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教论文 > 幼儿园科学活动论文
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困惑及问题

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困惑及问题

更新时间:2014-07-21 06:43:49

《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困惑及问题》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科学活动论文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有幸聆听了这次袁老师主讲的《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让我们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价值取向、组织要点等有了系统的梳理,同时也启发我们对平时的科学教育活动进行回顾和反思。
一、如何精准地把握科学活动的重点,使之更适宜幼儿的学习和发展?一个简单的科学现象背后往往蕴藏着许多深奥的科学原理,在实施科学教学活动时,如果教师的知识储备浅了,往往无法把握活动的精髓。然而老师在积极储备相关知识(如阅读相关书籍、浏览搜查网页等)之后,又容易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很难找准知识点与幼儿经验间的最佳契合点。虽然我们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更关注孩子探究的过程,关注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发展,但是,一个目标指向不清晰的活动也肯定不是一个好的活动。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活动中更加关注幼儿的兴趣和已有经验,使之更贴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二、幼儿的探究活动如何设计更合理?材料如何投放更贴合孩子的经验和需要?科学探究活动中,很多小实验都是教师事前预设的,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清晰的目标意识和活动思路,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各环节,排除各种无关因素的干扰,使幼儿的探究活动层层深入,不断获得新发现、新经验。当然,在探究的过程中,材料往往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应该投放怎样的材料、何时投放、怎样更替材料等等,这些都是解决科学活动重难点的关键所在,需要我们在具体的活动中反复斟酌。
三、对于科探区活动,不同年龄段幼儿在投放材料时更需要关注些什么?怎样可以长久地吸引幼儿的兴趣,使小区域时常散发大魅力,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这些也都是我们今后需要不断探索的地方。
科学区域活动设计表
1

活动名称
 
1 物体下落
1 活动目标
1 1.在初步了解物体坠落现象的基础上,观察、比较不同物体下落速度的变化。
2.对物体坠落现象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1 材料准备
1 1.“轱辘轱辘落”和“美丽下落路”操作材料(已开展过建构式课程《下落百分百》集体教学活动)。
2.大小相同的手工纸若干,羽毛、塑料袋、小木块、沙袋、记录纸若干份。
1 指导要点
1 1.引导幼儿运用羽毛、塑料袋、小木块、沙袋等材料,观察比较不同材质物品下落速度的变化。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同样的物品在改变形态时下落速度的变化。
1 实施步骤
1 1.鼓励幼儿操作“轱辘轱辘落”和“美丽下落路”等材料,亲身体验物体下落的必然性,进一步感知物体坠落的方向。
2.投放手工纸、羽毛、塑料袋、小木块、沙袋、记录纸等材料,引导幼儿猜测物体下落时的情形,再动手试一试,在同一高度放开物体,观察、比较哪些物体下落速度快一些、哪些慢一些,并在记录纸上记录。
3.鼓励幼儿用同样的两张手工纸进行实验操作:先将两张手工纸在同一高度同时放开,观察其下落的状态。再将其中一张手工纸团成纸团,使原先的一张手工纸和团成的纸团在同一高度同时下落,观察、比较其下落速度的变化。
4.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的新发现。
5.鼓励幼儿继续探究不同物体下落速度的变化,同样物体改变形态后下落速度的变化,以及不同物体组合后下落速度的变化。
1 反思分析
1 本区域活动是在《下落百分百》集体教学活动之后开展的延伸活动。幼儿通过教师演示、初步实验等已初步了解了物体的坠落现象,在此基础上,投放不同的材料引发幼儿进一步探究不同物体以及同样物体不同形态下落时的速度变化。材料特性分明,下落时既有相似性又有明显对比,能引发幼儿积极思维,在观察、比较中梳理(记录)自己的操作结果,效果较好。

推荐
  • 科学活动中的游戏也很重要

    张家港市塘桥中心幼儿园 钱静珍 一般的科学活动,都会让幼儿通过操作,发现基本特征。但如果利用游戏来进行教学,那就不同了。游戏是小班幼儿活动的最佳方法,而在科学活动中参插游戏,并辅以形象生动的教具、有趣活泼的语言,会使幼儿对活动的兴致加浓,而在有趣的游戏情景中,幼儿也愿意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参与,从而使幼儿的听觉力、注意力、观察力得到了发展。 从而培养孩子乐于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孩子观察、比较、发现等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活动《小动物找家》中,我先利用图片让幼儿说出小鸟、小鱼的家,再让他们讨论天空中飞的小动

  • 让幼儿自己在做中学

    科学课上我和孩子们一起研究植物的向光性,在孩子们惊异和好奇的目光中,我盖上了盖子。并约定两天之后,一起打开看看会发生这么的变化。几次的观察下来,孩子们对于云豆的小苗真的弯着头饶过第一道挡板向上生长感到十分地好奇。跃跃欲试想自己动手打开看看。为了防止孩子们弄坏,每次都是我在小心地操作。 可是,孩子的好奇心是任何方式都无法阻挡地。在小朋友两次因为操作不熟练,而折断了小苗后,我修正了自己的想法,我要手把手地他们如何操作。 当孩子们自己小心翼翼地打开盖子,发现小苗还在努力地追着阳光饶过第二道挡板时他们的兴趣才算是

  • 关于幼儿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的研究

    情境再现:在《小蚂蚁的生日会》活动后,雯雯走过来问我:老师毛毛虫是昆虫吗?孩子用疑问的眼神看着我。我说:你觉得它是昆虫吗?说说你的想法?她说:老师毛毛虫有很多脚,它好像不是昆虫,你刚才讲到昆虫是有六只脚的。我又说:那我们刚才讲到蚕是不是昆虫呢?它说:是的。我说:那毛毛虫也有着和蚕一样的特点,它的一生要经过几个生长的过程,它是在不断的变化的。一会我们在电脑上一起来看看,毛毛虫的生长过程,最后,你再来告诉我,毛毛虫是不是昆虫,好吗?幼儿休息后,幼儿集中在一起。我说:雯雯刚才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毛毛虫是不是昆

  • 让儿童以像科学家那样的工作方式学习科学

    《幼儿园科学区(室):科学探索活动指导117例》,从书的名字来看就知道是一本实践指导性很强的书籍。整本书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主要针对教师遇到的科学教育环境创设方面遇到的问题,谈幼儿园科学区、自然角和科学发现室的创建;第二单元主要针对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兴趣,谈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指导。117个幼儿科学探索活动案例,简单、有趣,每个科学探索活动中又设置了教师指导建议、拓展与替代和科学小知识等内容,这样教师既可以参照书中的内容开展活动,也可以自由进行拓展性的创造性的活动,甚至还可以与家庭合作开展更丰富的科

  • 环境对孩子游戏的作用和影响

    暑假中,怀着轻松悠闲的心境阅读了董旭花教授主编的《幼儿园科学区(室):科学探索活动指导117例》这本书。首先这本书封面上的三张幼儿活动的照片让我微笑着欣赏了一番。第一张照片中三个孩子在做天平的科学探索,所谓的天平是教师利用两个酸奶盒制作的,孩子专注的眼神和脸上微笑的表情,让我感觉到了孩子们的兴趣。第二张照片是一个小女孩拿着Z字形的水管一头朝里面看,虽然看不到孩子的表情,但水管里的神秘世界让读者都想一探究竟,是什么这么吸引这个小女孩呢?让我感觉到了老师们的创造力和智慧。第三张照片两个小女孩在宽敞舒适的环境中

  • 关于科学活动中“支架教学”实施策略的探讨

    大唐镇中心幼儿园 赵 丹 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和教育的改革,以及人们对科学的认识态度,使我们认识到科学活动不应该等同于以往的常识教学,也不应该只是加些新内容和动手操作的常识教学,新《纲要》明确指出了科学活动的目标:保持幼儿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幼儿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感受数量关系,体验数学意义;关爱环境,珍爱生命。那么,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呢?靠已往教师传授为主,幼儿倾听为辅的传统常识教学模式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据研究,幼儿对科学知识的获得具有明显的经验性,幼儿不能客观地

  • 反思科探室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读罢《幼儿园科学区(室)科学探索活动指导117例》,第一感觉是这本书真好,很系统地归纳、梳理了幼儿科探室内可以开展的游戏,对我们开展科探室游戏很有启发,启发了我们开展有效时可以从这几个大方面来设计游戏内容,避免了开展科探室游戏时的盲目性,而反思我们目前科探室游戏的开展情况,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其一乱。 科探室内的材料非常丰富,有成品、半成品、废旧材料,兼顾了软的硬的、不同材质的等,有句话说:世界上本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可这里的材料显然更像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我想这样的材料摆放过于开放,既没有一定的

  • 科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策略研究

    互动,指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发生的交互反应的过程。师幼互动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师幼之间进行的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与沟通的过程,是一种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相统一的交互影响的过程。 科学活动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能拉近幼儿与教师的距离,充分显示出他们的主体作用,使我们的科学活动充满活力。但在我园科学活动实践中,师幼互动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有很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科学活动设计没有考虑到师幼互动,师幼互动在活动中往往只有教师问、幼儿答的形式,而且教师问的通常是一些让儿童识记的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的简单问题

  • 激发孩子探索的兴趣——记我班的自然角

    不知不觉,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到处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午餐后,我带领孩子们散步,欣赏着校园里的美景。哇,好漂亮啊!几个孩子情不自禁感叹道。为什么这里这么美?我问。因为有许多五颜六色的花和草,还有桃花呢!一个小宝贝兴奋地指着自己的发现。我觉得海棠花最漂亮!蝴蝶兰好看!小草绿油油的孩子们议论纷纷。老师,我想把这些花搬到教室!放在自然角里!对,帮自然角装扮!孩子们急切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我顿时被他们美好的心意感动了。在孩子们的提议下,一场关于自然角的改革便应运而生了! (一) 回到教室后,我与孩子们一起讨论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