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将美育寓于作文教学中》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三年级作文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摘要] 语文是重要的基础学科,作文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学生要写出一篇“美文”,除了必须在文中倾注美好的思想感情外,还必须掌握语言表达的方法,用美的语文形式反映美的思想内容和内涵。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如何进行作文教学成了许多语文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因此,启迪学生创造美的智慧,训练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语文审美教育,也是提高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 作文教学 生活 创造 美
作文是综合性很强的审美创造训练,它要用书面语言来描述自然境界之美和社会人生之美,表达美好的思想和健康的感情,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美的过程。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天性。无论是望不断长龙烽垛,雄关隘口的万里长城,还是塞纳河畔秀美挺拔、雄伟壮观的“埃菲尔铁塔”;无论是精美的“马踏飞燕”还是安恬的“蒙娜丽莎”,都让人叹为观止,唏嘘不已。建筑、绘画也好,文学作品也好,有形的,亦或无形的,都令人怡情养性,甚至改变着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欣赏美伴随每一个人,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美,像魔性磁石一样吸引着每一个人,所以引领学生智慧的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将美育移入作文中,实为作文教学之良策。
如何将美灌输到作文中?概括地说 就是教师要为学生开辟美的乐园,让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再将学生引入美的乐园,使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然后指导学生鉴赏美,畅游美。
第一,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而初中生看待事物的片面性,成了他们认识美好事物的桎楛。他们只赞美芬芳的鲜花,而忽略枯萎的黄叶;只欣赏街舞的狂热,而否定笛声的悠扬。所以,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善于观察,感悟周围的一切,同时走出校园,、观察自然,深入社会,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1、 指引学生善于捕捉视野中的火花——用你的慧眼审视世界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
发现。“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启发学生去观察生活、学习中的美。比如:老师概括的板书,给人的是凝练美;优美的语言,给人的是音韵美;整齐的队形是一种和谐美,升起的五星红旗是一种向上美;花坛旁的铜像,那是一种刚毅美,夕阳中的晚霞,又是一种衬托美。走出校园,引导学生去发现更多的美:比如看到劳动者的身影,挥汗的笑靥你想到了什么?看到公路上飞奔的汽车,工地上新建的大厦,你想到了什么?这样,学生就会生发出许多美的东西, 从而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热爱。内心就会涌动一种积极的奋进的力量。就会感悟到生机和活力对写作的重要性。”
有时面对周围众多的美,并非都能发现,如人所愿。教师就应引导学生挖掘美。从平凡的、普通的甚至容易被人忽视的事物中去观察,去寻觅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我讲评作文时,经常有学生听到好的作文,情不自禁的羡慕起来。同时又慨叹:别人能这样选材,这样提炼主题,我当初怎么想不到呢?当然,观察的方法是多角度的,切入点,思想内涵也是各有不同的。最关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确,观察决不能停留在形式上。它要融进作者自我对生活、对自然的真切感受。
例如:对于秋末的落叶,学生只认为它给人的只是枯萎和凄凉,而忽略了它在金凤吹拂中的飞扬美,滑落枝干后的悲壮美,零落成泥碾作尘的一种奉献美。在发现美、认识美的基础上搭起情感与想象的桥梁,使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样,即使是平凡的微不足道的事物,只要去细致的观察、感悟和挖掘,也会让学生的视野美不胜收。脚下的石子,石缝的小草,岩间的矮松,腾空的云雾,秋后的天空,夕阳中的晚霞,都能给人美的遐想和感受。
例如有学生观察了晚霞,就发现这是一种衬托美。其中有这样的一段:那晚霞,红红的,艳艳的,好象是被风拂过的玫瑰花瓣,轻盈的,飘啊飘,飘在天空,撒在地上;又象是一个佩剑将军,手持泛着金光的宝剑,纵情地挥舞,披荆斩棘,开辟出一条浓紫色的大道,这是一种力,更是一种美;那一向端庄的太阳,露出亮光和灵气,哦,我知道了,她或许是为这金色的晚霞编织美丽的衣裳。那晚霞呢,在夕阳中,携着一抹淡淡的奶黄,恰巧映在栀子花上,犹如给那花朵嵌上了金色的光环;洒在郁金香上,紫中透红的花瓣更加楚楚动人,高贵典雅。那宁静、瑰丽的美,简直无法让我忘怀。
学生通过美的联想和想象,挖掘、创造出了富有内涵的意境美。
2、 启发学生用心聆听自然和生活中的声音——调动你的感官聆听自然
缕缕和风,给人带来轻柔的静态美;阵阵松涛,给人带来蓬勃的动态美;朗朗的诗诵,給人送来韵律美;嘹亮的歌声,让人领略人开阔美;齐鸣的天籁,让人享受到一种交响美;怒号的海浪,则给人一种雄壮美。俄国著名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而生活就应该是多彩的”总之,只要你走进生活,用心去聆听,你就会发现,美无处不在。美国教育家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引导学生善于到生活中去,到自然中去撷取美的浪花。多听一听,听听自然界的鸟鸣虫语;听听老乡的街谈巷议;听听国内外的重大新闻;听听社会的真诚的呼声……让学生发现美,使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靠大自然的魅力,靠生活图景的吸引,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第二、引领学生品味美、感受美——用你真诚的心去感悟生活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体味、感受美的能力。如何培养这方面的能力?除了自身具备的文学素养外,还在于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写出有新意的东西。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姿态各异,它们都以不同的形态和方式呈现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鲜花是美的,优美的形态、绚丽的色彩、芬芳的气味,都给人一种美感,无不可以入文。落叶也许从外表上无法寻到可取之处,但仔细体味:它也有生命的律动,从柔软的卷须,变为折叠着的嫩叶,变青,变绿,细雨滋润下,也曾有过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有了它的衬托,使花儿红得愈红,艳得更艳;此时,它落入泥土,默默的化作养料,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壮美,奉献美!让学生在已有的直观感受中产生联想,联想到一种富有内涵的东西,这就是一种精神,一种品质。尤其是对于容易被人忽略的美的事物,教师要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深入品味和感受。例如看到林中凸起的树根,从外表上看,或许没有什么动人的美,然而只要你联想到它在泥土中竭力延伸,源源不断的将吸收来的养分送给干、枝、叶……因此学生写道:“有人讴歌树干的茁壮,绿叶的生机,却忽视了根的作用。那膨起的根,凸凸的,糙糙的,没有柳枝的婀娜多姿,没有玫瑰的鲜艳芳香,没有椰果的酸甜可口,也许你会说但它一点不美,可它为了能它给大树提供更多的养分,总是默默地奋力地延伸着,岁岁年年,悄无声息,生的坚毅,活的坦然,“咬定根基不放松” 不正是它内在精神的写照吗……”这里充分捕捉到树根丰富的内涵,让读者也引起了情感上的共鸣,真正感受到它韵在骨子里的美。观物如此,观人亦如此。一位小区保安,在夜晚巡逻时发现,一辆自行车还停在单元门门口,于是,他就按响了主人家的门铃,提醒他车子还在外面。要放好,以防丢失。这是件平凡小事,第二天上学,这个学生就兴致勃勃的讲给大家听,老师就引导他,说这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在老师的启发下,他终于以《那盏灯》为题,完成了一篇感人的文章。结尾部分发自肺腑,令人回味无穷:
他的细心!他的敬业!
夜深了,我睡不着,内心涌动着无尽的暖。
我站在阳台上,我极目远眺204国道的景致。
那条路,那盏灯,那夏天的故事。这故事冲走了我的烦躁,也荡涤着我的心灵。
灯光不会因这个世界的纷乱和嘈杂而暗淡。
当你不快的时候,别吝啬你的眼睛。多浏览你的身边,多关注这里的人与物吧!只有这样,你才会解读:那夜,那盏灯的故事。
这边风景独好!
平凡的举动,普通的故事, 同样体现了一种充满关爱的人性美,语言与情感交织的意境美。教师要想方设法拓宽学生思维的视野。除了写生活中具体可感的事,还可有意的营造写作的氛围。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耀自他,我得其助。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自然中去领略美,感受美。春风和煦,让学生接受融融阳光的轻抚。瞑目静享,心情怎样?倾听林间鸟鸣,溪水歌唱,感受如何?然后,教师进一步用感召的语言带领他们入境:同学们,自然是蓝天白云;自然是夏雨秋雾,自然是暖阳冷雪,在我们眼前,有钻出土层的小草,有探头张望的叶芽,有娇艳欲滴的红山茶,有随风起舞的绿丝绦……(启发学生:你的眼前有什么?)让学生去看,去听,去感受。远的,近的,仰视的,俯瞰的,洪大的,细小的 ,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记录自己认为最动人的瞬间。“缀之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南北朝·刘勰),在这种美的感化下,学生会自觉地萌发出写作的激情,享受创造美的喜悦。对有创意的思想,教师应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并以此为范例来打开其他学生的思路,将体味美、感受美渐渐变成一种自觉行动。
还要给学生多方面的搭建写作的平台。比如,我校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写作训练最好的契机之一。教师带领学生观赏古镇园林,探访名人故居,寻觅名胜古迹,研究古镇风味小吃,记录古镇悠久、丰富的文化和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不但感受到家乡的面貌美,也了解了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美。使之更爱国,更爱家。这样,多深入生活,多参加节日庆典,下工厂,到农村,去劳动基地,观上海世博,学生多渠道的获取写作的素材。发现了美,挖掘了美,也品味到了美。视听得来的自然美,感受积累的生活美,获得喜悦的成功美, 丰富、充盈了作文资料的“金库”,使他们不再为写作而蹙眉。
除了写作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外,还要引领学生在写作方法上下功夫。让学生学会判断,赏析。如让学生主观上要勤于思考,多问问自己: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美在哪里?语言?内容?形式还是主题?及时总结写作经验和弥补措施,教师要抓住这一时机,通过作文批改和讲评,以美启真,以美育人,使学生明白,写作文不仅要讲究美的形式,更要讲真话,抒真情,表达正确健康的思想和审美情趣 。
第三、启发学生鉴赏美、构筑美——用你的智慧去描摹万物
生活中我们发现,一堆不起眼的泥巴,经过艺术的塑造、点化,就变成了形态各异、惟妙惟肖的人物、飞禽;普普通通的石膏粉,在艺人的手中,就变成了栩栩如生的、造型鲜明的大卫雕像;一束麦秸平平凡凡,经过若干次的加工处理就形成了“华而不媚,素而不俗”的民间艺术。一些普通的画笔、颜料、纸张,经过艺术家的皴擦点染、变成了气象恢宏的画卷;举手投足,平常之举,但经过舞蹈家的屈伸舒展,变成了婀娜优美的舞姿……这些都证明了美是创造出来的。因此,教师同样可以指导学生用普通的汉字,谱写出生动优美的文章来。
劳动创造了美,而创造美的是艺术。艺术的感染力是无穷的,它能让山石唱歌,草木含情,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随时随地把获得的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形成自然与艺术结合的完美结合,使之“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卓别林滑稽的表演令人忍俊不禁,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让人涕泪如雨;一支优美的乐曲令你如痴如醉,一幅凝重的油画让你流连忘返……这些都取决于生活,来源于艺术的。作文是艺术,它与生活是等值的。如何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勤写,多练,在练笔过程中,认真揣摩表达的方法,做到具体、生动、感人。教师鼓励学生创意的构思,新颖的选材,灵动的技巧,力求做到“新、”“巧”、“活”。
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随时捕捉来自于自然和生活的灵感。一个善意的眼神,一个优雅的举止,一次轻盈的跳跃,一下潇洒的投掷,都会让人感受到一种美。从生活中去捕捉,去感悟,去创造,去描绘,生活的变化,不同角度的变化,会让学生不断地去摄取新的题材,感兴趣的题材,新的东西会源源不断的输送到自己的“金库”里。这样学生就会体验到收获的快乐,就不会为写作而煞费苦心,慨叹“无米下锅”了。
勤练笔,多习作,常积累。会让学生头脑里的材料日益丰盈起来。如果说练笔的过程,是从美的王国、金库取材的过程,那么列写作提纲就是为构筑美的殿堂设计的最好的图纸。
再者,要不断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把美的事物很好的表现出来。这就要求语言美。但丁说:语言作为工具,对于我们之重要,正如骏马对骑士的重要。可见语言运用方面要细细斟酌。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练习用多种修辞去描绘事物,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感情。
另外,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语也要力求美感。从思想内容到文字表达,都要使学生读后明白努力的方向,同时还能够得到美的享受。批语要有感情,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的写作习惯和写作功底,决非一朝一夕之为,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常抓不懈,寓美育于作文教学中。时刻牢记:美,来自生活,来自创造。让我们引导学生勤观察、勤积累、勤思考、勤练笔,相信最终会使学生的作文达到内容与形式、作文与做人的美的统一,使生活的殿堂流光溢彩,充满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