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教论文 > 幼儿园科学活动论文
科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策略研究

科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策略研究

更新时间:2014-07-21 06:43:56

《科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策略研究》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科学活动论文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互动”,指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发生的交互反应的过程。“师幼互动”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师幼之间进行的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与沟通的过程,是一种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相统一的交互影响的过程。

科学活动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能拉近幼儿与教师的距离,充分显示出他们的主体作用,使我们的科学活动充满活力。但在我园科学活动实践中,师幼互动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有很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科学活动设计没有考虑到师幼互动,师幼互动在活动中往往只有“教师问、幼儿答”的形式,而且教师问的通常是一些让儿童识记的“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的简单问题,根本无法激发儿童思考;对科学活动目标层次理解不清,一般按照惯例或从其他渠道抄写一些目标,没有认真分析是否符合本班幼儿发展需要、到底要发展幼儿哪些方面,发展到什么程度;在组织幼儿科学活动时往往只想着背教案,生怕漏掉了哪个环节,不能很好地对孩子的反馈进行总结、提升,往往导致幼儿情绪低落,兴趣不高,注意力分散。

有些老师在幼儿表达时表情丰富,情绪饱满,在幼儿回答完后,往往以竖大拇指、拍手表扬等方式给予鼓励和肯定,幼儿积极性很高。但是,这种互动方式没有给幼儿指明努力的方向,很难给幼儿以实质性的提升。

有些教师在幼儿回答问题时特别害怕幼儿瞎扯、离题,于是在幼儿刚切入自己的思路时就赶紧抢话,将幼儿引向自己设计好的“圈套”中。教师设计的问题大多是程序式、封闭式的。当幼儿回答离题时,则不知道该如何回应幼儿,有时敷衍了事,有时不予理睬,有时手足无措。这种指导与回应使科学活动缺乏生机与活力,难以有效激发幼儿的思维。有些教师“师道尊严”的行为仍然存在,尊重、信任幼儿不够,教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把握得不是很准确,常常以成人的眼光帮幼儿选择科学活动的内容,使得幼儿与教师之间缺乏沟通点。科学活动中出现幼儿兴趣不高、已有经验不足、冷场等现象。

还有些教师由于活动中幼儿人数多,难以做到面向全体,有时甚至在活动中出现乱哄哄的场面,幼儿在活动中收获甚微。

从以上这些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们在科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是不够的。教师在科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师幼互动上出现的问题,有教师教育理念上的问题,也有教育策略上的问题。因此,要提高科学活动质量,使师幼互动更积极主动,就必须认识师幼互动对幼儿发展的意义,进一步提高师幼互动的能力。

一、科学活动中为什么要重视师幼互动

1、从幼儿年龄特点来看:

幼儿年龄小,具有好奇、好动、注意力容易转移,自控能力差、思维由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有意注意时间短等特点。因此在科学活动中会有许多意料之外的事发生,需要老师处理。如:有些幼儿面对问题不能作科学猜想,需要教师及时与幼儿互动,鼓励、引导幼儿大胆猜想。有些幼儿胆小,自信心不足,需要老师激励幼儿扬起自信的风帆;还有些幼儿动手能力差,不会按自己的猜想做小实验,需要老师或示范、或语言提示、或提供材料暗示,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策略与幼儿互动,提升幼儿的经验,提高科学活动的质量。

2、从《纲要》、《指南》要求来看:

《指南》指出:教师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和物质环境,关注、支持、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索和交往,满足儿童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纲要》指出:“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任感”;“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互动”。这些都是针对师幼互动方面提出的明确要求。可见,教师在科学活动中必须要重视师幼互动,积极贯彻、落实《纲要》、《指南》的要求。3、从新课程改革来看:

“以幼儿发展为本”是二期课改的基本理念,突出幼儿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致力于为幼儿一生发展奠定基础。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是幼儿园课程形成的主要方式,活动成为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要求教师实施课程计划时,应善于发现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满足幼儿的探索兴趣,尊重幼儿的自主活动,支持幼儿的发展;应创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倾听幼儿的表述,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可见,教师要落实二期课改的基本理念,要与幼儿一起“生成”科学活动课程,要发现幼儿的兴趣点与热点,就必须要与幼儿积极互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科学活动中师幼互动是促进幼儿发展与落实二期课改要求的需要。因此,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认真思考和实践。

二、科学活动中促进师幼互动的方法的探索

1、角色转换法:即教师与幼儿互换角色,让幼儿来“教教”老师。

例如:小班科学活动《甜甜的小河水》中:

教师问:“怎样才能让棒棒糖融化得更快呢?”

幼儿回答:“搅拌搅拌”。

教师:棒棒糖好像在水里跳舞呀。我们来扮演棒棒糖跳个舞怎么样?

幼儿:好呀好呀!(幼儿起身和老师一起跳舞)

老师:你跳的是什么舞呀?

幼儿:圆圈舞。

师:真好看,你来做小老师教教我和小朋友好吗?

幼儿:喜笑颜开地:好!

师:你这根棒棒糖一跳一跳地跳的是什么舞呀?

幼儿:兔子舞。

师:哦!好棒呀。你做小老师教教我们吧。

……

让幼儿当一当老师。教师自己则做一做小朋友,这是多么有意思、有意义的角色互换呀。科学活动过程是师幼交往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平等参与,意味着互教互学。“你来做小老师,教教我和小朋友。”这句话蕴含着先进的教学理念:做“小老师”也是一种学习,是一种更主动、更积极的学习;做“小朋友”也是一种教学,是教师从幼儿的角度去体验和感受学习,从而更好地教学。2、实验操作法:在科学活动中,幼儿面对问题会有许多不同的想法,教师应指导幼儿按照自己的猜想,利用一些材料,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对自己的猜想加以验证,让幼儿在操作和探索中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

例如:大班科学活动《驴子运盐》中:

师:驴子第一次运盐掉入河里为什么没有淹死,反而觉得麻袋轻了许多?第二次驴子运棉花掉入河里为什么会淹死呢?

幼儿:因为盐在水里融化了,所以麻袋变轻了;棉花会吸水,麻袋变重了,驴子就淹死了。

师:驴子运什么东西才能故意掉入河里,让麻袋变轻一点?

幼儿:味精、糖、果珍、阿华田……

师:驴子运纸、运布的话又会怎样呢?

幼儿:可能会沉下去吧。

师:真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好吗?

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做起了小实验。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老师抓住了幼儿发现的问题,及时抓住契机,采用追问的方法,不断向幼儿提出问题,引导孩子猜猜哪些东西在水里会溶解,哪些东西会吸水,尝试分析麻袋变轻变重的原因。为幼儿提供了盐、味精、糖、各种纸头、布、棉花等材料,通过幼儿亲自操作简单明了的小实验,使幼儿对“溶解”、“吸水”等有了具体、形象的认识。

3、讨论、交流法:即先让幼儿针对问题进行讨论争议,各抒己见,然后组织幼儿分组活动,验证自己的想法,再组织幼儿交流各组的发现,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回答多认可,多启发,调动幼儿参与讨论与交流的积极性。

例如:大班科学活动《淀粉的秘密》第三个环节“寻找食物中的淀粉”中,教师先让幼儿讨论哪些食物里含有淀粉,鼓励幼儿结伴合作实验、记录自己的发现,指导时提醒幼儿换干净的棉签。老师对幼儿的猜测做集体记录,而让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在交流自己的发现时,再集体记录验证结果,并统计猜对的人数。交流前请幼儿先小组交流,再派代表发言。有幼儿实验结果不同,老师请幼儿上来再次操作,并提问:他是用新的棉签去实验吗?是不是他使用的碘酒已经被污染了呢?你认为这种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换一组器材重复一遍看一看结果是否改变呢?尽量鼓励孩子猜想可能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合理的可能进行逐一排除。

4、自主选择法:即给幼儿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与材料、自主选择学习同伴、自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的权利与机会,促进师幼互动。尤其是对于幼儿的提问要作足够的估计,当有孩子提比较特别的问题时,应该及时的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引领他们到家庭、社会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例如:中班科学活动《秋虫的秘密》中,教师:“秋天到了,各种虫子都出来了,秋天有哪些虫子出来了呢?你知道这些秋虫的什么秘密呢?” 当幼儿说到蚂蚁、蚱蜢、纺织娘等秋虫时,教师及时出示多媒体课件,并引导幼儿学学它的叫声、动作,数数虫子的腿、翅膀、黑点等。接着,老师利用多媒体呈现蜘蛛、七星瓢虫等秋虫,拓展幼儿对秋虫的经验。如:给幼儿观察一只十星瓢虫。师:“猜猜它是什么瓢虫,是益虫还是害虫?请认为是益虫的举手,认为是害虫的请举手。”“是益虫,因为它长得很漂亮。”“不对,是害虫,就是害虫。”幼儿产生了争执。师:“我们遇到问题了怎么办?”“可以回家问问爸爸妈妈。”“对呀。说得真好。” 老师请出图书:“我们还可请图书来帮忙,因为图书里藏了许多我们不知道的知识和本领。”(老师看书阅读有关瓢虫的知识,告诉幼儿十星瓢虫是害虫。)然后,教师请幼儿用动作和语言表达表现你自己喜欢的秋虫。(老师和幼儿一起模仿秋虫的动作、叫声。)

在科学活动《秋虫的秘密》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及时呈现幼儿自由交流的秋虫,为幼儿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提供了便利。让幼儿自主选择模仿一种自己喜欢的秋虫的动作与歌声,会让幼儿产生不断学习、探索的兴趣,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并使幼儿在活动中自然生成成功的愉悦。

孩子每天都在发展,这种发展是全面,不仅是知识技能的形成,更重要的事学会学习,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当幼儿发生争执时,教师肯定了幼儿“回家问问爸爸妈妈”的想法,同时及时出示图书,引导幼儿到图书上去找找答案,使幼儿了解到图书的作用。

应该说,让幼儿自主选择是对幼儿的一种尊重,是对幼儿主体性的尊重,是对幼儿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保护。四、科学活动中促进师幼互动策略的研究

1、提升教师教育理念,转变教师教学行为。

首先,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学会观察与倾听。

“以幼儿发展为本”是二期课改的基本理念。《指南》指出: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倾听幼儿的表述,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落实“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特别需要教师学会观察与倾听,以便保证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合适的反馈,与幼儿进行有效的互动。

在科学活动中,观察是老师获得幼儿个体和群体信息的主要方法。通过观察,老师可以了解幼儿活动的实际进展、观察活动中幼儿的表现、捕捉幼儿活动中的有关信息、发现活动中有价值的教学因素和教学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倾听和观察一样也是获取幼儿100种语言的基本途径,也是解读孩子行为、了解其需要的重要策略。老师只有倾听孩子们的交谈,才能发现他们潜在的需求,给他们补充材料,推进活动的进程,才能及时地回应幼儿,选择合适的方法与时机介入幼儿活动,促进幼儿活动的顺利进行,让他们“跳一跳摘到果子”。

其次,明确教师的角色定位,学会支持与回应。

《纲要》指出:“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充分显示了对愉快、宽松的氛围的重视。要形成这种氛围,教师角色定位是核心问题。为此,教师的角色也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发生相应的转变。众所周知,在二期课改的今天,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教师要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引导者、倾听者。在科学活动中,我们教师应是科学活动问题情境的创设者;幼儿好奇心的呵护者、探究欲的保护者;科学活动、环境的创设者、材料的提供者;积极师幼互动的组织者和幼儿发展的支持者与引导者;活动资源的挖掘者;活动过程的评价者。

真正要实现这种角色转变,需要我们教师学会回应与支持。回应与支持是建立在观察和倾听基础之上的,是促进孩子进一步思考、探索、表达的有效的方法。回应需要老师善于捕捉幼儿的发现,善于支持幼儿的活动,善于引导幼儿深入持久地探究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语言、神态、肢体动作等对幼儿表示赞赏来回应幼儿。一个微笑、一个拇指、一个拥抱,都能让幼儿受到鼓励,提高活动的积极性。也可以通过语言的提示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如:幼儿在玩风车时老师不断提示幼儿:找找哪里有风能让风车转动?怎样制造风让风车转动?风太大了怎样躲风?把幼儿的探索活动一步步引向深入。

可以通过提供材料暗示幼儿,即通过补充材料引导幼儿主动探索;还可通过追问把幼儿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回应与支持幼儿的科学活动。

2、思考科学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内容上,追随幼儿兴趣,分析活动价值,捕捉师幼互动的沟通点。

教师安排科学活动内容时应对幼儿兴趣点与热点进行分析:有无活动价值、有无科学因素、有无活动的条件。因为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使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更为积极、顺畅。

例如:立夏日到了,好多孩子带来了不同的蛋(农村过立夏有吃蛋、撞蛋的习俗),孩子们围绕蛋谈论开了:“你带的是什么蛋呀,这么小?”“你的鸭蛋怎么是青壳的呀,我的鸭蛋是白壳的。”“我的蛋和你的不一样的,我的这个是鹅蛋,比你的大多了。”……老师通过观察与倾听,了解到孩子对蛋产生了兴趣。于是结合科学启蒙教育目标,投入了一些有关卵生动物的书籍、资料,启发孩子去收集有关卵生动物的图片,探索蛋的秘密。

形式上,分组教学,提供师生互动的机会。

分组教学可以减少幼儿人数,大大提高师幼互动的机会。有些科学活动中,幼儿大多数时间围坐在一起的,老师问,幼儿回答,一般来说能力强的幼儿与老师互动机会多一点,而能力弱的幼儿却没有机会回答问题。所以师生互动不能很好地面向全体,互动的频次、人数都是不够的。而如果能进行分组教学,让幼儿分组操作,人数少了,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都有了更多的机会进行互动,教师巡回指导,可以比关注到较多的孩子,且可以针对幼儿个别情况进行指导。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进行教学。3、创设良好的科学活动环境

首先,要注重创设愉悦的心理环境与氛围

《纲要》指出:“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幼儿年龄小,他们不仅需要与教师有认知上的交流,更需要有情感上和心灵上的互动。科学活动中特别是开始阶段教师的语言与情境创设,往往形成科学活动的情感基调。教师的情感态度、言谈举止及活动中形成的教学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参与师幼互动。宽松、愉快的活动氛围有利于展开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只有愉悦的活动氛围,才能让幼儿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主动产生与教师、同伴、材料互动的欲望。

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情感交流方式,为幼儿创设宽松的心理氛围。如当幼儿取得成功时,给幼儿一个拇指,一个微笑,及时给予肯定;当幼儿遇到困难时,给幼儿一个鼓励的眼神,并给予他耐心的引导。

教师可以主动适应幼儿的年龄特点,使用儿童化的教学语言,缩短与幼儿的心理距离,使幼儿感觉在与一个大朋友交往,自然地产生亲近感知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

教师还可根据教学需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形成直观形象的认知对象和教学背景,以适应幼儿的认知特点和水平,将呆板的文本活化为动态的场景,使幼儿愿意、乐于、能够参与科学活动,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师幼互动过程中。

例如:中班科学活动《认识芦粟》中,教师带领孩子们来到芦粟地里,进行实地观察,亲身感知。我们可以想象,教师和幼儿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在蓝天白云下,一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师幼的身体和心智全部投入,时而还用身体当测量工具,在野外自然的环境中认识芦粟,与高粱的比较中加深对芦粟的了解,感受着发现芦粟各种秘密的惊喜,这是多么愉快和惬意的活动啊。

又如:大班科学活动《吃下去的东西哪里去了》中,教师让幼儿与客人老师一起分享蛋糕,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出问题:好吃的蛋糕到哪里去了?引起了幼儿探索的兴趣。其次,要注重利用多媒体、故事等创设问题情境

科学活动中幼儿能否对活动感兴趣,是否能积极参与活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否够吸引幼儿。幼儿年龄小,喜欢听故事,且往往对生动、形象的、动态的形象感兴趣,因此,科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利用多媒体、故事等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例如:大班科学活动《淀粉的秘密》中,老师自编了故事“黑猫警长”,并做好PPT,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变看多媒体动画变听故事,利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是什么东西让粘有淀粉的老鼠脚印显现出来的?使幼儿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与探索欲望。

再次,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生活化的操作材料

《纲要》中提出:“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在科学活动中,材料既是引发幼儿探究的刺激物,又是他们主动建构对周围物质世界认知的中介。幼儿天生好奇心强,喜欢看一看、试一试,是在对材料的摆弄、探索中不断求知的。因此,我们应抓住幼儿这个心理特点,注意在科学活动中,为幼儿提供蕴涵着教育目的的充足的、可操作的材料,引导幼儿与环境、材料互动。让幼儿通过动手试一试来激发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学习知识技能的兴趣。在选择和准备材料时,应注意尽量提供随手可取的生活化的材料,如生活中常见的夹子、回形针、直尺、剪刀等材料让幼儿操作,使幼儿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从而更加亲近科学。因为幼儿对身边的事物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利于科学活动中师幼积极互动。

例如:在“沉与浮”这个区域中,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装有水的大水槽和大量的幼儿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如:塑料瓶、螺丝、木板、玻璃弹珠、绳子、塑料球、铁片、玩具轮胎等。还要为小朋友准备记录表,让孩子们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对不同层次的幼儿,可提供不同的材料供幼儿操作。如在科学探索区中,可提供现成的科学玩具,自制的科学玩具,幼儿可操作的或可参与制作的废旧材料等多层次的材料,鼓励幼儿动手试一试。
相关阅读
推荐
  • 明确科学活动的核心知识范畴

    作为较为严谨的科学活动来说,教师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引领和指导的作用,作为教师,应该厘清每次科学教学的核心知识范畴,即本次开展的科学活动是属于什么核心领域的科学活动,这样才能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实施科学探索活动,才能正确地引领幼儿了解、掌握科学知识。 在科学教育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核心领域的科学概念。 (1)物质科学类内容:主要涉及物体的主要特征、结构、功能及按不同特性分类等等内容。如小班科学活动冷冷的冰好玩的磁铁、区域活动玩沙玩水等等。其组织过程重在引领幼儿探究冰、磁铁、沙、水等物质的主要特征及功能特性,在

  • 探索综合活动

    探索综合活动 在新纲要中提出了要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提倡课堂开放,重视自主性。不少教师在教育观念如何转化为教育行为存在困惑,仍挣脱不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存在害怕心理,怕一但放手,孩子们学不到知识本领。传统教育忽视幼儿是能动发展的个体,忽视他们的兴趣、需要,扼杀他们思想和创造性。在认真学习《纲要》后,强烈意识到需要用开放、自主的教育模式来培养新时代的创造者、开拓者。记得在一次科学活动——探索有趣的镜子,一开始我怕孩子发现不了实验现象,便用

  • 如何开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

    摘要:教育的内容应是幼儿熟悉的;尽量多提供有助于检验幼儿各种想法的材料;开展教学活动时,应以幼儿的兴趣为主;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把 幼 儿放到主动发展的位置上;开展活动时,应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儿童 科学 活动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材料和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科学教育活动与常识活活动本身在内涵上是不同的,与常识相比较,科学不仅含有知识的成分,而且还包括合乎逻辑的系统方法,科学内容比常识内容更为丰富,那如何合

  • 论文:浅谈幼儿的探索性科学

    ( 孟伟 广饶县第一中学幼儿园 mengwei1103@126.com )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指导当前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立足于新理念,对幼儿园的课程目标、内容、实施等都重新作了规划,这标志着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幼教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意识到过去只重视幼儿园课堂教学,忽视了家长参与活动,幼儿园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抑制了幼儿的主动性,阻碍了幼儿的全面发展,不适应当前幼儿教育的需要,因此,科学、合理地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使他们在全面发展及个性品

  • 小班科学活动《猜猜哪杯是清水》案例分析

    清水,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这些对我们大人来说,是再清楚不过了,但是对我们初踏上科学道路的孩子来说,在对水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之后,便要开始通过实验操作了解有关水的特性。于是,科学活动《猜猜哪杯是清水》便开始了孩子们对水的基本特性的探索。 本次活动的目标主要是:1.能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辨别清水,体验探索的乐趣。2.能把自己的发现大胆地表述出来。这两个目标在活动中体现的十分清楚,而且活动的环节也是步步紧扣,不仅有孩子观察的,也有让孩子亲自闻一闻尝一尝的,使孩子们在实验中体会到乐趣。 当然

  • 读《区角活动中的科学教育》有感

    新《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提出: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因此,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己越来越重视幼儿的操作探索,而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取知识与经验的重要途径,在实现幼儿园培养目标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教授指出教育是一种环境,是人类有组织、有计划地传递社会经验。发展技能的方式,要在幼儿园里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必须为幼儿创设丰富宽松的探索环境,为幼儿的科学活动配置充足的物质条件,随时满足幼

  • 《有效引导,使科学探究活动取得实效有感》

    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启蒙性的,按照幼儿学习活动的范畴可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个方面,作为一名新老师,我自认为最难上的就是科学,它不仅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和理解概念的科学性,还需要教师有自身的科学素养,以及相应的科学背景知识、科学技能。特别是在科学探究活动这一方面,如何引导才能取得实效是我一直在摸索的。 看了幼儿教育一书中的《有效引导,使科学探究活动取得实效》、《影响幼儿科学探究的教师行为分析》以及《幼儿园科学中的科学性问题分析》三篇文章后我感触很很深,要想上好一堂科学探究活动课并非易事

  • 浅析民间体育游戏的选编原则

    一般是指以促进人们的身体正常生长发育和基本动作的形式,增强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智力及社会适应性,培养人们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对美的感受力为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民间体育游戏是儿童非常喜欢的活动,它集自由性、趣味性、假想性、创造性和民族性于一体, 游戏的这些属性正好与幼儿好奇、好玩、好动以及无忧无虑的年龄特征完全吻合。 幼儿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身心发育尚未完善,对各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因此,锻炼幼儿健康的体魄,为他们奠定良好的体质基础,不仅关系到他们现时的健康成长,还

  • 科学活动自于幼儿对周围生活的关注

    有一次,我带领幼儿在户外散步,突然一位女孩子好象看到了什么,害怕地叫着逃开了。我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条蚯蚓。而男孩子看到蚯蚓后可兴奋了,都想伸手去碰一碰。而大多数的女孩子都说:呀!好恶心的蚯蚓,看了使人害怕。说着,就走开了。我觉得此刻是认识蚯蚓的最好时机。因为蚯蚓不是随时能找到的,平时观察蚯蚓只能选择图片,而今天蚯蚓活生生的在小朋友的面前,幼儿会更有兴趣地来观察。于是我让幼儿围着蚯蚓站成一圈,通过一些问题来引导幼儿观察蚯蚓的外形特征。我问幼儿:小朋友们!蚯蚓的身体长得是怎么样的?幼儿回答:它的身体细细的、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