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换真情——教学《一株紫丁香》反思》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一、课前透视:《一株紫丁香》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优美的儿童诗,讲的是孩子们为老师种下一株紫丁香,那绿色和花香,代表了孩子们对老师真诚的爱,这样的情意真让人感动。这首诗充满着童真、童心、童味,字字句句都清纯明洁,诗的想象是丰富、美好、贴切的,文中的紫丁香代表了学生送给老师的一份礼物,是尊敬和热爱老师的一种真实表现。全诗语言欢快流畅,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儿童情趣。
二、我读《一株紫丁香》:
当我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马上就想到了曾经学过的一首歌——《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发现它们是何其的相似,都是发生在老师的窗前,都是表达对老师的敬爱之情。
越读越感觉它的美。第一节一个“踮”字,使“一群调皮可爱的孩子,悄悄地潜入老师的小院,为老师栽种丁香花”的动人形象,活脱脱跃然纸上。接着那“绿色的枝叶,夜夜和您做伴”、“帮你消除一天的疲倦”、“满树盛开的花儿,是为了感谢您对我们的挂牵”、“老师,休息吧”,无不表达了学生对老师浓浓的爱。
这首诗以儿童的口吻,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达了浓浓的师生情。文章虽然是从儿童的角度写的,但老师高大的形象也跃然纸上:为工作而疲倦,时时把学生挂牵,夜深了,还在备课……赞美了教师的辛勤劳作。
三、我的教学设想:
在识好字的基础上,以读为主,通过多读,来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感悟老师的辛勤形象,感悟学生对老师的敬爱之情。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尊师的意识,加深师生间的情意。
四、些许收获:
(一)读中悟,悟中读
在阅读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感悟文本的语言美,以及它所蕴涵的内在美,我在对课文的感悟中较好的做到了这一点。
[片段一]:学习第一小节
师:谁来读第一小节?(指名读后问:“现在,你们知道这株紫丁香是谁种的了吧?”)
生:我们。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小节。边读边想:“安静的小院”是什么样子的?
[一个“我们”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使他们对文本有了亲切感,也就把自己融入到文本中去了。]
生:“安静的小院”就是没有一点点声音,非常的安静。
师:那小朋友是怎样走进这安静的小院的呀?
生:(指名一生回答)他们是踮起脚尖儿走进安静的小院的。
师:踮起脚尖儿是怎么样的?你能做一做吗?(学生不仅把脚后跟踮了起来,还猫着腰,走得活灵活现。)我继续追问:“你为什么要踮起脚尖儿呢?”(因为老师在批作业,我不能打扰了老师,所以要这样踮起脚尖儿来走。)我说,你真是个善解人意的好孩子,那就请你来读读吧。
[读着读着,仿佛真的看到了几个小伙伴踮起脚尖儿走到老师的窗前,种下了一株紫丁香。那芳香四溢的淡紫色小花,那微风吹来的浓浓的花香,无不把孩子真诚的爱送到了老师的心田。就这样一步步地把学生引进了我们的文本,让他们感同身受,并把自己在朗读中的理解回归到朗读中去,从而使朗读变得有血有肉,读起来也就有滋有味了。]
[片段二]:学习第五小节
这一小节主要讲了学生对老师的感情,劝我们的老师不要太辛劳了,快点休息吧。我在教学中以读为主,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小朋友,你们心里对老师有怎样的感情呢?谁来读读第五小节。
生读。(有学生纷纷举手)
师:大家都想读,对吗?那就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吧。(学生自由读)
师:听大家读得那么激动,老师也想试试,好吗?
[老师以入情入境地朗读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那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乐趣,并在老师入情入境的朗读中体会情感和声音的和谐统一。]
师:夜深了,连星星都困得眨眼睛,可我们的老师还在那灯下工作着,你们也来劝劝老师吧——
生齐读。
师:从这句话里,你读到了什么?
生:小朋友叫老师快点休息了,然后还叫花香飘进老师的梦里。
师:为什么叫花香飘进老师的梦里呢?
生:因为闻着花香,老师就睡得更香了。
师:你真会想象,请你来劝劝老师吧。(学生读)
师:你还读到了什么?
生:因为有了紫丁香的花香,老师的梦一定会又香又甜的。
师:哦,是啊!那你知道这里的:“香”是因为什么?“甜”又是因为什么呢?
生:“香”是因为紫丁香的花很香很香,“甜”么是因为花香也有点甜甜的,所以说是又香又甜。
师:“甜”仅仅是因为花香吗?
生:还有这紫丁香是小朋友们种的。追问:从小朋友们种的,你又想到了什么?
生:老师心里想着自己的学生,他们那么有爱心,所以老师心里觉得甜滋滋的。
师:你们真会想,让我们再一起来劝劝我们的老师快快休息吧——生齐读。
[在学生对诗句理解的基础上,他们的朗读深情多了,一个个充满激情。读着读着,就好像老师真的就在他们眼前似的,他们迫切地想把心里话告诉给老师听。]
(二)注意细节,防微杜渐
在自己上课前已经听过一位老师的教学,总感觉“踮”的读音(第三声)学生没有读到位,因此在初读课文后,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认读情况时,我请学生当小老师教大家读“踮”,因为他确实也读得好,也就顺带了一句,“你的声音真响亮,第三声读得真到位,我们也像他那样来读一读”,于是学生齐读,接下来的开小火车也没有发现学生读错。为了强化这个第三声,在课文的学习中,我特意把“踮”的读音出示,提醒学生读准。非常可喜的是,朗读中没有因为学生没读准而停下脚步来纠正,我想学生由于年龄的缘故吧,先入为主还是很明显,相似的错误只要有人犯了,有时就会一发而不可收拾呢,抓住了先机,你就有了充分的回旋余地。
而在“脚尖儿”这个儿化音的朗读上,由于我在第一位学生朗读时,就向大家指出这是一个儿化音,并请一名学生为大家示范该怎么读,学生适应地很快,在后来的朗读中基本上没有学生把“儿”拖得很长,儿化音读得比较好。从这也让我认识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很强的,关键是老师引导的时机,抓住好的契机,会让你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三)首尾呼应,融会贯通
整首诗都是围绕着“紫丁香”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孩子们赋予紫丁香的责任,我在前、后两次问学生:“你觉得紫丁香怎么样?”
[片段一]:导入时
师:你们喜欢紫丁香吗?
生:喜欢。
师:喜欢它什么?
生:因为它的花很漂亮。
生:因为它很香很香,闻了觉得很舒服。
[学生这时对花的喜欢还是停留在表面上,只是从它的颜色、香味来区别喜欢与否,属于是浅层次的喜欢。]
[片段二]:小结时
当我们读完整篇课文时,我又问:你再来看看这株紫丁香,现在觉得它怎么样呢?为什么?
生:我觉得它更美、更香了。因为紫丁香能帮老师消除一天的疲劳;能为老师唱歌,还夜夜和老师做伴。
生:我也觉得它更美了。因为它就像是那些小朋友,在老师的身边轻轻地唱歌,让老师不孤单,不寂寞了。
[这时的孩子对紫丁香的喜欢已经能从它隐含的作用出发,了解了紫丁香对于孩子们的意义,知道了紫丁香的不同寻常。]
做这样的设计,我的意图是让学生明白,一株普通的紫丁香却包藏着一颗颗炽热的童心,天真可爱的孩子们把这绿叶和花香的情意,化成无尽的关爱送给我们最敬爱的老师。这株紫丁香,不仅是孩子们送给老师的一份珍贵的礼物,更是表达学生对老师深情的爱。
(四)情境渲染,升华情感
在对课文进行小结的时候,我让学生带着对紫丁香的感情齐读全文,并配上了《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这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优美的歌声,那纯朴的情感,将学生带到了灯光下老师的窗前。学生入迷的表情告诉我那身影是多么熟悉,这情景似曾相识,虚幻的情境,熟悉的故事,每个学生心头为之一动,我接着问:现在,你知道小朋友们为什么要把紫丁香栽到老师的窗前,这会给老师带来些什么呢?
生:因为小朋友们让紫丁香帮助老师消除一天工作的辛劳。
生:老师晚上工作很辛苦,现在有了紫丁香的陪伴,老师闻着花香,就觉得轻松了很多。
生:老师闻着花香,心情也好了,工作起来也就不累了。
生:紫丁香的绿叶沙沙的,就像小朋友们在给老师唱歌,老师听了多么高兴啊。
生:有了紫丁香,老师睡觉的时候,她的梦就会又香又甜呢。
生:老师给小朋友批作业,还要备课,很辛苦,种一株紫丁香是为了回报老师。
[学生的想象非常丰富,也很合理,说出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紫丁香的作用作了很好的诠释。]
师:是呀,这是一份多么特殊的礼物啊!当孩子们长大了,离开老师了,谁来陪我们的老师呢?
生:紫丁香。(学生大声地说)
[这时,我发现班中有两个孩子在悄悄地用手擦眼泪。课后问他和她,说:“我听到谁来陪老师,就想哭,觉得太感动了。”是呀,孩子们被深深地感动了,他们也已经真正地走进了文本,做到了人文合一。]
师:是啊,只有紫丁香依然静静地站在老师的窗前,还在悄悄地盛开着。小朋友,这时你又想到了什么呢?
生:紫丁香树越长越大,越长越高。
生:树上的花很多很多,越来越多。
生:花香也越来越浓,整个小院都能闻得到。
生:紫丁香树绿叶的沙沙声更响了。
生:那些花就像我们的笑脸。
师:那么多的花,那么多的笑脸,也就是说——
生:老师的学生越来越多。
师:是啊,真的是桃李满天下呀。老师就像一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汗水;老师就像是一艘航船,载着我们驶向知识的海洋。
[通过合理的想象,使学生知道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只有紫丁香一直默默地陪伴在老师的窗前,一年又一年。]
师:学到这儿,你有什么想说吗?
生:我觉得这太感人了。
生:这首诗让我感动。
师:我读着,觉得诗中的老师好幸福——(我还没说完,学生们就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
生:我知道。因为他的学生给了他一件特殊的礼物,给他种了一株紫丁香,让紫丁香陪伴他,花香可以消除他一天的疲倦。可是我们没有给你种……
师:虽然你们没有种紫丁香,但是在教师节那天,我收到了很多小朋友的贺卡、鲜花,就像你,放了学还特意捧来一大束鲜花,(这个发言的孩子不好意思地搔了搔头发)老师同样感到很幸福,做老师就是一种幸福。
[多么可爱的学生,多么真挚的情感,这就是情境创设的效果。]
五、几点思索:
(一)导入:
我在导入时的设计是这样的:小朋友,当春天来临,百花盛开时,你最喜欢什么花?(在我的想象中学生一定会说到桃花、迎春花、山茶花……)接着我再出示“紫丁香”的图片,问:这是什么花,认识它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向大家介绍“紫丁香”。)然后再出示课文的插图,让学生观察说话,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引到了今天的课题,再以“想知道老师窗前的紫丁香是谁送的吗?”的问题,激起学生一探究竟的兴趣来。
可是事与愿违,当我叫起第一个小朋友的时候,她就干脆地告诉我——是紫丁香;第二个也准确无误地说是紫丁香;第三个也理直气壮地说是紫丁香。我的心咯噔了一下,怎么那么巧呢?当我看到孩子坐下去时那得意的神色,我明白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少能看到紫丁香,因为它们大多生长的我国的北方。那为什么孩子们明明对这种花不熟悉,却还要告诉我最喜欢的花是它呢?我想他们是在投我所好,因为知道今天要上这一课(昨天布置大家预习的),所以根本就没有考虑什么叫最喜欢,反正说老师想要的就行。如此一来,我倒有点哭笑不得了,只能出示紫丁香的图片让大家仔细看它的样子,以此加深大家对花的印象。自我感觉今天的导入显得多余,简直是多此一举嘛,可直接导入即可。
(二)朗读:
我们都知道语文课就是要听到学生们琅琅的读书声,曾听一位特级教师说过,假如在你的语文课中听不到阵阵的朗读声,那么这注定是一节失败的课。不能很好的朗读,怎么去感悟文章所蕴涵的深义呢?
课堂上,我让学生读了很多,但总觉得学生读得挺好,但提高不大。究其原因,一是我在朗读上缺乏及时有效的指导,比如在对第一小节的学习中,我们讲到了“安静的小院”,学生说到了“没有一点点声音,非常的平静”、“踮起脚尖儿是怕打扰了老师”,我应该让学生轻一点,再轻一点来读一读,学生可能对“安静”的理解更到位一些。二是朗读缺乏层次性。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对读、比赛读,齐读等等,让学生带上自己的理解来读,读得声情并茂,这样的读大家才愿意听,才想听。
(三)如何安排才合理:
课最终没有顺利完成,我只把课文讲完,最后没有小结,也没有把紫丁香的前后进行比较,让学生深入地了解整首诗,自己感觉缺乏了完整性。反思后认为,像这首诗从完整的角度出发,我不应该安排为第一课时,应该安排上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的时候向学生介绍紫丁香,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学生字词,然后学习第一小节,把“安静的小院”是怎么样的?说得更具体一些,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余地。然后第二课时就可以从第一小节引入,直接学习课文,这样可以把多余的时间留给最后的小结,进行对前后紫丁香的看法的比较,让学生懂得紫丁香为什么更香、更美了。并加上配乐朗读全文(音乐《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以情景进行渲染和烘托,使整堂课达到一个高潮。这时,再让学生说说小朋友为什么要把紫丁香栽在老师的窗前,会给老师带来些什么呢?对学生们来说,这样的融会贯通他们也易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