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案 >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分”字里藏着多少奇妙的数学秘密

“分”字里藏着多少奇妙的数学秘密

更新时间:2018-09-11 15:17:55

《“分”字里藏着多少奇妙的数学秘密》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在教学认识除法中的第一课时内容认识平均分时,我首先引出了“分”这个字:“小朋友们,今天曹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字,‘分’(板书:分)读作什么?学生齐读‘分’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分东西,比如:‘开学了,老师给同学们分本子,分小组等等’,但在这个“分”字里究竟藏着多少奇妙的数学秘密呢?就让我们一起去研究研究吧!
随后请学生来分6个桃:把6个桃分成几堆,可以怎样分?(这是书上的原话)学生们反应很快,一双双小手刷刷地举了起来,都希望老师叫到自己,他们肯定觉得这是多简单的一个问题啊!三个同学分别说出了他们的想法:(1)○○○  ○○○   (2)○○  ○○   ○○ (3)○  ○  ○  ○  ○  ○。我问孩子们:“你们还有其他的分法吗?”孩子们都摇摇头,似乎自信满满。于是我再重复了一下自己的问题,提醒孩子可以每堆分得个数不一样,聪明的孩子马上举起了手,又想出了一些不是平均分的方法,如:(1)○      ○○○○○(2)○○    ○○○○  ……于是再请学生比较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些是公平的,从而再引出平均分的含义。这是在第一个班上课时的教学片断。
课间我也进行了思考,学生其实由于受到前两单元乘法含义的影响,乘法的含义就是表示几个几相加,其中每份的个数是相同的,所以在这课中教师提出分桃子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的第一感觉其实就是要将这些桃子公平的进行分配,他们没有想过每堆个数不一样这种情况,其实这正是学习平均分的一个很好的契机,顺势引出平均分的含义也是多好的一种方法啊!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呢?何必废好大的劲,让学生找不是平均分的情况,然后再找公平的分法,最终回到的还是平均分的含义,这样绕了一个大圈,给人的感觉好牵强,似乎硬要把学生往老师事先安排的路上走呢?
在第二个班上课时,问题的提出我还是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心里总希望这个班的孩子能把两种情况都说出来,但是看来我们的学生都是很公平的,他们依然进行了像上一个班一样的平均分,于是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式:“小朋友们可真会动脑筋,你们是怎么想到要这样分的啊?”有学生回答:“只要使每堆的个数都一样就可以了啊!”“你们分得可真公平!”于是我就顺势引出了:“像这样使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同学们刚才都是在把6个桃平均分,你们可真厉害啊!”我把不是平均分的两种情况以反例的形式出现,请学生说一说:这是平均分吗?为什么?学生们能根据每堆个数不一样来判断这些分法不是平均分,这样教学平均分含义似乎更加自然一些,效果也更好一些!
我们的课堂上,意外是很多的,有时候并不一定要按照书本上的顺序进行教学,根据学生中出现的情况自然地调整教学,效果似乎会更好,就像我们课堂上出现的这些公平的小孩,让我学到了与书本不同的教学方法。
相关阅读
推荐
  •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设计小结

    一堂好课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开头,以引导学生很快进入良好的学习情境。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老师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做了如下的设计: 【细节一】 一开始,老师通过摸一摸桌子的长度来感知长度的观念,接着老师启发说:这张桌子的长度是多少呢?你能想出办法量一量吗?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的测量活动。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有用铅笔盒量的,也有用书量的接着,老师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如果他们都用同一支铅笔来量,结果会怎样? 用不同标准来量,结果不同,但都用厘米来量,结果一样,

  • 二下数学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知识点整理

    一、理解有余数除法及余数的意义 1.先摆一摆,再计算。 (1)10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 )个,还剩( )个。 103=□( )□( ) (2)7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了( )份,还剩( )根。 72=□( )□( ) 2.说出每道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17 5 = 3 2 25 7 = 3 4( )( )( )( )( ) 二、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 1. 35里面最多有( )个8; 52里面最多有( )个8; 60里面最多有( )个9; 20里面最多有( )个6。 2.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 )5<2

  • 用字母表示数的评课稿

    一、联系生活,唤醒已有认识,在上课开始时,陈老师搜集了一些生活中和字母有关的图片,比如生活中常见的扑克牌和肯德基标志等,通过这些图片上的信息,让学生唤起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了解用字母表示在生活中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在扑克牌中,字母表示特殊的数,有一些地方表示一些名称等。同时对以前数学旧知的回顾,学生发现用字母表示其实在以前的数学公式中已经出现过了,比如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周长公式,运算律等,让孩子进一步感知:用字母表示数其实我们还是比较熟悉的,为后面开展教学做一个良好的铺垫。 二、动画视频,激发学习兴趣

  • 让学生明白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反思

    解决实际问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懂题目,从题目中了解条件和问题,理解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最后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解决。对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善于认真的读题收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不能正确的想出用加法还是用减法。在解决这些题目时就显得有些困难了。 之前我们学习的都是一些比较简单的谁和谁一共有多少?谁比谁多多少?或谁比谁少多少?的题目,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解决,在这当中也有个别学生找到了自己的方法,看到问题中有一共就用加法,看到问题中有比就用减法。 随着解决问题难度的逐步提升,我们现在出现了给出多个信息,

  • 同课异构,构出精彩《九的乘法口诀》活动反思

    草桥镇古墩小学 孙金慧,12月17日,培育站在城东小学开展活动,这次的活动和以往的同课异构不同,不是上同一节教材内容,上午两节二上《九的乘法口诀》,下午两节五上《解决问题的策略》。四位上课的学员都能够打磨课堂,理解教材,把握教材,课堂上能够确定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先说说上午由王思坤老师和袁月阳老师两位执教的《九的乘法口诀》,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1-8的口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方

  • 要想全面的上好数学课,一定要在课前下功夫

    《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明确指出:学生能获得那些适应社会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由原来《大纲》要求的双基上升为四基。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特别重视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和领悟数学思想。但许多时候只是停留在教学的表面,没有上升到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高度。 要想全面的上好数学课,一定要在课前下功夫。先研透教材,需要我们向学生呈现什么、学生

  •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

    2011版《新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为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的意义,理清具体情境中数的相对关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用数学语言交流信息,能够为解一定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条件,运用恰当的方法,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注重学生培养

  • 避免教学的盲目性——以“认识时、分”教学为例

    我们的生活五彩斑斓,令人向往,面对着多彩多样的世界,很多情况下,人们都已经熟视无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很多事情也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更何谈深入的探究。为此,在知识的学习中,要逐渐创设一种氛围:有趣、有吸引力、有神秘感、有成就感,与生活密切相关,这样的课堂才更有利于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 在教学《时、分、秒》这部分知识前,我在班级中

  • 人教版数学《克与千克》听课记录

    课前准备: 天平秤你们都能看到吗? 确认分组是否明确,一组 二组 九组 1号 2号 待会儿看那一组表现最精彩 唱首歌跟大家听听 非常好,有些同学还边唱边摇头晃脑 上课 一、课前交流、导入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