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案 >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在层层积累中建构数单位 ——《认识千以内数》教学实录

在层层积累中建构数单位 ——《认识千以内数》教学实录

更新时间:2015-04-10 15:54:02

《在层层积累中建构数单位 ——《认识千以内数》教学实录》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一、估算导入(1)师出示图片引导:一个班大约40人, 2个班大约多少人?
生:80人。师:80比100?生:80比100小20。师:一个年级3个班呢?你感觉比100?
生:120人,比100多。
(2)师:是啊,今天让我们继续来认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  初步感受不同的计数单位
师:在计数器上表示一个百。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在百位上画1颗算珠表示1个百。
师:请你再在计数器上添一颗算珠,现在表示多少?在计数器上画算珠表示该数。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实物展示学生想法。呈现顺序:A添在个位上  B添在十位上  C 添在百位上)
师:同样是添一颗算珠,为什么能表示出不同的数啊?
生:这个算珠添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不同的数。
 
2.在数数中进一步感受计数单位
(1)师:刚才那个同学把算珠添在了个位上,现在让我们继续在个位上添算珠。
(指名学生添算珠,其他学生数数。该生在一个一个数到104后添了3个。)
师:现在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生:4+3=7,所以100+7=107
(该生在107后又一次添了3颗算珠)
生:7+3=10。是110。(该生拨去10颗算珠)
师:她刚才是怎么拨的?
生:个位拨去10颗,十位再拨一颗。
师:她为什么要这么拨啊?
生1:因为不拨去是120。
生2:个位不拨去是的话110加上10是120,不对。
师:个位这个“10”表示什么意思呢?
   (学生一时答不出来。教师出示课件“数模”辅助学生理解。并板书:10个一就是1个十)
(2)师:现在我们在十位上继续添算珠。也就是几个几个数?
生:十个十个数。师拨,学生数数:110~190
师:190添上一个十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200,十位满十要向百位进一。
师:那这个“10”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10个十就是1个百。(课件“数模”辅助学生理解。板书:10个十就是1个百。)
(3)师:你猜,我们还可以在哪位添算珠?
生:百位上添。
师:也就是几个几个数?
生:一百一百地数。
(师拨算珠,学生一百一百数到500。师一下拨300,)追问:现在是多少?
生1:5+3=8,所以是800。
师:谁听明白了?说说他是怎么想的?
生2:百位上5+3=8,就是8百。
(继续拨一粒)
生(齐):900。
师:900是怎么组成的?
生1:800个百添一个百是900。
生2:9个百是900。
师在十位再添一颗。
生:1千。(个别有说10百)
师:这个“10”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10个一百是一个千。(课件“数模”辅助学生理解。板书:10个百就是1个千。)
师:右边起第四位是千位。千位上的一颗算珠表示什么意思?一千是怎么组成的?
生:一千。10个百就是1个千。
(4)师:在数数的过程中有你什么收获?
生1:可以一个一个数数,也可以十个十个数数,还可以一百一百数数。
生2:一千是个四位数。
反思:在这个环节中出现两次预设与生成不匹配的情况,也正是这种情况,合理利用生成性资源更有利于学生认数经验的积累。情况一:学生脱离你的掌控,指名个位拨算珠时,她觉得一个一个拨太麻烦,一下子拨了3个,是告诉她老师要求一个个拨,让她重拨,还是让她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呢?显而易见,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让孩子说说她是怎么想的?让孩子个人的想法与大家分享,使认数不仅仅认数,也为今后学习千以内加减法做铺垫。情况二:当个位满十多数学生说不出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时怎么办?连续指名2个学生都没说出满十进一,这时候,课件(小方块数模)就登场了,它使学生形象感受到10个一就是1个十,个位满十要进一啦!学生的直觉没错啊,不拨去10颗的确是120了,但与其抽象告诉学生,因为满十进一,需要拨去个位十颗,向前一位进一,不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看、听、数,深刻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的数值原则。
 
3.掌握数的组成及顺序
(1)(教师出示324的数模)师:你能数出这里有多少个方块吗?你怎么数出来的?
生:一共有324方块, 3个百,2个十,4个一。
(教师引导看图在计数器上继续拨一拨)。
师:你是怎么拨的?怎么想的?
生:百位上拨3颗,表示3个百,十位拨2颗,表示2个百,个位拨4颗表示4个一。
(师指名学生说说324的组成,集体再说一说)
(2)(指名学生一边拨算珠,大家一齐数数)
生1:一百一百继续数:324~824
生2:十个十个继续数:824~984。师追问:894添上1个十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生3:是904,十位满十要进一。
生4:一个一个继续数:984~999。师追问:989添上1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生5:是990,89+1=90。
(数到999)师:999是怎么组成的?
生:百位上的9表示9个百,十位上的9表示9个十,个位上的9表示9个一。
师:所以这3个9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
 
4.师:999添上1是多少?
生:一千。
师:请在计数器上画算珠表示该数。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教师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思考过程。)
师:999添上1怎么得到一千的?你能演示下你的想法吗?
生变边演示边说: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十位满了十要想百位进一。百位满了十要向千位进一。
师:在计数器上这个算珠表示1千,它所在的这数位就应该叫?
生:千位。
(师课件再展示强化连续进位,学生一齐根据课件说一说)
师:一千是怎么组成?(课件演示:出示10个一百,让学生从一百数到一千,并课件演示合并成一个大正方体。)这里有多少个小方块?你觉得一千这个数怎么样?(感受真多、真大啊)讨论说说一千是怎么组成的?
生1:10个百是一千。
生2:1000个一是一千。
生3:100个十是一千。
师(板书后追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4:100里面有10个10,所以100个十是一千。
反思:这里处理999添上1是多少还是比较成功的。但之后1000里面有100个十还是比较抽象的,有的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在这里的处理不够细腻,没有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而用抽象的推理把知识讲授给孩子。在这里我要学习施老师利用直观的课件进行推理,通过10个10个倒着数,能帮助学生理解100个十是一千。之后,听过杨老师的评课后,我进一步反思,在这里我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感的经验呢?曹老师利用2捆打印纸让学生感受1千张纸的多少。朱坤老师建议说:是否可以拿出10张100元人民币来对比,感受因为计数单位的不同,所以厚度也是不同的。杨老师也建议我们多用生活中的实物来表征一千,使学生对一千认识更丰富些。于是,我想到了人民币对于孩子来说不是很熟悉吗?10个一元是10元,10张10元是100元,这是学生的已有经验。当学生说到10个100是一千的时候,我是否可以利用课件出示10张100元人民币呢?当学生说到1000个一是一千时,我是否继续可以利用课件出示1000个一元硬币呢?当学生说到100个十时,并解释10个10是一百时,我是否可以出示10张100元兑换成100张10元的过程呢?是啊!如果这么一处理,学生就会不禁发出感慨:原来一千是这样的啊!更利于学生感受计数单位的不同,一千的组成可以是1000个一,可以是10个一百,还可以是100个十。“经历数学对接生活的过程,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并使之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王林老师说得真是妙啊!
 
三、巩固深化
1.(师分别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与第4题)
师出示小棒图:这一大捆里面有多少根小棒?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一大捆里有10小捆,每捆里面有10根,10个十是100。
(学生独立做一做,交流反馈明确:2个百,5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二百五十四。)
师出示方块图:这个长方体里面有几个小正方体?
生:有4层,每层100个,4个一百是400。
(学生独立做一做,交流反馈明确:4个百,2个十和6个一合起来是四百二十六。)
师:这两道题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几百几十几。
 
   2.开放式练习
师:在下面计数器上拨4颗珠子,表示一个小朋友的身高,可能是多少厘米?想一想,画一画。
(学生画一画,同桌讨论。教师交流展示学生的几种想法)
师:这个同学4颗算珠摆在哪一位上?表示?
生:4个百是400。
(学生笑了)师:篮球巨人姚明的身高是220厘米。可能吗?
(师又出示4颗算珠放在十位上的)师:40厘米可能吗?你怎么想?
生:太小了,小婴儿才那么大。
师:肯定,小朋友身高应在一百多厘米。那你怎么想的?
生1:130厘米。
生2:112厘米。
生3:121厘米。
生4:111厘米。
师质疑:可能吗?(并在计数器上拨出111.)
生5:不可能。太小了。老师要求用4颗算珠表示一个人身高。他少了一颗。
(师肯定后计数器有序拨数,感受写出的数需要符合实际,并引导学生有序思考。)
反思:在这里设计是比较有新意又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展示学生作业,讨论交流,发展学生数感。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本人代办了太多了,其实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就像杨老师说的那样:“让学生尝试运用数去交流去运用,以完整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啊,刚开始,学生没有联系实际,当学生结合自己的身高去推想,那么,学生也就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进一步感受原来我们的身高是一百多厘米啊!这样,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不是更有利于学生对数感经验的积累?
 
四、总结
师:你经历了哪些数学活动,积累了哪些认数经验?谈谈你今天的收获了。
生1:认识了一千的组成。
生2:10个十是一百。
生3:10个一是一个十。
师(拨算珠引导):也就是?今后我们还可能学?
生(齐):满十进一。万以内的数。
反思: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反思过程,及时提升、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是啊,总结的时候其实还可以让学生说说我们利用了哪些学具认数的,今后你觉得可能还需要用到哪些工具认识更大的数啊?千以内的数是怎么组成的啊?给学生总结,反思的时间太少,说得时间太少。
相关阅读
推荐
  • 小学数学精品课程《除法》练习设计

    小学数学精品课程《除法》练习设计 二〇一三年七月八日 1、读一读。 84=2 155=3 102=5 123=4 63=2 93=3 122=6 186=3 153=5 164=4 2、填一填。 (1)105=2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 (2)82读作( )除以( ),表示( )。 3、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124表示( )。 A、把12平均分成4份 B、把12平均分成3份 C、把4平均分成12份 (2)364=9读作36( )4等于9。 A、乘 B、除 C、除以

  •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图形与变换练习题

    一、搬盘花。 把这盆花向右平移5格,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二、挂彩旗。 把这面彩旗向左平移6格,并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三、移标志。 按要求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四、找一找。 找出通过平移能与红色小鱼重合的鱼并涂上红色。 五、动脑筋。 下面的运动方式是平移的打上,是旋转的画上○。 1、水龙头的水往下滴。 ( ) 2、拧开水龙头开关。 ( ) 3、升降机上升。 ( ) 4、开门。 ( ) 5、关窗。 ( ) 六、找礼物。 圣诞老人把藏礼物的方格插上了小旗,可捣蛋的灰太狼把小旗向右平移5格,再向下平移3格插到了现在

  •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设计小结

    一堂好课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开头,以引导学生很快进入良好的学习情境。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老师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做了如下的设计: 【细节一】 一开始,老师通过摸一摸桌子的长度来感知长度的观念,接着老师启发说:这张桌子的长度是多少呢?你能想出办法量一量吗?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的测量活动。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有用铅笔盒量的,也有用书量的接着,老师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如果他们都用同一支铅笔来量,结果会怎样? 用不同标准来量,结果不同,但都用厘米来量,结果一样,

  • 认识角教学思考与实践

    思考一:什么是角?很多老师在让学生初步认识角时,都会让学生摸一摸身边的角,追问学生有什么感觉?学生说角是尖尖的,两边滑滑的,摸上去有点疼然后老师告诉学生尖尖的是角的顶点,滑滑的、直直的是角的边。其实,这是错误的,角不是尖尖的,顶点也不是尖尖的,对角的概念老师要正确把握。角的静态定义:从一个点出发引出的两条射线构成的几何图形,这种概念的优点是形象、直观、容易理解,但它是从图形形状来定义角,因此角的范围狭隘 。角的动态定义:一条射线由原来的位置OA,绕着它的端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另一位置OB,就形成角.旋转

  • 把握教学目标,提升课堂效率——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

    有效地数学课堂,是建立在教师正确把握教学目标上的。因本次教学苏教版二上《认识平均分》是为今后教学《认识除法》做好铺垫,也是学生完成从文字语言数学语言符号语言的转换,所以我认识到本课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建立符号意识,才能准确表达数学思想,避免日常语言的繁复、冗长或含混不清。 例如: 3个人分12枝铅笔,平均每人分几枝? 把12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123=4(枝) 日常语言 数学语言 符号语言 认识除法需要先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因为除法的意义就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运算。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平均分的两类分法

  • 采用引导式教学,让学生按步理清解题思路

    学生们在一年级已经学习过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多少这样求相差数的问题,如:小英摆了25个花片,小华摆了16个花片,小华比小英少摆了多少个?小英比小华多摆了多少个?两个问题提问的方式不一样,但因为都是表示求两数之间相差多少,所以都用减法来进行计算,所以孩子们看到这样的题目总是不假思索。 二年级下册出现了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如:小英摆了11个花片,小华比小英多摆了3个,小华摆了多少个?小

  • 百足虫的100只鞋《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今天,我教学的内容是二年及下册的《有余数的除法》本课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表内除法》是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结合我们工作室这次活动的主题阅读教学,于是带领孩子们边读百足虫的100只鞋这本绘本书,边从中学习新知识。 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通过分给小朋友正好分完和分给鼠小弟有剩余两种情况比较认织余数,知道余数的产生,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第二个环节

  • 同课异构下的反思与理解

    瓦窑镇大新小学 张智慧,2018年12月17日,根据培育站安排,四位老师给我们展示了《9的乘法口诀》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一列举》两节同课异构。不难发现为讲好这两节课,四位老师都付出了很多努力,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确实,上好每一堂课,是每个老师的追求。下面我就谈谈自己一些浅显的看法。 《9的乘法口诀》是王思坤和袁月阳两位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是在学习了1至8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这之前经历了多次编写乘法口诀的

  • 《9的乘法口诀》同课异构听课有感

    瓦窑镇双庙小学 王倩,2018年12月17日,我们第三批乡村数学骨干教师第九次活动在城东小学如期举行,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同课异构,其中王思坤老师和袁月阳老师执教二年级《9的乘法口诀》,程琳和郭晓媛两位老师执教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四位老师都是在充分理解教材,分析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的,他们精心的设计课件,而且都有教学内容丰富、环节紧凑、重点突出,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过渡自然的优点。每位老师的课都很成功。由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