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一张学习单,奏响课堂“华尔兹”——浅议“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实践

一张学习单,奏响课堂“华尔兹”——浅议“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实践

更新时间:2019-03-10 14:50:00

《一张学习单,奏响课堂“华尔兹”——浅议“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实践》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摘要】“学案式”课堂教学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以学习单为载体,以独学、对学、群学的组织形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文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角的认识》一课为例,对小学数学“学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策略进行分析和思考,为课改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案式   独学  对学  群学  小学数学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国教育改革浪潮下,我校实施“学案式”教学已有一年多,从校级领导的示范课,到全体教师的常态课,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也在不断摸索前行,所谓边学边教,中间也吃了不少苦头。一开始自己对于这一“学案式”教学模式认识不深,理解不透,导致课堂上出现“形式上围桌坐,效果上难突破”的现象,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是不容乐观,后来经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校际沟通交流、经验分享活动的实施,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老师们摸索试行了“学案式”教学模式。

一、绿野仙踪——寻根“学案式”一般教学模型

(一)学案定义

学案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它建立在教案基础上,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角色。

(二)实施方法

在编制学案时,应依据学习的内容、目标和学习者的情况来编,没有千篇一律,固定不变的格式;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原理出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分层次地从知识、能力到理论的运用逐步加深。学案设计主要有四部分组成:

(1)明确教学目标建立知识结构框架

(2)把握知识的重,难点找出最佳切入点

(3)设计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4)通过练习及时自查和巩固学习效果

二、思穷求索——践行“学案式”教学操作步骤

“学案式”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由“明确目标→独学预习→对学小展→群学大展→检测反馈”五个环节构成,教师围绕学生的活动,相应地做好明确目标、问题助学、诊断指导、点拨提升、总结评价五方面的工作。本人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角的认识》这一课为例对此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进行简要阐述。
(一)根植学情,“认知+目标”相辅相成,学习目标的制定是师生共同完成的。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事先把新的学习内容,按照其在单元或整册书的地位、作用,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制定简洁易行的学习目标,明确目标展示于“导学案”上。如: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特点,我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成:

    (1)我能自主学习,掌握角的基本特征,学会画角并正确找出角。

    (2)我能合作学习,比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3)我能动手操作,创造角。

上课伊始,教师指导学生参照“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的目的有任务地参与课堂学习。

(二)以生为本,“独学+预习”双管齐下

独学是指基于学生自身的独立学习,是借助自己的所学知识、已有经验、体验和现有学习资源,进行感知、选择、处理信息等的知识建构,并从中获取所得和发现未知问题。使用导学案后,导学单给每个学生都提出了任务,要求他们积极主动地去独立学习和思考,并及时在留白处写出自己的疑惑。独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和自我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针对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情况,我校特创编了一些独学的要求,以童谣的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独学习惯,如独学时的音量要求:轻翻书本与资料,提放椅子无声响。自读课文声音小,不扰他人自研习。独立做题不出声,平心静气细解题。

例:独学一:1、(1)学一学:自主学习书本P84例
  (2)填一填:角的各部分名称
  独学二:画一个角,指一指它的顶点和边。

独学预习环节设计的目的有三个:一是通过自主学习解决自己完全能解决的问题,培养自主学习习惯、能力,如本节课的独学通过填一填、画一画的方式,学生基本上已经掌握角的各部分名称,并能自主画角;二是为课堂上的展示做充分准备;三是为教师下一步的引导点拨提供起点。
(三)放大资源,“对学+小展”突出重点

对学是指学习小组内同质学生的合作学习,就是一对一地交流学习,就是结对子学习,就是互相帮助的学习。对学体现的是同层次学生根据独学有关问题的交流、讨论,即“兵教兵”。对学,先要要求学生对独学内容进行质疑求证、收获分享,对子间要相互检查,并整理完善所学内容。交流的问题主要包括独学成果分享,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解决独学未能解决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不断提升,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例:对学一:1、同桌交流自学成果。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角的基本特征(对子上台介绍角的基本特征,如有说的不全面,其余学生补充)对学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画角的。(对子一人介绍画角方法,一人示范现场画角)

(四)最近发展,“群学+大展”突破难点

群学指学习小组内不同程度学生的合作学习或“学习对子”(异质结对)间的帮扶学习。群学在高效课堂上一般安排在独学或同质学生的对学环节之后。群学体现的是整个小组同学对有关问题的讨论、交流,交流的问题主要包括小组学习成果的分享、小组共同关注的焦点性的问题、共性度高的疑难问题,此外,还有以思维导图形式的课堂小结等。群学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内进行展示讲解,其他学生倾听、质疑,最后达成共识,这一过程能够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语言表达以及团队创造力。在实施过程中,校内老师也创编了许多要求,如听展要求:盯住展者和板面,认真倾听不顾盼。切记中间把嘴插,私下议论来讥讽。有言要发待听毕,起身礼貌把话说。质疑对抗显个性,有抢有让德为先。补充评价用敬语,目视展者语中肯。

教师在学生展示交流的同时,可以根据学生展示的情况确定“讲”与“不讲”的黄金分割点,以便及时进行点拨。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学生之间互相帮助能学会的,都不需要讲。所谓的“讲”,实际上就是一种有效点拨,择机指导。如《角的认识》一课的群学造角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1)组长带领组员自主选择材料造角。

(2)组内成员按顺序展示自己造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小组上台展示创造的角之后,讨论并操作验证: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可以现场互动,选择其他同学介绍角,指一指角的各部分位置。并通过手势体现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程度大小有关。

(五)回魅反刍,“检测+反馈”保驾护航

学生按照“导学案”的设计,依据“课堂检测单”在课堂临结束前5分钟内进行巩

固训练或达标检测或拓展提高,以达到巩固、总结、检测所学内容的目的。
达标检测题目的设置要求有层次有梯度,能体现知识能力重点,以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使用。教师或小组长现场批阅学生练习,收集反馈信息,当堂矫正补救。教师同时引导学生小结梳理知识框架、规律、方法,并对合作小组当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如:在认识完角的基本特征之后,我给学生出了一道判断题:下面哪些图形是角,哪些不是角?是的在(  )里打√,不是的打╳。

(要求:先判断再同桌交流,是的请指一指顶点和边,不是的说说理由)

检测二:1、独立完成

  (1)数一数,下面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我发现了

2、对子互批,交流发现。

上述各环节的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需根据课的类型、内容以及学情对导学单的设计进行重构,可进行重复性操作,最大化的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掌握程度。

三、明辨笃行——综述“学案式”教学经验反思

我校在实施“学案式”教学模式过程中,老师们也提出了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教师在什么时候补位、在什么时候让位,潜力生如何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来等等问题,我也就部分问题进行了剖析:

(一)因时制宜,该出手时就出手

一些板书教师能分担的也要分担一些,与学生做好配合,实现共学。也许有人会说,板书必须学生自己写,这样才能体现以生为本,学生能做的必须学生做。但我们面临的是小学生,学生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培养当然是必须的,但不一定在课上,我就告诉学生,黑板是大家的,课下你们谁愿意写都可以。在课上,有时候因为教学时间有限,板书内容多,学生书写速度慢,有时候学生没写出关键的知识点,这样就需要我们教师出手。

如在《角的认识》这节课上,我会在学生观察发现、独学预习的基础上,提炼出角的基本特征: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并将这一特征写在黑板上,当做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这样学生自己也会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相应的认知并加深印象。再比如在竖式计算教学中,经过典型例题计算方法的讲解,学生在理解算理算法过程中,教师可将具体竖式书写格式、计算方法等关键点板书在黑板上,这样整个知识点看起来就比较清晰连贯,学生也一目了然。
(二)结合情境,灵动课堂增新意,教学内容枯燥无味,学生注意力不能集中时,教师必须适时强调学生主动去学,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很自觉、主动地去学习,这时,教师就要想办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就像想让一个不太爱吃苹果的小孩主动去吃苹果,你可用苹果和其他一些他爱吃的水果做成漂亮的水果拼盘去逗他吃一样,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好办法。如一二年级的口算教学,我们可以设计出摘苹果、开火车、接长龙、采花蜜等一系列趣味性游戏,让学生闯关获取相应奖励,一次闯关性活动下来,学生兴趣提高了,学习的自信心也倍增起来,另外也掌握了课堂知识点。

(三)教师监督,紧抓实效凸成果

群学环节中的作业批改,采取组长领导机制,但组长有的时候在练习中难免会出错,如果组长出错那么组内互批的效率就大打折扣了,针对平时课堂中出现的这种情况,我会采取这样的改进方式:学生在完成检测后,教师走位巡视,先批各组组长的练习单,组内其他成员再根据答案进行相应的自我纠正,这样学生在练习中学会自主查漏补缺,进行错误认知并能及时改正。

(四)评价模式,螺旋上升显成效

根据课堂环节的设计,我们采用个体评价(反思)、组内互评、组际互评、教师评价的四维评价方式,最大化的发挥评价机制,完善评价管理体系。

1、个体评价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反思性活动,是学生自我完善的“催化剂”,如在教学结束之后,师:请你谈谈今天你有些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学生可根据自己学的情况对自己这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回顾。

2、组内互评是组内成员对同组成员意见看法的及时性评价,评价的侧重点由评小组成员的合作态度,再到合作质量,最后到创新,循序渐进。每个同学对组内其他成员的评价不仅能够督查组内同学学习情况又能培养他们客观公正的处事态度。

3、组际互评是把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视小组为整体,发挥群体性作用。学生对合作小组集体的合理评价,不仅可以反映学生集体或个人的素质情况,还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并进一步提高其分析能力。

4、教师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保证,是学生进步的“强化剂”。教师的评价范围分为学生个人表现、组内合作状况、组内合作效果三方面。实践表明,教师及时有效地激励性评价,能够拉近师生距离,产生师生情感共鸣,同时也能有效的提升学生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质量。

总之,高效课堂不是固有模式的课堂,怎样在理念的指导下让自己的课堂具有一定的特色,或是怎样更大化的提高学生的能力,需要我们老师不断钻研、探究与反思,道路是曲折的,但我们应把握正确方向,积极行动起来,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精准把握重难点,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大胆创新,不断创造,做独具风格的课改领衔人。

参考文献:
[1]佐藤学.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赵健.学习共同体[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丁敏.小学小组合作学习个案研究 [D] .华东师范大学,2009,(5).
[4] 刘玉静.高艳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相关阅读
推荐
  • 大班上学期语言活动:电视广告

    活动目标:1、能初步发现广告语的特点。2、学说、学编广告语,提高分析概括的口语表达能力。3、能够与同伴合作共同创编驱蚊产品广告。活动准备:1、录制4个与幼儿生活有关的电视广告。2、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中鼓励幼儿学说广告。3、驱蚊产品 活动过程: 一、看录像,感受广告。 1、第一次观看广告,提问:说说广告中都有哪些产品? 广告中说了些什么? 2、第二次逐个观看广告,提问:这些广告告诉了我们什么? (教师小结:广告要介绍出产品的优点、用途。同时适时做随机教育。) 3、引导幼儿发现广告与和日常生活用语的不同之处,

  • 谈数学语言的规范化

    在短短几个月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上课回答问题时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话太多、不精练、讲了很多却说不到主要内容等。一开始我也没有引起重视,觉得可能一年级的孩子都需要这样的过渡阶段。可是一段时候过去这种情况并没有转变过来,进而也发现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在数学课堂里,语言的不规范,在不经意间会反映出学生思维的一种混乱。与语文课上学生的发言不同,数学课上必须要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用精练的数学语言来讲。于是慢慢地我开始有意识的注意到这点。 我觉得数学语言的规范要从教师本身开始,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

  • 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数形相结合

    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建立合理而又迅速的思维结构的有效工具,是数学知识、技能转化为数学能力的纽带。朱老师在这节课中,通过数形结合这一途径,使学生较为清晰地将知识点的理解,并掌握。 从网上学习到:数与形是现实世界中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数学研究的两类基本对象。在小学阶段数主要指整数、小数、分数,属于数学抽象思维范畴,是人的左脑思维的产物。而形主要指几何图形,属于形象思维范畴,是人的右脑思维的产物,数形结合使人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思维功能,相互依存、彼此激发,全面、协调、深入地发展人的思维能力。 朱

  • 听了四边形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一、关注学生在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国家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本节课中李老师由校园场景图引入: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哪些图形、、、、、、。这样的导入既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和亲切感。学生找到各种图形老师一一贴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分一分。 学生认为是四边形的移在一起。(由于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四边形的概念) 师: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能根据不同形状的四边形说一说四边形共同的特征:、、、

  • 孩子的数学为什么错得不可思议

    有感于数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发明的符号体系 6月22日,有幸听了南京师范大学张俊教授的数学报告,感想很多。但最让我恍然大悟的是一个案例带来的。 张教授说:出示5个苹果,问孩子一共有几个?孩子会说三个。于是,让孩子用手指点数:1、2、3、4、5。然后你再问他一共几个?孩子会说:三个。 当时,我们下面听报告的都笑了,在小班,甚至在中班的部分孩子那里,我们确实遭遇过这样的例子,而且并不少。那么,孩子怎么会错得如此不可思议?明明清楚的点数了1、2、3、4、5,为什么数完之后却还是说3个呢? 以前,我总觉得太离谱

  • 推进全优课堂教学反思

    有幸听了白碌小学张老师的课,让我感触很深。张老师教学的是三年级数学中的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听了他的课就让我想得到了我的课堂,以及去年我带三年数学教这一课的情况,发现和人家老师差距还是很大的。 特别是她在设计学案有独特的地方,采用编写算式,编写儿歌等方式达到巩固所学内容,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达到了巩固学习的效果,特别是对于低年级数学教学起到了作用。 我就想在一年级教学中,也要根据小学低年级孩子的特点,多设计一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题目,小游戏等,达到巩固所学内容。而预习检测,我觉得对于一年级来说

  • 论文:关于“计数单位”的教学思考

    摘要:计数单位的认识在数与代数领域的地位基本属于起始课。看似简单却不好教;且由于相关知识时间跨度大,容易造成学生认识上的片面、孤立,不利于整体、科学的建构。对计数单位的正确认识首先是培养数感的前提,其次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从而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当前课堂,计数单位的教学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力图通过具体的实例对这一领域的教学提出自己的教学思考。 关键词:计数单位;数感培养;模型建构 最近在组织学生进行毕业总复习的时候,有关计数单位的题感觉学生掌握得不理想,引发了我对小学阶段所涉及的计数单

  • 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

    今天,教学圆的周长。研究圆的周长需要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然后再根据这一倍数关系推导出周长的计算方法。因此,本节课我重点引导学生能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 课一开始,我就直奔主题,今天我们要研究圆的周长。谁知道圆的周长是怎样计算的呢?两个班都有5、6位学生举手了。圆的周长=3.14直径,c=d,c=3.142r。有学生是从书本上看到的,有学生是听说的,有学生是家长教的。于是,我追问学生3.14是什么? 是什么,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呢?学生都茫然了,不知其所以然了。学生有了探究欲望,才会激发学生

  • 小学数学阅读:问题、实践与反思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阅读的理性回归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亟须关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数学阅读的价值取向是数学阅读的归宿,有效的数学阅读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实践中,应提供材料让学生体验数学阅读的愉悦,多渠道延伸让学生感受数学阅读的作用,并以此作为数学阅读的起点。同时,以多种策略提高解读教材能力、掌握方法提高审题能力的数学阅读教学策略为主线来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有效的数学阅读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然而,当下小学生数学阅读的情况不容乐观。 (一)典型现象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