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案 >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更新时间:2015-02-01 16:07:44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本课时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四课时。本单元的第一二课时介绍了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涉及的都是一步计算,第三课时介绍了按照一定顺序计算的加减混合运算。本课时,教材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是用简便方法计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分数相加减。分析教材,教材直接出示题目“用两种方法计算下面各题”直接想通过这样的提问设计,使学生自发的把整数加法运算律和减法性质运用到分数运算中。但我想,就仅此而已吗?练习课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其主要任务不仅仅是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和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锻炼数学思维。所以我想,练习课也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预设本节课时,想让学生经历两种数学思想,一是“猜想、验证、运用”这一常见数学学习方法,以养成学生细致、严谨的学习态度;二是“不完全归纳法”,通过对任意的两个分数加减混合计算的猜想验证,得出整数加减运算律对于分数同样适用。这两种思想方法是互相渗透的。本节课也主要围绕这两方面进行。下面说说这两方面在设计与实施时遇到的一些问题。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掌握了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及其简便计算所遵循的加法定律和一些减法性质。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方法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已不是很难理解,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需,自主地进行猜想和验证,这是本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此时我运用了学生的“思维定势”作用,在课开始,热身之后,直接出示一道计算题,让学生衔接上节课的计算方法“自然而然”地按照运算顺序来算,但我想肯定会有同学用简便方法计算,果然不出所料。两种方法的对比,正好说明了加法结合律对分数也同样适用。接着出示的一道题,由于第一题的引导作用,我直接提出要求“用两种方法计算”,明确要求学生经历猜想、验证过程。基于小数简便计算教学经验,对于学生易错的、运用减法性质计算的题目,通过先让学生回忆“减法有哪些运算性质呢?”写出字母公式,再出示典型例题,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这样,改变一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先回忆有哪些减法性质,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经历了两种思想方法。
但第一环节与第二环节上,我总觉得有点问题,感觉有点重复,这样会不会造成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但我又不知如何改进。上完课后,校长的指导让我豁然开朗。“可以把第一环节的第二道题去掉,让学生自主地任意写一个关于加法的简便计算,自主验算”。是啊,这样,相比于用“教师给的”两个算式,不完全归纳法的“任意一个”不是被诠释的更淋漓尽致、更到位吗?而且如果这样设计,第二环节关于减法性质的算式,只需要再选择一例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即可,那样就不会觉得重复了。在投影展示学生作业、交流想法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教学的预设是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但在实施过程中,我却没有这样做。这节课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引导过多,“牵”着学生走。主要是问题的设计过于琐碎,问题提问还不够有技巧。比如“你认为加法交换律对于分数同样适用吗?”而不是“它们的结果相同,说明?”这是我教学中一直存在的问题,我早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与问题的严重性。从学生平时练习中发现,很多学生碰到稍微有点难度、稍微改变题型的题目,错误率就很高,主要原因是学生“不会分析”,归根到底就是平时老师引导的太多,牵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只会在教师的引导下解题,没有提示就找不到问题的入口,就不会解决了,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是很不利的。所以我也试图改变这种情况,但碍于这是一项长期工作,碍于这样做可能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改进的幅度并不大,甚至有点原地踏步。我知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又要保证课堂效率,这看似矛盾但并不矛盾,关键是方法、度的掌握。比如,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与实施适当的评价,比较难的结论或方法让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带”着表达能力差的学生来阐述等等方法,经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和培养,是可以达到“自主性”和“高效率”的一致性的。
教学中存在的第二问题:不够细致。每一环节我可以思考、设计以及实施的更细致一些。“要么不讲,要讲就要讲到位”这样的要求,因为本身的个性与一些想法一直没有很好做到,但在不断的改进中。
还有一些细节问题,比如语言不可太随意,板书要认真,不要太随意等。
一次评优课,一次锻炼的机会,一次收获。
相关阅读
推荐
  •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

    一、我会填 1、一个正方形的棱长的和是60cm,它的表面积是( )cm2。一个长方体长5米,宽2米,高30分米,它的体积是( )米3. 2、同学们去植树,有490棵成活了,有10棵没成活,成活率是( )。 3、 ( )16=( )%。 4、甲、乙两数的和是80,乙数是20,乙数是甲数的( )%。 5、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小明身高约是120( ) 一杯牛奶的容积约是250( ) 一个火柴盒的体积约是8( ) 一个苹果占据的空间约为400( ) 6、在 、 、0.277、27.2%这四个数中,最大的

  • 抓住问题的本质加深对本质的理解

    很多知识之间都是有一定的关联性,抓住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就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亦或加深了对本质的理解。 如五下《认识分数》这一单元,这个单元首先介绍了分数的概念、分类、与小数除法之间的互化,某种意义上沟通了分数与已经学过的知识之间的联系,个人觉得这些沟通往往是技能层面的,如ba=b/a之类。这一单元有两类应用题,如4千克的糖平均分给20个小朋友,求每个小朋友分得几分之几,是多少千克很多学生总是混肴,无从下手。我们在开始学习这类题目的时候,是从分数的意义角度去分析,是为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关键是弄清楚

  • 让课成为“必要的课”——对于小数乘小数(2)的教学思考

    这一周主要是教学小数乘除法,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知识是学生已经知道的内容。比如小数乘小数时积的位数确定,不足数位用0来补足,之后的积的近似值都是学生已会了的知识。那么怎样让课成为必要的课?让课堂内容对学生具有吸引力。我想有三种方法。 其一,都问一句为什么。很多时候,学生可能对一些知识已经知道了,但对于知识的本质理解还不够清晰,原理还不太明白,这时候教师注意在学生解决问题后多问一句为什么?一定是这样吗?你同意她的说法吗?可能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在上小数乘小数第一课时时,直接让学生计算3.62.

  • 让学生在变与不变的过程中玩味数学——找规律单元的教学

    学习了解决问题一一列举的策略,为了应试几道典型题老师们都是不容忽视的。如已知周长或面积列举长方形的长、宽这类题,几次过后大部分学生解题思路已经非常清晰,如解决: 用12米长的栅栏围长方形,有多少种可能性?(先填表,后回答) 长/厘米 宽/厘米 周长/厘米 由上表可以看出,当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时,长和宽越接近,面积( )。 学生能很快完成任务。 为了增加点挑战性,我把题目改成: 王叔叔要用12根1米长的栅栏靠着一面墙,围一个长方形的花圃,怎么围面积最大? 学生果然立马上当,龚王均心急,憋不住说:要面积最大,就

  •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练习设计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书本第14页第五题 用细木条钉成一个长方形,长12厘米,宽7厘米。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如果把它拉长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周长变化了没有?面积呢? 1. 教师利用学具演示给学生看,通过教师的演示让学生观察长方形拉长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底(长)有什么变化?高(宽)有什么变化? 2. 指生交流,师再用课件演示,让学生在课件动态的演示过程中观察。 3. 根据底和高的变化情况,说一说长方形拉长平行四边形周长有什么变化?面积有什么变化? 4. 师小结。 对比题:将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周长变

  •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反思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基本完成小学阶段有关平面图形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探索和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其变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目前我班学生的特点是较大一部分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较薄弱,没有很好的空间观念,对手绘立体图形的示意图是存在困难的。因此在教学这部分内容上我从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展开数学活动,并侧重于让学生练习手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示意图,通过几节课下来的练习与操作学生的手绘意识有了

  • 《线段、射线、直线》教学反思

    综观整节课的学习效果,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射线、直线是无限长的,不能比较其长短等等,但是有两点值得我们特别注意。一是不能盲目乐观。学生对于无限空间的认识还只是浅层次的,是最基础的,也是最经不起深层考验的。类似于射线向一端无限延伸,直线向两端无限延伸,它们之间能比长短吗?等问题是万万不能在此触碰的,就学生现有的刚刚积累的经验来说,无法解决这一问题;二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还会有一部分学生仅就短短的一课时还不能建立最基础的无限空间观念,对于上面的学习仅仅是在靠死记硬背。 这节课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素材,注重从观察,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组合图形的面积》案例分析

    一、自主学习:(1)讨论:怎样把这个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2)小组合作,把你们怎样转化的在图上画出来,然后解答,一种方法画一张图。(3)想一想,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分析】 适时安排本环节进行反馈,一方面可以通过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效果,掌握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了解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学生反馈的不同做法,引导学生从解题思路的有效性重新审视自己的解题方法,即当题目中的条件不允许

  • 五年级数学下册“最小公倍数”“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

    儋州市教研室在我校举办了五年级数学下册最小公倍数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本次活动是由那大镇一小李教导和我校林老师执教,参加研讨活动的有市教研室领导和各农场的教研员及我场部分数学教师,课后大家对这两节课作了对比性探讨,在此本人也班门弄斧,述评几句: 眼中林老师的亮点: 教学设计流程比较清晰,运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装修作为素材进行教学,体现数学知识在生活的运用,从学生用N块长方形瓷砖拼、摆出一个正方形的活动中,体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