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9-08 18:18:18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父爱之舟》教案精选范文》可能是您在寻找教学工作计划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教学目标:
1.会认“栈、冤”等12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4个生字。理解“千变万化、纸屑”等词语。
2.朗读课文,从课文中的具体描绘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3.领悟以小见大的写法,领悟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并从中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
领悟以小见大的写法,领悟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栈、冤”等12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4个生字。理解“千变万化、纸屑”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通过具体事件初步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那慈祥的笑容,父母的爱是那亲切的话语,父母的爱是那热情的鼓励,父母的爱是那严格的要求。父母的爱表现出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可是,不论哪种形式,都让我们感到温暖,感到幸福。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父爱之舟》这课,去感受文中那浓浓的父爱吧。
板书:父爱之舟
二、读文识字。(出示课件3)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3.交流汇报:(出示课件4)
(1)大家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你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2)出示本课的生字,纠正读音,重点记住“蚕、茧、掀、席、庙、屑”等课后生字以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让学生以自由举手读、开火车读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
4.讨论交流(出示课件5)
(1)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说说你感动的理由。
(3)读一读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感情。
5.小组活动。
小组成员带感情朗读课文,评出朗读较好的同学推荐给大家。
三、整体感知。(出示课件6)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文中写了哪些事。
2.从这些事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3.画出令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生总结 汇报(出示课件7)
本文先回忆了过去:父亲送“我”报考学校和上学,见“我”晚上在旅馆被臭虫咬,父亲心疼的样子。
在庙会中,父亲带“我”去逛庙会,给“我”买豆腐脑,可是自己却舍不得吃,后来还给“我”做万花筒。
父亲在雨雪天气背“我”上学。
为了供“我”读书,家里筹钱,为了节省路费,父亲借船送“我”。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出示课件8)
1.课文分了几个场景进行描述?哪个场景让你感动?
(梦中出现了父母深夜喂蚕,父亲带“我”住旅店;父亲带“我”去庙会让“我”吃豆腐脑及为“我”做万花筒;父亲雨雪天送“我”上学;鹅山高小为“我”铺床;无锡师范送考;无锡师范送“我”去上学的路上为“我”缝棉被。)
这些场景都显示出父亲对儿子博大的爱。
2.分小组讨论,概括每段的段落大意。
生总结,汇报
第一部分(1)以梦境开始,引入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2~9)以小舟为线索,写了父亲对“我”满满的爱。
第三部分(10)以梦结尾,首尾呼应,表现出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意。
五、布置作业(出示课件9)
1.背写课文的生字。
2.继续阅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中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从课文中的具体描绘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2.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领悟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出示课件11)
1.听写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
2.回顾上节课内容,说说在“我”的梦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
3.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品读感悟,体会父爱。
1.课文出现了五个场景,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场景。(出示课件12)
板书:第一个场景
找出描写父亲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父亲的情感。
生总结、汇报
“心疼极了”体现出父亲对“我”的深切的关爱;“父亲动心了”说明在明知道自己非常贫苦的情况下,还打算为孩子换房间,体现出父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
师:我们只体会了父亲对孩子的爱,那么,这段文字里有没有体现出儿子对父亲的爱呢?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13)
“体会到父亲挣钱的艰难”、“不肯再加钱换房子”表现出“我”对父亲艰难的体谅,也体现出儿子对父亲的爱。
2.品读第二个场景。(出示课件14)
(1)作者详细描写庙会盛况的目的是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爱?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15)
详细描写庙会的盛况,尤其详细描写各种小吃,表达出当时“我”想吃的愿望。“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爱;“做万花筒”更能体现出父亲的爱。
(3)从哪些地方看出儿子对父亲的爱?(出示课件16)
“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说明“我”非常体谅父亲,也非常爱父亲。
板书:第二个场景
3.品读第三个场景。(出示课件17)
详细阅读“雨雪天送我去上学”,从中我们感受到什么?
生总结,汇报
是父爱给儿子撑起了一片天,是父爱让恶劣的环境变得温暖。
板书:第三个场景
4.品读第四个场景。(出示课件18)
读“无锡师范送考”这个场景的描写,体会作者沉痛的心情。
板书:第四个场景
5.品读第五个场景。(出示课件19)
哪件小事体现了父爱?
生总结,汇报
送“我”上学的路上为“我”缝棉被。
板书:第五个场景
三、感受写法。
对文章的写法,你有什么见解?(出示课件20)
总结:这篇文章选取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这些琐碎的小事中,蕴含着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同时也蕴含着儿子对父亲的爱和感激。这种写法叫做以小见大。
板书:以小见大。
四、激情升华,拓展延伸
从父亲身上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深沉的父爱。从儿子身上,我们也感受到了爱和感激。你对父母的感情是否也是这样?是否也是互相的?写下来吧。
五、作业布置。(出示课件21)
1.找出文中那些描写父亲对儿子的爱的句子。
2.仿照这种写法,也写一写父亲对自己的爱。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 从显眼的词句中深入:在研读时对字、词、句、段上是必须要下功夫细细体会的,不能轻易放过。《父爱之舟》这篇课文中,把握重点词句,同时对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深入细读,从句子中落实到重点字上,都是值得推敲和品味的。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词句,对文章有更深刻的解读。
2.从熟知的知识点深入:在初读,研读后,从学生能够熟知的知识点切入课堂教学,那一定能给学生自信心,培养好整堂课的气氛。在这篇文章的处理中,“父爱”这个主旨是学生最为熟悉的知识点,以此作为解剖处,让学生自我概括文章,并围绕“父爱”的事件进行梳理就简单得多了。
美中不足的是对学生激励性评价不及时,导致一些学生的兴致有点低落。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及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漫画,能从漫画中找出其特点,含义。
2.掌握漫画的特点,能把漫画的含义用语言表达出来。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漫画的特点,能把漫画的含义用语言表达出来。
三、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
1.老师出示几幅漫画,学生看后谈自己的发现。
2.看了这几幅漫画,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小结:是呀,漫画非常有趣,可是在笑过之后,往往又发人深省。那么漫画的含义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通过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来批评、讽刺或揭露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现象)
(二)引导看图,明白图意
1.咱们书上这幅漫画也很有意思,同学们自己看看,仔细观察:图上主要有哪些人和物?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交流所看到的画面。
2.作者画这幅漫画的意图是什么呢?他要揭露什么?讥讽什么?学生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3.咱们来关注这句话:“这段木头里一定有虫……”,到底“虫”是在木头里还是在这个人的脑子里?这虫到底是什么?
4.由这幅漫画你联想到了什么?四人小组交流,推荐一名同学全班交流。
(三)审题,明确写作要求
1.学生读题,明确题意:本次习作可以根据漫画的内容,写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借助漫画写一个故事;也可以写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其他漫画。
2.四人小组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漫画,交流图意。
(四)试写初稿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记叙清楚,语句通顺,感情真切。
习作要求:(投影出示)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
(3)组内互读互改。
如果课堂上有时间,可以当堂课点评一、两篇习作,还可以把巡视中发现的语句、标点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讲一讲,引导学生修改。
同步作文
保护环境
我的家乡在运城,美丽的盐湖湖畔。 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变得很自私,光想着自己的生活方便,把许多垃圾都倒入了盐湖,把环境破坏了。 有许多人还乱砍树木。甚至有些人还把一些有毒的东西埋到土里,使花草树木无法生长。 所以我们要保护环境。爱护环境,多植树造林,减少工厂废气和污水的排放,减少机动车尾气的排放。 我们要爱护环境,不破坏环境!保护盐湖,人人有责,从具体的事情做起,爱护花草树木,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交流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方法。
2.阅读名著中的经典情节,感受其中生动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和故事情节,感受生动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回顾本单元的课文,回忆小说人物。
过渡:同学们,在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三篇小说,里面有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请大家一起来把这些人物的名字回忆一下吧!(学生回忆,教师板书。)
2.引导学生思考:这么多的人物,哪一个留给自己的印象最深刻呢?
3.学生自由表达,教师和其他同学相机给予肯定和补充。
4.小组合作探究:这个人物为什么会给你留下这么深的印象?
出示小组讨论的要求:
(1)各小组推荐一名小组长,讨论、汇总大家的意见,最后参与班级交流。
(2)小组成员要紧扣一个人物,交流各自印象深刻的原因。
(3)小组成员的回答要争取能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某个人物也给其他成员留下深刻的印象。
5.全班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说说与之相关的精彩语段,教师做好记录。
预设:
生1: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桥》中的老汉。他像一座山,坚不可摧,誓死保卫着村民的安全;他又那么大公无私,不准自己的儿子破坏规则。我觉得这段话写得很精彩: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里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教师可板书:老汉——神态、动作、语言描写。)
生2:《穷人》中的桑娜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特别是她那种从犹豫、担忧到下定决心的心理过程,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她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心灵。我觉得文中对她的心理活动描写得非常精彩,比如: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教师可板书:桑娜——心理描写。)
生3:我注意到的不是这几篇小说中的主人公,却是一个非常生动的人物形象,那就是《穷人》里的西蒙。她在临死前仍细心地照料着自己的孩子,她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母亲,可是她却有着这么悲惨的命运,真是可怜极了。她的故事让我非常难过。文中直接描写西蒙的语句不多,但通过对她的孩子的描写可以感受她的人物形象。她虽然死得那么凄惨,孩子们却睡得那么香甜:“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睡得正香甜。”(教师可板书:西蒙——侧面描写、对比描写。)
生4: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柏林》一课中的老兵。这篇小说的篇幅很短,情节描写非常精彩,虽然对老兵的描写不多,但随着情节的展开,我体会到了老兵的痛苦、坚定。如两个小姑娘嘲笑老妇人的举动时,老兵没有说什么,此时的老兵是坚忍的;当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的时候,老兵平静地告诉了她们事实的真相。谜底揭开了,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了老兵一家在战争中遭受的无比深重的苦难。(教师可板书:情节的展开;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6.教师根据交流情况,总结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提示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常见方法。
(1)课件出示小资料。
人物形象是小说三要素之一,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叫细节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又叫侧面烘托)指以他人的言行或环境来反映人物的特点。
(2)结合具体的例子总结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常见方法。
①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表现出来的。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主要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如《桥》《穷人》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
②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我们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背景和环境,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要善于从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如《穷人》第1自然段中的环境描写。)
③小说中人物的性格也常用抑扬、虚实、对比、衬托等塑造人物的传统手法揭示出来。(如《桥》中村民的慌乱与老汉的镇定间的对比,《穷人》中西蒙的孩子睡得香甜与她死得凄惨的对比。)
7.结合本单元习作,说说自己笔下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展现其个性特点的。
(1)小组学习,要求组员读读自己的习作,找出自己最满意的描写人物的语句,读给同学听,说说自己想要表现人物的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方法。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互提建议。
(2)指名朗读自己的习作片段,要求全班同学说说:他有没有表达出人物的特点来,是如何做到的?
预设:之前的习作课因时间限制,选取的例文有限,此处将习作片段的读、评与小说中的人物描写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审视自己的作文,同时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有了更深的认识。
二、词句段运用(1)
1.学生朗读《三国演义》中“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片段,读出关公的神勇之气。
(1)疏通难字和字音:酾(shī,斟酒) 斟(zhēn)
鸾(luán) 云长(chánɡ) 华(huà)雄
(2)简单了解文字的出处及相关情节。
“温酒斩华雄”是四大名著之一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情节。描述的是:董卓废黜少帝刘辩而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后,残暴不仁,擅权于朝堂。以袁绍、曹操等人组成的关东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然而前锋孙坚在进军汜水关时被华雄击败,华雄不可一世。在潘凤等大将接连被华雄斩杀之时,关羽主动请缨前去战华雄,在温酒未冷却的极短时间内斩杀华雄,关羽从此名震诸侯。此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回。
(3)教师播放此片段名家朗读音频,学生认真倾听,留意重读、停顿及朗读的情感、气势。
2.小组交流此片段是如何体现人物的形象特点的。
(1)结合“交流平台”中掌握的知识,初步感知片段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展示人物形象,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分条列举式汇报。
?语言描写:“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其语言斩钉截铁,显出其自信满满。
?动作描写:“出帐提刀,飞身上马。”“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动作干净利落,显出其神勇无比。
?侧面描写:“众皆失惊。”通过写他人的反应衬托出关云长本领高强,超出众人意料之外。
?场面描写:“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场面之热烈,烘托出关云长单枪匹马冲入敌阵、勇擒贼首的英勇无敌。
3.学生再读片段,边读边想象画面。教师播放《三国演义》此片段视频,引导学生再次感受关公的神勇。
4.拓展阅读,感知人物形象。
(1)课件出示《红楼梦》片段,感知其中的人物形象。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注:这其中描写的人物是王熙凤,她在贾府中极有地位和权利。
(2)学生自读自学,再自由发言,结合文本中的语句说说其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预设:引导学生结合关键词来思考,参考“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赏读方法。
示例:
生1:我通过对黛玉的心理描写可以感知这个人的身份不一般。因为其他人都“敛声屏气,恭肃严整”,而这人还没见人就闻其声,十分“放诞无礼”,可见她地位不一般。这里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语言描写是正面描写,黛玉的想法是侧面描写,暗示了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
生2:文段中对王熙凤的穿着打扮描写得非常详细,这是外貌描写,体现了她身份的尊贵,但在珠光宝气中也露出了一股俗气。
生3:文中还对人物进行了神态描写,如“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我感觉到她虽然外表很美很亲切,却有厉害、威严的一面,而且给我一种“笑面虎”的感觉。
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本堂课的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读完一篇小说,总有些人物令我们难忘,如果再想想难忘的具体是什么,大都是这些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以及他们经历的种.种事件。比如大家在这堂课上交流了本单元中印象深刻的人物,大家描述的也大都是上面提及的这些。但同学们一定不要忘记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人物形象,那就是要关注小说中人物所处的环境背景。今天的交流中,对这一点大家少有提及。我们还欣赏了四大名著中的两个经典片段,同学们读得很仔细,交流得也不错。大家一定感受到了关云长的神勇和王熙凤的身份之特殊。中国古典名著语言精练,能通过非常短小的篇幅塑造出非常生动的人物形象,大家课后可以多读一读这些类似的经典片段,感受我国传统名著的魅力。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再找一些描写人物形象的经典片段,读一读,互相交流。
(2)在以后的写作中要灵活运用描写人物的种.种方法。
文本分析:
本文由四份阅读材料构成。材料一介绍了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故宫的热爱与赞颂之情;材料二介绍了故宫因火而遭毁坏,后又修复的过程,具体介绍了梁九是如何克服困难完成重建太和殿的工作的,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和技艺;材料三是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上的一幅截图,向游客简单介绍了故宫,并介绍了去故宫博物院参观的方案;材料四是故宫博物院平面示意图。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阅读材料虽然多,但是给学生提供了两种不同的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针对不同的阅读目的来选择阅读材料,因为在本单元的前两课中已经进行过类似的阅读训练,所以本课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故宫的建筑群非常复杂,学生在学习时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握故宫的整体面貌。同时,本课不仅仅是描述了故宫的建筑、布局,更体现了中华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一点。
教学目标:
1.了解故宫的建筑布局及特点。
2.了解事物说明文常用的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感受材料一详略得当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3.开阔眼界,激发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4.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选择对应的阅读材料。
教学重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体会材料一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提取文本主要信息;学会从纷杂的材料中选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
过渡: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吗?去过北京的同学都参观过哪些景点?没有去过北京的同学如果有机会去那儿,又想去参观哪些景点呢?(同学们自由发言)
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或想法,大家应该发现了一点,不管是去过的同学,还是没去过的同学,都提到了几处同样的景点,比如长城和故宫。今天啊,我们就去故宫看一看。
2.出示课题,师生交流准备的资料。
预设: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故宫的图片和资料。学生收集的资料可能包括故宫的修建经过、规模、作用、地位和与故宫有关的重大史实,介绍这些资料有助于学生熟悉说明对象,为理解课文做准备。可以请去过故宫的同学谈谈见闻和感受。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说说课文中的四则材料分别讲了些什么,明确阅读任务。
预设:本文整体篇幅较长,阅读材料比较多,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应该对每则材料的侧重点有所了解。请同学们说一说,再结合课前导语提供的阅读任务,分组学习。
2.学生交流汇报,分组填写任务表。
明确:材料一:介绍故宫的悠久历史、文化价值以及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
材料二:介绍太和殿被毁和重修的过程。
材料三:网页资料,简单介绍故宫以及参观故宫博物院的方案。
材料四:网站资料,故宫博物院的平面示意图。
3.学生根据阅读任务阅读相关材料。
预设:因课程时间有限,而这两个阅读任务都涉及实践操作,所以此处只引导学生根据阅读任务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可对重点字词、语段进行圈画,交流简单思路,具体操作可放在课后完成。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合作学习“材料一”
1.教师出示“自主学习卡”,小组合作探究。
过渡:在本文中,材料一篇幅最长,内容最多,信息量最大,不管是完成哪个阅读任务,材料一都是阅读的重点。下面是一份自主学习卡,请大家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认真思考,分组交流。
2.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第②小题。
预设:如果能正确填写此图,说明学生对课文的说明顺序已经把握到位了;若填错,则引导学生再回看相关文字或段落,修改错误的同时也能加深印象。教师无须再逐字逐句地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了。
3.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第③小题。
明确:天安门→端门→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小广场→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
4.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第④小题。
学生思考后明确:第1、2自然段是总说,概括介绍故宫的位置、历史、地位、总体布局和艺术风格。中间(第3—15自然段)是分说。根据故宫的特点,以保和殿后面的小广场为界,把故宫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分别加以说明。前朝主要介绍“前三殿”,先介绍殿前建筑(第4自然段),然后依次介绍太和殿(第5—8自然段)、中和殿(第9自然段)、保和殿(第10自然数)。内廷主要介绍“后三宫”,分别是乾清宫(第12自然段)、交泰殿和坤宁宫(第13自然段),接着概括介绍后三宫的彩画图案(第14自然段)和御花园(第15自然段)。最后一段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上文进行综合总括,再次突出故宫建筑群布局的和谐统一,使读者获得明确、完整的印象。
5.师生共同解读疑难问题。
(1)作者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明确:因为太和殿是“前朝”乃至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所以作者把太和殿作为介绍的重点。
(2)揣摩文中写“龙”的句子,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还可以出示相关图片,以助理解。)
明确:龙有象征意义,历朝历代的皇帝把自己神化为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把龙作为自己的化身,龙即是皇权的象征,所以大殿上才会有这么多龙的造型。
预设:明确这一点后,还可以引导学生找找文中出现的其他动物的造型,若学生感兴趣,教师可简要讲解,如鳌是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它是长寿的象征,而且人们认为它具有预知未来的灵性。在古代,每当举行重大活动之前,巫师都要烧龟甲,根据龟甲上爆裂的纹路来占卜吉凶。又如鹤,也被看成长寿的象征,神话中鹤常为仙人所骑,老寿星也常以驾鹤翔云的形象出现。可见,故宫的每一处建筑细节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3)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却非常讲究语言的锤炼,找出一些语句来朗读、探讨。
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玲珑奇巧的角楼。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
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
明确:这些语句的共同特点是连用四字词语。本文原是一篇针对听众的广播稿,作为广播稿,更须注意语言上的锤炼。文中连用四字词语,听来悦耳,读来顺口,显得整齐匀称,富有节奏,增强了语势,有助于表现故宫建筑的壮美、典雅。
自主学习“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
快速默读后三则材料,根据提示自主完成下面的练习。
材料二:
(1)关注时间:
?太和殿突然起火后,并没有立即修复,而是荒芜了( )年。
?太和殿上一次重建是在明朝天启年间,距离清朝此次决定重建相隔了( )年。
?梁九主持修复太和殿的工作,历时( )年。
(2)概括修复太和殿时遇到的困难和修复的方法。
材料三:
信息概括:
?1961年,故宫被定为 。
?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名录。
?明明打算周末去参观故宫,他应该从进入故宫;参观结束后,他应从 或 离开故宫。
材料四:
画一画:
可根据材料一中的说明顺序,在故宫平面示意图上画一画,说说你的发现。四、语言训练,课堂回顾
1.课堂语言实践训练。(机动)
(1)画一画,说一说。
要求:明天我们班要开一次家长会,打算在校门口摆放一块小黑板做指示牌,请你画一幅简明示意图并做口头解说,注意方位词的运用。
(2)试一试,练一练。
要求:以教室正中位置为立足点,分解说明教室内的布局与主要物件,并选择其中一处作为解说重点。
2.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收束课程。
小结:本文的信息量非常大,如果你想为家人或自己做个游览计划,学习本课对你一定非常有帮助。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又巩固训练了本单元的阅读策略——根据阅读任务来确定阅读方法。我们也能够从文中得到非常好的写作借鉴——按照一定的方位顺序来介绍事物,就会介绍得清楚明白。我们更领略了故宫建筑的壮观、精美和蕴含其中的传统文化精髓。时间有限,故宫太博大精深,我们只能管中窥豹,但大家课后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故宫,去领会它的美。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重点片段实录:
◆找出文中表明故宫总特点的句子
师:我们的第三项任务是什么?
生:寻找故宫的总特点。
师:找到了吗?一起读——
生: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师:想想我们刚才第一眼看到故宫的图片时,都发出了“哇——”的惊叹声。现在我们看了课文后,在文中找到了这个重点句,这真是异曲同工之妙啊!我请同学们就在这句话旁边写上“哇——”这一批注,要的是大家明白:声音与文字是相通的。
(生做旁批。)
师:这篇文章很奇怪,要说明的是故宫博物院,可是有一段文字却写了另一处风景,请问是哪一段?写的是什么风景?
生:最后一段,写的是景山。
师:咱们来齐读最后一段,看是否离题了。
(生齐读末段。)
师:离题了吗?
生:没有啊,因为这景山是用护城河中挖出的泥土堆起来的,与故宫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师:仅凭此理由就来写它,那与故宫相关的东西多着呢,要知道故宫里面有九千多间房屋啊,作者干吗不一一写来?
生:因为作者还要站在景山高处望故宫。
师:站在景山上望到的故宫是怎么样的?
生: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
师:此话好像前面有过?
生:没有的。
师:话当然不是这么说的,意思还是这个意思的。
生:就是换汤不换药。
师:对,能找到吗?
生:找到了,就是第2自然段里的内容,“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相当于这里的“重重殿宇,层层楼阁”。
生:还有写故宫总特点的句子,也是这个意思。
师:是啊,所以作者在最后情不自禁地再一次赞叹:“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现在明白了吧,最后来上这样一段,这不就是前呼——
生:后应!
师:此是其一,还有一个奥妙大家可能就看不出来了。(学生面现好奇。)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前面介绍故宫的时候,是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写的,作者的观察点是在变化的,能找出表示地点变化的词句吗?
(生纷纷回答:“从天安门往里走”“走进午门”“进了太和门”“从保和殿出来”,等等。)
师:再来看最后一段里,作者此时的观察点是站在景山高处。如果说刚才是作者身在其中的话,那么现在是跳出其外,从另一个角度观察故宫了。学到这里,给课文分段已呈瓜熟蒂落之势。请大家以最快的速度给课文划分层次。
(生划分层次。)
生:分三层。第一层,第1、2自然段,总起;第二层,是第3自然段到倒数第2自然段,具体说明;第三层,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
师:思路是对的,不过层意的概括有些笼统,说最后一段是总结也似乎不太妥当。现在我们来给每一层概括一下意思。
(生动笔。)
生:第一层介绍故宫面貌,指出它的特点。第二层具体介绍故宫,写各部分的位置、外观、内饰、功能。第三层写从景山望故宫的印象,照应开头。
赏析:说明文中常常有些中心句,或说明每段段意,或概括文章内容。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便技巧性地引导学生留意这样的句子,且引导学生注意前后呼应的内容。另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还发现了作者观察位置及观察视角的变化,可以说,只是一个小小的片段,却自然融合了许多知识点和方法的讲解,可见教师对课堂的巧妙安排。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自主阅读、交流感悟相结合,联系生活经验,发表自己的见解。
2.联系上下文内容,理解重点句的含义。
3.抓住作者赢得珍珠鸟信赖的原因,感受作者与珍珠鸟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领悟人与动物、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原应以诚相待,和谐相处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三、教学策略
1.独立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2.用具体可感的画面、声色、情节描述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激励学生的思维活动。
3.通过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揭示课题
1.导语:(出示课件:珍珠鸟的图片)同学们,作家冯骥才先生曾饲养过三只珍珠鸟,在小鸟与大作家相伴的日子里,作家感触颇深,写下了《珍珠鸟》这篇文章。(齐读课题:珍珠鸟)
2.同学们,从大作家与鸟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呢?
(二)整体感知,引出人与鸟的话题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想想珍珠鸟是怎样一种鸟?结合课文中的描写,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2.学生交流,教师及时评价学生的发言并和学生一起对发言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提升、引导。
小结:这是一种怕人的鸟。从珍珠鸟的外形描写中体会“我”喜欢珍珠鸟。
2.是啊,多么惹人喜爱的珍珠鸟啊!所以,当朋友送我这对珍珠鸟时我说: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指名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对于文章的内容只要求学生粗知内容即可。学生在读文、交流的过程,既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梳理,提高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的能力,又由鸟的外形特点、鸟的习性,引出人与鸟之间相互信赖的话题。
(三)理解品味,体会鸟对人的信赖
1.这种怕人的鸟,怎么会变得不怕人?“我”是怎样逐渐赢得珍珠鸟的信赖的?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内容体会。
2.学生交流,教师梳理归纳为三件事。
第一件事:为鸟安排舒适温暖、幽静的巢。
“我”知道这是一种怕人的鸟,只有在这像幽深的丛林一样的地方,珍珠鸟才感到安全。所以,它那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第二件事:决不惊扰它们。
(1)知道它们竟然有了雏儿,这是多么令人惊喜的事情!此时,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2)“我”是怎么做的呢?读读文中的描写。
指导感情朗读。因为“我”知道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第三件事:小鸟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我”不管它,不伤害它。
(1)三个月后,这对珍珠鸟有了雏儿,这个小家伙长什么样?找到相关的语句,读出你的感受。
(2)多么可爱的小家伙啊!虽说“初生的牛犊不畏虎”,但是这只小珍珠鸟刚开始探索这个世界的时候,却还是心有余悸的?
指名读第八自然段。只要大鸟在笼子里生气地叫一声,它就立即飞回笼子里。“人有人言,鸟有鸟语”,鸟的叫声,就是它们交流的语言。你觉得此时它们在交流什么呢?
(3)这小家伙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呢?学生交流讨论。
无论小家伙在我的面前做什么,我不管它,不伤害它,小鸟的活动范围不仅越来越大,而且胆子也越来越大,有一次,它竟然在我的肩头睡着了。
课件出示课文中插图,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有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请一位同学在音乐声中朗读。
(4)多么感人的一幅画啊,“我”默默地享受着这小家伙对我亲近的情意,我没有惊扰它,因为我知道它仍然是一种怕人的鸟。
(5)课件出示: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再读这一句话,你有又什么新的感受吗?
这种怕人的鸟现在与我这样的亲近。
因为我知道珍珠鸟怕人,所以,我尊重、理解它们,给它们自由,决不惊扰它们,我和珍珠鸟的关系也越来越亲近了。所以,文章在开头部分,单独把这一句话作为一个自然段,强调“这是一种怕人的鸟”,使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设计意图】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是通过读来感悟的。教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心得,谈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并通过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个环节中,以“我是怎样逐渐获得珍珠鸟的信赖”为对话主题,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逐渐明确“我”为珍珠鸟所做的一切,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种怕人的鸟,引导学生体会信赖源于对别人的尊重、理解、宽容和爱,体会作者谋篇布局的巧妙。
(四)总结升华,体会信赖的含义
1.望着这和谐的画面,感受着鸟儿亲近的情意,作家不由得从心底流出这样的感慨。
课件出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境界不仅存在于人与动物之间,更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在你的生活中,你有这样的体验吗?
学生交流。
3.总结升华:信赖,就是尊重、理解、宽容。只要心中有爱,我们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会感受到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和谐美好的境界。世界万物共生长,应以诚相待,和谐共生。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珍珠鸟在“我”细心的照料下,由怕人到与人亲近的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并由此拓展到生活,延伸到人与人,人与自然都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五、活动学习
1.搜集整理有关人与人之间相互信赖的感人故事,与同学分享。
2.推荐阅读《我的野生朋友》。
3.试着接触一种不熟悉的小动物,努力使它成为你的新朋友并记录下相处的过程。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阅读冯骥才先生的其他作品。
教学目标
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
1.板书课题
2.题解:(出示课件16)
“泊”: 停泊。
板书:枫桥夜泊
二、初解诗意,读出韵味。(出示课件17)
1.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
2.学生自学自读。
3.指名生读。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
指导: “到——客——船”,这节奏一放慢,声调一降低,就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来,一起来读后两句。
学生齐读全诗。
三、感“眠”悟“愁”,“对”出愁思。
1.抓一“眠”字,进入情景。(出示课件19)
(1)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想一想:哪些字眼、哪些词语向我们透露出张继没有睡觉的消息?
(2)学生默读、圈画。
(3)停。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眠?
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
板书:月落
乌啼。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耳闻乌啼,所以未眠。
板书:乌啼
(出示课件20)霜满天。张继还看到了霜满天的景象。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哦,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什么感受?对,是诗人感觉到的。诗人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
板书:霜满天。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
板书:江枫、渔火
张继因为未眠,所以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
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出示课件21)
(1)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息,张继却久久不眠,为什么?
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板书:愁
(出示课件22)(2)是的。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
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 抓住这些词语读出感觉。
(3)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4)交流:月落能带给人一种失落感,一种孤独感。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第一句。
板书:月落----失落感、孤独感
乌啼---凄凉
霜满天-----寒冷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3.抓一“对”字,感悟“愁”思(出示课件23)
(1)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思考:这里的“对”字是什么意思?
板书:对(出示课件24)
“对”在这里的意思是“面对、对着、陪伴”的意思,那么请你们纵观全诗,想一想:是什么在陪伴着孤独的诗人呢?
哦,是冷月、悲鸦与寒霜在和诗人做伴,是江枫、渔火和钟声在与诗人作陪,这一对,对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
(2)张继到底在愁什么?此时此刻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生带着“愁”来读。 (出示课件25)
教师范读。但是,这里什么都没有,这里有的只是——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板书:愁
四、钟声叩心,释放愁怀 。
1.钟声响起,述说情怀(出示课件26)
请问,这午夜的寒山寺的钟声似乎在向张继述说着什么呢?请拿起笔,写下你的述说。
2.交流评析,释放情怀
学生述说着钟声的述说。
学生在钟声的伴奏下齐读全诗。
五、总结拓展,人文关照。
推荐《不朽的失眠》给大家阅读。
六、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板书内容
枫桥夜泊
月落----失落感、孤独感
乌啼---凄凉
霜满天-----寒冷
江枫、渔火---半夜钟
对
愁
教学目标
1、认识课后2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体会这首诗的意思,领会诗中所描写的情境及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并能背诵。
4、培养自己对古诗的兴趣,并能在课后去搜集更多自己喜欢的古诗。
教学重点
这首古诗的教学重在美读。通过诵读,领悟意境,领会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了解唐诗,作者张继及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师:反映诗中意境的图画或教学挂图,古代弹拨乐曲的磁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
1、放古乐磁带,带学生入情入境。
2、教师语言导入,板书课文题目,指名读题、解题,介绍作者。
张继,唐代诗人。他的诗,多是描写旅途感受和自然风光,写得自然朴素,情味深远。《枫桥夜泊》是诗人夜泊枫桥,见景色思己落第,心情抑郁,有感而发所写。由于《枫桥夜泊》这首绝句,枫桥和寒山寺成了人们向往的名胜之地。
二、感知课文
1、教师配乐,示范诵读这首古诗。
2、学生自由读诗,将不懂的字、词勾出。
3、同桌互相帮助,解决不懂的字词。
4、质疑答疑。
5、同桌互相讲一讲诗句的意思。
6、师根据挂图相机纠正、指导。
今译:月亮慢慢落下去,乌鸦啼声阵阵,秋霜仿佛铺天盖地。伴着江边的枫树,对着江中的渔灯,漂泊思乡的忧愁使我难以入眠。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夜半冷清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三、美读课文,深入领会
1、自由地朗读诗歌,边读边想: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用笔勾画出来。
2、这是哪个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在这些词语下面作上记号。
3、这时诗人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诗中的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感情?
4、理解“愁”,诗人究竟“愁”什么?为什么而“愁”?(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补充)
5、看到的、听到的和诗人的心情有什么关系?边读边想象诗句中描绘的画面。
6、说诗意境,加深领会诗表达的感情。
师小结:
这不仅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这幅画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和夜泊的“客船”。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枫桥夜泊”图啊!诗人很善于设色,霜天是透明的,渔火是鲜艳的,二者遥相辉映。近处的渔船和远处的山寺,又通过钟声联系起来。这样,就使得远景和近景交织成章,连成一片,使得整个画面富有层次感。除了色彩以外,还有声音,夜空的钟声,一声一声地传到客船,敲在旅客的心上。这怎能不引起旅客无限的遐想?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丰富、鲜明的设色和兴致盎然的景物描绘,并不引人进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种美感。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
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2、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研究、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孤寂忧愁
之情。培养朗读能力、品词析句能力。
学情分析:
为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争取语言教学与思维训练同步,其一是让学生学习言语材料过程中的质疑,激起解惑的兴致与情绪,引发学生思维的“野马”在言语材料的“草原”中东奔西突;其二,对学生适时进行点拨,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并在与言语材料的“对话”中碰撞出新的智慧火花;其三,引导学生收扰思维的“野马”,依据言语材料得出最佳结论。在教学古诗《枫桥夜泊》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诗人张继选词炼字的妙处, 其中包括“落月”、“啼乌”、“寒霜”、“江枫”、“渔火”、“愁眠”等6个意象,通过创设意境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一位异乡游子在一个深秋夜晚的忧愁,孤独与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 导入新课,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这首诗,它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座古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你们知道吗,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城西,有一座桥,这个桥叫枫桥,在离枫桥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寺庙,这个寺庙就叫寒山寺。一座桥,一座寺,看似很平常的地方,凡是去苏州市的人大多要去看一看枫桥,要去听一听寒山寺的声音,甚至日本、韩国的朋友都特地来到中国苏州亲耳聆听一下那儿的钟声,用手抚摸一下那儿的桥,这是为什么呢?对,这是因为唐代诗人张继写了一首有名的诗,叫做《枫桥夜泊》。这首诗,千百年来,究竟在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这节课,咱们将一同去感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读诗题,理解诗题。
请齐读课题。关于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枫桥是江苏省苏州城外的一座小石拱桥。夜——泊?“夜”是什么?(夜晚),“泊”呢?是多音字(停泊bo)(湖泊po),那“夜泊”就是什么意思呢?谁用自己的话把这题目的意思说说?谁把船停泊在枫桥?
2.介绍诗人。
张继,从小聪明好学,唐玄宗天宝年间,举进士第,时任盐铁判官,为官正直,
有政绩,唐代大历末年检校祠部元外郎,于红州(南昌)分掌财赋,后来因不满时政,辞官漫游,晚年游历于吴越一带的名山大川之间,与文人名士多有交往,创作上受东晋文人陶渊明影响。诗法清迥,传世之作不多,以抒写个人愁绪的《枫桥夜泊》和反映民生疾苦的《阊门即事》最为有名。咱们再读课题!
3.创设情境,教师激情诵读。
《枫桥夜泊》是一首非常美的古诗,在学习之前,老师先好好地读给大家听听,好吗?
三、合作交流
古诗虽然短小,但往往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要学好古诗,咱们就得细细地去体会其中的感情,接下来,大家再好好地读读,读出你的感受来。
(生自由朗读古诗。)
说说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你感觉到了什么?
我们把读的要求放高一点吧,谁能美美地读一读吗?还有什么感觉吗?你能读读吗?看怎么读出一点“愁”的味道?
四、巩固拓展
教学目标:
1.会认“栈、冤”等12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4个生字。理解“千变万化、纸屑”等词语。
2.朗读课文,从课文中的具体描绘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3.领悟以小见大的写法,领悟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并从中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
领悟以小见大的写法,领悟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栈、冤”等12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4个生字。理解“千变万化、纸屑”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通过具体事件初步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那慈祥的笑容,父母的爱是那亲切的话语,父母的爱是那热情的鼓励,父母的爱是那严格的要求。父母的爱表现出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可是,不论哪种形式,都让我们感到温暖,感到幸福。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父爱之舟》这课,去感受文中那浓浓的父爱吧。
板书:父爱之舟
二、读文识字。(出示课件3)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3.交流汇报:(出示课件4)
(1)大家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你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2)出示本课的生字,纠正读音,重点记住“蚕、茧、掀、席、庙、屑”等课后生字以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让学生以自由举手读、开火车读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
4.讨论交流(出示课件5)
(1)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说说你感动的理由。
(3)读一读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感情。
5.小组活动。
小组成员带感情朗读课文,评出朗读较好的同学推荐给大家。
三、整体感知。(出示课件6)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文中写了哪些事。
2.从这些事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3.画出令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生总结 汇报(出示课件7)
本文先回忆了过去:父亲送“我”报考学校和上学,见“我”晚上在旅馆被臭虫咬,父亲心疼的样子。
在庙会中,父亲带“我”去逛庙会,给“我”买豆腐脑,可是自己却舍不得吃,后来还给“我”做万花筒。
父亲在雨雪天气背“我”上学。
为了供“我”读书,家里筹钱,为了节省路费,父亲借船送“我”。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出示课件8)
1.课文分了几个场景进行描述?哪个场景让你感动?
(梦中出现了父母深夜喂蚕,父亲带“我”住旅店;父亲带“我”去庙会让“我”吃豆腐脑及为“我”做万花筒;父亲雨雪天送“我”上学;鹅山高小为“我”铺床;无锡师范送考;无锡师范送“我”去上学的路上为“我”缝棉被。)
这些场景都显示出父亲对儿子博大的爱。
2.分小组讨论,概括每段的段落大意。
生总结,汇报
第一部分(1)以梦境开始,引入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2~9)以小舟为线索,写了父亲对“我”满满的爱。
第三部分(10)以梦结尾,首尾呼应,表现出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意。
五、布置作业(出示课件9)
1.背写课文的生字。
2.继续阅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中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从课文中的具体描绘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2.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领悟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出示课件11)
1.听写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
2.回顾上节课内容,说说在“我”的梦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
3.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品读感悟,体会父爱。
1.课文出现了五个场景,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场景。(出示课件12)
板书:第一个场景
找出描写父亲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父亲的情感。
生总结、汇报
“心疼极了”体现出父亲对“我”的深切的关爱;“父亲动心了”说明在明知道自己非常贫苦的情况下,还打算为孩子换房间,体现出父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
师:我们只体会了父亲对孩子的爱,那么,这段文字里有没有体现出儿子对父亲的爱呢?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13)
“体会到父亲挣钱的艰难”、“不肯再加钱换房子”表现出“我”对父亲艰难的体谅,也体现出儿子对父亲的爱。
2.品读第二个场景。(出示课件14)
(1)作者详细描写庙会盛况的目的是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爱?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15)
详细描写庙会的盛况,尤其详细描写各种小吃,表达出当时“我”想吃的愿望。“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爱;“做万花筒”更能体现出父亲的爱。
(3)从哪些地方看出儿子对父亲的爱?(出示课件16)
“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说明“我”非常体谅父亲,也非常爱父亲。
板书:第二个场景
3.品读第三个场景。(出示课件17)
详细阅读“雨雪天送我去上学”,从中我们感受到什么?
生总结,汇报
是父爱给儿子撑起了一片天,是父爱让恶劣的环境变得温暖。
板书:第三个场景
4.品读第四个场景。(出示课件18)
读“无锡师范送考”这个场景的描写,体会作者沉痛的心情。
板书:第四个场景
5.品读第五个场景。(出示课件19)
哪件小事体现了父爱?
生总结,汇报
送“我”上学的路上为“我”缝棉被。
板书:第五个场景
三、感受写法。
对文章的写法,你有什么见解?(出示课件20)
总结:这篇文章选取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这些琐碎的小事中,蕴含着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同时也蕴含着儿子对父亲的爱和感激。这种写法叫做以小见大。
板书:以小见大。
四、激情升华,拓展延伸
从父亲身上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深沉的父爱。从儿子身上,我们也感受到了爱和感激。你对父母的感情是否也是这样?是否也是互相的?写下来吧。
五、作业布置。(出示课件21)
1.找出文中那些描写父亲对儿子的爱的句子。
2.仿照这种写法,也写一写父亲对自己的爱。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 从显眼的词句中深入:在研读时对字、词、句、段上是必须要下功夫细细体会的,不能轻易放过。《父爱之舟》这篇课文中,把握重点词句,同时对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深入细读,从句子中落实到重点字上,都是值得推敲和品味的。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词句,对文章有更深刻的解读。
2.从熟知的知识点深入:在初读,研读后,从学生能够熟知的知识点切入课堂教学,那一定能给学生自信心,培养好整堂课的气氛。在这篇文章的处理中,“父爱”这个主旨是学生最为熟悉的知识点,以此作为解剖处,让学生自我概括文章,并围绕“父爱”的事件进行梳理就简单得多了。
美中不足的是对学生激励性评价不及时,导致一些学生的兴致有点低落。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及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教学目标
1.会认“栈、冤”等12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4个生字。理解“千变万化、纸屑”等词语。
2.朗读课文,从课文中的具体描绘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3.领悟以小见大的写法,领悟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并从中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
领悟以小见大的写法,领悟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栈、冤”等12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4个生字。理解“千变万化、纸屑”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通过具体事件初步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那慈祥的笑容,父母的爱是那亲切的话语,父母的爱是那热情的鼓励,父母的爱是那严格的要求。父母的爱表现出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可是,不论哪种形式,都让我们感到温暖,感到幸福。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父爱之舟》这课,去感受文中那浓浓的父爱吧。
板书:父爱之舟
二、读文识字。(出示课件3)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3.交流汇报:(出示课件4)
(1)大家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你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2)出示本课的生字,纠正读音,重点记住“蚕、茧、掀、席、庙、屑”等课后生字以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3C学生以自由举手读、开火车读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
4.讨论交流(出示课件5)
(1)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说说你感动的理由。
(3)读一读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感情。
5.小组活动。
小组成员带感情朗读课文,评出朗读较好的同学推荐给大家。
三、整体感知。(出示课件6)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文中写了哪些事。
2.从这些事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3.画出令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生总结 汇报(出示课件7)
本文先回忆了过去:父亲送“我”报考学校和上学,见“我”晚上在旅馆被臭虫咬,父亲心疼的样子。
在庙会中,父亲带“我”去逛庙会,给“我”买豆腐脑,可是自己却舍不得吃,后来还给“我”做万花筒。
父亲在雨雪天气背“我”上学。
为了供“我”读书,家里筹钱,为了节省路费,父亲借船送“我”。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出示课件8)
1.课文分了几个场景进行描述?哪个场景让你感动?
(梦中出现了父母深夜喂蚕,父亲带“我”住旅店;父亲带“我”去庙会让“我”吃豆腐脑及为“我”做万花筒;父亲雨雪天送“我”上学;鹅山高小为“我”铺床;无锡师范送考;无锡师范送“我”去上学的路上为“我”缝棉被。)
这些场景都显示出父亲对儿子博大的爱。
2.分小组讨论,概括每段的段落大意。
生总结,汇报
第一部分(1)以梦境开始,引入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2~9)以小舟为线索,写了父亲对“我”满满的爱。
第三部分(10)以梦结尾,首尾呼应,表现出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意。
五、布置作业(出示课件9)
1.背写课文的生字。
2.继续阅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中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从课文中的具体描绘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2.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领悟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出示课件11)
1.听写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
2.回顾上节课内容,说说在“我”的梦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
3.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品读感悟,体会父爱。
1.课文出现了五个场景,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场景。(出示课件12)
板书:第一个场景
找出描写父亲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父亲的情感。
生总结、汇报
“心疼极了”体现出父亲对“我”的深切的关爱;“父亲动心了”说明在明知道自己非常贫苦的情况下,还打算为孩子换房间,体现出父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
师:我们只体会了父亲对孩子的爱,那么,这段文字里有没有体现出儿子对父亲的爱呢?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13)
“体会到父亲挣钱的艰难”、“不肯再加钱换房子”表现出“我”对父亲艰难的体谅,也体现出儿子对父亲的爱。
2.品读第二个场景。(出示课件14)
(1)作者详细描写庙会盛况的目的是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爱?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15)
详细描写庙会的盛况,尤其详细描写各种小吃,表达出当时“我”想吃的愿望。“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爱;“做万花筒”更能体现出父亲的爱。
(3)从哪些地方看出儿子对父亲的爱?(出示课件16)
“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说明“我”非常体谅父亲,也非常爱父亲。
板书:第二个场景
3.品读第三个场景。(出示课件17)
详细阅读“雨雪天送我去上学”,从中我们感受到什么?
生总结,汇报
是父爱给儿子撑起了一片天,是父爱让恶劣的环境变得温暖。
板书:第三个场景
4.品读第四个场景。(出示课件18)
读“无锡师范送考”这个场景的描写,体会作者沉痛的心情。
板书:第四个场景
5.品读第五个场景。(出示课件19)
哪件小事体现了父爱?
生总结,汇报
送“我”上学的路上为“我”缝棉被。
板书:第五个场景
三、感受写法。
对文章的写法,你有什么见解?(出示课件20)
总结:这篇文章选取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这些琐碎的小事中,蕴含着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同时也蕴含着儿子对父亲的爱和感激。这种写法叫做以小见大。
板书:以小见大。
四、激情升华,拓展延伸
从父亲身上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深沉的父爱。从儿子身上,我们也感受到了爱和感激。你对父母的感情是否也是这样?是否也是互相的?写下来吧。
五、作业布置。(出示课件21)
1.找出文中那些描写父亲对儿子的爱的句子。
2.仿照这种写法,也写一写父亲对自己的爱。
教学反思:
1. 从显眼的词句中深入:在研读时对字、词、句、段上是必须要下功夫细细体会的,不能轻易放过。《父爱之舟》这篇课文中,把握重点词句,同时对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深入细读,从句子中落实到重点字上,都是值得推敲和品味的。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词句,对文章有更深刻的解读。
2.从熟知的知识点深入:在初读,研读后,从学生能够熟知的知识点切入课堂教学,那一定能给学生自信心,培养好整堂课的气氛。在这篇文章的处理中,“父爱”这个主旨是学生最为熟悉的知识点,以此作为解剖处,让学生自我概括文章,并围绕“父爱”的事件进行梳理就简单得多了。
美中不足的是对学生激励性评价不及时,导致一些学生的兴致有点低落。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及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教材分析:
本次是以生活中印象深的一件事为内容写一篇作文。要求内容生动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有一定条理。还要将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做到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看见、听见和亲身经历过一些事情,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能根据故事情节画简单的情节曲线,能讲述一些印象深的事情。但对于事情的细节部分不知道怎样讲具体、讲形象生动;有的孩子心里有材料,就是不知道怎样写出来;有的学生不能突出事情的重点部分,做到有详有略。
教学建议:
此次教学,主要立足于学生的心理、生活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引导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去,使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把生活中感受最深刻的事件记录下来,在教学时,要立足于已学过的例文《爬天都峰》《小木船》,领悟写事情的方法,并尝试运用到习作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分享彼此成长中的故事,记录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事。
2.注意交代清楚起因、经过、结果,完整地写出一件事。
3.明确叙述中心,围绕中心来选材,记叙时详略得当。
4.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在表达和评价中清楚如何写好本次作文。
【过程与方法】
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叙述事情,使故事生动感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并虚心接受他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叙事要完整, 内容具体和交代清楚记叙的要素。
难点
能在习作中通过自己对事情的叙述和对人物各方面的描写,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自己印象深刻的事。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布置任务
1.同学们,我们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一定经历了很多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大家愿意把印象深刻的事告诉老师和同学吗?我们今天就来进行一次作文练习,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
3.读本次习作要求。
二、审清题意,明确要求
1.看了这个话题,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 从话题看,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
(2) 话题中的“印象深”,应把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写详细、写生动。
2.习作要求告诉我们可以选择哪些事来写。
3.引导小结,明确范围:生活中有些让人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往往都是作文的材料,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能感受到。
三、开拓思路,精选题材
1.提示问题,打开思路。
(1)谁做过哪些事?怎样做的?为什么做?为什么让你印象深刻?
(2)你经历过什么事,让你印象深刻?
(3)家里发生过什么事使你印象深刻?其中让你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什么?
(4)你做错过什么事情?受到老师什么教育并从中记住教训?
(5)有什么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行为或者同学之间的真挚友情使你印象深刻?
2.指名学生回答:指名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值得回忆、印象深刻的事,从不同角度鼓励学生举例子,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
3.写之前,仔细想想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都是怎样的。
四、读读例文,学习写法
1.今天老师请来了两位同学,他们准备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一件事讲给大家听,你们想听吗?
2.读例文《爬天都峰》,说说例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别是什么。
3.《小木船》中有没有把事情写清楚?
4.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板书:写清事情起因、经过 、结果)
5.围绕一个中心,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按一定的顺序来写,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可以增强表达效果。
五、独立作文,妙笔生花
学生独立习作,教师巡视,重点帮助习作有困难的学生。
六、佳作引航
教室里的掌声
“六一”前夕,学校要表彰一批优秀队员。班主任建议大家进行竞选演讲,然后再投票选举。同学们都赞成,于是班主任李老师便宣布竞选开始。
教室里静悄悄的,谁有勇气打头炮呢?我偷偷地四下一看,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都怕第一个上台。一分钟过去了,突然,戴着眼镜的小女孩唐一诺突然从座位上站起,充满信心地走上了讲台。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的目光被她吸引着,那是钦佩的目光。
我是第二个走上讲台的。面对大家的目光,我心里怦怦直跳。刚讲了四五句就“哑火”了,原先烂熟于心的话突然间“溜走了”。我脑袋里嗡嗡直响,觉得像有什么东西在喉咙里哽着,脸紧张得发烫,手不停地搓着衣角。我觉得太丢人了,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躲起来!“她太激动了,掌声为她加油。”班主任笑着带头鼓掌给我解围。顿时,教室里掌声响起,这掌声给了我勇气,也给了我自信。一时间,我内心一下子涌出了一股力量。还好,演说总算完了,我带着满头的汗珠走下了讲台。
后来,好几个同学都演讲得很顺利,很投入,我好羡慕他们。
竞选结束了,我虽然落选了,但掌声依旧在耳边回荡,它给了我自信,给了我勇气,让我难忘。
点评:习作写了班级中的一次竞选演讲,着重写了自己登台演讲的过程,抓住动作、心理描写写出了紧张无助,是老师的话语和同学们的掌声给了自己自信和勇气,坚持演讲完毕。最后,写出自己真情实感。
七、亮点欣赏
1.分享精彩语段。
佳作不是人人都有,但每个同学的作文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精彩之笔,比如,一些语句和段落很是精妙,可谓亮点之处。谁愿意把你写得最好的句子念给大家听听?(puXuewang.com)
2.教师采访展示者和听众,精彩在何处:(注意鼓励习作困难的学生发言、展示,提高其写作的积极性)
八、互评互改
欣赏了这些同学的亮点,你是否也有所触动。请大家再次回忆让自己感动的事,把听到、看到或亲身经历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事像在大脑中放电影一样放一遍。看看自己的文章,跟别人的相比,还存在哪些不足,你准备借鉴别人的哪些写法。
1.结合讲评,自评自改。(重点放在个人感动、难忘的精彩情节)
2.同桌互相修改,互相欣赏。
3.将修改后的片段,集中再次讲评,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九、金玉良言
1.教师采访通过修改后习作水平进步明显的学生:你有什么成功的经验?
2.小结。好的作文是修改出来的——“三分文章七分改”,要“不断修改,反复推敲”,还要“多读、多思、多改”。这样,我们的写作兴趣在修改中会得到激发,写作水平在修改中也会得到提高。
十、誊抄作文
将这篇习作工工整整地抄在作文本上,可以投寄给班级的班刊或平时阅读的刊物,体验希望与成功的喜悦,让更多人分享你的感人故事。
板书设计:
生活万花筒
有条有理
有详有略
有血有肉
教学反思:
我在第一次批改时,认认真真地读学生的作文,边读边琢磨学生作文中有突出语病的句子,找出一堆来,但一堂课,只解决一两种较为典型的,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学生作文的最大问题就是语句不通,如果我们长期坚持地使用这种方法,让孩子们一次学会修改一两种病句,渐渐地,你会发现学生作文中的病句越来越少。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两极分化缩小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另外,作文讲评要把多数学生作文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讲清楚,讲明白,引发学生的共鸣,我们的作文课堂教学才会出现勃勃活力。
一、统编教材单元编排新体例:习作单元
统编教材在三至六年级每册教材中各设置了一个习作单元。这是新增的特殊功能单元,是统编教材编写体例的一个创新。
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一个习作单元,它由导语、两篇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两篇习作例文和习作六个部分组成,
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其中指向习作表达的要求是: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这是继三年级上册“观察”、三年级下册“想象”之后的第一次集中指向于“记事”的习作单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就第二学段习作方面的目标与内容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统编教材中习作内容的编排呈现序列化,旨在使学生的习作能力螺旋上升。
就第二学段“记事”而言,在三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就编排了“学习写日记”,这是为学生后续“记事”搭设了素材积累的平台,习作本身就是学生用心与身边的人、事、物、景等之间对话的过程,关注生活积累,能让学生在写作时更有效地从生活素材中提取与习作要求相匹配的写作内容。以至于后面的“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我有一个想法”“我的植物朋友”都是让学生留心观察,并试着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等等用多种方法写下来。
就第二学段“写清楚”而言,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出现,通过几次习作内容的编排,我们发现,统编教材在“写清楚”上也是给学生搭设了螺旋上升的支架的,如三年级下册“写清楚”是有明确对象的,一开始是写“植物朋友”,然后是写“图画”,接着是写“实验过程”,而到了四年级就是“写一件事”“记一次活动”,不难看出,和三年级下级相比,四年级更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材,习作内容更宽泛。
本单元的六个组成部分都是围绕着“把一件事情写清楚”这一个内核组元的。这个内核使六个形式不同、内容不同的部分具有了一种向心力,呈现出一种整体的、系统的教学功能。那么,怎么解读构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这一习作单元的各部分的功能、整体功能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呢?
二、习作单元的教学功能:渐进性
1.展开习作学习过程。
习作单元的六个组成部分衔接紧密、环环相扣,构成一个以习作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序列。从单元导语—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练习,实际上就是学生通过练习形成习作能力的过程。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看看是如何以习作能力为指向展开学习过程的。
(1)单元导语。
导语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朗朗上口的俗语“我手写我心,彩笔绘生活”,提示学生用手中的笔记录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
接下来是单元学习的两个语文要素:
①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
②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
这两条,一条指向阅读,读文章时要体会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把事情一步一步写清楚的;一条是指向习作表达的,告诉我们本单元的习作内容就是把一件事情写清楚。读写之间的联结点很明显,就是学习写清楚一件事的方法,来写一件事。
(2)精读课文。
这一单元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分别是《麻雀》和《爬天都峰》。阅读教学实际是以课后的思考练习题为轴心和目标的教学。
两课练习都以指向引导学生了解并学习怎样按顺序把一件事情写清楚为重点,且各有侧重。《麻雀》的思考练习 1 重在了解作者是怎样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把事情写清楚的;《爬天都峰》的思考练习 2 则重在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按照先后顺序把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3)交流平台。
习作单元的“交流平台”与普通单元不同,重在对本单元的习作方法、要求进行梳理和归纳。本单元的“交流平台”以“学习小伙伴”的形式回顾了两篇精读课文中作者将事情写清楚的方法:写一件事情,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清楚;写事情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能活灵活现地展现情形。同时提出了新的方法:时间、地点、人物要交待明白,这个新方法在习作例文中可以让学生借鉴。
(4)初试身手。
在进入“初试身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前三项内容:单元导语、精读课文和“交流平台”,此时需要来一次小型的实践性练习,让学生对前期所学的习作知识、习作方法有一个诊断和尝试。本单元的“初试身手”提供了静态的图画和动态的生活场景让学生练习说话和写话。看图说话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通过说说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让静态的图画“活”起来,把画面说清楚,说生动。观察家人劳动,旨在让学生聚焦动作,用一段话把场景写清楚。
(5)习作例文。
本单元的第五部分是习作例文,共两篇:《杏儿熟了》和《小木船》。习作例文不能当作精读课文也不能当作略读课文来教,它们的教学功能直接指向习作表达,主要是供学生习作时借鉴和模仿。《杏儿熟了》和《小木船》为学生提供了习作范例,并以旁批和课后题的形式,提示了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和写事情时关注详略得当的布局意识。
《杏儿熟了》一文侧重在引导学生抓住奶奶的动作描写,把“分杏”这件事的经过写清楚,为后续学生习作创作时提供写清楚一件事情的方法。《小木船》一文围绕“小木船”叙述了“我”和陈明之间友情破裂与和好的过程,旁批和课后题引导学生发现和交流作者详写友谊破裂和临别前赠送小木船再续友谊的过程,而将二人吵架后的经过只用简单的一句“转眼几个月过去了”,重在引导学生围绕题眼关注详略得当的谋篇布局,这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更高的习作行走路径,也为学生进入到第三学段学习谋篇布局的习作方法埋下伏笔。
(6)习作:生活万花筒。
这是本册习作单元的第六部分,要求“写一件印象深的事,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这是习作单元的重头戏,是学生习作成果的呈现与检阅。本次习作需要突破的重难点有两方面:一是选材,生活是万花筒,从中选取一件印象深的事情作为习作素材,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二是写清楚,选好一件印象深的事,按一定的顺序把这件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这又是另一个挑战。
至此,我们以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进一步了解了统编教材习作单元的组元结构,看到了它是怎样基于习作能力序列,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编排单元学习内容,充分展开学习过程,从而让学生习得习作方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教学时,我们要把握好单元整体与各板块之间的联系,具体解读各个部分的教学价值,使之切合于整体功能,有效地发挥习作单元的教学功能。
2. 凸显习作能力培养。
注重于习作能力培养的目标就是习作单元的核心,它使得习作单元的导语、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和习作六个部分聚合起来,形成一条以习作能力序列为主线的教学链。
如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不同于常规单元,是专门指向学习习作表达的,故在理解内容、朗读课文、积累语言等方面不宜做过多要求,教学时更应注重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麻雀》选自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作者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一只弱小的老麻雀在庞大凶猛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写清楚的。在具体叙述的时候,作者通过动作、神态、样子等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了下来,活灵活现地展现了麻雀与猎狗相遇时“小麻雀的无助”“老麻雀的无畏”“猎狗攻击与退缩时”的情形。《爬天都峰》是黄亦波的作品,文章按照“爬山前——爬山途中——爬上峰”的顺序,把“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最后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顶的过程写得非常清楚。在教学这两篇课文时,我们可以聚焦在“表达方法”上,取舍有度,用略读课文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展开教学。
又如习作例文,则可以把它们当做“用件”来进行教学定位,让学生进行借鉴和模仿。《杏儿熟了》《小木船》两篇文章内容上都贴近学生的生活,都是按一定顺序把一件事情写清楚。《杏儿熟了》侧重于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描写了奶奶“分杏”的经过,《小木船》则围绕“小木船”叙述了“我”和陈明之间友情破裂与和好的过程。两篇文章都是适合学生模仿的好样例。
习作单元的六个部分聚焦“把一件事情写清楚”一个点,从习作方法到习作实践,从片段练习到整篇习作,从学生个体练习到交流中分享、修改、提升,在渐进的学习中不断获得学习体验,习得方法和策略,从而在一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数学老师教学工作计划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二年级学生在一年级这一年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专心听讲,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基本能够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
1、苏教版第一学期六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一、基本情况分析本班共有学生--人。从上学年的知识质量验收的情况看,学生成绩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后进生的面还是大,针对这些情况,本学年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后进生的
1、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通用一、指导思想为他们全面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新的学期已经来临,我要响应涟源市小学语文的课改精神,贯彻落实小学语文教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以研究新课程标准为重点,以教研为突破点,认
1、初二物理教学计划一、工作指导思想积极学习本学科教职法的有关知识,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积极开展学法教育素质渗透。注意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的实验技能,努力提高生物教学成绩。二、教学目标初
1、粤教版九年级上册思想品德教学计划本学期是学生升学考试关键的一学期,九年级思想品德科教学、复习课时间少、时间短、任务紧。扎实搞好中考复习,是取得理想成绩的前提条件,科学有效地学习和复习,有助于提高学业成绩。
1、中小学国防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国防教育法》,大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推进素质教育, 为培养国防后备军奠定基础。二、主要任务1.营造国防教育浓厚氛围,普及国防教育,进一
1、鄂教版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一、班级情况简介202班,班主任肖凤琼老师。现有学生44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4人。该班是肖凤琼老师从一年级直接带上来的一个班级,平时,肖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教学非常认真。所以该班学风
1、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通用一、 指导思想进一步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化教学改革,不断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研工作,加强教学常规建设和课题研究,积极开展校本研究,进一步提高我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
1、职业中专教学计划模板一、指导思想:以培养有健全人格的合格公民为重要目标,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和法制纪律教育,积极推进德育现代化工程建设,围绕上级工作部署和学校工作计划,以德治为基础,以法制为保障,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