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语文教案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长相思》教学设计

《长相思》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1-12-12 17:20:29

《《长相思》教学设计》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教学目标:

版权所有©郑州教育信息网 翻版必究--[if !supportLists]-->1、准确认读“榆、畔、聒”,读准多音字“更”,会写“聒”。

2、有感情朗读,背诵《长相思》。

3、借助教材注释和插图,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课题(2分钟)

1、同学们,在杜甫笔下,乡愁是故乡最明的月亮。在王安石笔下,乡愁是那一片吹绿家乡的徐徐春风。今天我们就走进清初第一大词人纳兰性德,在他的眼中,乡愁又是怎样的?请看老师板书课题《长相思》。《长相思》也是这首词的词牌名。

二、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5分钟)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至少读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要注意词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句子的停顿。

2、指名读。

评价预设(1读的非常流利,特别是文中标注的读音,读的很准。2字正腔圆)

3、学习“更”

这首词中有一个多音字,更(多音字),在词中读第一声,表示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预设(更读第一声是古时候夜晚计时的单位。一更相当于两个小时)

在你熟悉的古诗或者词语当中含有“更”这个字,表示的也跟时间有关,你知道么?

预设:(1)三更半夜五更鸣,正是男儿读书时。

(2)深更半夜

3、迁移学习“风一更,雪一更”

(过渡)在这里风一更,雪一更,说明了什么?

预设:风雪很大。一边刮风一边下雪。

他读出了风雪很大,你还读出了什么?

风雪持续的时间长,雪一直下个不停。

小节:风雪一更又一更,男生读。风雪一更再一更,全班同雪读。

三、了解作者

1、这首词的作者是纳兰性德,谁来简单介绍一下。

2、师出示资料,学生自由读

纳兰性德,满族人,字容若。他博学多才,深受康熙皇帝的赏识,论武他是康熙皇帝的贴身侍卫,论文其作品《纳兰词》在清代词坛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

过渡:我们要学习的《长相思》他写于300多年前,是纳兰跟随康熙帝出关祭祖时写下的。就让我们用心的品读,感受。

四、理解《长相思》的意思,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过渡)请大家默读全词,借助注释,理解《长相思》的意思,可以和同桌交流。

1、指名说意思。

将士们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风声不断,雪花不住,扰得思乡的将士们无法入睡,在我温暖宁静的故乡,没有这般寒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评价预设:它不仅能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还能加入自己的理解。

2、谁再来试一试。

预设;学生说意思。师评:他不仅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而且非常流利的说出了这首词的意思。

过渡: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品读,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长相思》和我们学过的《清平乐》一样,分为上阙和下阙。下面我们就来先学习上阙。

4、默读上阙,一边读一边现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预设:(1)我看到了将士们跋山涉水的画面。

(1)你可以告诉大家,你具体从哪读出了将士们跋山涉水的画面?

(2)你的感受是?你能聚焦到具体的词语么?

(3)一程又一程。作者连用两个一程,写出了山高水长。

5、还有谁,也看到了白天行军的画面,来说一说。

预设:(1)你从哪读出了漫长遥远。山一程水一程。

山一程,水一程,写出山高路远,道路漫长翻过一道道山,越过一条条河的艰难。

过渡:路程究竟有多远,有多艰辛,我们一起来看这段行军路线。(师出示图片资料)

(师口述)1682年,纳兰作为御前侍卫陪同康熙帝从北京出发,前往盛京祭吿先祖,最终到达吉林省。他们一行七万多人,队伍绵延20余里,此次行程跨越了三个省,往返共80多个日日夜夜。

6、同学们,这么多人,这么远的路线,这么长的时间,该多艰险啊,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

预设:1将士们翻山越岭时,彼此相互扶持,有的在拉车,有的在推车,虽然是寒冬,可他们却满头大汗。

2.渡河时,水浸湿了他们的衣裳,战士们冻得瑟瑟发抖。

请你读出你的感受。

多不容易啊,你还看到了什么?

还看到了在风雪中,将士们被风雪吹得不能直起身子,却依然要往前行军。

(小节)长路漫漫,目的地还在遥远的那畔,我们一起读。(上阙)

7、过渡:白天跋山涉水,夜晚安营扎寨,又是怎样的画面?我们来看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很多的帐篷点着灯,风雪交加。

8、同学们,这样的画面,纳兰就用了五个字来概括——夜深千帐灯。

七万人的队伍,目力所及,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营帐,是一眼望不到的灯盏,你能用那个词来形容。

预设:壮观、壮美

你能把壮观的感觉读出来么?

生读——夜深千帐灯。(语速要慢)

过渡:此时,夜已深,我们静静走进战士们的营帐,你看到了在千帐灯下面,他们在做什么?

预设:(1)在灯下想念自己的亲人。

(3)在计划明天的进军路线。

(4)可能白天因为行军受伤,晚上在包扎沙口。

(5)将士们可能看着窗外的风雪,思念自己的故乡。

9、这么多的画面,就在这短短5个字当中蕴含着。也难怪作者感叹——夜深千帐灯。

(过渡)同学们,词的上阙,从白天将士们跋山涉水,身向榆关那畔行,到夜深人静,夜深千帐灯。你看,白天的动和夜晚的静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将士们丰富的情感。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纳兰的营帐,试着体会他的情感,请大家默读词的下阙。

10、谁来做纳兰的知己,你体会到他怎样的情感呢?

预设:(1)我感到了他非常想念家乡。

你从哪感觉到的。

(2)我是从“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看出来的。

你能说说你的理解么?

(3)因为词人已经睡不着了,他是从风雪中惊醒的。因为他的家乡非常的宁静,不会有这样的风雪声?

你具体是从那个词体会出来的他思念家乡。

(4)乡心,故园。

师板书:故园

11、再请同学们再说一说,你体会到词人什么情感?

预设:纳兰想念亲人、思念故乡、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12、从哪里可以看出声音嘈杂?

聒。聒这个字,(出示图片)左边是耳,右边是舌。舌头一直在耳边不停地讲话,让人感到声音嘈杂。汉字有意,也有情。

(过渡)营帐外风雪交加,那嘈杂的声音,让作者思绪万千。让我们走进纳兰的内心深处,故园在北京,难道故园就没有风雪声么?为什么他要说故园无此声呢?

预设:因为有亲人的陪伴,再大的风雪也不觉得寒冷。

13、此时,故园的情、故园的人、故园的景都浮现他的眼前。是那么美好,他会想些什么呢?拿出你的小练笔,写下来。

此时的纳兰,想到了故乡哪些美好的画面。

预设:与朋友饮酒作诗,好不惬意。

与家人相聚在一起,一副温馨的画面。

(小节)同学们,风雪肆虐的征途寒意阵阵,宁静温馨的故园充满着温暖,这一寒一暖,交织在心头,也难怪作者感叹——夜深千帐灯。

(过渡)同学们,词的下阙,我们从千帐灯聚焦到了一帐灯,从帐外的风雪之声写到了帐内词人乡梦不成,就这样一步一步体会到纳兰和将士们这样长长的相思。

谁来读读这绵长的相思。

14、思考:同学们,纳兰和将士们明明心系故园,为什么他们还要身向榆关呢?

预设:他悟出了爱国之心。保家卫国。忠于职守。

五、评价升华

(过渡)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首词中,作者选取常见的山、水、风雪这些自然之景,用朴实的景物表达了自己最真实的情感。

1、著名国学大家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有这样的评价:

     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这一人指的就是纳兰性德。

2、让我们再一次诵读《长相思》,将它记在心里,把纳兰 留在心间。

指导朗读:夜深千帐灯读的声音轻一些。

3、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长相思,纳兰和将士们虽然身向榆关,却心系故园。在整首词中,在行军途中,纳兰将自己一腔思乡之情,寄托在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营帐灯中。

4、拓展资料白居易《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词句注释:

汴水:源于河南,东南流入安徽宿县、泗县,与泗水合流,入淮河。
泗水:源于山东曲阜,经徐州后,与汴水合流入淮河。
瓜州: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南面。
吴山:泛指江南群山。
悠悠:深长的意思。
相关阅读
推荐
  • 五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S版)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评分___________ 一、看拼音写词语。(10分) wū yn o nǎo jiān rn cn zhā su xi jū gōng ( ) ( ) ( ) ( ) ( ) shēn yn fēn bin wēi y png b jiān mi ( ) ( ) ( ) ( )( ) 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把不正确的划去。(6分) 解剖(pōu pāo) 暂(zn zhn)时 祈求(q qǐ) 骨髓(su suǐ) 歼(jiān qiān)灭 根

  • 结合文本 感悟英雄——《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课文学到最后几篇,其中有一篇是学生最为感兴趣的,这篇课文就是22课《狼牙山五壮士》。尽管在这个小皇帝小公主的时代里,但只要踏进校园,走进教室,孩子们骨子里那种崇拜英雄,学习英雄的那种劲头与兴趣还是存在的。因此,当他们翻开语文书第22课时,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对阅读的渴望,教室里也显得比平时更为安静。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课文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

  • 《看图说话:美丽的秋天》教学设计

    一、忆秋 1、小朋友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 2、谁能背背有关秋天的成语、儿歌或者课文吗?交流 3、看来小朋友知识记得很牢,为了奖励大家,王老师今天再教小朋友们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出示《山行》,师领读、齐读。 二、赏秋 1、观看视频,感受秋天的美丽。 2、交流:你觉得秋天是个怎样的季节? 过渡:是啊,我们的秋天这么美丽!可是秋天很快就要过去了,你们想留住秋姑娘吗?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笔把美丽的秋天写下来。 三、品秋 1、出示课文插图,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你从哪些地方看出秋天到了?(按顺序观察) ①大

  • 五年级语文十册第5课《在炮兵阵地上》教学设计

    (一)课型定位:重点课(二)本课分析:本课在单元中的定位。本课是一篇革命回忆录。选自丁隆炎同志根据彭总的警卫员景希珍回忆整理的《警卫参谋的回忆在彭总身边》这本书。课文记叙了彭德怀同志在担任国防部长期间,经常深入到海防前线,边防前线检查战备和训练情况。在深入东海前哨一个炮兵阵地检查战备工作时,他发现弹药库修在阵地前沿,就严厉批评了有关干部,果断布置重修。在吃晚饭时,彭总与受批评的干部谈心,做了自我批评,又语重心长地教育了干部。作者通过两个场景的描写,通过对彭总语言、神态、动作的再现,把彭总的思想感情变化清晰

  • 以读为本,读有层次,感悟诗情诗境

    《古诗两首》中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诗人苏轼所作,写的是夏日西湖边一场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诗人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形象生动的想象能力和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令人叹服。本课教学,以学习这首诗为主,并拓展引入作者同题材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进行了比较阅读,学生学得主动、扎实。 1. 以读为本,读有层次,感悟诗情诗境。 特级教师孙景华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古诗的最好办法是诵读,当学生读到朗朗上口时,诗歌的外在和内在节奏就会协调一致,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诗的音乐美、结构美和意境美。 课堂

  • 善于抓点,巧妙设问——教《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有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抓点,巧妙设问,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借助形象的事物、生活的经验,由浅入深地来理解、感悟、品味、欣赏语言文字,提高思维的深刻性,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是一篇科普题材的课文,全文围绕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这一中心来安排材料,共8个自然段。 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这一问题直指课文中心,统领全篇,我按以下步骤进行:(1)什么是孪生兄弟?孪生兄弟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这一问题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让学生对孪生兄弟这一词语有个

  •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听《草原》评课稿

    2018年11月2日,有幸在解放路小学听了刘成军老师执教的《草原》。《草原》一文选自老舍的《内蒙风光》。这篇课文以热情洋溢的笔调,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以及受到草原人民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 课堂上,刘老师并不像传统的教学那样,教学目标繁多,教学过程凌乱冗杂,把一篇写景的文章教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恰恰相反,在刘老师的课堂上,教学目标简明扼要:一是欣赏大草原的美,二是用还原的手法写一

  • 统编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四单元教学目标及各课文语文要素

    (说明:1.根据课程标准目标与内容的规定,粗知课文大意,梳理课文条理把握主要内容(把握内容要点)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等目标,课文的阅读教学一般都需要进行学习训练的。但是根据编

  • 五上公开课《在柏林》教学设计

    一、课文内容分析 本单元选编了中外不同作家各具特色的三篇小说,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刻画了普通人物在面临困境时所闪现的人性光辉。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在柏林》是一篇微型小说,构思精巧,没有描写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截取战争后方列车上的一个生活小镜头,平实而缓慢地切入,寥寥数语引出了故事的开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通过刻画战争中平民百姓的悲剧形象,侧面描绘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