      沙倍立:我是小蚂蚁沙沙。
      薛雨阗:我是小蚂蚁阗阗。
      沙倍立:我们两个是好朋友好不好?
      薛雨阗:好的。
      两人说完满脸笑容,手拉手出去做游戏了,游戏中沙沙不停地摸摸自己的头饰有没有歪,脸上也不停的笑着。
      分析:
      在孩子们一到园后就给他们一个蚂蚁头饰,使孩子们在活动中能以小蚂蚁的身份玩,一方面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另一方面使幼儿早早地进入角色,为下面的教育游戏打下良好基础。
      案例五:
      “你们看,这儿有一个洞洞,是我们的新家。”教师指着那个被装饰成洞口的教室的门说:“快,回家了。”小蚂蚁们看见自己的新家可乐坏了,在蚂蚁妈妈的带领下听着《小蚂蚁》的音乐在自己的小床(小椅子)上睡觉了,“天亮了”妈妈一边唱着歌一边根据歌词表演(一只蚂蚁在洞口,看见一粒豆,用力搬也搬不动,急的直摇头,小小蚂蚁想想,想个好办法,回洞请来好朋友,一起抬着走。)“妈妈,我帮你搬。”“妈妈,妈妈,我去搬。”小蚂蚁们可急了都想去搬豆豆。于是妈妈搬豆——妈妈邀请小蚂蚁搬豆——小蚂蚁自己搬豆——小蚂蚁们一起搬豆,一会儿小蚂蚁们就学会了歌曲。回到洞中数豆豆,你一粒,我一粒,还有一粒在哪里?蚂蚁弟弟笑嘻嘻,还有一粒在我肚子里。于是,小蚂蚁们又学会了儿歌《小蚂蚁》。
      分析:
      小班幼儿天真可爱,喜欢幻想,同时幻想又与现实相混淆,他们喜欢和身边的动物植物交朋友,有时甚至幻想自己也是一朵花或一只小动物,教师抓住小班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选择了蚂蚁头饰了,设计了洞口,情景的创设,道具的运用使孩子们很快的进入了角色,他们忘了自己是小朋友,忘了自己在上课,把自己完全当作了小蚂蚁,在开心的搬豆中孩子们学会了歌曲《小蚂蚁》,在分享成果数豆中学会了儿歌《小蚂蚁》,而其中又融合了色彩,图形,分类,数数等知识,也在其中懂得了团结就是力量,发展了团结互助的精神。
      分析和反思:
      主题教学是现在广为提倡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提倡幼儿按自己的意愿主动地和周围环境发生交互作用,自主地丰富和完善自身原有的认识机构,并向更高一级认识知段迈进。在《蚂蚁》这个主题活动中,教师设计了自由观察、自由讲述、幼儿讨论、游戏学习歌曲,儿歌、画画等活动,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激发幼儿学习探索的内在动力,引导幼儿主动、积极地探索与发现,进而深入激发幼儿象蚂蚁一样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精神。
      一、抓住教育时机,适时引导和参与
      《纲要》中指出:“幼儿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中主动的学习和发展的。”幼儿只有与周围环境充分的接触了才有主动学习和发展的可能,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同时,教师也要善于发现幼儿在生活与活动中的兴趣点,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保障,从幼儿的兴趣着手,发展幼儿能力,扩展幼儿知识。在《我们过节了》这个主题即将结束时我们及时地发现了孩子们对蚂蚁产生了兴趣,天天看蚂蚁,乐而忘返,还会和蚂蚁说悄悄话。及时抓住了这次机会,收集材料,设计活动,孩子们本身对蚂蚁产生了兴趣,教师的图片,模型使他们产生了很多问题,为了解决问题孩子们便会主动的探索,寻找答案。在这探索的过程中教师的适当参与和引导使孩子们获得了知识,整理了已有的知识,构建了相对完整的蚂蚁知识网。
      二、整合教育,游戏教学
      幼儿园教育虽然有语言,社会,艺术,健康,科学五大领域之分,但是教育教学中它又是一个整合的关系,每个领域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主题教育《蚂蚁》中艺术活动歌曲《小蚂蚁》中叫小蚂蚁数数搬了几粒豆,大豆放红框,小的放蓝框,这些都是融合了数数和分类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小班幼儿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传统的灌输法,训练法枯燥无味,孩子们不感兴趣,效率差。而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 新《纲要》中也提出了“幼儿园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注重活动过程。”对小班幼儿来讲更应如此。所以在这主题教育中让孩子们自己扮演小蚂蚁,角色的进入,使孩子们兴趣大增,整个过程都是由幼儿自己一边欣赏,一边表演中渡过的,孩子们在表演中学会了运用表情,动作去表现角色,又锻炼了自己的胆量,培养了品德和个性。又在表演中理解记忆了儿歌,歌曲内容,在主动,积极又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得了知识,获得了交流,体验了成功。
编辑:cicy
 
 

相关阅读
推荐
  • 宣传画教学活动《餐桌礼仪》感想

    如期在周二的上午进行了本次宣传画教学活动的开课,我在进行此教学活动时,比较充分地考虑到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对于教学中幼儿出现的反应,我能够及时有效地作出回应。总体来说整个教学过程还是比较流畅和顺利的。但是也存在着不足和缺点。在导入环节中,我给幼儿出示的图片,不够美观和好看,幼儿对餐桌礼仪方面的生活经验比较少,话题的拓展不够,只停留在不掉饭粒、不讲话等方面,其他的多方面礼仪就不了解了。所以,在我为本次教学提供的图片上,没有把握好。其次,在幼儿的操作环节中,我为幼儿准备的作画内容比较简单,幼儿比较容易达到要

  • 在“春姑娘送花环”活动中反思有效的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前教师就要在活动设计中选择合适的策略,以保证活动的有效开展。最近我开展了一节小班的音乐活动《春姑娘送花环》,在活动中我发现了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策略 小班的幼儿在学习本领的时候,喜欢在一种情境中学习,在这种情境中学习能调动幼儿学习本领的积极性。往往几张图片、一段表演、一个故事、一场游戏,往往能让他们身临其境,共同欢喜和悲伤。只有情境的音乐

  • 早期阅读《啊呜》的课后反思

    早期阅读《啊呜》以风趣幽默的手法描写了4个可爱的小动物在探索和想象黑屋子里一个不为人知的东西。故事中的每位主人公都以自己所见的模糊影像作为想象的依据,夸张出一个可怕的形象。 在活动中,我将每个小动物的观察作为一个小单元,依次提问:它的表情怎样?它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样的?还有什么东西也是这个样的?给了幼儿充分的想象空间,并让幼儿学学小动物害怕的样子,说说它们的发现。我班的孩子在我的阅读策略的导入中,充分发挥着自己的想象,猜测啊呜可能是一个妖怪;一个脑袋又圆又大,脸雪白雪白,眼睛红红的,嘴巴好大好大的一个怪兽

  • 小班律动活动反思:和椅子一起躲猫猫

    活动的优点: 活动把游戏化、情景化融入教学过程中,幼儿在学学、玩玩中感受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兴趣比较高。和椅子玩躲猫猫的游戏幼儿在平时生活中也比较熟悉,活动具有一定的生活化。 活动的优点: 最后评课的时候大家也比较客观地建议:音乐比较舒缓,对于小班孩子可以选择活动点、节奏感明显的旋律。其次,重点环节就是教师帮助幼儿熟悉旋律这一过程教师可以采取更多的教学策略帮助幼儿熟悉音乐节奏。还有很多小的地方也需要改进。 活动收获: 经过我们这次律动活动的开展我的收获还是很大的: 1.在律动学习中,音乐的熟悉是基础,要帮助

  • 语言活动《香香的被子》课后反思

    我们小班组正进行着行为跟进式活动,其中我执教了语言活动《香香的被子》,现在我就说一说我的执教情况和执教体会。这个活动选至我们冬天来了这个主题活动中的一节课,我的活动目标有两个方面:1、倾听故事,学说故事中角色的对话。2、了解太阳的好处,喜欢在阳光下活动。在开始导入部分,第一次我选用了第三人称小猪,让它来引出故事,第二环节,我安排的是出示挂图,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在出示挂图时,我没有让幼儿仔细看图,只顾自己讲述故事,幼儿的兴趣就不是很浓导致幼儿对于故事的理解不是很透,对于引出学说故事中角色的对话铺垫的也不是

  • 对“小班社会——老师,您早!”反思

    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礼貌教育非常重要,教师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友爱同伴、文明礼貌教育。 小班社会活动老师您早就是对幼儿礼貌教育一个很好的活动。活动目标是让幼儿掌握来园、离园的基本礼节,能有礼貌地向老师、同伴问早、说再见。教师在开展活动前,对班级中幼儿的礼貌表现有一定的了解:班级中有很多幼儿来园时或离园时从来不向老师问早、问好、说再见;但也有小部分幼儿在礼貌方面表现比较好。教师在活动时以回忆谈话让小朋友来说说我们班级中有礼貌的好孩子,针对性地大大表扬几个表现特棒的好孩子,给幼儿竖立学习的好榜样

  • 幼儿好动手、喜探究《蛋宝宝,站起来》

    蛋是孩子们生活中常吃的食品,小朋友们很熟悉它。幼儿在平时吃茶蛋时已经萌发出想让鸡蛋站立的愿望,常常多次摆放、反复尝试都没有成功。新《纲要》中提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贴近于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蛋宝宝,站起来》源于幼儿生活,符合小班幼儿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 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确立了情感、能力、认知等方面的目标:培养了幼儿参与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并体验成功的喜悦;引导幼儿探索使蛋宝宝站起来的方法,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愿意大胆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

  • 《轮子歌》教学活动课后反思

    小班幼儿对运动着的物体很感兴趣,尤其是开动着的汽车、摩托车等,令小班幼儿着迷,吸引他们去观察、去发现。特别是轱辘轱辘的车轮子,成为幼儿有趣的吸引物,于是学习的注意力也就自然地集中在轮子上。为此,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上了一节教学活动《轮子歌》,让幼儿在数独轮车、自行车、三轮车、小汽车轮子的过程中感知4以内数量,并夹住儿歌引导幼儿数数,认识多与少。同时还可以去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 由于这节课是集体备课的教学内容,所以在上课之前我们小班组先研讨了这一活动的全部过程,在教师们的精心修改下

  • 根据《糖果屋》材料提供进行案例分析

    作者: 小一班毛曙英 发布时间: 2014年12月15日 案例分析 关注需求,及时调整 根据《糖果屋》材料提供进行案例分析 活动一 活动刚开展时,我们提供了测测色彩鲜艳的各种糖果盒,制作糖果的橡皮泥以及放糖果的大盒子。 在活动中,幼儿随意地拿了糖果就走,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有了动作的模仿,但缺少语言的交流。糖果的制作虽然幼儿感兴趣,但随着活动的展开,不能满足幼儿的需要,由于活动材料简单,使游戏意犹未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