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教论文 > 幼儿园美术活动论文
经验·活动·指导

经验·活动·指导

更新时间:2014-07-20 17:12:03

《经验·活动·指导》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美术活动论文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经验·活动·指导 ——粘贴活动中审美教育的体会 秦 俐 美育是幼儿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想象美、创造美的教育,是提高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对幼儿进行美育,其方法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粘贴活动是其中之一。粘贴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美感,丰富幼儿的感知经验,促进幼儿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对幼儿的审美教育有重要的意义。我们以新课程理论为指导思想,通过两年的实践研究,初步建构了大班幼儿粘贴活动的园本课程,并有了如下体会: 一 .重视幼儿经验的感知、丰富和积累 幼儿获得审美体验需要有一定的经验作为基础。感知是认识事物的开端,是美育过程的开端,也是表达的前提条件。为了丰富幼儿的经验,教师发动家长、幼儿一起努力,共同建构: 1.教师的努力 整个研究过程,是幼儿积累经验,体验生活的过程。 (1)教学活动是美育的重要途径。 首先,我们针对幼儿绘画水平较低的现状,为幼儿提供了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写意国画、毕加索的抽象油画、中国年画,以及部分雕塑、陶瓷、手工制品的照片,让幼儿直接去感知名家名作的构图、色彩、线条、造型等内容,初步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幼儿最初的反应是新奇,这里摸摸,那里碰碰,小声地说:“哇,好漂亮!”“这是画的什么?”甚至发出了“他们怎么画得这么像”的感慨。教师借此机会让幼儿了解了一些绘画的基本常识,并向幼儿传递了这样的观念:并不是像的作品就是好的作品,只要用心去创作,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小小艺术家。 其次,我们提供教师作品,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在欣赏名作的基础上,我们为幼儿提供了教师的粘贴作品《梨》、《螃蟹》等,引导幼儿观察、评价。同时,我们带领幼儿参观了我园教师布置的各类主题墙饰中的粘贴作品,让他们了解美源于生活,美就在我们身边。 幼儿都觉得好看、漂亮,然后开始议论教师作品的材料,纷纷向老师询问:这是什么做的?怎么做的?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达到了教师激发幼儿创作欲望的目的。 第三,提供同伴的作品,相互学习,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针对幼儿画面简单,色彩单一的状况,我们又为幼儿提高了一些画面丰满,色彩丰富,想象奇特的作品,张贴在教室。这些作品有本班幼儿的,也有同龄班级的,还有小学一年级哥哥姐姐的。 幼儿在作品面前大声谈论着,非常兴奋。有的不停地追问:这是谁画的?一脸羡慕。有的做着怪象,一脸的不屑。有作品的幼儿兴奋地大叫:“这是我的!这是我的!”“哈哈!我就知道我画得肯定漂亮!”有的则跑到老师面前问:“老师,我要画画,可以去拿一张纸吗?” 当教师引导他们说出这些作品的优点时,幼儿渐渐安静下来,认真地观察着,并不时交头接耳,小声谈论着,创作的热情溢于言表。 为了让幼儿感受美,教师认真地准备作品、讲解作品。这一过程既是教学的需要,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需要。幼儿因为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经验,教师也在这一过程中发现了许多以前忽视的东西,对自己的言行不断反思,不断调整,对幼儿的了解随着观察的深入而不断加深,对一些教育观念的理解因实践中鲜活的实例而豁然开朗。 (2)日常生活是美育的丰富源泉。 我们为幼儿创设了富有童真童趣的环境,对幼儿进行无声的教育。名家名作、教师作品、幼儿作品以及作品中不一样的内容、形式,给幼儿带来丰富的视觉刺激;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也在教师有心的引导下给予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他们获得不一样的体验。 (3)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也是对幼儿进行美育的极好教材。 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为了增强幼儿对美的感受力,我们带领幼儿走出园门,融入生活,融入自然。登高望远、户外写生、超市购物、外出宣传、故事大王比赛……教师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会用不一样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让幼儿更深刻的体会到:美是无处不在的,美来源于生活,美就在我们身边。 2.家长的配合 家长的配合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我们通过家长会、家园栏向家长讲明课题对幼儿发展的意义,通报课题的进展情况及幼儿在课题中的表现,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尽力争取家长的支持和帮助。 在感受美这一阶段,我们提出了家长和幼儿一起欣赏名作的倡议,家长们都积极响应。有的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名作,有的向我们借名作回家与幼儿共同欣赏,有的耐心细致地为幼儿讲解欣赏的要素……家长的参与提高了幼儿的积极性,他们乐于参与活动,乐于在成人的帮助下不断丰富自己,感知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有了提高。 家长还根据我们的要求,带领幼儿到千姿百态、气象万千的大自然中去,看黎明的朝霞、黄昏的落日、夜空的星斗,欣赏地上的小虫、空中的飞鸟、水中的游鱼、花间的蝴蝶,领略鸟语花香的美好景色,陶冶幼儿的情操,增强幼儿对美的感受力。 再次组织粘贴活动时,我们发现幼儿的经验明显增加,对大自然、对社会生活有了和从前不一样的理解,画面丰富了,色彩鲜艳了,内容多样了,表现力大大增强。 3.幼儿的分享 同伴的影响对幼儿是很重要的。教师意识到这一点,给幼儿分享交流的机会:在教室里张贴各类作品,允许幼儿自由谈论;创作之前,允许幼儿讨论;作品完成之后,允许幼儿自评、互评;晨间活动时,给幼儿留10分钟的交流时间…… 这样的开放环境使幼儿形成了相互交流的好习惯。一时间,幼儿谈话的兴致高涨,所谈的内容大都集中在粘贴活动上。孩子们乐此不彼地谈论着,相互分享着自己的经验。 教师、家长的努力以及幼儿间经验的相互分享,给了幼儿更广阔的世界。幼儿对作品欣赏有了一个粗浅的概念,开始尝试运用已有的经验去评价一幅作品,同时也激发幼儿产生了运用艺术手段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强烈愿望。幼儿的眼光不再局限于家庭和幼儿园,各种经验不断地积累,并且学会了整合地获取这些经验,以自己的方式去思考、探索、理解、创造和应用。 二.重视幼儿在活动中的发展 活动是载体。教师的教育理念通过活动实施,幼儿的能力通过活动展现,研究的效果也通过活动体现。我们遵循课程是活动的理论,为幼儿组织活动,提供材料,给幼儿在操作中感知的机会,在活动中实现幼儿的发展。 我们组织了多次的单元活动:瓜子粘贴、五彩的线条、板栗毛虫、奔腾的马、我爱大自然、可爱的小动物、美丽的竹枝、黑白红黄绿世界…… 单元活动使幼儿对较常见材料的使用有了初步的经验,也掌握了基本的技能技巧,能够尝试运用这些材料表现自己。在此基础上,教师为幼儿同时提供各类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自由创作,自由交流。 我们提供了瓜子、皱纹纸、旧挂历纸、竹枝、石头、树叶、各色豆子、剪刀、胶水、乳胶、水彩笔、大小不一的图画纸、蛋糕盘等材料,没有范画,没有硬性规定,给幼儿充分的自由,只是提醒幼儿先想想,想好了再动手。 幼儿七嘴八舌地议论了几分钟,然后自己去选择需要的材料,回到座位上进行创作。每个幼儿都能根据需要选择材料,并投入地创作。经过前一时期的铺垫,幼儿的技能技巧有了很大提高,创作做起来轻车熟路,专注的样子真像艺术家! 多种材料的提供拓展了幼儿的思路,不少幼儿的作品在材料使用上不再单一,内容也因此丰富起来:有的以竹枝为主要材料,用皱纹纸做出了各色美丽的花,红、黄豆子则成为花蕊,还用青青的树叶点缀在枯干竹枝的周围,让人忍不住赞叹:好一个红黄蓝绿的世界!有的以石头为主材,耐心细致地用乳胶在蛋糕盘上粘出了各种可爱的小动物,并用水彩笔添画了小草,俨然一个动物园!有的选择了小小的豆子,一颗颗地往纸上排列,不一会儿就成了蝴蝶、小鸟,展翅欲飞,栩栩如生。有的对瓜子喜爱异常,挑选了各色瓜子,以树叶为辅助,搭建了美丽的葡萄架,生动诱人。…… 每个幼儿都全身心地投入,大胆构思,大胆创作,产生了一幅幅漂亮的作品。教师把所有的幼儿作品集中在一起,引导幼儿自评、互评,对每幅作品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孩子们高兴地说:“我是小小艺术家!” 不同的活动给予幼儿不一样的感受,也带给幼儿不一样的发展。幼儿以活动为感知手段,在活动中去操作、去发现、去运用、去体验,收获了单纯的说教不能达到的效果。 三.重视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 幼儿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也能在活动中去运用、感受,但如果缺少了教师的指导也是收效不大的。教师是活动的实施者,教师在活动中的观念、态度、方式、方法等直接影响活动效果。我们非常重视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运用并归纳整理了以下几条原则: 1.兴趣性原则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幼儿就会乐在其中。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非常关注幼儿的兴趣所在,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尽可能为幼儿提供他们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让幼儿在愉悦的情绪情感中接受美的熏陶。 2.经验性原则 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他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这样的观点在今天仍然有其积极的意义。幼儿获得审美体验,需要有一定的经验作为基础,经验是幼儿创作的前提条件。因此,我们尽可能地利用教学活动丰富幼儿的经验,利用户外活动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通过家园合作,让幼儿接近大自然的机会,感受自然美,接近社会,感受生活美……这一系列活动使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加深体会,作品的内容更丰富,表达的情感更充分,表现的机会更充足。 3.欣赏的原则 学龄前儿童因为年龄特点的关系,在活动中所创作的作品不可能完美,甚至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我们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不以成人的眼光来评价幼儿的作品,而是以欣赏的目光寻找幼儿作品中的特色和亮点,认可幼儿在作品中表现的稚拙与童趣,肯定幼儿的参与和创作,保护他们创作的热情。同时,带动家长和幼儿,学会以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的作品。 4.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原则 新课程强调注重教学的过程性,这并不意味着完全不要结果,尤其是对美术活动来说,结果也是追求的目标之一。关注结果,必然少不了技能技巧的学习。艾斯纳说过:“美术能力不完全是自然成长的结果。”完全没有技能技巧的美术教育不是成功的美术教育。如果缺乏必要的技能技巧,幼儿就会在创作时不知所措,无法更好地体验创作的乐趣,更不可能以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作品,这对培养和形成幼儿良好的审美情趣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既关注幼儿的过程体验,也没有忽视给幼儿提供必要的技能技巧的学习,帮助他们创作更好的作品。 5.运用性原则 凯洛夫说过:“在儿童美育中,起着重大作用的是他们对周围环境的无知无觉。”创设一个优美的育人环境,使幼儿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是对幼儿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 教室是幼儿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为了进一步加深幼儿对美的感受,我们将幼儿的作品作为班级环境创设的主流,张贴在教室内外:奇妙的竹枝、可爱的动物、美丽的树叶、飞舞的蝴蝶、青青的柳枝、火红的太阳……一幅幅作品吸引了幼儿的目光,他们每天都会去看看,不停地谈论着、欣赏着,或羡慕,或自豪。美的感受,美的体验,美的教育,就在孩子们这些稚拙的作品中淋漓尽致地体现着。 运用幼儿的作品装扮教室,既为幼儿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成功感,又美化了我们的环境,体现了幼儿的参与性,一举几得。 6.因地制宜的原则 幼儿手工粘贴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我们的研究不在于要为幼儿提供昂贵、 漂亮的材料,而是希望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从幼儿身边选取材料,并且尽可能地利用废旧材料,这也是对幼儿的一种审美教育。废旧的挂历纸、枯干的树枝、地上的落叶、田间的稻草、各种豆类……这些材料花钱不多甚至不花钱,只需教师用心收集。它们对孩子意义并不因为廉价而受到丝毫损伤,反而会带给孩子意想不到的发展价值。 粘贴活动的内容是丰富的,粘贴活动中美育的形式也是多样的。丰富幼儿经验,组织各类活动,注重教师指导,以这样的方法研究粘贴活动中的美育,促进了幼儿和教师的发展,解决了不少我园存在的实际问题,但仍有一些疑惑留在我们脑海。我们将在下一步的推广运用中拓宽思路,继续解决存在的问题,使我们的园本课程更丰富、更完善,让幼儿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中得到真正的发展。
相关阅读
推荐
  •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小班)

    前几天我观看了《小班美术活动:太阳小花捉迷藏》,本次活动中良好的师生互动深深地吸引着我,在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喜欢这种美术表现方式,喜欢粘一粘、连一连的这种操作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给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要尊重每个幼儿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在活动中,教师应以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幼儿交流、探索。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要扮演好支持者、引导者、合

  • 画画从培养常规开始

    看了哈哈的博文让孩子爱上画画,我深有同感,其实在上完那个活动后我就很想把感受写下来,结果一忙就搁下了,看到了哈哈的文章又勾起了我的思绪。艺术活动魔术师的神笔要求孩子是拿蜡笔自由图画,看到那些刚进园的孩子稚嫩的脸我心里想他们行吗?还有小三班的胡老师她连着带了三年的小班,经验非常丰富,她也教我们,孩子画画的常规非常重要,应该从第一堂课开始就培养他们那蜡笔,放蜡笔的常规,而且一开始要老师在前面,让孩子一个一个到前面来尝试练习。同了胡老师的经验之谈我的心里有些底了。于是在进行这个活动时我就把培养孩子的画画常规作为

  • 寓儿歌配画尝试教学中发展幼儿

    本学期我班开展了儿歌配画活动,对这一尝试性的活动我的设想意图是这样的:1、传统的美术教育教学主要是以幼儿学习绘画技能技巧为主,教师侧重的是技法的传授,幼儿只是临摹;评价美术作品的标准是画的像不像,好不好,而对于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有一定的限制。或许我们会因为孩子们将自己的范例临摹的惟妙惟肖而高兴,但在极为推崇孩子们的自主性、创造性的今天,如何使孩子摆脱以往的呆板、千篇一律,而呈现出与众不同,独树一帜,让画面活起来呢? 2、根据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孩子的动手能力明显好于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我们以前着重注意

  • 创设适宜氛围有助幼儿绘画创作

    一.观察对象:子俊喜欢参与绘画活动,想象力丰富,并能够大胆进行表现。(大班) 二.案例描述:班中开展了《神奇的奶袋》的联想绘画活动,活动一开始子俊拿起奶袋就开始进行摆弄,他一会儿把奶袋捏扁,一会儿又把奶袋撑的鼓鼓的。经过几次的操作尝试,子俊离开座位取来一张蓝色的背景纸开始进行创作了。 首先子俊把奶袋铺平压瘪用双面胶贴在了蓝色画纸的中间位置,然后开始在奶袋上进行添画。添画完奶袋他兴奋的对身边的小朋友说:你猜猜我画的是什么呀?是海绵宝宝宇宇说。两个小家伙相视一笑,看得出子俊很满足。接着子俊拿起画走到我身边和我

  • 幼儿绘画活动——争议中寻求智慧

    幼儿绘画活动是否需要范画,这个问题,在多年之前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当时每上一节课都需要孩子学会画一幅图画,老师们都会认真地准备一幅范画,把绘画的过程详细的告诉孩子,让孩子根据范画进行练习。后来发现这样的教学方式约束了孩子的想象创造能力,在专家的提议下,老师们开始让孩子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下大胆而自主地绘画,不再提供范画,也不敢示范,生怕自己的教学观念落后,教学策略机械。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孩子的画面很糟糕,没有构图意识、没有色彩概念、没有绘画技能的提升,有的只是天马行空的点状分布,以及孩子意犹未尽的语言陪衬,

  • 浅谈幼儿美术活动方案设计技巧

    内容摘要: 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设计一个成功的活动不但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而且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能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探究新的学习方法,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思考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各个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而作为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学艺术领域中的美术教育活动,大部分时间是幼儿操作,怎样引导孩子操作,教师在活动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前面的讲解示范和最后的作品评价教师应怎样预设,都是美术教学活动设计时教师应该特别关注的问题,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小班美术活动印画彩色服装为例,

  • 呵护绘画的“雏形”

    有人说:当一个婴儿睁开眼睛想抓东西的时候,他就已经有幻想了。因为生活中他所看到的事物给了他想象的空间。记得曾经看到过一个故事,讲了一个孩子画太阳,他每次都把太阳画成绿色,开始老师很不理解,总是要求他把太阳画成红色,但孩子都拒绝了,最后他对老师说夏天,爸爸在工地上干活很热,我给他画一个绿太阳,就不会那么晒了老师被孩子的话感动了。生活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在孩子创作绘画的同时,也学会关心身边的人。 当幼儿的小手刚刚能握笔涂抹时,尽管他的作品在大人眼里是那样的一塌糊涂,但我们不能仅以外观的像与不像来评价,而是耐心

  • 生活化美术课堂实践七:生活情景再现,美术课堂新视点

    生活化美术课堂实践活动中,活动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创新点,有关注生活化美术材料的创新、有关注教师策略引导的、有关注作品呈现的但在这次的生活化美术实践活动中,一个新的关注点生活化情景的再现,也成为了教师教学设计的一个新的关注点。 《中班美术活动:美味好吃的鱼》就是这一题材的活动,鱼是孩子们喜欢吃的一道美味佳肴,但是生活中是如何来烧制美味的鱼的呢?中班的孩子在生活中通过观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做菜,也有了一些烧菜方面的简单生活经验。美味好吃的鱼设计灵感就来源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尝试用几何图和线条构画出简单的鱼,运

  • 有效的选择绘画内容,让幼儿真正享受美术

    幼儿绘画是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的一种类型,幼儿绘画侧重于审美创造力能力的发展,在这一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也渗透了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情感体验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我们实施活动的最终目标。幼儿绘画教育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依照幼儿绘画教育的目标逐步实施,才能达到为目标服务的目的。幼儿绘画的内容必须通过幼儿自身的内化才能发挥它的促进作用,因此,幼儿教师应树立全新的幼儿美术教育理念,使绘画活动成为幼儿喜欢的游戏,成为幼儿对审美的体验,成为幼儿生活和学习的需要,使美术活动真正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服务。所以,幼儿绘画内容的安排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