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教专题 > 幼儿园特殊教育交流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初探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初探

更新时间:2014-07-20 17:14:45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初探》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特殊教育交流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攻击是幼儿中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行为。具有不良行为的幼儿往往不积极参与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很难集中精力,从而各方面的能力很难发展。由于在交往中常常有攻击性行为,和其他幼儿关系处理不好,常会受到别人的排挤。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准则”,“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因此分析和控制幼儿攻击性行为,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是当今幼儿教育中一项严峻的课题。通过研究与实践,对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教育对策总结如下: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剖析

(一)幼儿受某些生理特征的影响

研究表明,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如荷尔蒙的分泌、外貌特征、体质、气质等)对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有一定的影响。比如,那种天生爱哭闹、爱发急的“难带型”婴儿,长大后较易产生攻击性行为。但是,生理特征只是影响因素的一部分,是与社会环境、教育因素综合起作用的,而且往往必须通过环境、教育等因素才能体现其影响。

(二)家庭环境是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

1.家长过分溺爱幼儿。如今都是一个孩子,甚者有的是六个大人一个孩子,因此,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关爱过度、疼爱有加,对孩子百依百顺,无原则的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从不控制孩子的行为,让其为所欲为,以致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习惯。在家里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式的家庭教育。调查表明,很多孩子主要由爷爷、奶奶带大,作为隔辈儿人,他们更加宠爱孙儿,甚至“遮丑护短”,“隔辈亲”演变成了“隔辈溺”,导致了孙辈的自私、任性、懒惰、骄横等不良行为。2.家长过分要求幼儿。如今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气极高。因此在许多方面过分限制和束缚幼儿。例如,回家就看书、学习,不得随便说话、干事等,这也不许玩,那也不许动、走路不能跑、说话不能笑,假日参加各种兴趣班儿,很少让幼儿与外界接触、交流,从而达到他们的目的。加之他们严厉呵斥的表情,幼儿根本没有分辨的机会,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幼儿,其心理受到限制,并产生逆反心理。到了幼儿园,他们就会像放飞的小鸟,却因太过自由便会以攻击别人来满足自己的社会交流。

3.家长过分放任幼儿。 这类家长只是把孩子看作是传宗接代的希望,使其自由发展,不加任何限制和要求,对孩子不关心、不重视。对孩子的任何行为不分时间、场所、性质,都不加控制,而是让孩子为所欲为。这样的孩子到了幼儿园表现的很松散、不服管教、不遵守常规、随意的攻击别人,与老师顶撞等。

(三)社会环境是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之一

调查表明,幼儿的攻击是一种习得的社会行为 ,影响幼儿攻击性发生的因素主要指消极的事件:包括身体攻击、言语威胁、物品的剥夺等;情境诱因:幼儿有时会受外在诱因的驱动(玩具、同伴中的领导地位等)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发生攻击;榜样的示范。幼儿模仿力较强,在各种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的后果,间接的习得了攻击性行为,或通过直接学习,即幼儿实际参与的打架、争抢玩具等。例如,有一幼儿本来很规矩,从不打人,由于他的好朋友是班里的调皮头,没事就打别人几下,他无形中就学会了,当别人碰了他插的汽车时,他便抬手打了那个小朋友。

幼儿行为的保持取决于对行为后果的强化。幼儿攻击行为的保持首先包括不恰当的惩罚。恰当的惩罚通常会导致幼儿对攻击行为的内疚和焦虑,从而有助于抑制其攻击行为的发生。但是,不恰当的惩罚不但达不到这一效果,反而会增加幼儿攻击的消极作用。例如老师对幼儿形成的攻击行为的深层次原因缺乏了解,不能找出问题性的“病因”,即未能“对症下药”,最终难以消除病根。再者与老师繁忙的业务和本身的师德有一定关系,繁忙工作后往往使老师产生消极的情绪,“不良行为”幼儿便容易成为“发泄”对象,不管情况如何,只知一味的批评孩子以求得暂时的平静,但过后这些幼儿还依然如故。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教育对策

一、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并注重成人的榜样作用

首先,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日常中多阅读有关书籍,认真学习,深刻领悟,根据自己班幼儿发生的不良行为,结合教育的经验,逐步形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其次,家长应树立科学的儿童观。不少家长对幼儿的教育方式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面对这些情况,我们采取间接、委婉的办法,努力改变家长的儿童观和教育方法。同时,通过家长园地与家长个别交谈等方式,指导家长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逐步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在与“攻击性行为”幼儿家长的联系中,应改变以往那种只是一味告状的做法,而是首先向家长汇报孩子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向家长提出配合教育的具体要求,这样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由于幼儿的模仿能力比较强,对各种行为缺乏正确的认知,只是一味的学习模仿,因此作为成人,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行为应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给幼儿起到榜样的作用。

二、帮助幼儿重建自我认识,增强“我是好孩子”的自信

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往往面对的是被小朋友回避、拒绝,被成人训斥的氛围。因此,应试图利用“皮格马翁效应”对幼儿施加正面影响,给予更多的关注、鼓励、理解和信任。同时帮助幼儿学习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凡凡把自己比做警察,把宁宁当作小偷,并用玩具手枪对准宁宁开去,还用擒拿的方法一下把宁宁摔倒在地。无辜的宁宁哭着跑来告状,凡凡意识到闯祸了,站在一边等着挨训。我把凡凡叫过来问:“你是不是很喜欢当警察?”凡凡使劲儿点头。我接着说:“警察能抓坏蛋,警察很勇敢,凡凡也很勇敢,对不对?”凡凡更加使劲地点头。我又问凡凡:“你喜不喜欢警察?”凡凡说:“喜欢。”我又说:“你不能把小朋友当小偷打,那多疼呀!你俩个用玩具插个警察和小偷,玩游戏好不好?”两个孩子很高兴,我示意凡凡向宁宁道了个歉,随后,俩人高高兴兴地去玩游戏了。

三、减少环境中易引发攻击性行为的刺激

日常中,家长要给幼儿提供较为宽敞的游戏空间,而不是繁杂、拥挤的活动空间;尽量避免提供有攻击倾向的玩具(如玩具枪、刀等);阻止幼儿接触不良传媒,某些影视特别是暴力影视剧,可能会使孩子学会一些攻击性行为。教师在设置环境时,应给幼儿创设一个尽量避免冲突的空间。各活动区域应稍有间隔,防止幼儿因空间过分拥挤,引起无意的碰撞造成冲突和摩擦。玩具数量要充足,以减少幼儿彼此争抢玩具的矛盾冲突。另外,教师还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愉悦的心理环境。如果教师对待幼儿严厉苛刻,则幼儿必定对教师心存畏惧,被动服从。在这种气氛中,幼儿往往会对教师的不满情绪通过攻击同伴发泄出来。因此,尽量避免给幼儿造成过多的挫折感和压抑感,从而减少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因素。

四、努力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运用恰当的惩罚方式

有攻击行为的幼儿虽然有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同样也有许多积极可贵的地方,如好问、好探索、聪明、有主见等,只是由于教师主观看法及幼儿一些消极的表现而被忽视了。如果教师能以平 静的心态,换一个角度看待这些幼儿,就能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闪光点,充分挖掘、利用这些闪光点,是教育这些幼儿的有效办法。首先,惩罚要及时,使幼儿的攻击行为能得到迅速的反馈,在惩罚时应向幼儿讲清楚错在那里,应怎么去做。,其次,惩罚要针对具体的行为,适度且就事论事,不要提高到道德品德方面,以免对幼儿的自我评价产生影响。五、允许幼儿合理宣泄

有些幼儿可能由于害怕惩罚而强行抑制自己的攻击意向,长此以往,会产生过分的焦虑,影响心理健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允许幼儿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心理宣泄,来取代攻击行为。如有的幼儿在玩黏土游戏时,拼命的挤压、摔打;有的幼儿在模仿战斗场面时相互间“打打杀杀”。这些行为都有利于幼儿把平常不良情绪通过这种“破坏性”游戏释放出来,从而维持心理平衡。并且,我们还要根据不同情况的幼儿组织不同的游戏来满足他们。比如,好问、好探索的幼儿应启发他们开动脑筋,通过比一比,看一看,做一做,一步步引导幼儿去寻找答案,把幼稚的好奇心、求知态度变成发展智力的动力;对于喜欢奔跑的幼儿可以组织他们踢足球、练武术、赛跑等;对于喜欢叫嚷的幼儿,可让他们朗读、表演等。

六、家园合作,逐步转变幼儿不良行为

幼儿的发展来自幼儿园、家庭、社区等多方面的影响,幼儿园、家长和社区要密切配合,改善幼儿生活与受教育的整体环境,逐步转变幼儿不良行为,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总之,我们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这些不良行为的幼儿,对于他们身上的优点,我们予以鼓励、引导、发扬,对于他们的不足,应相信他们会改正,并创设条件,帮助他们一起克服,以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快乐的发展。
相关阅读
推荐
  • 给特殊的孩子更多的关爱和鼓励

    每个孩子的个性各不相同,他们的能力也存在着差异,因此我们老师或多或少会接触到特殊的孩子,对这样的孩子只有给予更多的关爱,才能让他们跟上同伴,溶入到班级这个大家庭中。 记得我曾教过一个叫楠楠的小男孩,他是在中班时插入我班的,入学将近一个星期,楠楠从未主动地与老师、同伴讲过一句话,老师和他交谈时他也只是用点头、摇头来表示。经过与孩子的家长进行交流,了解到该幼儿从未上过幼儿园,入园前随外婆在外地生活了一段时间,孩子胆子较小,性格内向,平时话就不太多,现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就更加不肯说话了。不说话会影响孩子与他人

  • 运用手指游戏,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乐趣

    摘要:幼儿期正是躯体动作和双手动作发展的最佳阶段,而手腕和指尖等小肌肉群的运动,不仅能促进大脑皮层机能的完善发展,而且有利于幼儿的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开发。本文通过对一名叫群群的孩子在手工活动中的行为表现的仔细观察后,进行了深入细微的分析,并采取一定的教育措施,以智慧在指尖流淌,创意在心灵绽放的结论,记录了群群在手工活动中的成长经历。 关键词:手工活动 指尖 创意 一、问题的提出 瑞吉欧学前教育体系认为:幼儿手工是内在于儿童的一种语言,是儿童自我表达的工具,儿童手工具有其独特的表现方法和形式。苏霍姆林斯基也指

  • 请关注“断翅的天使”

    同大多数自闭症孩子一样,小宝也有光鲜的外表,高水平的机械记忆能力。在每天和他接触的过程中,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心疼、惋惜,为什么要这么残忍的对待这个孩子。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记得第一次看见他时,就被那双清澈、一尘不染的眼睛所吸引,心想他的眼睛怎么能像西方油画中天使的眼睛一样干净,后来才知道他是一位特殊的孩子。第一次他问我老师好的时候,眼睛会从注视着我到模糊的、不好意思的说完,然后转头咯咯的笑和重复的拍手。我很感动,也很无奈,他的爸爸和妈妈也因为他的原因离婚了,就像电视剧《守望的天空》中的袁望一样,都让人

  • 情感语言——儿童健康成长的“强心剂”

    未来社会的人才应该是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不仅具有高智商及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应该具有高情商:心理健康。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早期教育对人一生发展的巨大作用。让每个人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为他们一生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我们每个幼儿教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幼儿尤如一颗稚嫩的小苗,需要人们的精心呵护和照料,才能健康成长,才能成才有所作为。在他们的成长中,若不注意其方式方法,就会使一个健康的心灵扭曲,就会使一个有用的人才毁于一旦。而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幼儿都有着极其重要

  • 培养聋孩子与人分享的意识

    一、 内容摘要 本案例缘起于班级里存在的一个小家子气的现象,从而引发了笔者对健全孩子、对听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深思。聋儿康复事业并不只包括听力言语的康复,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学会善待别人,与人友好相处,成为一个适应时代需要的社会人。 二、案例背景 现在的孩子,多以爷爷奶奶带的多,往往有时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大哭大闹;还有一部分孩子,成天跟爷爷奶奶在一起,在入园前甚至未真正和同龄孩子交往过这些现象造成了孩子们依赖性强、骄纵任性、极端的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与同伴交往、不乐于与人分享自己的东

  • 中班家长教育案例:儿童孤独症家庭教育细节案例

    背景:近些年来,儿童孤独症患者呈增多的趋势。儿童心理卫生学专家指出:儿童孤独症患者典型特征是性情孤独有的表现为神情淡漠、行为迟钝;有的则表现为恐惧胆怯,整日沉默寡言;也有的异常敏感,情绪易于激动或暴怒。 关子瞻是刚入园的孩子,在同龄的孩子中间他算是一个比较孤僻的孩子,在其他孩子们都渐渐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后,她还是久久不能融入我们这个大家庭。 预期目标: 1、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懂得孤僻孩子的教育方式。 2、使孩子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能自然大方和同伴相处并且愿意和大家交流。 指导过程: 一、幼儿园

  • 特殊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的基本原则

    在对特殊儿童进行感觉统合训练时,既要考虑他们作为儿童的特点,他们发育不成熟,处于发展阶段;也要考虑他们的特殊性,他们作为特殊儿童还伴随有其他障碍,是训练工作无法回避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此,作为训练人员、老师或家长,在开展针对特殊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时,尚需要并切实遵循一系列基本原则,它是有效进行训练的基

  • 幼儿园工作规程(新)的再认识

    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自杀、犯罪等行为层出不穷,最新的《幼儿园工作章程》中也特别提出了幼儿的心理健康。什么是心理健康呢?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 良好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和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和发挥。心理健康往往是被我们所有人忽视的问题。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我们重视身体的健康,知识的掌握总是会多与心理的健康。因为身体的健康是能看到的,知识是能立刻表现出来的

  • 学习《培智学校数学课程与教学》有感

    吴荣翠,近期,我通过认真阅读、学习了柳笛老师编著的《培智学校数学课程与教学》这本书。重新、系统地认识和学习了培智数学课程的性质、课程的目标和课程的教学内容。数学是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重要工具。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事物在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方面的抽象,它来源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反过来又为人们的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服务。数学课程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掌握必备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