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数学教师听课感想:双基与创新

数学教师听课感想:双基与创新

更新时间:2014-07-22 09:12:04

《数学教师听课感想:双基与创新》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昨天有幸聆听了两位名师的课,再一次领略了名师的教学特色与个人魅力,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是非常兴奋的。今天的两堂课让我想起了06年 “南胡之春” 的主题“双基与创新”。 显然,如今又把“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提到重要的位置。我们不得不承认新课程下的学生,双基不够扎实,简单的计算过不了关,做作业的速度太慢,有的甚至只会说不会做。面对这样的问题,我觉得重视“双基教学”也同样重要,摆在我们数学教师面前的问题是该如何平衡好“双基与创新”的关系。

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很好体现了估算对算法多样化的启发作用和笔算、口算、解决问题的相互渗透。倪老师在教学中着重体现了从口算算理向有具体情境支撑的笔算算理到脱离情境支撑的笔算算法研究再到笔算与口算建立联系。很好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我认为其中有两个出彩的环节。一是在教学有情境支撑的竖式计算时,学生间在相互质疑与释疑对话中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就像倪老师所说的,学生提出了教师要问的问题,学生也回答了教师预设的答案,一切是那么的自然与顺畅;二是在学生理解了笔算算理后,倪老师安排了式题计算的算法研究,突出了基本算法重点研究的思想。

学习新知后倪老师设计了34×21的练习,旨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思维状态,并把学生的错误呈现出来,引起全体学生的关注。小结时,再让学生提醒其他同学:在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时要注意的地方(反思性学习)。课后我还向倪老师提了个外行的问题“23×12与12×23都和口算建立联系”。倪老师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先让学生对算法有清晰的认识再让学生去辨析”。我非常同意倪老师的观点。

二、《三角形的内角和》着重引导学生经历验证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谢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操作探究,分别用测量、剪拼、折叠(教师提供的)的方法,验证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其间有动手的操作活动,也有安静地观察、体会剪拼、折叠的方法,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另外,在整个操作活动当中,谢老师并没有要求学生怎么去做,而是一直与学生在商量、交流的气氛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充满了“人文关怀”。

练习设计层次分明。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本课教学中,谢老师设计的课堂练习题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分层练习,一步一步地加深、拓展,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振奋状态,有利于学生切实掌握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并能灵活应用,也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问题:

1、学生都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让学生再估计是多少度,没有多大的悬念,不如开门见山告诉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再问学生:“如果是你,将会怎样去证明”,这对学生的思维挑战性更大。或如金丽强老师所建议的,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了解三角形内角和的必要性,再进行内角和的探究、验证。

2、最好能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对学习三角形内角和的现实意义有所阐述。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自生活,又在生活中加以应用。

我们可以看见两堂课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不同层次的孩子都体会到了学习的喜悦。向名师学习!!
相关阅读
推荐
  • 在课堂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片段: 1、学习例1。 T:请问买3个3.5元的风筝要付多少钱?这个问题大家能解决吗?请独立计算并写出计算过程。 2、学生交流 S1:3.5+3.5+3.5=10.5(元)我用的是小数连加的方法。 S2:3元3=9元 0.5元3=1.5(元)9+1.5=10.5(元) T:0.5元3=1.5(元)怎么算的? S2:2个0.5是1元,再加上1个0.5元就是1.5元了。 T:你是转化成加法计算的,是吗? S2:是。 S3:老师我把3.53=10.5看成353=105,再把最后的得数缩小10倍,就是10.5

  • 六年级上册《比的基本性质》的教学片断反思

    【教学片断】:师:同学们,除法中商不变性质和分数中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如何描述的? 生1: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这叫做商不变性质。 生2: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值不变。 师:很好。最近我们学习了比的知识,谁来说说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 生: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分子;比号相当于除号、分数线;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分母。 师:既然比与除法、分数有这么密切的关系,这么多的相通之处,那么,你能猜想比的基本性质会是如何描述的吗? 生: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

  • 如何让前后知识更好的衔接

    本单元教学了乘法,其中第一课时不进位乘法中包含了两部分内容: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在前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时,学生根据题意能够想到203,可以用20+20+20=60,也有学生想到因为23=6,所以想到203=60,能想到这种方法很好,但是学生未必说得出其中的道理,所以在这个时候老师对这样做的道理进行了解释,是由于2个十乘3就是6个十,6个十就是60,所以只要想23=6,就可以知道203等于多少了。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反映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准确率比较高。 接下来教学了两位数乘一位

  • 结合《认识图形》谈低年级学生的空间观念

    感知网培训聆听了王文英校长的专题讲座,启发很大,正好当天上了一堂一年级《认识图形》的复习课,设计时考虑了巩固和拓展,也考虑了一年级孩子的特性,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小组中学生可以倾听他人发言、陈述自己的想法,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增加交流机会共同解决问题。下面结合课具体谈谈我的想法: 1.在练习中巩固。 学生对一些图形认识得不够深入,经常把椭圆混入圆形,把梯形、宝石形状等混入平行四边形,也会把放歪的正方形、长方形当成平行四边形,为此,我把这些图形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辨别,椭圆不属于圆,梯形

  • 复习是为了更好的出发——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有感

    四月,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南湖之春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也如期而至。本届的主题是关注差异,均衡发展。我有幸参加了第二天的教学展示活动,听了六下总复习的课。上展示课的分别是平湖市新仓中心小学王逸卿、海宁市紫微小学徐丹红、海盐县向阳小学张晓东、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振东小学杨松老师,他们合理运用简单的材料,结构化地处理教材,通过理练结合,有效地执教了《式与方程(总复习)》、《分数(百分数)解决问题(总复习)》、《立体图形(总复习)》和《圆柱和圆锥(单元复习)》,从多元的复习课中看到了教师对学生的爱,他们充分关注学生

  • 参加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课堂教学展示研讨活动有感

    上个星期五,有幸参加了在海宁举行的嘉兴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课堂教学展示研讨活动。本次活动对一个主题的内容进行研究,分别是《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和《真分数和假分数》这样三节前后有关联的课。使我去之前就很期待,特别是后两节课,很难,学生理解时有很大的难度。带着期待走进会场,一天是在执教老师智慧地引导中,学生的精彩回答中,点评老师观点的交锋中,互动提问中度过,在笑声与掌声中收获着。 亮点一:方式新颖,注重过程 拿到资料汇编一看,在3月29日下午,三位嘉兴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在三个场地在同一时间分别执教《

  • 论文:关于“计数单位”的教学思考

    摘要:计数单位的认识在数与代数领域的地位基本属于起始课。看似简单却不好教;且由于相关知识时间跨度大,容易造成学生认识上的片面、孤立,不利于整体、科学的建构。对计数单位的正确认识首先是培养数感的前提,其次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从而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当前课堂,计数单位的教学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力图通过具体的实例对这一领域的教学提出自己的教学思考。 关键词:计数单位;数感培养;模型建构 最近在组织学生进行毕业总复习的时候,有关计数单位的题感觉学生掌握得不理想,引发了我对小学阶段所涉及的计数单

  • 在学生需要时进行探究(计算方法的探索与理解)

    这节课是研究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包括整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分数两种情况。教材以小明2/3小时走了2千米,小红5/12小时走了5/6千米,比较小明、小红两位同学谁走得快些为题材,引出整数、分数除以分数的两个算式。实际上,这里的列式依据是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与以前不同的只是路程、时间由整数换成了分数。由于学生对解决谁走得快些这类问题比较熟悉,所以由原来学习的整数除法算式,类推出分数除法算式不会感到困难。因而有利于集中精力投入计算方法的探索与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面对22/3时,我想,学生看到这个算式,

  • 在平淡的课堂中感受瞬间的精彩

    今天,我在上分数、小数的混合运算一课时,让我也感受了瞬间的精彩。可以说,五年级的数学第四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的内容并不难,可要把这种计算课上的精彩却是有难度的。我一直在努力追求着,可能让自己上的满意的课还真的很少,感觉自己的课上的很平、有时有点闷,原因是学生都以为这个内容自己预习就能看懂,所以,没有必要化大力气、化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很少能让我进入状态上一堂出乎我预料的课。 上星期参加了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考试,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让我受到了很大的启示,明白了一堂好课要上的大气、灵气,要敢于摆脱教材的束缚、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