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07-21 12:36:36
《宝宝夜啼如何哄》可能是您在寻找1-3岁幼儿期成长发育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婴儿到了5个月左右的时候,逐渐开始怕见生人,见到生人的时候就会哭起来。出现这种反应,是因为大脑已得到了发育,已经能进行表现情绪的活动了。 从这个时期开始,婴儿开始直接感受周围的环境,特别是受到人与人关系的影响。好的影响能帮助婴儿大脑的发育,也能使他心理安定。坏的影响则以半夜啼哭的形式立即表现出来。半夜啼哭对婴儿和无法入睡的父母们来说,同样非常难受。 半夜啼哭的原因有发高烧、肚子疼、耳痛等身体上出现的异常现象。但是,其大半是因为家庭内人与人关系的对立,引起母亲的长期性紧张,不安等等心理变化对婴儿产生了影响。此外,对婴儿管得太多,使婴儿始终产生紧张,心灵上没有一点安逸的时间,心神焦躁从而也会引起半夜啼哭。 还有,白天受到的刺激过强,每天到了夜晚,所做的梦强烈地刺激中枢神经,也会使婴儿惊醒。这如果是可怕的梦,那么即使醒来后,婴儿仍还继续感到不安和恐怖,因而也会啼哭起来。说是可怕的梦,婴儿并不会真的做见什么妖魔鬼怪的梦。而是白天母亲感情用事,狠狠斥责的时候,其语调和表情成为强烈的刺激,进而在梦中呈现出来的缘故。 呼吸室外空气的不足,也可以认为是原因之一。所以,如果天气好,请每天让婴儿沐浴室外的新鲜空气。现在有不少孩子在七八个月时没有进行过充分的爬行训练,完全依赖家长抱着或依靠学步车直接过渡到走路。而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早期是否有充足的爬行训练,会直接影响孩子心理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前庭平衡能力的发展。 首先,孩子在爬行时头胸部向后抬高,形成脊柱弯曲,有利于前庭功能的发展。对形成孩子正常的前庭平衡能力和本体感至关重要。前庭平衡功能失调的孩子,常常表现出左右不分,方向不明、走路摔跟头、经常磕磕碰碰和怕走平衡木等,到了学龄期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好动不安、爱发脾气、笨手笨脚、做事没有信心及学习成绩差等特点。本体
学习走路是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所以不容轻视但也不用过于担心,就算你的孩子进步略慢,只要你有耐心,懂得步行只是迟早的事而已。孩子学会走路以后标志着孩子今后活动范围将逐渐扩大,视野逐渐开阔,给体能和智力方面尤其是体质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那么如何引导孩子学走路呢?期间有什么注意事项么? 婴儿学走阶段的七大重点 发展时机: 十至十五个月 发展状况: 宝宝走的动作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十至十一个月):此阶段是宝宝开始学习行走的第一阶段,当父母发现宝宝在放手能稳定站立时,就可以开始尝试走路了
时间:2004年6月6日 15:0815:40 提问:guest 回答:赵惠君(上海市新华医院副院长,血液、肿瘤专家) guest:我女儿现在14个月,因为不会爬,现在还不能躺着自己坐起来,其它方面都没有觉得有什么不正常。请问:有关系吗?[15:08:55] 赵惠君:14个月孩子应该是自己能够躺着,然后翻身,然后爬起来,大部分孩子七个月会爬,八个月会坐,一岁的时候可以站立行走。当然有些孩子会晚一点,但14个月还不会爬好象有问题,应该去医院检查。[15:11:36] guest:不是有的小孩从来没有爬过吗?
3个月的小婴儿主要是仰卧着,但已有了一些全身肌肉的运动,因此要在适当保暖的情况下使小儿能够自由的活动。一般3个月的小儿能从仰卧翻到侧卧,这时家长可训练宝宝翻身,如果孩子有侧睡的习惯,学翻身比较容易,只要在他左侧放一个有意思的玩具或一面镜子,再把他的右腿放到左腿上,再将其一只手放在胸腹之间,轻托其右边的肩膀,轻轻在背后向左推就会转向左侧,重点练习几次后,家长不必推动,只要把腿放好,用玩具逗引宝宝就会自己翻过去。以后光用玩具不必放腿就能作90度的侧翻。以后可用同样的方法可帮助小儿从俯卧位翻成仰卧位。如果没有侧
胎儿降生后便会发出声音,第一次发出的是哭声,它伴随着婴儿生命的开始,也是婴儿健康的一个标志。两三个月的婴儿会发出咿咿啊啊的声音,继而出现喊叫声,发出妈妈爸爸等声音。 口腔、喉头、声带是人的发声器官。婴儿的发声器官已具备基本结构,但咽部狭小,而且比较垂直,软骨柔软细弱,声带短、薄,因此在发声过程中要保护嗓音,使之适应发声器官的特点,为有良好的发声奠定基
有关育儿专家最近提出,每天让 婴幼儿 接触 打击乐 ,能有效增进 宝宝 对节奏感的认识和协调能力,促进宝宝在体能、情感等方面的 发育 。 随意的拍手、跺脚和拍打身体各个部位可以演奏不同的节拍。不仅有助于宝宝建立并发展散发性思维的能力,增加宝宝对手臂肌肉的控制能力、更好地完成精细动作。同时这种对身体部位的拍打,也加速了宝宝身体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可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对不会说话的宝宝可以学会通过借助 音乐 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如用叮咚表达闹钟报时,用砰表达关门等。 为此专家建议, 父母 每天和宝宝作拍打
新生儿有本能的恐惧反应,害怕突然和大的声音、怕失去平衡; 6~9月的婴儿由于视觉的出现开始害怕陌生人或生疏的环境; 1~3岁 惧怕动物、昆虫、陌生的人或环境、庞然大物的出现、面带皱纹的老人,怕离开 父母 、黑暗、孤独等; 4~5岁 这一时期的儿童害怕妖怪、魔鬼、闪电、雷击、警报声等,特别害怕晚上的时候父母外出; 5岁以后 5岁以上的儿童对动物的害怕开始减少,但害怕黑暗、鬼怪、身体损伤、犯错误受到批评等。 应对办法 过于强烈和持久的恐惧也不利于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为了帮助宝宝走出恐惧的阴影,爸爸妈妈应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可能原因: 疾病原因:听觉、视觉障碍,贫血、铅中毒。 生理原因:饥饿、睡眠不足。 环境原因:混乱、嘈杂、干扰过多。 食物原因:食入含有过多咖啡因的食物。 教养原因:宠爱过分,玩具过多,社交频繁。 心理原因:感觉统合失调(由于遗传、环境等原因,使宝宝不能把感觉学习获得的信息,经大脑统合整理为指挥身体正确行动的运动计划。无法集中注意力是其表现之一。) 父母可以为孩子做些什么? 一、如果是病理性的注意力不集中,那父母就要尽早发现疾病,及时治疗。 二、要保证营养,睡眠充分。 房间要杜绝噪音。面对
小儿龋齿是非常常见的现象,首先我们不用惊慌。据2017年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12岁儿童恒牙龋患率为34.5%,5岁儿童乳牙龋患率为70.9%。本次调查发现,我国12岁儿童平均龋齿数为0.86颗。 调查发现,我国5岁儿童龋齿中经过充填治疗的牙齿比例为4.1%。12岁儿童龋齿中经过充填治疗的牙齿比例为16.5%。城市高于农村。这一数据较十年前上升了近50%,说明儿童家长对口腔卫生服务的利用水平在不断提升。 刷牙能预防龋齿是因为刷牙可以清理口腔食物残留,并且含氟牙膏能阻止龋病的发展。但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