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在学生需要时进行探究(计算方法的探索与理解)

在学生需要时进行探究(计算方法的探索与理解)

更新时间:2014-07-22 09:12:15

《在学生需要时进行探究(计算方法的探索与理解)》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这节课是研究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包括整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分数两种情况。教材以小明2/3小时走了2千米,小红5/12小时走了5/6千米,比较小明、小红两位同学“谁走得快些”为题材,引出整数、分数除以分数的两个算式。实际上,这里的列式依据是“路程&bide;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与以前不同的只是路程、时间由整数换成了分数。由于学生对解决“谁走得快些”这类问题比较熟悉,所以由原来学习的整数除法算式,类推出分数除法算式不会感到困难。因而有利于集中精力投入计算方法的探索与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面对2&bide;2/3时,我想,学生看到这个算式,都是有自己算法的,就是不知是否正确。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一一呈现,于是我就让学生猜一猜你认为该怎样算?生1:转化为2×3/2来计算,原因是昨天分数除以整数就是乘以整数的倒数,是昨天的计算方法的迁移。生2:转化为1/2×3/2,理由是我有这种想法。生3:转化为1/2×2/3,因为昨天也是把整数给倒过来了,我想也许也是这样的。这些想法都是学生的思维,非常真实。那到底哪种算法正确呢?学生不知所措,哑然无语,沉寂了一会。看来是很有研究的价值吧!学生直点头。我提示到,可以画张图来看看,通过画出线段图,让学生直观地看到1小时行的路程平均分成了3份,已知2/3小时走了2 km。想法1:可以先求出1/3小时走了多少千米?算式是2×1/2;再求1小时即3个1/3小时走了多少千米,算式是 2×(1/2)×3 。想法2: 还有先求出每份是2&bide;2,3份即2&bide;2×3。当然,在把2&bide;2×3转化为2×3/2时,学生并不是很清楚,学生的头脑中没有很清晰的交换律的概念,当然,没讲好也是一个原因。课后回想,也未必一定要把2&bide;2×3转到2×3/2去,可以计算出结果,通过比较计算结果,验证出2×3/2是正确的的,就可以了。找到了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就可以依此类推,再来解决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即通过(5/6)&bide;(5/12),求出小红平均每小时走的路程。再总结算法。

由于在学生需要时进行探究,是学生自己所需要的,整个推算过程又处在学生思维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内,加上加上线段图的直观效果。学生探究的积极主动。在练习过程中,没有出现以前常有的把被除数给倒了或是把被除数和除数都倒了的现象。只有除号没有变乘号,还有分数乘法能约分不约分的现象,这是一个顽症,只能耐心地转化了。效果还是不错的。
相关阅读
推荐
  •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

    今天补充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题:判断:三角形的面积一定,三角形的底和高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很多学生认为不成比例,因为底乘高不等于面积,这是学生初学正反比例时经常会出现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 1. 把握正反比例的本质。都有两个变量和一个不变量,两个变量的乘积一定它们就成反比例,两个变量的比值一定就成正比例。 2. 善于从提供的信息中寻找不变量,并学会自己举例。如装订一批电脑,每天装的台数和装的天数。这里的不变量是总台数,假定这批电脑有600台,每天装60台,需要10天;每天装1

  • 小学数学三年级《四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数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部分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从而构成一个互相交错的立体空间。数学思想方法是从数学内容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是数学知识精髓,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 例如在导入环节中,教师让学生看看哪些是四边形的图形,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来判断哪些是四边形。在判断过程中,学生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矛盾冲突,并在这些矛盾冲突中慢慢的得到了判断四边形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想得到锻炼,在他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不断领会它们在知识形成中的作用,认识它们的本质特征,逐步做到自觉灵活地应用所要解决的问题。

  • 学习需要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根本动力

    解决问题的动机是推动学生开展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行为科学认为:动机是驱使人产生某种行为的内在力量,它是由人的内在需要所引起的。当学生内部产生学习需要后,它就能有效的影响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去学。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呢?前后知识对比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通过对比学生就能产生认知冲突,而生发学生产生学习需要的动机,打开学生自主探究策略的思维大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效果。所以教师要善于设计能触发学生学习需要的例题。案例:在教学解决问题策略替换一课时,先出示了一个准备题:小明把

  • 不喜欢上数学课怎么办?

    开心老师: 其实,我对语文课还是挺感兴趣的,但对数学课不太感兴趣,不喜欢思考问题,所以数学成绩一直不太好。开心老师,我该怎么办呢? 五(5)中队 卢敏 小敏同学: 兴趣是可以培养的。语文和数学是两门非常重要的最基础的学科,是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交往中必不可少的学问工具,都必须学好,不可偏废。你对数学不太感兴趣,不喜欢思考问题,所以数学成绩一直很差。究其原因,应该是你没有掌握好数学学科的特点,没有掌握好数学知识的内部规律,没有体验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乐趣。你应该调动自己的意志力量,动用自己的学

  • 小学听课评课稿 《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计算》

    今天,听了胡老师执教的《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计算》一课,有点耳目一新的感觉,原来,数学的复习课也能上得如此轻松。 胡老师这堂课的最大亮点就是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挑学生最喜爱的游戏卡片做载体,将整个课堂转化成大家玩卡片的形式,在玩中学,学中乐的和谐氛围之中上完了整堂复习课。 亮点之二:精心设计复习内容。 胡老师在充分熟悉教材、了解了上课班级学生的能力、兴趣的实际情况后,特地自行设计了一整堂适合这班学生的复习内容,并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使本堂课能够顺利、圆满的上下来,工夫真是十分了得。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

  • 小学数学公开课观摩课后的反思

    周四的时候老师们共同去观摩了小学数学公开课,机会难得,现谈一下我的收获。 一、问题不是问话。一个老师强调说课堂上的提问题而不是问话,这个时候我联想到自己的课堂,课堂问题的设置是否合理,是不是把简单的问话当成问题,这样能否起到引发学生思考的作用?教师应该对每一堂课进行全面的设计,细致到每一个问题的提问,达到什么效果,提问的目的是什么,让学生掌握什么?而不是一个简单的问话就当成问题来提问。这点对我提醒很大,提出这一点的是一个很有经验的老师,也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二、课堂的层次分明。上

  • 关于数学共同体培训的几点想法

    1.数学基本功培训。培训内容:考虑我校数学教师比较熟悉数奥起跑线和冲刺这两套教材,故本学期的练习内容主要参考《奥数》(总主编:单墫和熊斌)。这套教材相对较难,所以由我根据每讲的主要思想做一定的筛选,以一周一练的方式给老师们训练。练习以自学为主,每个备课组以组长为核心(如果组长年纪偏大,已不在下次考试范围之内的,可另择他人),每周交流答案,要注意方法的选择,以真正实现结题能力的提高。学期期末,将以本学期学习的主要内容为范围,组织校内的竞赛。此项活动应列为每学期的常规训练项目。 培训时间:贯穿整个学期 2.课

  • 聚焦真实的课堂案例——小组建设的本质追求

    一、聚焦真实的课堂 案例: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六年级下册) 课前:下发练习纸一张,其中第一部分是关于比、比例、比例尺、正比例、反比例概念的定义以及举例说明。第二部分为10道学生熟悉的解决问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理解独立完成第一部分的梳理。 座位安排:课堂常态(2人一桌、4大组) 课堂实录(片段一): 师:这节课,我们将围绕与比有联系的一组概念来进行复习。请一个同学把自己已经梳理的概念以及举例说明展示给大家。注意下面的同学要提出改进意见,让我们大家都能得到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生1:比就是指两个数相除

  • 论文:关于“计数单位”的教学思考

    摘要:计数单位的认识在数与代数领域的地位基本属于起始课。看似简单却不好教;且由于相关知识时间跨度大,容易造成学生认识上的片面、孤立,不利于整体、科学的建构。对计数单位的正确认识首先是培养数感的前提,其次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从而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当前课堂,计数单位的教学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力图通过具体的实例对这一领域的教学提出自己的教学思考。 关键词:计数单位;数感培养;模型建构 最近在组织学生进行毕业总复习的时候,有关计数单位的题感觉学生掌握得不理想,引发了我对小学阶段所涉及的计数单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