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教师园地 >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教育的终点——听唐江澎讲座有感

教育的终点——听唐江澎讲座有感

更新时间:2014-07-22 09:47:57

《教育的终点——听唐江澎讲座有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听了唐江澎的讲座,感动,崇拜。而后热血澎湃。

我从来没有认真而理性地思考过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也只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或者片段中经过着,将我学来的零乱理念拼凑着指导着我的工作,在这个功利而纷乱的社会中,我以为我坚守了教育的底线,但是和唐校长相比,我很“伪”。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句话,对我以及对大多数人来说,确实是一句口号,耳熟能详,确从来没有去追究它真正的意义。而唐校长对它的诠释是:一种谋划教育的眼量、一种思考教育的角度、一种认识教育价值的历史尺度、一种判断教育功效的时间和标准。如果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能真正地理解这句话,如果我们将教育仅仅放在眼前这个距离,仅仅为眼前的利益所驱使,那么,百年之后,我们整个社会都会吞下自酿的苦果。

我们究竟要教孩子什么?我们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终究要坚守什么?我们的教育价值是什么?教育灵魂的最终目的地在哪里?……我们都思考了吗?

当自主招生使各校大打口水仗,当各校不惜拿出各种利益“钓”优秀的学生,当学校的老师变成学校的“推销员”时,我们在告诉学生什么,在告诉社会什么?也许,我们在告诉孩子,成绩好,可以变成你向社会讨价还价的砝码;成绩好,你可以滋润自己的生活,你可以分得更大的蛋糕。我们关注的往往是个体的感觉,我们把“状元”捧到了天上,我们忘了告诉孩子,你的聪明与优异,是要为社会作贡献的,要比别人承担更多的责任,在通向自身幸福的道路上时还要为不如你的人提高生活质量付出更多努力,这样的你活着才有价值。世界是大家的,而不是个人的,如果想将所有的好统统纳入囊中,那么别人也有权来用你不喜欢的方式进行掠夺。

我终于明白,国内为什么出不了精英,而国外的精英华人为什么会感谢短短几年的国外教育而对国内母校淡而忘之。也许,我们的教育使得我们培养的都是“成绩暴发户”,我们没有培养“精神贵族”。一个缺少精神的民族是可怕的,我们追求物质富裕,这种空洞的富裕就是建在沙滩上的堡垒。当我们的孩子的理想是做贪官时,我们就不难想象那么多的官为什么要拼命敛财。当清贫,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魅力,基本属于被耻笑的对象,当用钱饱私囊成为我们教育的终点站时,当这种价值观成为群体现象时,我们的社会是多么的可怕。

教育是不着急的一件事,生活当中到处都是良好的教育环节。关键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以及为人父母者,不能白白浪费这些教育环节。教育不是作秀,当我们大张旗鼓宣传某人捐资多少而家人包括自己的孩子无钱读书时,我们还要有一颗慧眼,一个不爱自己家人的人,他的所有行为都是作秀。我们该敬佩的是那些孤寡老人几十年如一日的捡拾垃圾资助贫困生,带大一群孤儿。当我们的政府发放贫困基金,要求学生到场,镁光灯卡擦卡擦,变成明天的头条新闻时,我想,受助的孩子心里一定不是感谢,而是“被慈善“的无奈和弱小心灵的受伤,也许还会滋生一种”等我有钱了,一定拿钱砸你们” 的愤怒。因为我们人生旅途中被感动的,有时往往只是一句温暖的话,一种被尊重的感觉,那样的刹那也许是一生的激励。为什么,很多孩子回忆中记得最好的老师,往往只是因为老师一个微笑的眼神,一个柔软的抚摸,一个真诚的鼓励。

“教育不是过程,而是要让教育渗透在孩子的灵魂”。在这急功近利的社会,只要我们坚守教育的底线,让教育的所有内容走进孩子的心里,那么传承下去的,必定是正义、信任、关爱、责任、……我们的明天,必定是灿烂与美好。
相关阅读
推荐
  • 善待自己的孩子——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

    关于家庭教育的书已是屡见不鲜,相信大家或多或少也读过一些,我也是。每次读这一类书籍,总是激情满怀,并不自觉地想要仿效一番,然而人总是缺乏一种持久性,久而久之,原本属于自己的那一套做法就原形毕露了,而心中也总不免会这样想:他的孩子可以这样教育,但我的孩子和他的孩子不一样,所以我还是用我自己的那一套教育理论吧。于是乎,一切又开始回到原点,对于孩子的教育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当我在阅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时,看到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首先是书名深深吸引了我,因为我兼有妈妈和老师两职,作为妈妈,我想成

  • 爱的基石——读《感悟父爱  感悟母爱》后感

    父亲、母亲爸爸、妈妈,简简单单的两个名词却道出了儿女几多依恋,几多牵挂。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念我者还是父母。父爱是人世间最具力量的爱,母爱是人世间最无私的爱,父爱同母爱一起构筑了人类社会爱的基石。 一、《感悟父爱》 父爱是理性的、内敛的,是智慧之爱、责任之爱。达芬奇曾说过:父爱可以牺牲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当我看完《感悟父爱》后,被文中那一位位伟大的父亲震撼了,也被深深地感动了 《血债》中的父亲为了给上大学的儿子生活费,竟然去卖血,可儿子请同学去卡拉OK厅唱一次歌就花了346元,这让父亲哑口无言;《爱

  • 创设轻松愉快的口语交际氛围

    《赢在校园》中提到教师职业的核心能力是构筑教师职业能力结构的核心部分,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带有明显职业特点的核心能力,是一种潜在的较为持久的心理行为特征。它体现教师履行教师职业的适应程度和卓越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师能力的发挥,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所需的一种核心力量。在低年级口语交际课中,尤其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 口语交际是苏教版特有的一种口语训练形式,由原来的听话? 说话转变而来,这给教学内容赋予更为丰富、深刻的内涵,需要我们整体把握。一年级学生词汇量少,

  • 个人阅读交流单(教师素质年读书交流会)

    阅读书籍题目章节《美的教育》第五章 砚池馀墨 阅读感想 当我定睛于《美的教育》封面时,那一句吾学浅才疏,愚钝慷懒的谦虚却使我顿生敬佩之感。阅读之后,颇有收获。 1、真诚地做人,真诚地对人,教师也能做成圣人。 2、教育境界不同,效果不同。 3、教师的责任就是把学生变成有觉悟的人,让教育成为美的教育。 4、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 小组交流的话题 教师,除了关注教育,还要关注什么?教育者,似乎都在校园之内完成一些教育工作。五彩缤纷的生活,给教育增添的是怎样的色彩?本章的二十一

  • 平平淡淡才是真——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和方法》有感

    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价值追求。追求教学效率是各国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也是各种教学流派不断探索和倡导的理念和策略。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是注重外在形式的课堂,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还是朴实无华的课堂,切切实实地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思。看似平淡,但学生学习效率提高了。我想应该是后者吧!那如何在平淡中激活学生的思维,使我们的课堂高效呢? 一、正视学生的数学现实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学生们的生活环境、学习智能都是不尽相

  • 利用教育技术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和方法》有感(2) 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产生了令人担忧的现象,那就是在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刻意追求教学手段的新奇和花样的不断翻新,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学习和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亲自探索,操作实践,与同学合作讨论、交流,获得成功的快乐,再借助教育技术这个桥梁纽带,切切实实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

  • “学教”的幸福,让我思绪万千

    今天在阅读《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改进》时,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学教的幸福,让我思绪万千。 在学校,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教学,并年复一年重复着,这样的工作不禁会让人觉得乏味无趣,渐渐地对工作失去了原有的热情。但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明白了,当我们把教学不再视为工作,而是视为一种生命活动的时候,我们所面对的一切就会充满了灵性和活力;当我们不再把学生视为教学任务时,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就充满了智慧和激情,课堂就会成为不断自我提升,激发自身智慧的场所,身在这样的场所,我们教师感受到的必定是幸福,而幸福的教学必定也能带给学生

  • 追本溯源,走向成功——《孩子为何失败》读后感

    这个假期读了约翰霍特的《孩子为何失败》一书,结合班级中的学情,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认为要让每一个孩子走向成功,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一、、全权负责,注重效果 霍特先生在《修订版序》中提到:研究人员在美国东北部只找到了55所好学校,即在这些学校真正做到了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在任何年级都能和来自中产或富有家庭的孩子一样,掌握应该掌握的内容,并顺利升级。 那么好学校有何共同的关键点呢,霍特先生在序言中提到了好学校的两条共同标准:1.如果学生没有掌握老师教的知识,学校不会责备他们,也不会归因于他们的家庭、背景、

  • 读《孩子为何失败》有感

    我们大部分教师认为:孩子的失败主要指学习成绩差,或者是这个学生行为品行差,故意在班级里捣乱。这样的学生,教师看见了都非常的头疼,大多数情况下教师选择了放弃。学生觉得老师既然放弃了自己,他就更加放纵自己,恶性循环,导致这帮孩子无法拯救。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不能放弃这些孩子,要让孩子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家长、教师和孩子都要努力,孩子才不会失败。 一、家长的责任在于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品行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小就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受父母的影响最大。平时多指导孩子的品行,能够正确区分好与坏。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