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吟诵,体会古诗的韵律《送元二使安西》阅读教学案例分析》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吟唱是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是中国人两千年来传承中华古典文化行之有效的教育和学习方法。为了增强学生解读古诗文的能力,古诗吟唱教学不失为一种好的辅助教学法。在戴建荣老师执教的《送元二使安西》阅读教学中,吟唱带给了我很多收获和思考。一、指导吟诵,体会古诗的韵律
古诗具有独特的音乐美,吟诵时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更有利于表达情感。在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发展学生的吟咏能力,吟是指拉长了声音像歌唱似地读,能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戴建荣老师说:“学生诵读古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在反复吟咏中,才能够不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吟诵指导,并通过不同形式的吟诵,来培养学生的兴趣。
学生初读之后,想要吟诵地更好,离不开教师的范读和悉心指导。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在中年级的古诗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适当增加范读这一有效的方式。古诗平仄交错,具有优美的旋律、和谐的节奏,诵读起来琅琅上口,或低回婉转,或高亢激昂。教师先示范吟诵,学生要认真倾听,划出诗句的节奏,体会教师语调的变化和吟诵的节奏。在范读中,教师要声情并茂、抑扬顿挫。从教师的语气,语调,神情等的细微变化中,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带动和感染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如戴老师在范读《送元二使安西》时,与学生合作吟诵。教师读前一句,学生接后一句,读第二遍时,可交换次序。由于教师在吟诵时,做到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学生就会不知不觉地模仿教师的读法,自主地标出平仄,有节奏地进行吟诵,从而在合作读中,学生体会了古诗的韵律。
此外,戴老师能及时对学生进行多样性评价。在吟诵中,如果学生朗读中的字音、节奏、语调、情感基调等出现问题时,戴老师及时给予纠正。而当有些学生读出了韵律感,不吝于夸赞,强化学生的正确行为,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指明学习的方向,也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促进朗读水平的提高。
二、学习吟唱,领悟古诗内容
《中华吟诵读本》在序言中提到:“吟唱最初要听录音,反复听,从模仿开始,先对学生进行感性的渗透。”因此,在教学吟唱《送元二使安西》时,以“阳关三叠”为唱曲范本,这个版本的吟唱曲既表现了《送元二使安西》的声律特点和节奏关系,也加强了歌唱性,能更好地传达感情,引起人们共鸣。对于中年级段的学生来说,学习这个版本的吟唱并不难,在此基础上,戴老师先进行吟唱示范,一句句教给学生带基本调子的吟唱,直到学生能够独立吟唱出带有模仿的基本调子来,通过戴老师的示范吟唱和学生的模仿吟唱,让学生对古诗内容有所领悟,达到教学的目标,从而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古诗吟唱兴趣。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课文内容,在学习吟唱时,要关注古诗的对应插图,理解古诗中的意象。戴老师把握住了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时,投影出示了渭城路线图,使学生更加了解古诗描述的环境和营造的氛围。通过看图吟诵的方式,使学生边看画面边产生联想,促进理解,使记忆更加深刻。
《毛诗序》云:“诗言志,言之不尽,则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如《送元二使安西》中,戴老师的舞诗环节很是精彩。把对方想象为聋哑人,用手部动作表示诗句的意思。例如,“渭城”的动作是双手食指做屈伸动作,“雨”字的动作是双手十指往下……边吟边舞,其乐无穷。
三、反复吟唱,体验诗人的情感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一遍一遍地读来入调,一遍一遍地体会亲切。自然达到熟练的境界。”由此可见,反复练习吟唱的重要性。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吟唱曲调后,进行反复吟唱。吟唱得多了,自然会感受到诗人所要表达的的情感,发掘其中的规律。戴老师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吟唱得曲调就是整首诗的感情基调,音节的顿挫、节奏的高低变化,腔音的运用,都会让学生通过音乐,走进诗人的感情世界。在余音绕梁中,学生得到了情感体验和价值观教育。《送元二使安西》没有巧琢雕饰,于深深的祝福中,表现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情景,饱含着友人间的深厚情谊,情真意切,催人泪下,相信学生在这样的反复吟唱中,定会被拨动心弦。
所谓的古诗吟唱教学,并不是指学习吟唱占据课堂的所有时间。在吟唱作为辅助手段的同时,在“学讲”理念下,学生的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探讨反思,教师及时正确的指导也必不可少。而本文重在论述吟唱作为一种学习手段,对于古诗的学习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甚至能够影响学生的一生。也许,一首曲就会让学生立即进入情境之中,感受诗意,体验感情。音乐和古诗结合的力量如此神奇,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诗乐中自由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