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教师园地 >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让孩子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

让孩子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

更新时间:2014-07-22 09:48:11

《让孩子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最近在家闲来无事,就捧着孙云晓的<好习惯是一生的资本>一书,读着他对好习惯与教育之间独到的见解,感动之余,想起自己这一年来的教育工作,实在有点愧疚!
有一个章节讲到一位校长对学生的要求很简单:就是"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这个要求也很具体,他要求学生准备两双袜子,每天晚上都要洗脚,把袜子换下来洗了,第二天穿另外一双干净的袜子.后来学校组织去亚运村活动,玩蹦蹦跳跳床游戏时,工作人员感慨万千,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孩子们没一个脚臭的,这么一个简单的卫生习惯,却给学校带来良好的声誉,也让孩子们每天都生活得干干净净,快快乐乐.
回想起自己班的孩子,早上看着一张张稚嫩可爱的脸,个个穿着漂亮整洁的衣服,可为什么到了放学就变成小猫猫,小泥人了呢?而往往这些小泥人们的作业也是脏西西的,成绩也总落在后面.究其原因我想孩子在活动后没养成洗手的好习惯,出汗了又有脸上一抹,身上一擦完事的坏习惯.这些习惯也就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在学习中也变的马马乎乎,涂涂抹抹,成绩自然上不去.
再看看那些作业干干净净的孩子,他们的小脸上、衣服上总是那么干净整洁,他们有着共同点:良好的卫生习惯,这些习惯让他们心灵感到洁净,带着这份洁净,自然使孩子在学习中也能认认真真,作业干干净净的!成绩也就跑在前面!
让孩子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真的很重要,感谢孙老师带给我的启发!
相关阅读
推荐
  • 魏书生的一堂公开课引发的启迪

    《魏书生与民主教育》一书中记载着魏书生的一堂公开课的片断:那时在1978年,魏书生任教了一个全年级最好的快班和一个全年级最差的慢班。就在这年的一次公开教学活动中,领导通知他要他给全区的教师们上一节大型公开课,而且要求在慢班中开课。 下面是一段魏书生与学生的精彩对话: 魏书生与学生商量怎么办?学生喊:别在我们班上!到哪儿去上?到你那个尖子班上。在咱们班不行吗?不行,我们害怕。咱们打架,胆子大得很,什么都不怕,怎么上课反倒怕了呢?打架都好几年了,公开课咱们没上过,怕给你丢脸。老师不怕丢脸还不行吗?老师把讲的内

  • 有梦想的教育《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一看到这书名,我就猜想那应该是理想上精神上要站直、思想上更要站直。应该是堂堂正正地教书吧。当我翻开书本看了没几页后,发觉自己先前的想法有点偏差。本书的作者吴菲是中学高级的教师,他在书中所述的许多例子都是反面教材性的。应该说吴老师想通过某些不好的现象来折射现代教育应该有的本质。其中有写家长对子女过多的拘束,使得学生失去了自由,失去了自我,没有了生活的主见。吴老师提到的很多都是高中学生的家长,这些学生家长的眼中只有高考,其他一切都可以往后推。吴老师通过他的笔墨说出了学生的心声,同时也代表他对现代

  • 读<<教育能改变吗>>的感想

    国家对当今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引起了高度重视,如何改变这种模式是一个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时间问题,这是大家都要共同努力的,任何事物存在都有它的合理性。高考是一道门槛,正如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有人说这是下层人民进入上层社会的通道,给下层人民提供了一个平台,下层人民的观念就是:必须用功读书,终有飞黄腾达的一天。现在家长乃至社会中存在有很大的观念也是如此,以致现在孩子的压力非常大。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给孩子选择好的学校、选择好的老师,请家教给孩子补缺补差等等。说到底,就是让孩子好好学习,能够进入好的大学,以后有

  • 孩子的阅读,需要一盏灯

    昨天的午自修很安静,我在安静地看书,学生也在安静地看书。十天前,我为他们选择了许多书籍,想营造一下班级的书香氛围。然而,我的好意并没有被他们接受,我行我素依旧是他们的风格。习惯了聊天,习惯了下棋,却不习惯阅读,我为这些孩子们感到悲哀。哀声过后,我又有几许庆幸,因为在不远的角落里,有几个学生沉默不语,低着头,手中都拿着不同的童话故事。 这无疑是对我这项活动的最大鼓励,我看到一缕曙光正渐渐从地平线上升起,我仿佛已经闻到了来自书本的清香,那味道如痴如醉,飘飘若仙。到底是什么阻挠了我的行为呢?我无数次反思。答案终

  • 因材施教,挖掘潜能——《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我对印度电影的记忆停留在《流浪者》《大篷车》《永恒的爱情》那几部老电影中,画面唯美、音乐动听、舞蹈热烈,这成了印度电影的标志。但相对大牌明星云集、充满震撼力的好莱坞大片来说,我对于印度电影的兴趣并不浓厚。尤其是09年这部《三傻大闹宝莱坞》在上海上映时,我看到如此低俗的片名,就认定了这肯定又是一部无厘头的搞笑片,所以我连这部影片的介绍也没有看过,更不用说去电影院观看了。这次秦老师推荐我们看这部电影,起初我心中充满了惊讶和疑惑,直到上网下载观看后,才发现这真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电影。它不仅保留了印度电影人能歌善

  • 读书随笔:有书为伴,生命飘香

    偶然,翻看《孙双金与情智教育》一书,便觉爱不释手。 孙双金老师说,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无一不是他们具有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才有灵气。如何让老师从事务型转向研究型,从知识型转向文化型,读书成了教师唯一的精神选择。由此,我联想到王崧舟老师的《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他从儒、道、释的角度透视文本,思接千载,才有了课堂上给学生以情感的熏染,智慧的启迪,多少潇潇洒洒,多少荡气回肠!心里不由感叹:文化的奠基才是我们教师成长的源泉。 许多教师憧憬成功,但无法拒绝浮躁的尘嚣,面对巨大的网络资源,总认

  • 读《建设理想课堂》有感

    陈大伟教授在他的著作《建设理想课堂》中说,课内不能太勤快。就是在课内就一定要让孩子动起来,承担他们应该承担的任务,而不是一定要自己动手。也就是说,不一定动手做了,写了,就一定是勤快,有时候动脑思考、动嘴发言也是一种好现象。 不由得就想起自己以前课堂上的一个片段: 学习《乡下孩子》这篇课文时,有一个环节是体会乡下孩子的生活有趣和多姿多彩。要求学生模仿书上的一个句子进行仿写。我采取了一个渐进的指导方法,感觉效果很好。 首先出示书上例句: 撑圆了小猪的肚皮。逮一串小鱼,乐坏了馋嘴的猫咪。 指导孩子读好这句话后,

  •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在《教学勇气》一书中,作者提到让学生参与真正共同体的动态是优质教学法的原则。优秀的教师所做的,要远超过把共同体中的新知识传递给学生,优秀的教师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真正共同体的动态演变,重复认知的过程。教学不同于技巧,优质教学一直在本质上是群体共享的。群体共享一词引起了我的兴趣,我继续往下看,让我了解了作者所阐述的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它既不是传统教学法中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把结论传授给学生的方法,也不是关注主动学习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在共同体模式的教学中,课堂既不以教师为中心,也不以学生为中心,而是以主

  • 面对学生,我们需要学会让爱不断生长

    每个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肯定都会遇到不听话,难教育的学生,面对这样的学生作为老师的你会用什么办法呢?当尝试了各种教育方法之后还是没有起色时又该怎么办呢?随之而来的是情绪上的烦恼、气馁、愤怒、甚至是怀疑自己的能力了。这时你改变不了学生,就尝试着改变自己吧!需要转变态度的不是学生,而是我们教师自己的心态。在舒马赫的经典名著《小即是美》中给了我们这样的理解:在对立与矛盾不可调和的情况下,怎么能够使教育的纪律和自由的要求调和呢?实际上,有无数的母亲和教师都在做着这个工作,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写出一个解决办法来。他们的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