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儿教师 > 幼儿园教师读后感
读《秋夜》心得体会

读《秋夜》心得体会

更新时间:2021-09-01 15:54:10

《读《秋夜》心得体会》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教师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在我的印象里,《秋夜》里的这句话似乎比《秋夜》更耳熟能详,甚至许多知道这句话的人并不知道它出自《秋夜》。
人们不知什么时候起也开始拿这句话来调侃:“我们写这句话,肯定会被人大笑一顿,说它多此一举;人家大作家就不一样,人家写这种话,只会被人夸有思想,写得好啊!”但它一定是有深刻原因的—一我坚信如此,无论它是鲁迅写的或是别人写的。否则一个有成熟思想的人,怎么会无聊到无缘无故写这种句子呢?
于是我尝试“走”入《秋夜》的空间内,“走”入鲁迅的文字里。
我站在那后园里,向墙外看,那是两棵树。是什么树?我又仔细地看了看其中的一棵,是枣树;向旁边望去,再仔细一看,也是枣树。枣树那干枯的、不剩几片叶的枝干依然顽强地向天空伸展着它的枝極,那直而长的几根枝,好像要拼命向上刺去的矛,似乎只有刺破了那夜的天空才肯罢休。
沿着那枝極向上看去,是“奇怪而高”的夜的天空和眨着冷眼的星星。天空不屑一顾地看着人间,冷漠甚至有些鄙夷。然后它冷笑着将繁霜洒在园子中的细小的花草上,洒在那两棵枣树上。花草们瑟缩着,可那天空依然笑着,自以为是地笑着,嘲弄地看着它们。
我又蹲下来,窥探着园里的花草。我看见了那些粉红色的小花,它们紧闭着眼,依然瑟缩着。寒霜对于枣树来说或许算不上什么,毕竟它们被打枣的杆梢所伤的时候更为疼痛——那皮伤现在还留着呢;但这寒霜对于小花来说几乎是致命伤,本就细小的花儿瑟缩得更小了。但花儿们是多么的天真啊,它们依然梦着春天的到来,依然以温和的粉红花瓣怀抱它梦中的“春风”。
也许正是因为它们是美好的、善良的、被寒霜摧残却依旧盛开的柔嫩而娇小的、无法有什么作为的花,它们才只是花,而不像枣树们一样敢于立着尖刀,无畏地与天相对,甚至那憎恶的眼神能使天空感到不安,能使月亮窘得发白。他们是真正能立于地顶着天的战士。战士们从前也像花儿们有过梦,梦见的是能够收获幸福的秋,梦见所有善者都幸福的生活;但残酷的险恶的天空逼得他放下这些梦,直面现实。他也知道花儿们的梦,更知道花儿们的弱小,于是它身先士卒,毫无怨言地保护花儿们和它们的梦,与高远的天空战斗。
夜游的恶鸟飞过,伴随着哇的一声嘶吼;这寂静的秋夜终于被打破了。我似乎听到鲁迅的笑声,那笑声有些压抑,又有些大快人心的感觉在里边,于是我也笑了;笑声持续了一会儿,渐渐停下,夜又寂静了,似乎比先前更为凄凉,也多了几分迷茫。
我随着鲁迅走向屋子里,看他把灯火带子旋高。玻璃“丁丁”的响声吸引了我的视线,原来是飞虫在撞玻璃。它们也许是在追随这灯光吧。这么想着,有几只果然进来了,直奔灯光而去。但这是真实的火啊,那几只小虫果真被焚得不见了踪影,然而它们的同伴们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这点,依旧重蹈覆辙。何其可悲。
鲁迅点了支烟,我看了会他,然后又看向后园墙外的那两棵树。它们依然在抗争着,用铁似的枝極。他们就好像是另一种鲁迅,或者说,鲁迅就好像是另一种他们,另一种执刀枪御敌的战士,唯一的不同,就是鲁迅手里拿着的是笔。
相关阅读
推荐
  • 《陶行知新论》读后感

    从事幼儿教师的我已有多年了,在读幼师时已接触过陶行知先生,他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思想理论把我考试考的好苦,因为那时还是纯理论的,也就是死记着,所以理解不是很到位。现在,在从教的日子里,对行知思想的理解越来越清晰,感受也越来越深。近段时间,又通过对胡国枢先生撰写的《陶行知新论》的学习,对行知思想又有了深一层的理解和感受。 感受最深的要属爱满天下的行知思想了。爱满天下是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意思是说,教育的核心是爱学生。热爱学生是师德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

  • 新教师读后感:读《托幼班创造性课程》

    本书是由艾米劳拉多伯罗、劳拉.J.柯克和黛安翠斯特道治等撰写,在我们这样的一个在幼儿园中题课程都遮遮掩掩、躲躲闪闪的背景里,《托幼班创造性课程》无疑给我们一种新的观念震荡。这一课程以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理论为依据,充分关注了家庭、社区和托幼机构之间的关系,关注了保教人员、家长和社区成员的关系,以优质教育的思想,系统构建了托幼机构的创造性课程。 《托幼班创造性课程》是理想的,更是现实的。所谓理想的,就是有追求,有目标。有些追求和目标基于对幼儿和幼儿家庭等因素的合理评估。与其他年龄段的课程一样,设定幼儿发展的

  • 读《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有感

    童年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美好的岁月,也许长大以后他不会记得童年发生的事情,哪怕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件都可能不会记得,但是童年的生活、生长经历都会影响他未来的认知、情感、思维方式。在现代一个高负荷的信息时代,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是孩子们所渴望的,是家长、社会应当给与的,是一名合格的老师应当配合的。 读了虞老师的《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并结合工作这几个月以来的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关于幼儿园的表演区 一位学者说过,幼儿的童年是成人生活的演练。对于这句话我并不赞同,但是我认为幼儿需要通过表演来感受、认知、

  • 看《幼儿教师适宜行为研究》有感

    《幼儿教师适宜行为研究》一书中提及了幼儿教师理念对产生教育行为的重要性,看了这本书以后发现,当前的幼儿教师理念更新较快,但是理念不能够很好的落实到行为上,但教师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对幼儿的教育行为是否适宜又是十分的重要的,所以产生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幼儿教师要及时更新理念,并且掌握正确的教育观念,还要将其落实到正确的教育行为上,这是幼儿教师不足的地方,也是必须要学习改正的地方。只有解决了这一个关键的问题,幼儿才能受到全方位的健康的成长。 书中指出:长期以来,人们的认识中都存在这样的一个误区,即教师的发展

  • 《十年光阴》读书后感

    在一次巧合中,我到同学家里小坐一会儿,在她的书桌上看到了这本书《十年光阴》,随手一翻,看了一会,发现这本书是一本很好的励志书。 书中大致内容是这样的:主人公叫阿南,毕业十年,阿南真实而激励人心的奋斗历程,从月薪240元到年薪30万,从一位普通工人到IT专家,读这样真挚笔调的文字,读这样深入浅出、发人深省的故事,其中的深远含义,远远超出今天坊间那些如何攀缘附会、如何见缝插针、如何大发横财的那些所谓励志书。人不能没有独立的精神,失去了精神,人就不能成为真正的人;人也不能失去信仰,失去了信仰,人在这世界上就只是

  • 先做朋友  后做师长——读《名师人格教育的经

    法国的卢梭说:只有真心实意地去爱学生,才能精雕细刻地去塑造他们的心灵。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最注重师道尊严。但现在从某个角度看,它却成为了一些老师教育孩子时的障碍。 在许多学校里,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严肃的。学生对老师的言语、行为表现的十足的尊重,老师在学生面前也是保持着威严这是没有错的。但,有的老师不想在学生面前有失身份,就太过于注重自己的威严了。他们在学生面前不苟言笑,表现出高高在上的姿态,使学生们难以与老师亲近,更谈不上师生间的交流了。与学生没有很好的交流,老师就很难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所思所想,就不

  • 我读《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

    [成书背景] 闫学,特级教师,《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是著者自《教育阅读的爱与怕》之后的又一力作。著者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已经几十年,因为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实在博大丰厚,因为著者常想起苏霍姆林斯基描述的那个童话般的教育之梦,所以,当吴法源君希望作者从一个教师的立场,结合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理解,紧密联系当下中国教育的现实作一些思考时,著者陷入了一件浩繁而又美好的事情! 用了一个夏天的时间,著者完成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的写作,断断续续的修改持续了整个秋天,用著者的话说:时间的缝隙中,填满了琐细的寂

  • 我和儿子共成长——《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转眼间,儿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从这个暑假起,才开始关注身边的这个小朋友:个子长高了不少,语言表达能力尚可,喜欢问为什么;能背诵几首唐诗,会唱几首儿歌,居然还会背诵26个英文字母,可是对数字和颜色却极其不敏感;对待同伴很友好,也很大方 和儿子相处的这两个月的时间里,我从各个方面对他进行观察、了解,在对待这么一个家庭主体的过程中,我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对待我将要迎接的那些小班孩子们,他们和儿子一样大。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主体,他们备受家人关注,可是到了幼儿园后,他们就成为了班级中的

  • 池莉的《立》读后感

    第一次认识池莉,还得从上世纪在武汉上大学期间读她的书开始算起,当时的我真心崇拜得加入了她的粉丝大军。当然,她不认识我。 光阴荏苒,转眼过去了十几年。曾经的崇拜,早已被忙碌的工作和时光的尘土覆盖。生活似乎就像停不下来的陀螺,读书的时间仿佛少了很多。于是,池莉的文字从我的世界里渐行渐远、慢慢消失。直到不久前,我看到了她新出的一本书《立》。 这时我才得知,如今的池莉已从当时的一位青年作家成长为武汉市的文联主席、全国人大代表。不过这并不是吸引我的地方,这本新书最开始吸引我的,在于封面的简洁大气,尤其是书名只有一个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