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语文教案 >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庐山的云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庐山的云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15-07-01 17:22:30

《三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庐山的云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课时数:总第  课时   教学时间:  月  日【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听说过庐山吗?说说自己从哪里第一次听说庐山。

2.庐山位于我国江西九江市南,四季风景如画,自古有名,历代诗人墨客纷纷慕名而往,唐朝李白、宋朝苏轼就留下了这些你们熟悉的诗句。其实庐山不仅因其峰奇山秀,瀑布溪流而闻名,那变幻无常的云雾更是庐山的一大奇景。

3.板书课题。

4.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庐山奇景。(光盘播放庐山的云雾)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运用光盘)。

2.自学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1)朗读词语:

变幻无常  增添  似乎  千姿百态 笼罩  云遮雾罩  一泻千里 

流连忘返  瞬息万变  腾云驾雾  四蹄生风  系鞋带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瞬息万变(变幻无常):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流连忘返: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

(3)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说说每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3.尝试理清课文层次:

4.再读全文,整体感知庐山之美。

三、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思考:庐山云雾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板书:(    )的云雾

2.根据课文说说为什么给你留下这个印象?

(1)指读第一句,说说读了这一句你了解了什么?

(2)欣赏庐山风景

(3)小结:云雾是庐山众多风景中最有特色的,让我们一起随作者登上庐山,看看庐山的云雾。

3.指导朗读:仿佛身临其境,体会飘忽不定的神秘感。

四、学习生字

1.分析字形,说说各自的识记方法。

2.关键笔画提个醒。

3.书本描红,《习字册》仿影、临写。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相关阅读
推荐
  • 三年级上册 《陶罐和铁罐》教学课堂实录

    陶罐和铁罐 执教:江山市中山小学 柴李萍 [课堂实录] 整理:过眼云烟[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师:今天我们要学习(手指课题,生齐读)[课题柴老师事先已经写在了黑板上,少了很多累赘,就如杨明明老师说的简单。] 师:说说陶罐和铁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它们都是用来盛东西的。 生:陶罐是用陶瓷做的,而铁罐是用铁来做的。 生:铁罐不容易碎,陶罐很容易打碎的。 [学生这里的发言很多,找出了很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初读课文,积累词语 1、老师范读课文19自然段,穿插词语的理解。 柴老师要求学生

  • 讲读课文《秋天的雨》整体把握 局部突破

    《秋天的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语言优美,联想丰富,充满童真童趣是这篇课文的显著特色。文章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秋雨是一条线索,利用它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勾勒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这些精妙的语言文字,从而感受美景,体味秋天,积累语言,我觉得是这堂课的难点。听了潘虹老师执教的《秋天的

  • 《每逢佳节倍思亲》三年级上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王维孤独、思念之情。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抓住重点词句,小组合作体会王维在重阳节长安大街上热闹场面下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2、诗文对照理解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抓住人物的内心体会王维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诗人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 借文学诗,理解古诗的意思及其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课文 1、(板书课题)朗读课题,你读懂了什么? 佳节:美好的节日,文中指重阳节 (课文中心词)思亲:

  • 苏教版三年级第11课《赶海》教学反思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语文学习是一种生活状态的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紧密联系儿童的生活,让课堂与儿童生活紧密相连,让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生活中的的一部分。 《赶海》这篇课文记述了我童年时代跟舅舅去赶海的事。全文的内容也紧紧围绕趣字来展开,重点描写了追浪花、捉大虾、抓螃蟹、抓海星等场景来展开的。因此,在教学中,就要紧紧抓住这个趣字,让学生感受到赶海的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当然,在教学时,最好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这样更容易让学生进入到情境中去,更容易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

  • 从怎么写入手——《燕子》教学反思

    如今的语文教学越来越关注怎么写,这自然有其道理。撇开对于人文性的熏陶,课文原本还有其另一重要的功能,它应该是学生学习表达的一个范例,也就是说,教师课堂上如能从怎么写入手,对于学生学习表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以此文为例,我想说说我的粗浅的想法和做法。 一、从全文入手,观文之结构。 初读课文时,先请学生用一个词或短语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目的在于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了解这篇文章,作者在写的时候是先从外形入手,而后看其动,观其静,将燕子的活泼机灵尽显于读着眼前。 知道作者是这么行文的,并不是最终的目标,我们

  • 小学语文第六册女娲补天教案、说课、反思(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受到课文中思想感情的熏陶。2、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二、教学重点: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体会神话故事的神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生字词语: 2、回忆上节课1、2两段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3、4两段: 1、学生自读3、4两段,把女娲补天的过程用3个词语来概括。 (1)、学生读课文,概括。教师巡回指导。 (2)、反馈:

  • 小学语文第五册《听听,秋的声音》听后感

    《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中的一些声响,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诗歌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王老师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体验诗的意境。 一、展开想像,让诗歌丰厚起来 由于诗歌的语言很精炼,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去描绘诗中的意境,王老师非常注重这方面的引导。比如在理解黄叶告别大树的时候,王老师这样问学生: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学生说:黄叶轻轻地、慢慢地从枝头飘落,就像跳舞一样。学生的回答既形象,又充满了动感。特别是在

  • 鹿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3个生字。2.朗读、背诵古诗《鹿柴》。3.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描绘的空谷人语、斜晖返照的优美画面。 教学过程: 一、由题导入。简介诗人。 1.(板书鹿柴)课前大家已经预习过这首古诗,谁能读准诗题? 鹿是边音,你看它的字形就像一只鹿的样子(长长的鹿角、大大的眼睛、突出的四蹄)。柴在这里念zhi,以木栅为栏(出示栅栏图),就叫柴zhi。所以鹿柴从字面上来看,就是指鹿居住的地方。 2.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他是山水田园诗人,晚年在陕西省蓝田辋川定居, 过着幸福的田园

  • 课堂节奏的把控不够《语文园地三》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三是在第二个拼音单元中的最后一块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板块。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涉及第一板块用拼音。课堂教学中将书本51页的三张表:声母表、韵母表、整体认读音节表作为线索,结合书本练习从单个的拼音字母到音节词到语句,进行拼读、说话、朗读训练,逐层递进,引导学生复习巩固拼音学习过程中发音、字形辨析、标调等重难点内容。并将拼音运用于生活实际,提高学习拼音的兴趣。课堂尾声部分发掘了新的教学资源,增添了一首关于秋天的小诗、一本关于秋天的绘本,作为提升内容。将阅读融于课堂,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回顾反观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