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素质教育论文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案例: 镜头一:一天早上,我走进活动室,正要组织幼儿坐好上课,忽然看到钟钟的桌子旁边有一个纸团,我随即提醒他拾起来,他却不情愿的说:“老师,不是我扔的”。然后很勉强的捡起来了。
镜头二:为了更好的开展课程《好玩的电线》,我利用星期天的时间提前请孩子回家搜集废旧电线、铁丝类的东西,但是周一上课时,却还有几个小朋友没带来,当问到他们没带来的原因时,他们说:“妈妈没给我放到书包里,都怪妈妈”。
镜头三:在公交车上,我看到这样一幕:妈妈带着女儿坐车,小女孩很麻利的抢到了两个座,“妈妈,快来”女儿说。“让给别人一个,咱俩做一个座吧”妈妈说。“我不,谁让他们没抢着”女儿说。
镜头四:一次等车的过程,看到一位父亲要送儿子到外地读大学,儿子走在前面,父亲在后面,手里拎着行李箱和一个手提袋。儿子却一边走一边催促父亲:“快点快点,走这么慢,都耽误我坐火车了”。
诸如此类的案例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都在不定时不定点的发生着,而我们所要做的是着眼关注,5岁的孩子已有了初步的行为认知能力,对于发生在我们自己身边的事情,我们不应该熟视无睹,作为教师,做好适时正面的引导,应让孩子从小具备良好的认知素质,较强的责任意识。
家庭、幼儿园、社会这三者是一个息息相关的群体,对幼儿而言,责任是指孩子对待自己应该做的事,在家庭、幼儿园、社会中应该遵守的规则,完成任务时的自觉态度和行为。孩子具备责任意识的前提是家庭、幼儿园的良好教育,更需要在社会这个大平台中实践、巩固、甚至是施展。
案例分析:
“老师,不是我扔的垃圾”“老师,不是我扔的玩具”“妈妈忘给我装上,不怨我”“谁让他们抢不着座,不让”等等出现在案例中的这些言语,听着很正常,我们要考虑的是正常背后的不正常;听到这些话,作为老师,我们会首先想:不是你扔的就不去捡吗?妈妈不为你收拾东西,自己的事情就不做吗?读大学的儿子怕耽误坐火车,为什么你自己不去拎包,拎包是父亲的义务吗?小女孩为什么要抢座,为什么不让座?如果考虑其中的含义,我们不禁寒心:孩子的责任意识太差了,甚至是连接受多年教育的大学生都没有形成很好的责任意识。而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都是孩子欠缺情感体验,缺乏责任意识,对孩子以后的人生有着很严重的影响,对自己行为不负责任,无法判断自己行为意识的对错,更不要谈将来对社会能否做贡献,因此,为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责任观,刻不容缓!
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一、幼儿责任意识的培养在于严谨的家庭教育。
1、家长不要“包办”孩子的事情。
老师为幼儿布置的作业,家长经常是代替完成,孩子的事情家长都“包办”了,孩子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完全不清楚责任意识的概念,久而久之,孩子会认为什么事都是理所应当的,自己不去锻炼,家长的做法是在纵容孩子。作为家长,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事实上也让他们适当品尝失败的滋味,需要付出努力才能成功。在幼儿遇到困难退缩时,家长要及时鼓励,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在经过努力取得成绩时要及时肯定。 2、家长要引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
家长看到孩子遇到难题时,要多给孩子一点解决问题的时间,面对一些问题,家长要和孩子一起讨论,共同想出解决的好方法,要教会孩子“哪些事情是我应该做的”,指导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鼓励孩子“能做好我应该做的事情”,这才叫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 3、家长要接受并听取老师的教育建议。
对于每次制作活动时没有带材料来的小朋友,我加强了个别教育的力度,在班内公开表扬认真完成老师任务的幼儿,而后对不遵守承诺的小朋友,我认真耐心的和他们交流,为他们讲明什么事情是自己应该去完成的,以此来纠正幼儿的错误意识。
家长会上,我和家长对“责任意识”的话题展开讨论,几乎所有的家长在孩子责任意识上存在困惑和不解,他们或多或少的认为孩子年龄小,什么都不懂,等长大了就知道该怎么做了,鉴于他们这种观点,我为家长们剖析了孩子缺少责任意识的严重后果和影响,也很清晰地诠释了责任意识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孩子的责任意识应从小培养,幼儿时期就是黄金时期,家长不仅要做好教育引导,而且更要关注幼儿生活中的实践,不要放不开手,放手去爱,对孩子也是一种无形的鼓励与锻炼。
二、幼儿责任意识的培养在于精细的幼儿园教育。1、要细心观察幼儿的行为,坚持正面引导教育
在幼儿园中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活动室内幼儿相互追逐,小凳子倒了一片,而他们却没有人会主动去扶起来,有的小朋友对地上的纸屑、垃圾理都不理,“因为不是他的事”,这也是正常之内的反应:不是自己的事,就不管。幼儿自私的心态存在成分很多,老师安排某个幼儿捡东西的时候表情也是很不情愿。
一次礼仪课上,我把发生的这些事情在班内和幼儿交流:有的小朋友做事情不有始有终,只顾玩玩具,而后把玩具扔在一边;有的小朋友做错事老师批评时,他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师,不是我”;有的小朋友哪怕是纸屑在脚边也不能主动地去捡起来等等。孩子们听到我在说这些的时候,都安静的听着,低下了头。我问:“我们今后该怎样去做,你们知道吗?”所有的小朋友都积极踊跃的表示着自己的做法,声音是那么的洪亮。接下来我和孩子们进行沟通;比如,垃圾满地,如果每个人都不去捡,那么我们的周围就成为垃圾站了,不是自己扔的,也要捡起来!希望在言语中让幼儿明白:行动不是一句话,一种呼声,更重要的是你怎样好好的去做,做事不要只顾自己,要为他人着想,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坚持正面教育,不断强化幼儿的责任意识,从而引发责任行为的产生。 2、要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敢于坚强的做事。
老师在评价孩子活动的过程中,不要太注重结果,不要把成绩看在第一位。比如:孩子自己构思的画,发挥了他自己的智慧和想象,老师一定要鼓励。孩子制作的物品没有很精致,至于效果不要太在意,老师也要多鼓励,并委婉的提一点制作要求,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拥有再次制作的勇气,才会更加敢于尝试;只要孩子能尽心尽力就好。
3、要鼓励幼儿积极的行动起来,努力把事情做好。
老师要会鼓励幼儿;如:你是最棒的、你没问题的、我相信你可以做到!老师要安静、耐心的听听孩子的心声,然后寻找最合适的解决方法。幼儿拥有了老师的鼓励和指导,多次督促、鼓励下,他们逐渐形成一种习惯,已有初步的责任感,会通过努力把事情做好,所以,对幼儿责任的培养,通过承担责任感的体验端正态度,他们做任何事都不会在拘谨、约束,老师的加油和理解给了他们很大的勇气,信心倍增,换来的是孩子们努力地做好每一件事。
三、幼儿责任意识的培养在于亲身的社会实践。
镜头三中小女孩的言语值得我们深思,妈妈的善意提醒和女儿的熟视无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的教育给了幼儿理论性的认知,然而却缺乏了社会实践,当孩子无意识的遇到这样的事情时,他们心里想的往往与现实没有垂直点,家长的适时引导也显得尤为重要,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是有责任心的表现,对他人负责,同时也是对自己负责。
家长在孩子的生活中要多关注孩子的行为,生活是培养孩子责任意识的源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在公共场所中,家长多给孩子提供展示自己负责任的机会,不要给孩子以误导,学会正确的处理方式,也激发了幼儿承担责任的自信心、自豪感。
效果:
通过老师和家长的配合教育,对孩子身上出现的“责任”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有效地进行处理,选择了孩子容易接受的方法,鼓励多了,倾听多了,信任多了,其实孩子的世界很敏感,也许一句不恰当的话,能伤害到他们幼小的心灵,在一段时间的引导教育下,家长的反馈,我的观察,孩子的好的变化很多,做任何事都认真、耐心了,责任心增强了很多,而责任心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又系统的工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共同努力。作为老师要注重研究幼儿的心理,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和意识,根据幼儿的需要把责任意识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 幼儿有了较强的责任意识,主动性提高了,才会更好的处理自己遇到的事情,才会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最好。
喜也动画,忧也动画
寿光市营里镇吴营幼儿园
胡霞
案例:
镜头一:一次户外活动中,一雪小朋友跑到我面前告状:老师,东东总是扯我的衣服,说要吃了我,他还说他是灰太狼,我是小肥羊。
镜头二:和班里小朋友组织谈话:问到孩子们,警察叔叔维护治安,你们说勇敢吗? 几乎孩子们回答的是“勇敢”,等你们长大了,想不想当一名勇敢的警察啊?还没等我说完,“不,老师,奥特曼比警察厉害,能打怪兽,警察没有超能量,也不能打怪兽,我才不愿意做警察,我要做奥特曼。”世杰小朋友站起来提出了不同意见。
镜头三:自由活动时,我正在陪同幼儿活动,听到一声“冲啊,我是奥特曼,我要消灭你们这些怪兽,”只见洋洋小朋友正要朝其他小朋友们挥拳头,我喊了一声:“洋洋,你在做什么啊?”洋洋看到我了,立刻停手,自己躲到一边去了。
镜头四:在超市里,煜煜站在一件衣服前发呆,妈妈怎么叫也不走,在妈妈的询问下,服务人员说没有煜煜穿的号了,但是煜煜却还是不肯走,还说:“就买喜羊羊图案的,不买不走”。哭哭闹闹的,场面很是尴尬。
当然,这些镜头在我们的平日生活中常见,或许在每个孩子身上都发生过,然而生活中也绝不是只存在于这样的镜头,比这严重的还有好多,我们也意识到动画片对孩子的影响也来越严重,要及时做好孩子的引导、教育工作,尽快让孩子向好的方面学习;镜头中看似平常的小事,其实已经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展,如何从“动画”这个美丽的大草原中“拯救”孩子,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案例分析:
《喜羊羊与灰太狼》、《奥特曼战士》、《铠甲勇士》等这些类的动画片上映,吸引了孩子的眼球,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对于动画中的台词,孩子甚至是耳熟能详,动画语言过于成人化,他们能说,但是不明白其中的意思,这样长期发展,只会给孩子语言意识上的误导,对孩子丰富语言、提高语言能力来说有害无利。
然而“奥特曼打怪兽”,让孩子在心理上认为: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怪兽”,需要“奥特曼”去打败,孩子在类似这样的动画片当中,首先认识到的是正义,但正义的背后却使孩子无形中已经具备了“暴力”的倾向,他们会模仿“奥特曼”的样子“拳脚相向”别的伙伴;看似好玩的游戏中,潜伏着很大的危险隐患,这样也会使孩子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认为“武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明天的希望,他们应该明白自己成长以后的发展道路:是学习更多、更好的文化知识,而不是“打怪兽”,更不是天天“打打杀杀”的,应该把他们从虚拟的环境中拉回到现实中来。
孩子对动画的痴迷也表现在衣着和玩具上,有的孩子衣服从头到脚全是动画的图案,玩的玩具也是动画片里出现的人物、动物;在镜头中,有的孩子因为动画也把自己任性的一面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前提是买一件上衣,家长面对这样的情况也是无可奈何,为了更有效地解决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我利用家长会的时间,和家长进行融合沟通,“出谋划策”,共同对孩子进行教育。
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1、孩子要看动画片,家长要做好孩子的陪同工作。
有些家长为了忙自己的事情,把电视机“抛”给了孩子,把电视节目作为“摆脱”孩子干扰的“工具”,家长或许都对自己的孩子说过这样的话:妈妈忙着呢,别来烦我,自己去看动画去。在和家长们的沟通中,大部分的家长都表示说过,通过和家长的互动、交流,家长也渐渐明白:孩子在没人陪同的情况下,对于动画内容的理解也会是一知半解,概念不清,因为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强,家长边看边与孩子聊,既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同时,孩子也会很自然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但增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了解与感情,更重要的是,可以训练孩子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孩子的认知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果在家长的陪同下,对于动画中的对白,家长会很容易的解释给孩子,不会使孩子对其中的语言产生困惑,对于孩子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语言能力是一个很好的激发,家长们纷纷表示会抽出多一点的时间陪同孩子。
2、制定作息时间,为孩子“垄断”接触动画片的时间。
正确的引导首先在于把关,不可否认,有些动画片是很无聊的,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如果纯粹为了放松和娱乐,还是不看为好,因为孩子往往在笑过之后,就开始模仿了,所以,孩子看动画不可以没有节制,我们和家长根据孩子的成长特点,为孩子制定了科学的作息时间,家长要督促孩子遵守作息时间,习惯从小抓,如果孩子不遵守,家长和老师及时联系,做到家园共育,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尽量减少他们对动画的依赖性;使其意识到动画片并不是每天生活的全部,因势利导,慢慢将孩子严重的“动画情结”减弱,变得理智起来。
3、家园共育,认真对待孩子口中的“动画语言”。
动画语言可以让孩子的语言更丰富,也让孩子学会更好的组织语言,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语言,都是那么健康,实行家园共育,我和家长共同把好孩子的“语言关”,当孩子出现错误的语言时,老师和家长及时的做好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循循善诱,纠正孩子的错误语言,更好的为孩子的语言“过滤”。
4、家长耐心疏导孩子,不要接触“暴力型”动画片。
暴力型的动画片,里面常常有大量打斗、厮杀的场面,有的动画甚至是有一些动画人物间情感纠葛的镜头和成人化的台词,孩子一旦着迷,便会模仿其中的动作,孩子们会把它带入到平日的生活中去,有的孩子变得早熟起来,久而久之孩子便会有“暴力”行为,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弊多利少,暴力动画片对孩子的心理影响是显著的,因为孩子年龄还小,认知功能发育不完全,对事物缺少果断的批判能力,容易模仿,电视里出现暴力镜头,孩子会觉得好玩,而意识不到它有什么不对或者危害,这很容易使孩子接受动画片里人物言行的教育导致孩子脾气暴躁、没有爱心和耐心,现实生活中也发展出暴力,甚至认为这是好的,是“勇敢”,在一群小朋友里更是纷纷效仿,以奇形怪状、打架闹事为荣。家长应有意识地教会孩子理智地看动画片,并且要看教育理念强的动画片。对于暴力型的动画,家长要耐心的引导,让孩子主动放弃这种动画片。
5、关注幼儿心理健康,不要让幼儿“活”在动画里。
因为动画,孩子跟家长很少沟通,变得孤言寡语,不喜欢告诉家长自己喜、怒、哀、乐的事情,回家后就是打开电视看动画,完全活在“动画”中,觉得动画比爸爸妈妈还重要,看动画着迷的劲头有时候甚至连吃饭也会懒得去吃,我们提醒家长一定要注意孩子的这种表现,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不言而喻,活在“动画”里,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这绝非耸人听闻,研究表明,长时间痴迷于动画片的孩子易得孤独症,尤其在听力、注意力、语言能力等方面容易出问题,而我告诉家长不必过于担心,只要多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正确引导,常和孩子谈心,一块玩耍,共同游戏,让孩子形成一种意识,使他们明白生活中还有好多比动画更有意思的事情,更好玩的游戏,进而从“动画”中跳出来,循序渐进,时间长了,慢慢的孩子就不会过于迷恋动画。
教育效果:
通过老师和家长的配合,对孩子身上出现的“动画”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有效地进行处理,不要去粗暴的制止,选择孩子容易接受的方法,不要伤害他们柔弱的心灵,因为孩子对色彩和声音有着天生的敏感,集鲜艳色彩、夸张形象、动听音乐于一体的动画片,理所当然成了他们的最爱;看见孩子睁大着眼睛,全神贯注盯着屏幕的样子,毋庸置疑,动画片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欢乐,是孩子离不开的童年伴侣,动画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生活——— 它给了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最初认知、对美与丑的感受、对善与恶的判断;孩子的世界很敏感,对外界充满了好奇,但也容易受到伤害,请保护好孩子的心理发展,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生的财富;我们在庆幸它带给孩子无数快乐的同时,更迫使我们注意的是:它也会带给孩子负面的影响,这些影响只要通过很好的疏导、有效地沟通,便会有理想的效果。
在一段时间的引导教育下,家长好的反馈也在分层次的提高,孩子不在那么痴迷于动画、和家长开始沟通了,变得爱说爱笑了,不再模仿动画角色的动作,简直像变了一个孩子,这样的变化让每一个人都很欣慰,也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结果,相信以后的成长道路上孩子会有更多的进步、闪光的一面。反思:
孩子处在成长期,他们的心就像一张薄薄的纸一样,我们都希望他们能健康、茁壮的成长;但是对待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想的是:怎样用好的方式方法去正确的引导孩子,又要使他们脆弱的心灵不受到伤害;动画的存在带给孩子的是快乐也好、弊端也罢,只要做教育孩子的有心人,关注到孩子的一切变化,在孩子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我们也要进行反思:为什么孩子的身上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作为老师,作为家长,我们有没有责任导致孩子这样,而不是一味的去指责孩子、把一些教育理念强行灌输给孩子,剥夺孩子“享受”的权利,孩子没有一点错,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很弱,如何引导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在孩子畅游“动画”这个波澜壮阔的大海洋时,正确引导孩子轻轻绕过这些海草中隐藏的“陷阱”,让动画片充分发挥它的“精华”作用,那才是最重要的;我们不要刻意或用一些标准化的言语去教育孩子,平日生活中的点滴事情会给我们创造很多教育他们的机会,教育始源于生活。想想动画片带给孩子的是什么,“它”的存在对孩子有多大的意义,我们不仅仅是希望孩子通过“它”拥有快乐,因为“它”,孩子的童年会更丰富、绚丽多彩,更希望孩子通过动画片这个“平台”能学到更多更好的东西。(营里镇吴营幼儿园 胡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