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让学生数感的培养落实到具体教学中

让学生数感的培养落实到具体教学中

更新时间:2019-11-21 17:07:50

《让学生数感的培养落实到具体教学中》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第一次接触“数感”一词是听徐斌老师在《“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使我对“数感就是关于数的感觉和理解”有了新的认识。徐老师用通俗的语言使我们教师对于数感的含义有了更清晰地认识。数感就是在对数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感觉,这种感觉可以帮助我们灵活的运用数和驾驭数。

我认为在实际教学中,数感已经在有意和无意间融入了我们的学习生活。

用数数建立数感。小学数学的教学是从数数开始的,在一年级就有这样的题目出现,如:找规律填数。1、2、3、()、5、()、7;2、4、()、8、()、12。数感强的学生读着读着就能发现每一题的规律。第一题从左往右依次加1,第二题从左往右依次加2或者用学生的话说叫两个两个数。随着数系的扩大,教材安排了百数表。每行有10个数,有10行(每列有10个数,有10列);一行中相邻两个数右面的数比左面的数大1;一列中相邻两个数下面一个数比上面数大10。有的学生是从左往右依次加1填写的,有的学生是竖着依次加10填写的。填完以后,我让学生说说通过填写百数表,你有什么发现?通过这次填数的活动,学生对百以内的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数的感觉更敏锐了,数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计算中发展数感。在小学阶段,学生需要学习口算、竖式计算、简便运算等,如果口算是计算的基础,竖式计算就是以口算为基础的复合运算,而简便运算是一种体现高级思维的特殊运算。这些知识是融会贯通的。小学生对数的敏感也是在计算中逐步积累并发展的,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如四年级学习“四舍五入试商”192÷39的试商过程,就体现了数感的积累和发展。39接近几十?可以把39看作几十来试商?学生首先要灵活运用乘法口诀,考虑3乘几接近19,三六十八。39接近40,而192接近200,商5超过了被除数,通过灵活的估计,得出先试4,这样试商就成功了。因此,数感是靠前期不断的积累,及后期持续的思考发展起来的。

用估算中强化数感。《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我发现估算是新教材特别重视的计算方法,每学期的计算部分教材都安排了估算和计算。如四年级上册三部计算式题:在○里填“>”或“<”。37×14-12○37×(14-12)这一题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考察了学生的估算能力。37接近40,14接近15,40乘15等于600,左边算式结果是600多。右边算式结果是80左右。很显然填“>”。这里题目没有做要求,如果学生的估算能力有限也可以通过计算比较出大小。

估算不仅体现在计算中还渗透在解决问题中,它也能帮我们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如三年级上册出现的这样一道题:一台相机要398元,学校摄影组需要购买5台这样的相机。带了2000元钱,够不够?一部分学生是通过计算398×5=1990,1990元小于2000元,所以够。数感强的学生把398估成400,400×5=2000,那么398×5<2000。从而得出结论够。这样看来估算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估算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长期有效的科学的培养。

在交流中丰富数感。《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感的建立有利于理解和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多从生活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让学生多交流,在交流中丰富学生的数感。如四年级上册有这样一道题:同学们栽树,四年级栽了32棵,六年级栽的棵树比四年级的3倍少18棵。四年级比六年级少栽多少棵树?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四年级和六年级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是学生一年级时常见的问题题型。概括能力好一点的学生可能这样提问:“四年级再栽多少棵树就和六年级一样多?”通过交流解答,学生的数感得到了丰富。

除此之外,教师有意识的多设计一些生生互动的活动,也能丰富学生的数感。如“4组同学去植树,每组12人,一共植树144棵,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老师出示了一个学生的计算过程:144÷12÷4=3(棵),并没有做出评价,而是让全班来讨论是否正确。有的学生说对和他们算的结果一样,有的学生从分析数量关系的角度说144是一共植树的棵树,12是每组有12人,用144÷12能求出什么呢?说不通,我认为这样做是不合理的。应该改成144÷4÷12,先算平均每组植树多少棵?再算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就这样在很平常的反馈交流中学生的数感就得到了提高。

在应用中提升数感。数感是理解和应用的程度指标,因此在实际问题中应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如在四年级上册四则混合运算练习中有一道题目:“一辆大巴车前两小时行了23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再过4小时可以到达济南。南京到济南的公路长多少千米?”很显然这一题要先算出这辆大巴车行驶的速度,230÷2=115(千米),再过4小时行驶了4×115=460(千米)。有的学生到此就截止了,认为460千米就是南京到济南公路的全长。细心的学生会发现这460千米是后来4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并不是全长,要想算全长还要加上前两小时行驶的230千米。又如:“每上一层楼要走16级台阶,家住五楼的业主下到一楼要走多少级台阶?”有的学生拿到题目不假思索地就用16×5=80(级),结合实际情景,家住五楼的业主下到一楼只需要走4个16级,即16×4=64(级)。在一些应用中,如果多个角度的去思考,就有利于学生数感的提升和题意的理解。

我知道数感的培养是个长期而系统的工作,我们在平时的备课中要考虑到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制定好恰当的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选择适当的教法,使学生数感的培养落实到具体教学中。
相关阅读
推荐
  • 数学教师听课感想:双基与创新

    昨天有幸聆听了两位名师的课,再一次领略了名师的教学特色与个人魅力,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是非常兴奋的。今天的两堂课让我想起了06年 南胡之春 的主题双基与创新。 显然,如今又把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提到重要的位置。我们不得不承认新课程下的学生,双基不够扎实,简单的计算过不了关,做作业的速度太慢,有的甚至只会说不会做。面对这样的问题,我觉得重视双基教学也同样重要,摆在我们数学教师面前的问题是该如何平衡好双基与创新的关系。 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很好体现了估算对算法多样化的启发作用和笔算、口算、解决问题的相互

  • 启发性提问帮助学生探究思考

    为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语)有效的成功的智力活动,不仅锻炼乐意学习的情感,而且还可伴随意志努力和对学习的热爱,对科学的崇尚精神。 基于此,在课堂上作了一些小小的尝试。 一、教学实录:(《圆锥的体积》课堂片段实录)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请你想一想我们是怎样推导有关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或体积的计算方法的? 生:通过操作,借助已学过的知识来进行推导。 师:那么,你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来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呢? 学生操作。拿出事先做好的已标明底面直径

  • 在活动中渗透“分类思想”教研课《四边形》反思

    本周上了教研课《四边形》,这节课是第三单元第一课时,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3个: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他们的角都是直角。2、通过画一画、找一找、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学习离不开思维,数学探索需要通过思维来实现,在数学教学中逐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既符合新的课程标准,也是进行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入点。所以

  • 前置学习的目标该怎么确定

    记得我第一次接触前置性作业这一概念,是在我实习的时候。那时学校举办了聚焦课堂学会学习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我有幸全程参与了。当时听到生本教育、前置性作业这些词,我一片迷茫,脑子里打了好几个问号,是什么?后来我请教了师父,也上网查了一些资料,对它们也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它提出的教学原则是: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前置性作业是生本课堂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指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了解之后,我当时就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

  • 乘法竖式计算教学随笔

    由于学生已有了加减法竖式计算的基础,故今天上乘法竖式计算,感觉非常轻松。 教学伊始,先从复习旧知导入,让学生用竖式计算12+29= 3519=,学生错误较多,有的忘记进位,有的忘了退位,并让学生说说用竖式计算加减法时要注意些什么?为学习乘法竖式做好铺垫。 教学乘法竖式时,正是有了前面的铺垫,我放手让学生自学。出示情境图,围绕学习菜单,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我一边巡视,一边收集有价值的信息。我没有把乘法竖式的格式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把学生错误的做法一一罗列出来,让学生一一指出来错在哪里?应该怎样做?发现许多孩子

  • 小议绿色指标测试

    今天学校举行了小学生学习绿色水平能力测试,我监考了数学一

  • 培养数感点滴谈 ——数是数出来的,数的大小是相对的

    教学比较数的大小之后,我给学生设置了这样一段教学: 首先,我让孩子充分体会:数是数出来的。 课始,我问:数是哪里来的?他们有的说是写出来的,有的说是古代人们发明的我没回答,我让孩子们按照老师说出的数拿出相应的物体来表示,孩子们乐此不疲,根据老师给的数拿出相应的东西来表示它。在这个过程中,抽象的数被一次次赋予了实际意义,因为只有数了才能正确地拿出指定数目的东西。比如说:1,可能是1本书,1支笔,1把尺不管1什么,都是数字1,这就是1这个数的真正内涵。再比如:我让学生表示数2,结果有学生拿了1把尺和1支铅笔,

  • 观看《圆的认识》反思:探究性课堂的精彩

    暑假在网上观看了张齐华老师《圆的认识》一课,让我感受到了真实而富有探究性课堂的魅力。张老师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的的积极性和孩子们脸上激动的神情,与自己课堂上学生的默不作声、无精打采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思教学的过程,或许我们可以从下面的两个片段案例得到一些启发。 片段一:在活动中整体感知 师:听说咱们班的同学特别的聪明,所以,一会儿老师要把这个圆片放进信封了,让同学们把他摸出来,有没有信心? 生齐:有 师:我不会轻易的给你们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的,这里面不仅仅有着一个圆,还有其他的图形,想看看吗? 利用课

  • 数学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计算课不是简单地引导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介绍,而是应该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一、情景,使数学知识生活化:上课时能够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善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地将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解决中去,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发生、发展的过程。如:商贩在卖苹果,一个人问:老板,多少钱一斤?1.1元一斤太贵了,这样吧,5块钱4斤卖不卖?你说卖吗?将生活中产生的矛盾事例,用数学知识来解释,不但可以引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小数除法产生兴趣,而且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