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案 >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把握教学目标,提升课堂效率——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

把握教学目标,提升课堂效率——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15-04-11 15:38:22

《把握教学目标,提升课堂效率——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有效地数学课堂,是建立在教师正确把握教学目标上的。因本次教学苏教版二上《认识平均分》是为今后教学《认识除法》做好铺垫,也是学生完成从文字语言→数学语言→符号语言的转换,所以我认识到本课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建立符号意识,才能准确表达数学思想,避免日常语言的繁复、冗长或含混不清。

例如:

3个人分12枝铅笔,平均每人分几枝?

把12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12&bide;3=4(枝)

日常语言

数学语言

符号语言

认识除法需要先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因为除法的意义就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运算。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平均分的两类分法,才能理解除法的意义及算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和运算方法。

第3次经历教学《认识平均分》,于是我结合了实践与理论的知识,让我对本节课又有了新的认识。

第3次经历教学《认识平均分》,于是我结合了实践与理论的知识,让我对本节课又有了新的认识。

一、导入概念明确化
前一次教学的导入,为了避免学生放开分,分得太散,还浪费时间,所以有意的引导学生分成2份后选出分得同样多的分法是平均分,之后再追问还可以怎么平均分。自以为很完美,可学生在总结的时候容易说:“分成2分同样多的是平均分”。即使经历了较多的操作练习,也感受到了无论分成几份,只要每份同样多是平均分,但学生还是因为有了先入为主的思想,导致平均分的概念模糊。
王老师帮助我分析教材后提出:在导入的时候,平均分的概念的建立应是在丰富的表象上,刚开始不应急于出示平均分,而是要让学生感受分的是同样多,再在学生有了较多的操作和认识后揭示什么是平均分。
我觉得很有道理,概念的建立不能太单薄,否则学生很难从表象中抽象概念,而教材的意图就是给予学生充分的认识对比,从而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本次教学,我采用了尊重教材,适当开发的原则,这样导入了新课:
1.创设情境,随意分
师边贴边问:老师这里有一些桃,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几个?(6个桃),现在我打算分成几堆?想想看,可以怎么分?(前置性作业已经在家分过)生说师画。交流说说,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
估计学生
①○○  ○○  ○○
②○  ○  ○  ○  ○  ○
③  ○○○  ○○○会认为比较特殊。
2.指名学生交流师根据学生说摆,问:“为什么这么分,你是怎么想的?”
估计学生说第一种是2个2个分的,第二种是1个1个分的,第三种是3个3个分的,师肯定并引导认识到是每份分得都同样多。(出示概念)
2. 引出平均分
师指出:是啊,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什么是平均分?(重点:要让学生明确,每份分的同样多。)(板书课题:平均分)
3.利用概念检验
师指着另外几种问:这几种是平均分吗?(不是)你是怎么想的?(每份分的不一样多,不是平均分。) 从前,我觉得如果让学生分,再让学生说,导入太繁琐,学生不易明白,会降低教学效率。但今天本堂课,布置了前置性作业,导入只需要交流,学生有了实践经验,又能在对比辨析中明确平均分的概念,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在细节处还可以优化教学,比如学生分的几种情况无需老师刻意分类,可以事先准备好画好的圆,直接卡片出示,那么分的时候可以随机出示,并能移动分类,符合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新授抓住重点。
每一节课,总有其重点,今天是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后,重点认识平均分的一种分法,按每几个几份的分,这个环节教学思路要紧抓:把谁分?怎么分?结果怎么样?联系乘法,铺垫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使学生在认识平均分的时候有效与口诀想结合。但我在让学生操作的时候,忽视了一些小细节,比如我给了学生14根小棒,让学生把8平均分,我如果能让学生先数出8根,追问:“我们把谁平均分?”那么学生就能明确是把8分。实际中,老师指出,有学生直接从14中拿出4个2,那么就混淆了概念。
在练习中同样的,也要紧紧抓住这一教学思路,使学生的学习思路紧紧围绕本课重点来学习,才能在把握住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率。
三、数形结合,深度挖掘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学生的模仿性很强,而我今天的教学,属于模仿性教学,只有机械的模仿,对于知识结构浮于表面,不到位。教学的目的,在于内化知识:“把谁分?怎么分?结果怎么样?”为了这样掌握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就有这样一个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摆,让学生说,更要让学生看摆的图说,使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感受旧知,图片的结果可以和几个几想联系,与口诀相联系。在这里,我接受了陆校长建议,在练习中挖掘:放手让学生摆,让学生说,比如给一个模式,让学生填空:“N个,每( )一份,可以平均分成(  )份。”学生在操作与说的过程中,就能数形结合,帮助数模的产生。
学生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理解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于是学生在《认识除法》中能容易理解“除号”及除法算式的意义,提高下一堂课的教学效率。掌握知识的产生源,沟通乘法,铺垫除法,那么,这节课也顺利结束了。
但是,我们的教学研究没有结束之路。再思《认识平均分》让我对本课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我相信实践+反思=成长,为了更有效的教学,我将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相关阅读
推荐
  • 人教课标版二年级数学《万以内数的认识》课堂教学研讨

    数的认识是小学阶段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小学阶段数的认识分为三大内容:第一是百以内数的认识;第二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第三是大数的认识。本课是三大内容中的第二块,是建立在学生对百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在教学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时教师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索、互动迁移式的教学方法,两节课都让学生亲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会数千(万)以内的数,认识了计数单位千万,了解千(万)以内数位的顺序,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了三、四位数的读写方法。两位教师在上课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整节课环环紧扣

  • 二下数学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知识点整理

    一、理解有余数除法及余数的意义 1.先摆一摆,再计算。 (1)10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 )个,还剩( )个。 103=□( )□( ) (2)7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了( )份,还剩( )根。 72=□( )□( ) 2.说出每道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17 5 = 3 2 25 7 = 3 4( )( )( )( )( ) 二、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 1. 35里面最多有( )个8; 52里面最多有( )个8; 60里面最多有( )个9; 20里面最多有( )个6。 2.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 )5<2

  •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这个星期教学了《厘米和米的认识》,主要是用尺子量课本、铅笔盒、可桌的长度等,这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很多孩子都觉得数学很有趣、很好玩。可是在作业中,常会碰到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作业:一棵大树高5厘米、小红的身高130米、床长2厘米这样的错误。学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长度单位这个概念,二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什么东西是厘米、米呢,学习之前可能听说过,可究竟一厘米有多长,一米有多长,学生并不十分清楚。所以,在教学时应当重视计量单位观念的形成,并将这

  •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反思

    本节课是在上节课学生充分理解了平均分以及怎样平均分的方法的基础上引出除法和除法意义的。在教学时,由于上节课学生已经经历了大量平均分的过程,有了充分的亲身实践。因此,在分完某一物体时,叙述把什么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时,学生已经没有多大的困难了。像这样的题目用什么方法来做呢?很自然就引出了除法算式,除法算式和意义学生也就很自然地掌握了。接着教学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并结合动手操作实际分的过程说明被除数、除数、商表示的意思。 由于把一个课时分成了两个课时,有了第一课时的基础,学生在本节课上

  • 二下《认识角》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在课前教师针对学生己有的认知水平,设计本节课的重点在于比较角的大小以及角的大小和边之间的关系。通与普通的教学相比,本次教学更强调学生参与角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同时注重了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的感悟。学生得到的知识是通过他们自己动手操作而得出的结论,并不是由老师包办。 教学中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整个教学过程,无一不是学生的主动操作与探索,可以说,正是由于教师敢放手

  • “分”字里藏着多少奇妙的数学秘密

    在教学认识除法中的第一课时内容认识平均分时,我首先引出了分这个字:小朋友们,今天曹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字,分(板书:分)读作什么?学生齐读分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分东西,比如:开学了,老师给同学们分本子,分小组等等,但在这个分字里究竟藏着多少奇妙的数学秘密呢?就让我们一起去研究研究吧! 随后请学生来分6个桃:把6个桃分成几堆,可以怎样分?(这是书上的原话)学生们反应很快,一双双小手刷刷地举了起来,都希望

  • 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谈话:这个周末,小明和小红可忙了,他们正在做手工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主题图)他们手中和桌面上都有哪些物体? (课件出示剪刀、三角形纸片、闹钟)这是什么呀,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哦,老师请下来的是谁,你认识它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师:这些物体中都有角,我们把角请下来,好吗?(课件演示)生活中你在哪还见到角? 师:刚才同学们说三角板上有角。请拿出你们的三角

  • 要想全面的上好数学课,一定要在课前下功夫

    《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明确指出:学生能获得那些适应社会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由原来《大纲》要求的双基上升为四基。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特别重视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和领悟数学思想。但许多时候只是停留在教学的表面,没有上升到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高度。 要想全面的上好数学课,一定要在课前下功夫。先研透教材,需要我们向学生呈现什么、学生

  • 5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经历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理解每一句口诀的意义。 发现口诀的规律。 会运用5的乘法口诀求积。 5.初步会背5的乘法口诀。 6.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学习情感. 7.培养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熟练用口诀求积 教学难点: 根据图意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在上课之前老师先检查一下,你们上节课的内容是不是掌握好?请看题目。 1.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3+3+3+3=□□ 4+4+4+4+4=□□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