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练习设计“生活化”——生活化的数学教学

练习设计“生活化”——生活化的数学教学

更新时间:2014-07-22 09:12:09

《练习设计“生活化”——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作为一民教育工作者,笔者深知练习是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练习的好坏关系到学生新受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因此练习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什么样的练习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呢,笔者认为练习的设计应该把每一个知识点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相联系起来,激发起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这样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主动地去分析、研究、讨论、反思所以能更彻底地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笔者曾经在教学二年级乘法口诀时发现不是每一个学生对于相同的练习都能承受,一味重复去记忆同一句口诀,或者反复练习同一句口诀会觉得非常枯燥,很多学生都显的不耐烦。于是笔者在练习巩固乘法口诀时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谁来说一句带有6的乘法算式的话?有的学生说:“小红有6本故事书,小明也有6本故事书,他们一共有12本故事书,算式是6×2=10。”“我们班一共有6排学生,每排有7名学生,一共有6×7=42名学生。”……学生通过身边的信息,创造了很多个实际问题,而且马上用刚学的乘法口诀来解决了这些问题,不但巩固了新的知识,而且让数学更加生活化了!
相关阅读
推荐
  • 五年级数学《找次品》片段反思

    片段:师:(出示2个羽毛球)其中有一个是次品,但光看外表看不出来,只知道次品较轻。你有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 学生思考后交流: 生1:我们可以掂一掂。马上有人反驳:太轻了,掂不出来怎么办? 生2:可以称一称。 师:用什么称呢? 生2:用天平秤啊 师:出示天平秤图片。问:怎么称? 生解释如何称,师用学具帮助表达。 小结:两个球中有一个是次品,我们只需要称一次就保证能找出来。 教学反思: 以在2个球中找次品入手,起点较低。之所以起点这么低,是想通过此环节,让学生回顾和认识天平的工作原理,以保证后面活动的有效性。

  • “小数乘法简便运算”教学的细节反思

    教学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一课时,我在课前设计是将学生已学知识整数的简便运算与新接触的小数乘法的知识相联系,从而迁移到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的内容上来。首先,边复习整数的简便运算,边说运算定律,再由口算引入小数乘法的计算,为新课作好铺垫,其中出现一些与本课内容有密切关系的题 (如;0.2 5,1.25,0.08,0.4),让学生自然地进入新课。 让学生在复习整数简便运算定律的基础上,尝试能否运用到小数乘法当中,培养学生大胆联想的学习方法(这是数学课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对于今后的许多知识的学习也有着重要的

  • 记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学生掌握多少数学知识, 而在于掌握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数学思想方法并不是显露在外的,它呈隐蔽的形式。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时必要的练习其实就是检查学生的分类与集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李老师在在练习过程这一环节安排了一组图形让学生进行四边形的判断。可以说这一环节安排得比较好,就是让学生在反思中领悟四边形评判的标准。特别是题目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图形: 这样能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有所认识,可以说内容选得不错。由此也会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会从量变到质变。 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除了

  • 数学教学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而新课程向我们提出:学生要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

  • 探究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圆柱和圆锥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能见到的立体图形,且学生在低年级时就已经初步知道了什么样的形状是圆柱、圆锥,因此我认为引导学生结合圆柱、圆锥的实物模型和直观图来认识其各部分的名称和基本特征并不是件困难的事情,课堂上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将原有的对于圆柱、圆锥感性的、零散的认识与现在的一些新发现相结合,开展进一步的整理、抽象和加工,使之成为理性的、完整的概念,并建构入学生的知识体系中。 在达成以上知识目标的同时,我还注重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希望学生通过这次研究圆柱、圆锥的过程中,感受到在观察一个立体图形的特征时还可

  • 总复习该复习什么?怎么复习?

    我们固然知道,学生头脑中有的东西我们是不需要再强调的,我们要复习学生遗忘的或是学得本身就不够好的内容。那么,如何复习才有好的效果呢? 我想,要知道该怎么复习,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然后才知道学生缺的是什么。于是,我在复习之前决定让学生先来个简单的预测。 比如:第二天要复习倍数、因数、素数、合数、奇数、偶数等这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我前一天给学生做了一个预测。内容如下 1. 举例说明: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2. 写出4的倍数,18的因数, 3. 写出3和5的公倍数,18和20的公因数。 4. 写出[2,4

  • 小学听课评课稿 《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计算》

    今天,听了胡老师执教的《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计算》一课,有点耳目一新的感觉,原来,数学的复习课也能上得如此轻松。 胡老师这堂课的最大亮点就是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挑学生最喜爱的游戏卡片做载体,将整个课堂转化成大家玩卡片的形式,在玩中学,学中乐的和谐氛围之中上完了整堂复习课。 亮点之二:精心设计复习内容。 胡老师在充分熟悉教材、了解了上课班级学生的能力、兴趣的实际情况后,特地自行设计了一整堂适合这班学生的复习内容,并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使本堂课能够顺利、圆满的上下来,工夫真是十分了得。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

  • 课堂在“变”中精彩 ——听陶雪芬老师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

    本周二,我走进了二年级的数学课堂,听了陶雪芬老师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课教学。整节课,陶老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画面,温柔的话语,带领孩子们通过动手画一画的实践活动,理解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教学中,陶老师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进行引导。 变式练习中构建新知 陶老师让学生画一画。第一行摆了2盆花,第二行的盆数是第一行的3倍。第二行应该摆几盆呢?第一行摆了2盆花,现在有10盆花,可以放这样的几堆?陶

  • 华老师疯狂数学的和谐魅力

    虽说也教了几年数学了,但聆听特级教师的课的机会很少。真说不上有哪些数学上的特级教师,只知道嘉兴的朱国荣,上海的潘小明,数学王子张齐华,刘永宽,真是有点惭愧。《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让我一下子走近了8位特级教师,在特级教师智慧课堂里,我领略了数学名师的风范,教学的艺术,都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华应龙老师他那数学也疯狂令人回味无穷。在华应龙的数学课堂中,像枯燥、抽象的1、2、3、+、-、、,就像一个个舞动的精灵,生动而活泼,真实而丰满,让课堂涌动着生命的活力。让学生都迷上他的疯狂数学。 华老师的课堂,常能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