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儿教师 > 幼儿园教师读后感
燃荻读后感:初识燃荻,深度学习

燃荻读后感:初识燃荻,深度学习

更新时间:2018-01-19 10:43:41

《燃荻读后感:初识燃荻,深度学习》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教师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艺术幼教中心南园幼儿园    封姣,    一、燃荻是什么?燃荻?燃荻!燃荻;是耳熟能详的词语,是老师们听了一脸茫然的表情,是写作者炙手可热的参考文献。但是燃荻究竟是什么?带着懵懂、带着憧憬,轻击燃荻篇章,我们一页一页的共读,而燃荻也悄悄地在字里行间刷新着我们的认知……
    二、燃荻带给我们什么?
初阅燃荻,在接受大批量的学术性理论知识后,我与我的幼教同事们的大脑是受到强烈冲击的,甚至是困惑的,这种困惑在燃荻的阅读之后引发了我们的深思……
为何我们在接触燃荻读物的时候会有如此表现,细想之下不无道理,作为一名一线的幼儿教师,平日里我们阅读的数目皆是与所执教年龄段的相关联的文章,如:人手一本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活动标准的《纲要》,引领幼教新方向的《早期教育》、《幼儿教育》、《幼儿园课程教育研究》等学前教育书刊。不可否认,我们平日接触燃荻一类的学术性和教育性极强的,教育前沿理论文章是少之又少的,对于文中出现的一系列新的术语和不同教育专家的观点是陌生的,对于案例中的探究方法是只知其一二而不懂其真正含义的,而对于其文字描述的内容是求知若渴的。
借助网络,燃荻从字面上搜索解释为:“然:“燃”的本字,燃烧;荻:芦苇一类的植物。燃荻为灯,发奋读书。形容勤学苦读。”燃荻的由来出自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梁世彭城刘绮,交州刺史勃之孙,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尺寸折之,然明夜读。”
通过讨论,我们大致了解到:燃荻是一本适于不同教育阶段教师阅读的学术性期刊,期刊的文章涵盖了国内外行走在教育之路人的教育漫谈,以及不同地区研究人员的教育教育理念,教师的研修现状和课改动态、专题研究和一些教育问题证明等,它是走在教育前锋学术性极强的优秀教育文章集锦,也是现如今太仓教育系统大力推广的教师读物。
我们阅读着、反思着、汲取并渴望着……
我想,燃荻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新的阅读资料,更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亦是一种激励,它激励着我们,纵然是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也可以在自己的教学领域挖掘出一片小天地,探索教育的新方法,为新的理念付诸行动实践,衡量其适宜性和利弊;它鼓舞着我们,教育本无高低、不分国界,但是因地区、执行者个体的能力等因素会有所差异;理念也无永远的永恒,其在质疑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更新,而新的理念和方向必是把握在脚踏实地的一线教师的掌舵中。它的到来就如同一股新鲜血液源源不断的注入我们大脑的每一个细胞,冲刷我们的故有观念,引领者我们踏上一条探索之路。
三、燃荻让我们做什么?
燃荻到底是要我们干什么呢?是要我们做一个什么样的教育人呢?我的理解是:燃荻是在向我们传达一个新的信号,教育需要的是一泉活水和一群创新型的探究者,是有着深度学习精神的教育工匠。

就如笔者在文中前半部分所说:新的理念和方向就是掌握在我们这些一线老师身上。我们才是和孩子朝夕相处的那个人,我们才是知道不同年龄阶段孩子发展需要的“专家”,我们才是教学新路径的开辟者、研究者。亦如燃荻在《全阅读的文化解读与策略选择》一文谈到的学生的学习从受动性到主动性转变。那么,为人师表的我们是不是要做好表率呢?所以,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大胆的尝试呢?不去试着把自己内心的教育愿景努力用行动来实现呢?不去把遇到的困惑在实践中尝试解决呢?纵观幼教一线,不乏兢兢业业的老师,也不乏敢于探索的研究者,正是有了这些工匠精神的老师们,才有了令人瞩目的燃荻。

与燃荻的相识,让我们更加清醒的意识到,光有着一线的教育经验和满腔热血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相关的理论支撑才能够让我们的探索有方向,要有前人的探索经验才能够在实施的道路上不迷茫,要有同行探究者的肯定、相伴才更有意义、有价值。燃荻正是我们在探究路上所需的一盏照明灯,给我们指明方向,照亮践行之路,让我们的向往更加坚定、有底气。
相关阅读
推荐
  •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读后感

    稻田镇幼儿园 李海霞、刘金芳 最近在工作之余,抽空看了《指南》,看完后觉得感触很深,收获多大倒谈不上,因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于我而言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这本书也切实对我的工作有帮助,像书中提出的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建议,对教学经验不多的我来说,无疑给我以后的教学提供了经验,让我在以后的实践中有法可依、有路可循。 通过阅读我还知道,《纲要》和《指南》并不是重复的,而是有区别的,同时这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指南》是对《纲要》的一个细化,也是针对父母与家长的。《指南》是以幼儿后进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

  • 科研和成长之有感

    幼儿园为了提升教师的素质教育和专业成长,特在三八节活动中赠给每位教师一本书。我非常幸运的拿到了是一本名为《教育科研和教师成长》的书,就对于还走在教育科研初级阶段的我来说犹如雨伞的支架。虽然到今天为止我只不过看了这本书的两个部分,但是收获和感想颇多 此书对中小学教师可能更加适合,但是对于我们也是不错的选择。作者从方方面面诠释了教育科研的有关问题。它讲了什么是教育科研、教育科研对自身的意义、从那几个方面去发现问题以及教育思路。从看的几章中我了解了只要善于发现问题、捕捉问题。有了问题就会有研究,有了研究就会又科

  • 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读《南京市中小学教师誓词》有感

    我宣誓教师是我光荣的选择!我懂得:我的肩头从此负有多少生命的重托!走上这个神圣的岗位,我的每时每刻都在传承文明的薪火,我的一言一行都应成为下一代的楷模。 我知道:学生对我很需要,我对学生很重要。因此,对放弃责任的诱惑,我必须拒绝;对违背良知的利益,我必须割舍。为孩子们付出所有,是我最高的准则。 即使面对误解和委屈,我仍将恪守崇高的职业道德。 用智慧开启智慧,用爱心托起爱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为他们构筑迈向成功的基座。 我要始终具备与职业相称的能力,以终身学习完善和超越自我。 光大行知思想! 学习斯霞品

  • 读《在教学中要学会自我调控》一文有感

    今天晚上,我看到了一篇名为《在教学中要学会自我调控》一文,被这篇文章深深地吸引了,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进行自我的调控,是有效开展日常教学活动必备的教育艺术,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具体体现。那么,教师如何做到恰到好处的自我调控,是推动教学过程进展,实现教学目标的条件。在本学期我园开展了每位教师的半日教学活动的规范过关,结合本文和我的所思所想,谈自己的粗浅感悟: 文中写到:当教师一走进教室,教师的体态语言就开始表达情意了。有经验的教师是非常重视用体态语言来调控教学活动的。的确,我这次聆听了中班的多位年轻教

  • 解读孩子的语言——《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

    《老师,你在听吗?》一书拿到后,一看书名似乎就知道此书大概讲些什么内容,可是直到读完之后才发现此书的理论高度。它不但是一本实践指导性很强的著作,还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民主教育的理念和思索,探讨了师幼之间谈话的艺术,以及通过对话教育幼儿的好途径,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例如,在第六章解读对话中,作者说:孩子的对话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等待我们去挖掘。比如,对话是否揭示了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儿童是以一种有趣的还是出乎意料的方式把新旧观点联系起来?对话是否表露了儿童对新概念或观点的一些困惑呢?是啊,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是朦胧

  • 让智慧在幽默中开花——《 做幽默型幼儿教师》读后感

    一直觉得自己在语言方面的表达能力是比较薄弱的,所以也曾一度因为自己不善言语而害怕在众人面前大胆的展现自己。寻找原因,还是自己阅读的太少,缺少文化底蕴。在幼教工作的这几年,自己由初出茅庐的老师姐姐,转眼变成了为人母的老师妈妈。在每天与孩子们的共同生活中,让我不断的了解到了孩子,了解了自己,了解了我们工作的意义。在今年的一档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节目中,让我看到了那么多生活在边远山区工作的教师,他们不畏生活的贫瘠,毅然坚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无怨无悔的付出着自己的青春,面对付出与回报的不等价,他们始终如一,是什么

  • 我读《跟孔子学当老师》

    [成书背景] 周勇,现供职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论语》一书是著者初到上海求学时,某一位教授让著者研读的第一本中国典籍,当时只是偶尔翻阅。随着著者对本土学术大师的认识,他渐渐喜欢上了《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让他猛然回头。慢慢地,著者开始迷恋《论语》,在他看来,没有哪本经典著作像《论语》那样,生动细腻地刻画了教师喜怒哀乐,其中的许多教学场景,不是让人开怀大笑,就是让人豁然开朗,甚至让人觉得,一名不辱使命的教师多可能拥有的一切生命体验与心灵秘

  • 好书交流—将自己的阅读心得与同事分享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读一本好书就是一次甜美的享受,读书是快乐的。教师中开展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的主题活动,引导教师在工作之余多读书、读好书,通过读书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地进行自学,进行自我的修炼,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实现自我成长。 因此说,作为一名教师经常读读书,多读书是很要紧的。现在,在外界对教师多读书也越来越认可,《东南商报》作为最早开辟教育专栏的报纸,近期也对教师读书开展了活动,设立了教师书房的栏目。鼓励教师多读书,多写读书心得,向其他读者介绍自己看到

  • 雕琢完美的幼教生涯——《幼教名师成长案例解读》读后感

    读书已经成为了假期的必备生活,虽然今年的寒假因为身体的原因几乎一直与床为伴,但是,依然惦记着读书写心得一事。《幼教名师成长案例解读》一书,对于一个从教二十多年的平凡教师而言,确实有一种魔力,想一探究竟,想了解成就名师的沟沟与坎坎。 朱静怡一个熟悉的名字,浙江省特级教师,但本人对朱老师的经历并不了解,这次通过本书,我才看到了朱老师从工作到成名所经历的种种努力,朱老师在最后告诉大家,她还将进入自己的教育生涯的雕琢期,她说:一个人如果停止了学习,思维就会僵化,智慧就会枯竭。所以她一直在学习,一直在反思,退休以后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