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色幼教 > 奥尔夫教学内容原理
从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看勃拉姆斯的个人音乐风格

从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看勃拉姆斯的个人音乐风格

更新时间:2014-07-21 10:23:40

《从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看勃拉姆斯的个人音乐风格》可能是您在寻找奥尔夫教学内容原理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在这里我们发现了传统的魅力、孤独的诗意、忧郁的光泽、怀旧的甜美和黑森林的故事。勃拉姆斯激起了人们对古典的永久怀念。 ——《勃拉姆斯的音乐精神》





第二交响曲通常被称为勃拉姆斯的《田园》。静谧、安宁的气氛贯穿了全曲,与被称为勃拉姆斯的《命运》的第一交响曲相比,虽然《第二》在个别地方仍能听到《第一》那悲剧性的遥远的回声,但是它总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宁静致远、清新明朗的田园画卷。勃拉姆斯仅仅用了4个月就在依山傍水的奥地利华瑟湖边写下了《第二》,充满了惊人的灵感,这在勃拉姆斯的创作过程中是不多见的。当时(1877年),勃拉姆斯来到安适、宁静的小镇贝尔察赫度假,身心得到极大的放松,再加上统一后的德国局势安定,因此心情格外舒畅,难怪他“下笔如有神”了。
第二交响曲为D大调,共分四个乐章。它的第一乐章是一个奏鸣曲式的快板(Allegro non tro o)乐章。整个乐章充满了温暖的阳光,和煦的春风,有人形象地喻其为美妙的“落日余辉”,由此可以想象音乐中灿烂又不失温和、明朗又不失抒情的情绪。
音乐从倍大提琴悠远的低吟开始,轻柔、舒缓,似乎就此为整个乐章奠定了感情的基调。开头的那三个音“D-#C-D”组成了全曲的基本动机,后面重要的主题和音乐发展都是从这个基本素材演化而来。紧接着,主部的第一主题随着圆号和大管奏出了一个基于D大调主和弦的优雅柔和的乐句开始了,音响醇厚平和,充满了古典的情趣,随后木管加以应答。这个主部主题正是夕阳落霞的完美写照,绚烂的光芒若隐若现——弦乐声部若有若无的音调恰似轻舞在漫天的幻想之中,让人不禁神往。一连串属功能的分解和弦(包括7级和弦、重属导七)把音乐引向与神秘交织的恍惚思绪中,仿佛想到了从前,那是不是第一交响曲的遥远回声呢?
很快,小提琴演奏了由三音动机演化而来的旋律把思绪重新拉回到了田园,在管乐的衬托下较先前更为明亮,好象一抹金色迅速划过天际,带来了耀眼的美丽。长笛迅速呼应,通过摸进把音乐带入了更内省和简朴的副部主题。这中间的过渡略有激昂,一系列七和弦的连接使调性在一连串的不稳定后到达了属调(A大调),副部主题不知不觉地开始了。
副部主题是一支追忆似水年华的歌,管乐静止了,只有弦乐在那里以二重唱的形式浅吟低唱着。六级和弦的音响给乐句带来了忧郁的气息,是那么地为人熟知,而大提琴的音色又隐伏了阵阵力度。这是一种愿望的力度,充满了不可抗拒的力量,但却是那么柔软,那么发自肺腑。 分页标题
结束部开始处的节奏短促而有力,符点连接使音乐产生了很大的动力,随后弦乐的节奏越来越密集,而管乐几个八度的叠置与之形成对比,为音乐凭添几分英勇的气概,就在这样的威武中,展开部到来。
展开部中随处可见的便是乐章开头的三音动机,他们变幻成各种各样的面目,把音乐撕裂又缝合。摸进变化的手法被运用在各个声部,整个情绪从呈示部中的恬静向激动、震荡冲去。单簧管和双簧管、大号和圆号分别交错演奏三音动机,变化半音和不协和音交织出各种音响色彩,频繁的转调、离调变幻出明暗而呈示部中耀眼的过渡段音调时不时地飘落在重重的矛盾中,好象拨云见日,但却来得美妙,去得也迅疾。
最后,在再现之前,木管又幽幽地吹起了主部主题的音调,在隔了长长的一段展开部后,重新听来,竟不觉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恍惚,好象是重拾昔日的甜美,但更象是梦魇过后的清晨。阳光再次普照下来,清新的感觉重新升起来,田园又回到了眼前,只是这一次,仿佛来得更为安宁,更为坦然。它引导了再现部的到来。
再现部中,呈示部的主要音调一一重现,调性也回到了主调上。勃拉姆斯把最后的美定格在了永恒的自然,充满了难以忘怀的古雅。而最值得一提的是尾声中圆号那段气息深长绵延不觉的旋律。它使整个乐章的情怀提高到了新的世界,好象置身事外,又好象永远摆脱不了。
虽然以上对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的分析十分简略,但我们从中仍能看到勃拉姆斯在创作上的一些重要特点。
1、 具有古典主义式的均衡
勃拉姆斯的主要创作年代是在50年代到90年代,在这个时期,欧洲浪漫主义已经发展到了高峰,李斯特、瓦格纳在那个年代如日中天,他们所谓的音乐哲学观已经渗透到了欧洲的每一个角落。每个人都试想把浪漫主义作为一把刀,切割在古典的面上,“他们把碎片重新熔化,按他们的趣味进行设计”,表现在交响曲的结构上也是如此。他们热心于交响乐队的编制、音色、和形式的改革和发展,致力于用浪漫主义的张扬来构筑交响曲这座大厦。当时已很少有人还遵循着贝多芬时代的曲式原则,重建交响曲年代的古典思维方式。而惟有勃拉姆斯在做着这一切。
从第二交响曲中的第一乐章中,我们看到勃拉姆斯在奏鸣曲式的结构上,完全按照贝多芬时代的规则,不论调性还是连接部,都是重建了古典主义的典范。乐队编制也基本保持了舒伯特时代的形式,而绝没有象当时的其他一些交响曲作曲家那样无限制地扩大。
2、 动机延伸
勃拉姆斯是动机发展大师,他有把一个很小动机发展开来并贯穿全曲的能力。这一点我们在第二交响曲中看到了很好的例子。乐曲一开始主部主题的三音动机贯穿了第一乐章,在发展部、尾声中更是有集中的体现。他们发展变化地表现在各个声部和乐器的音色上,表现了勃拉姆斯在动机发展创作中的深思熟虑。 分页标题
3、 旋律悠长
勃拉姆斯的旋律很有特点,它们通常很悠长,但又不同于俄罗斯人式的,而是具有自己独特旋律风格的。在第二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中,主部主题、副部主题都是比较典型的。主部主题有两大句,前一句是8小节,后一句是摸进,但结构大大扩充到14小节。和俄罗斯人(如拉赫玛尼诺夫)不可分句的长旋律不同的是,虽然勃拉姆斯的旋律也往往是不对称的,但是如果要再划分短句也是可以的。如把主部主题仔细划分可写作(4+4)+(4+10),由此也可以看出勃拉姆斯在旋律的创作上并不是无节制的,而仍然保持了谨慎、含蓄的抒情。再看副部主题也可分为两句(4+6),这个主题是带有民歌气质的,气息连贯,但并不拖沓冗长,而是在柔和中隐藏了一份隐隐的渴望。
4、 配器朴实
在第二交响曲中,我们常常看到某些段落的配器极其简洁,虽然同样是抒情,勃拉姆斯 则完全屏弃当时流行的伯辽兹式的描绘性管弦乐法,而是遵从着古典的配器原则,使音乐显得更为内省和节制。 勃拉姆斯追寻着前朝大师的足迹,寻觅着与自己心灵更为契合的表现手段,沿着古典巨匠的足印走过来。他缓缓走来,成为德国古典作曲家中的“最后一人”。
相关阅读
推荐
  • 斯特拉文斯基与俄国芭蕾舞剧

    斯特拉文斯基是一个演员和歌唱家的儿子,虽然他热衷于音乐,但他也曾像从亨德尔到柴科夫斯基那许多别的大音乐家一样,早年学习过法律。而且他的父亲也认为,对于谋生而言,音乐是一种太没把握的职业。 二十岁的斯特拉文斯基,旅行到了德国。在那里,他结识了里姆斯基-柯萨科夫,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发现这个年轻人如此热爱音乐,而且对音乐知道得那么多,可是还不是一个职业的音乐家,于是他感到很惊奇。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劝斯特拉文斯基献身于音乐,然后收他做学生。斯特拉文斯基常常使用他那些听起来有些奇怪的和弦组合,使他那著名的老师无法理

  • 格林卡,与普希金的友谊

    格林卡早年曾在俄国彼得堡担任交通部的小职员,其间俄国爆发了著名的十二月党人起义。格林卡也是一位主张革新的人,因此他十分同情这些起义失败者。正是在这个时期,他结交了许多具有民主思想的进步文学家和艺术家,其中就有俄国大文豪普希金。 普希金的文采和思想,对格林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代表作品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就是根据普希金的同名长诗改编的。普希金还曾热情赞助格林卡周游欧洲列国,为格林卡成为俄国音乐之父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就是肖邦的信念。让人们猜吧这句话,对于肖邦的作品是有普遍意义的。

  • 海顿的几个故事

    一、忠君爱国的心声 1791至1795年间,海顿两次去英国伦敦,他受英国国歌《神佑我王》的启发,很想写一首奥地利国歌,表示他对王室的忠心。1796年奥地利对法作战,更促成了他写作国歌。海顿的朋友斯维吞把他的想法告诉了当时的奥地利首相沙劳,沙劳命诗人豪什卡写了“上帝保佑法兰茨皇帝”的歌词。 海顿在1797年的1月把它谱成了四部合唱的歌曲,其旋律是以一首克罗地亚民歌为基础的。 1797年2月12日是奥地利国王法兰茨的生日,这首国歌在维也纳国家剧院和各地的大剧院同时演唱。海顿在这一年晚些时候所作的《C大调弦乐四

  • 实用奥尔夫音乐教育法

    《实用奥尔夫音乐教育法》18张VCD生动地再现了奥尔夫课堂中的教学气氛,不仅可以使大家直接收益于每堂课的学习成果,并提供了按章可循的教学经验,这一点,是从其他书籍、杂志、报刊上所不能完全反映的。所以,这套VCD对于广大没有参加过“奥尔夫师资培训班”的幼儿园音乐教师、音乐教学法研究者来说,无疑是最有权威性、最能满足他们的教学要求的。 1、声音训练 人类的声音是音乐表达中最重要的途径。儿童应从小投入到声音的游戏中,这既是对音乐最早的认识和开发,也是今后学习唱歌的基

  • 记一次家长半日开放活动——奥尔夫音乐教学《毛毛虫和蝴蝶》

    记得在小班家长半日开放的时候,我执教了奥尔夫音乐《咿呀咿呀呦》,让家长们第一次领略了奥尔夫音乐的精彩,大家都对这一次的音乐活动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他们说幼儿园的音乐活动真是太有趣、太好玩了! 《毛毛虫和蝴蝶》这首歌曲,生动形象地讲述了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音乐故事情节充满童趣,音乐形象深受幼儿喜爱。而且在观摩同事的一次公开课后,我有了很多的感受和想法,因此,我选择了这个音乐作品,辅以图谱的观赏、手臂动作的指导、家园互动共同演绎音乐等,启发幼儿通过倾听歌曲、理解故事情节、感受音乐性质、创编身体动作来表现故事内容

  • 奥尔夫教育之我见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美国把艺术教育立法作为国民从幼儿到大学的必修学科之一。为什么这样重视艺术教育呢?新的教育观念与做法是把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只之一,我在学习奥尔夫体系时已有很深的体会。 奥尔夫先生非常重视挖掘和培养每一个孩子的创造力。他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有创造力。后来的研究更证实这种创造力如不能及时在孩子4、5岁时刺激挖掘出来,就会错失良机了。也就是说以后的再补救很难大到好的效果。那么再来看看奥尔夫教学法是怎样启发孩子的创造力的。 当小朋友第一天来到中心,他们只

  • 奥尔夫在幼儿园的运用1

    奥尔夫音乐教育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提要:新颁布的《纲要》在艺术活动领域里明确提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而奥尔夫音乐教育所强调的即兴性、灵活性、创造性恰恰与新《纲要》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也正是现如今的幼儿园教育所缺少的。本文就奥尔夫教育理念如何应用到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做了论述。 关键词:音乐 节奏 奥尔夫 当一个小生命还孕育在母亲的腹中时,外面嘈杂的世界最让他

  • 奥尔夫音乐教学培训后感

    10月16日下午,我怀着激动和期盼的心情和同事一起去参加了华东师范大学幼儿园音乐、美术教学策略专题研修班的学习。在短短的三天培训中,我深深的感受到我们老师对知识的渴望。在这次培训当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叶婷老师给我们带的奥尔夫教学实践与理论概述以及她所带来的优秀教学活动。 叶婷老师本身有着很深厚的音乐造诣,她是上海音乐学院教育系毕业,有12年的上海小荧星艺术团的合唱经验。叶老师的课和我们的音乐课有很大的不同,她用音乐贯穿整堂课,她给我们的音乐节奏都是很明显的,不用言语而是在歌声或者肢体动作或者乐器表演来告知

  • 奥尔夫音乐培训有感

    上周五,有幸来到了江东实验幼儿园镇安分园聆听奥尔夫音乐的讲座。原本以为会有很多音乐让我们聆听,然后就是分析音乐的性质,没有想到的是这次的讲座根本跟音乐没有太多的联系,基本上都是节奏的练习。虽然与预期的不一样,但是收获还是很大的! 一、节奏教学与主题教学有机结合。 如在认识五线谱的时候,教师请孩子们放绳子,融入了上、下的概念;如在球的游戏中,教师请孩子们听着音乐节奏玩球,或滚、或拍、或传、或......融入了健康的概念;如在活动评量中,教师请孩子们按照儿歌内容进行排序,融入了语言的概念等等。使活动不单单停留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