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全国“学成导航·活力课堂”小学数学教学专题研讨会

全国“学成导航·活力课堂”小学数学教学专题研讨会

更新时间:2014-07-22 09:12:05

《全国“学成导航·活力课堂”小学数学教学专题研讨会》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2011年5月,我来到了美丽的江海门户——海门,参加《全国“学成导航·活力课堂”小学数学教学专题研讨会》。在这一天半的时间里,我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和潘小明的课,参加了专家学者们主题讲座,让我感受非常的深刻。我想谈谈这两天来我的收获。

首先,对“学程导航”的理解。在去海门之前,我对“学程导航”已经有所了解,但对其核心内容和价值取向却不甚了解。在活动的开始,许新海博士在开幕式中就为我们深入简出的讲解了“学程导航”核心价值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道路”,学程导航直接指向于学生围绕着日常教学的三个方面“学习内容(学什么)、学习过程(怎么学)、学习标准(学到什么程度)”开展了教学实践与研讨活动。我认为学程导航它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路”优先,学生被老师牵着走的教学模式,而是以“学路”优先,“以学定教”,教师跟着学程走,学生是学习的、课堂的主人,真正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这与我们日常教学教学活动中所提到的“先学后教、顺学而导”的思考不谋而合。海门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围绕着这样的先进教学理念,创设了“学程导航”的教学范式。主要分为“备课基本模块”和“课堂基本模块”。对于“备课基本模块”又分为三维目标、教学资源、学程预设、导航策略、调整反思、作业设计;“课堂基本模块”分为导学设计、任务驱动、自主阅读、实践探究、合作交流、展示反馈、评价反思。在21日下午的课堂展示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整个围绕着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展开,为学生的“学”而“教”。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海门实验学校姚新付老师执教的认识方程一课。姚老师首先出示例1的天平图,请学生说说图的意思。为什么可以用等号连起来?进而明确了等式的概念。接着,在“古知介绍”环节中,揭示课题,并请学生围绕着课堂思考:围绕着课题“认识方程”,能提出什么问题,或者想了解点什么内容?结果我们的学生提出了两个这样的问题“什么是方程?方程有什么用?”。姚老师这节课,就围绕这学生最想知道的两个问题开展,帮助学生认识方程、体验方程的作用。整节课,学生思维活跃,积极举手发言,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学得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发展了数学思维,提升了数学学习的兴趣。这样的课堂让我留下深刻印象。

其次,我想说说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两个词“兴趣”和“思维”。两位特级老师不约而同的在课后评价中提到而且是反复地提到。例如:华老师在其课前慎思中就提到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人必须经常思考新事物,否则和机器没有什么两样。”,告诉我们人与机器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人会思考,有思维;而机器只会做重复的训练。指出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的数学教学常常把’数学’教死了,把“数学”教成了“绝对真理””。应该说,在“应试教育”还存在的前提下,我们的老师在教数学时,注重知识的传授应该是可以原谅的,甚至也是无奈的。至少我以前是这样理解的。但是,华老师举了他在村小、县实小和北京二小中三次带班教学的经历告诉我们广大老师,“数学课是可以将它上成思维体操课的。”正是在这样先进理念的指导下,华老师的课孩子们上的津津有味,原本四十分钟一节的数学课超时20分钟,孩子们还是“意犹未尽”,继续沉浸在与华老师思维的碰撞中,还是沉浸在数学学习的快乐中!我们在场的所有老师、学生都跟着华老师的思维“一起飞,并继续飞!”,让“规律多走一步”!而潘小明老师更是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与学习的核心在于“思维”,“知识”和“情感”是可以通过思维来传递和产生的。潘老师认为“思维(即会学)是数学学习的抓手”,而“思维的训练”在“发现解决问题”中体现,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发现和解决问题”则在于 “设计问题情境”好的、合适的问题情境有力于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那么怎样才设计出好的问题情境呢?好的问题情境的设计在于对于教师是否善于“寻找问题空间”,对于所要教学的知识,教师看到的“深度”和“广度”有关,教师如果能够“站的高、看的远”,看到更广阔的“问题空间”。这些能力的产生源于一名教师最基本的两个素质“解读教材的能力”和“读懂学生的能力”。潘老师以解读人教版三下《数学广角》为例。


教师如果不深入解读教材的话,只会看到一些表面,而没有看到深层次的。如“看到教材告诉用表格没有办法明确看出有多少的人参加了课外兴趣小组”,只看到了表面现象,和学生站在同一高度,这样的教材解读是没有意义的。那么,名师是怎样解读教材的呢思考:“用图表示就清楚了?”,“不用图表示就不清楚了?”,“学生有哪些经验?”在思考与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逐步把握了教材、读懂教师,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此外,潘老师还要求我们教师关注课堂的生成。“学生的学习,产生需要的时候才合适。”(潘小明语),而他的课堂也正是这样的。潘老师在教学《数学广角》这一课时出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育才小学举行跳绳、踢毽子比赛。三年级共有3个班级,每班选出7个学生参加跳绳比赛,选出5个学生参加踢毽子比赛。三年级共有多少个学生参加了跳绳、踢毽子比赛?”请学生独立思考并交流想法,最后的交流结果是“孩子们坚信一共有36个学生参加了比赛”。而潘老师的一个“是吗?”更坚信了孩子的认识。潘老师并不急于引导,因为他知道孩子们的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告诉他们这样算是正确的。接着,他出示了三(1)班的参赛名单

这时候孩子们产生了思维的冲突,产生了学习的需要。进而,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不断的鼓励学生尝试解决产生的问题,发现新问题、在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的思维得到了锻炼,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在这一段教学中,我同样也看到了潘老师厚实的数学功底,在教学过程中,潘老师不断的渗透着数形结合、集合等数学思想。最后潘老师在讲座中提高这样一段话对我很有启发,指明了我今后数学课发展的方向。“好的问题情境能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和想法。”

“学生的思维是不能替代的。”因此课上要做到这样三点“独立思考,舍得花时间;独立思考,教师应关注于学生和学生产生的问题,思考解决的策略;做好互动,既有生生互动又有师生互动”。“教师的教学不要拘泥于教学设计,应关注学生。”……

总之,这次海门之行我收获良多!
相关阅读
推荐
  • 通过探究 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课堂实录(片段) 师:像这样,表示相反意义的两个量,应该怎么样表示呢?把你的想法写在下发的纸上。全班交流。 1、只写下数据的大

  • 乘法口诀中的类比思想方法的渗透

    类比思想是指依据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有可能将已知的一类数学对象的性质迁移到另一类数学对象上去的思想。如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类比思想不仅使数学知识容易理解,而且使公式的记忆变得顺水推舟的自然和简洁。 在26的乘法口诀的教学中,第一课时5的乘法口诀,通过创设情境,先利用加法计算出2个5、3个5、4个3、5个5相加的和,然后利用乘法的意义把乘法和相应的加法对应起来,得出每个乘法的得数,然后再根据乘法算式自编口诀,再进行交流和修改,从而得出正确的5的乘法

  • 对数学教学细节中潜在误区的反思:超值的夸奖

    这是一堂一年级数学课。某同学一段不算很精彩的回答完后,老师对他大加赞赏,并与全体学生一起大张旗鼓地称赞:棒!棒!你真棒!继而发一份象征性的小奖品。被表扬的同学鞠躬还礼,谢谢 !这种情形在课堂上多次上演。课后,几个同学围在一起互相欣赏奖品,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反思: 新课程的理念是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想方设法多鼓励学生,保护和激励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调节催化学生的积极情感,以形成积极的强化,促进可持续发展。但凡事都有个度,表扬鼓励并非灵丹妙药,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要讲究方式,切忌廉价、夸张

  • 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如何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低年级的小朋友学习数学,是从具体的物体开始认数,很多知识都是从具体形象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这时的逻辑思维是初步的,且在很大程度上仍具有具体形象性。1000以内数的学习也以具体的事物或图形为依据,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具体的表象中抽象出数。 我用小正方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一开始借助小正方体数数,经历数数,感受到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不同的数数方法,同时直观感受一十,一百,一千的表象,知道一十是1列,一百拼成1片,一千成了1个大正方体,为进一步理解1000以内数的组成打下基

  • 解读教材应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

    周五下午,我们数学老师又聚集在多功能厅认真学习了杨老师组织的三年级教材分析,虽然说已经教学过两届三年级,对教材颇熟悉,但是从细致地分析中还是让我收获很多: 其一:解读教材应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教材分析中,不难看出不管是对《千克和克》、《加和减》还是对《24时记时法》教学,都十分注重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开发。如:为了让学生对千克和克有更好地理解,教师通过放手让学生去超市、菜场等地从认识称出发,去称、数、掂等感知中初步熟悉,然后再通过比较、对比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去发现数学是和生活密切联系的,让学生进一步更

  • 预设与生成的相辅相成

    预设是指教师在备课和实施教学活动时,对教学过程的一种引领,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活动的问题情境,设想在课堂中会引起那些因素变化,会生成那些新的资源。我 理解的预设是,教师单方面的教学设想。它不仅包括对教材的解读、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还包括对课堂上可能产生的走向、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学生在交流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课堂上可能产生的影响教学进度与目标达成的其他不确定因素的预先思考和应对策略。教师的预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虽然是预设是事前设定的,但也应提前做好根据课堂的变化随时调整的准备。 案例:义务教育课

  • 总复习该复习什么?怎么复习?

    我们固然知道,学生头脑中有的东西我们是不需要再强调的,我们要复习学生遗忘的或是学得本身就不够好的内容。那么,如何复习才有好的效果呢? 我想,要知道该怎么复习,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然后才知道学生缺的是什么。于是,我在复习之前决定让学生先来个简单的预测。 比如:第二天要复习倍数、因数、素数、合数、奇数、偶数等这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我前一天给学生做了一个预测。内容如下 1. 举例说明: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2. 写出4的倍数,18的因数, 3. 写出3和5的公倍数,18和20的公因数。 4. 写出[2,4

  • 聚焦真实的课堂案例——小组建设的本质追求

    一、聚焦真实的课堂 案例: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六年级下册) 课前:下发练习纸一张,其中第一部分是关于比、比例、比例尺、正比例、反比例概念的定义以及举例说明。第二部分为10道学生熟悉的解决问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理解独立完成第一部分的梳理。 座位安排:课堂常态(2人一桌、4大组) 课堂实录(片段一): 师:这节课,我们将围绕与比有联系的一组概念来进行复习。请一个同学把自己已经梳理的概念以及举例说明展示给大家。注意下面的同学要提出改进意见,让我们大家都能得到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生1:比就是指两个数相除

  • 让学生在争论中学习“统计”

    今天学习了《统计》,主要是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统计图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正确分析、判断或预测,但如果对统计图表不进行认真分析,可能会得到不准确的信息,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或判断。教材主要是结合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帮助学生体会的,关于统计过程中的数据误导现象。 先出示课题统计,让学生说说你对统计有了哪些了解?接着出示一个数据清晰的表示各品牌冰箱在市场上销售情况统计图,让学生分析数据,明确扇形统计图的作用。然后出示各品牌彩电在市场上销售的数据不全的图,让学生争论:A牌销售最好,正确吗?为什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