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儿教师 > 幼儿园教师读后感
专业书籍阅读体会——读《数学教育走进幼儿生活的探索与研究》

专业书籍阅读体会——读《数学教育走进幼儿生活的探索与研究》

更新时间:2014-06-22 14:48:36

《专业书籍阅读体会——读《数学教育走进幼儿生活的探索与研究》》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教师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这本书是我在逛书店时无意中发现的,由于本学期我们教研组正在研究科学方面的课题,所以就想看看有什么可值得学习和借鉴。本书为《园本课程理论与实践探索丛书》之一。数学教育走进幼儿生活的探索与研究》讲述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幼儿园课程及其影响的日益重视与关注,幼儿园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不断深入。尤其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颁布以来,以幼儿园为基地进行园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成为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
本书包括
目录
上篇 研究报告
让幼儿的数学学习积极主动而有意义——“数学教育融入科学教育并渗透于幼儿生活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报告
中篇 幼儿学习实践篇
第一章    在生活中帮助幼儿建构数学经验的方法
第一节日常生活渗透法
第二节 互动墙饰操作法
第三节 问题解决引导法
第四节 模型提供法
第五节 游戏感受体验法
第六节 自然资源利用法
第二章 数学教育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和教学模式
第一节 以工具的方式融入科学教育
第二节 以内容的方式融入科学教育
第三节 以数学的思想融入科学教育
下篇 教师研究探索篇
第三章 树立在生活和科学教育中的数学教育意识
第一节 《分柿子》教研活动
第二节 论文选登
新观念下的数学教育——引导小班幼儿在生活中学数学的探索寓数学教育于幼儿生活中
第四章 提高在生活和科学教育中数学教育的能力
第一节 《做日历》教研活动
第二节 《分类》教研活动
第三节 《值日生》教研活动
第四节 论文选登
后记 润物细无声——让教师爱上研究的奥秘
看了这本书后,让我对如何去探索与研究幼儿生活中的数学教育,学到了很多的方法和经验,让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抓住机会,抓住教育的契机。下面针对与自己有点联系的几方面进行总结。
例如:书中讲到的,日常生活渗透法。它指的是让幼儿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多接触数学,抓住时机向幼儿渗透数学教育。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他任何地方,而是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和其他一切科学一样,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的:是从丈量土地和测量溶剂,从计算时间和制造器皿产生的。”这就是说,从数学发展史看,人们为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在生产与生活活动中与客观世界接触,从而把客观世界中关于数与形的关系反映到头脑中,就逐渐形成了数学。作为一种科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产与生活,是对生产与生活活动中解决数与形问题的一种经验总结。由此看来,日常生活渗透法应该是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最佳方法。
例如: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是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善于利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例如天气预报活动、值日生活动、区角活动、游戏活动等,为幼儿创设一系列接触数学、感受数学的机会,引导幼儿在活动中自主地构建数学经验。以区角活动来说,大班教师就可以将创设自然角的任务交给幼儿,
我们的孩子大多生活在农村,可以说,这对农村的孩子来说是宝贵的知识源泉,大自然中数与量无处不在,各种各样的树木、花草、芦苇地、庄稼地、灌木丛中无不蕴涵着数与量,一年四季的不同变化,一年四季中出现的不同自然变化,这些都是可以为孩子所学习的数学材料。 因此我们带领孩子走向自然,让孩子在自然中感受数学、学习数学,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和数的运算。在学习点数时,我们引导孩子点数池塘里的蝌蚪、荷花;采摘野花、捡落叶,使孩子理解数的实际意义,通过摘桑子、猜田螺等游戏感知数的组成与加减,了解分类和排序的方法,从而使幼儿了解数与大自然界的关系。带孩子去秋游时,让孩子来到成片的田地中,这在无形中又让他们认识正方形、长方形。很多的知识都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发现,还比如:自然中成片的田块、川流不息的河流、错落有致的 、成片的树林、竹林、灌木丛也成了我们掌握方位的最好去处,孩子们在灌木丛中玩捉迷藏、抓敌人的游戏,掌握了里、外的关系,在小河里戏水、摸鱼、捉虾,了解了上下的关系;在田埂上利用田埂玩跳上跳下的游戏,了解了前后、左右的关系,知道了宽与窄……自然中不仅包含着数,隐藏着形,还存在着时间概念,时间概念的掌握对于孩子来说更是一种挑战,我们带领孩子投身与自然的怀抱,在自然中观赏日出、日落,感受季节的变迁,了解四季的轮换。
如案例:捡树叶
活动来源:户外活动——幼儿自发地比较自己手中捡到树叶的多少。
产生的兴趣:秋天一到,幼儿园里的几棵香樟树的树叶就撒满了校园,带孩子们户外活动的时候,他们就自发的对捡树叶产生了兴趣,收集的树叶越来越多,于是同伴间就产生了比一比谁捡的树叶多的想法。
活动目标: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利用对应的方法感知比较多少、一样多。
活动准备:落叶多的时候开展活动。幼儿有简单的比多比少的经验。
活动经验:
(1)、幼儿自发游戏:幼儿都会对秋天满地的落叶产生兴趣。在自由活动的过程中,他们就会去捡落叶,这时他们也回对彼此捡到落叶的多少进行比较。老师就要观察幼儿的行为,关注幼儿遇到的问题,及时介入引导。
    户外活动时,孩子们纷纷捡起落叶摆弄,教师在一旁静静观察。有的孩子将许多叶子串在一起,有的将叶子一片一片地摞起来,有的把叶子堆成一堆,还有的把叶子放在树坑里。随着手边的树叶越来越多,有的孩子自发地产生了比一比谁树叶多的想法。一开始他们想用点数的方法比较,但由于点数能力有限,数来数去总数不清,而每个孩子又都认为自己捡得最多,谁也说服不了谁。几个孩子为此争执起来。教师此时介入引导。
师:“你们是怎么比谁多谁少的?”
幼:“我数叶子,可是数不清。”
师:“那我们想想还有什么办法呢?”(幼儿摇头。)
师:“我们把自己手里的小树叶排成一队再比一比好不好?大家都从墙根这开始排。”
(2)、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并置的方法比较树叶多少。
教师先请一个幼儿将自己的叶子从墙根开始一个一个摆开,排成一队,又请另一个幼儿把自己的叶子放在摆开的叶子下面。一一对齐,排成另一队,请幼儿观察有什么不同。
师:“你们看出来谁多谁少了吗?”
幼:“我的多,我的多。”
师:“你怎么知道的?”
幼:“我的队排得长。”
幼:“婷婷排的队长,她的树叶多,家家的短就少。”
师:“对了,你们真聪明,叶子排得长,就说明叶子多,叶子排得短,就说明叶子少。”
(3)、教师引导并支持更多的幼儿反复运用并置法比较多少一样多。
师:“你们看婷婷和家家可真多,你们的树叶有他们多吗?”
教师帮助幼儿排列树叶,引导幼儿从墙根开始一一对应地摆放树叶。
幼:“我的多。”
幼:“我们的一样多。”
教学感悟:
    来源于幼儿需求的活动结果,才能真正作用于幼儿的实践中。幼儿的好奇心使他们天生对自然就有探索的欲望。利用自然资源进行教育教学,更易激发幼儿兴趣,有利于幼儿自主地建构经验。老师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支持者,在幼儿探索自然时更要出现得适时、适宜,真正对幼儿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就是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集合中元素的数量,确定它们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以及哪个多和哪个少。学会对应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一种比较物体多少的方法,还在于掌握对应是幼儿学习计数用至理解数概念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准备。因为计数活动的过程,就是把要数的那个集合的元素与自然数列里从“1”开始的自然数建立起一一对应的过程。
总之,大自然是一个取之不尽的知识宝库,尤其对与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说,自然环境为我们的孩子学习数学与探索数学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例如:晨来园中,来的孩子的多少,就让孩子知道了一个量;男生多少,女生多少,就让孩子知道了多与少,甚至学会比多比少的感念。如在常规喝水、洗手时让幼儿明白1个小朋友用1个杯子、1块毛巾并知道小朋友和毛巾、杯子一样多。如果有一个小朋友没来就会多出一个杯子、一块毛巾。在进餐时通过分勺子让孩子感知一一对应的方法。如:分手工纸或画纸,老师便请每组一个幼儿先数一数自己组的人再按自己组的人数数出相应的纸张并分发给每个幼儿。这其中也感知到数与量的对应。
我这里有一个简单的案例:我来发餐具
活动背景:
对与我们大班的孩子来说可以开始学做值日例如,值日生每天三餐前都要做擦桌、发餐具等餐前的准备工作。在以往这些值日工作都是由老师或保育员代替了,其实在这其中,我们就失去了很多教育的时机,其中很多的教育价值白白的流失掉了。基于教育的认真思考,发现其中的很多教育价值可以充分的挖掘,于是就有了由值日探索到发餐具的方法。
产生的兴趣:
幼儿升入大班,听说可以像小学生那样当值日生,非常的高兴,争先恐后的报名,教师就创设了相应的互动墙,支持鼓励幼儿选择做值日的时间,满足幼儿的需求。
活动目标:
1、引导并鼓励幼儿大胆探索运用“点数、群数、一一对应”等方法解决做值日中出现的问题。
2、引导幼儿愿意借鉴同伴经验尝试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丰富幼儿的数学经验。
活动准备:
1、了解幼儿已有的数学经验。
2、准备足够的餐具。
3、设计的表格一张。
活动过程:
1、教师用问题引导法引发幼儿思考并在操作中探索。
当老师把餐具拿到班上后,对孩子们说:“今天你们就是小值日生了。你们要想办法把餐具发给每一位小朋友,使他们都有餐具使用。”在这里,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们应该怎样发,而是把“怎样发才能使小朋友都有餐具使用”这个问题留给了孩子们,给他们一个思考的空间和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
2、教师运用结果反馈法引导幼儿大胆探索,自己发现问题进行调整。
孩子们首先感到,这一堆餐具需要进行分类。他们把餐具分成饭碗、汤碗、勺子三大类,并且由郁佳宁同学发饭碗,赵宇同学发汤碗,谢嘉欣同学发勺子。郁佳宁同学一边看桌子一边发饭碗。赵宇同学也模仿着发起了汤碗。这时老师问谢嘉欣同学:“你想怎么发勺子?”她说发三把勺子。老师奇怪地问:“为什么?”她说不上来。旁边的小朋友告诉她,每人发一把勺子就够了。于是她们按照自己已有的经验发完了餐具。老师检查后发现,有的桌发了4只饭碗,有的发了5只饭碗,还有的只发了3只饭碗。老师问孩子:“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发?”郁佳宁同学说:“我数了椅子,没有椅子的就没有小朋友,就不发。”赵宇同学说:“我看郁佳宁同学发几只饭碗,我就发几个汤碗。”谢嘉欣同学说:“我发对了吗?”孩子们的回答有一定的道理。从孩子们的表述中可以了解到,他们采取的是一一对应、点数的方法。在发餐具过程中可以听到孩子们在高声数着:“1、2、3、4、5。”但是,当老师为孩子们盛饭时,问题出现了,有的桌上缺饭碗,也有的桌上缺汤碗。此时,老师没有代替孩子们去纠正错误,而是请小朋友想一想:“为什么有的桌上会缺饭碗缺汤碗?下次再发时,要用什么方法才能使小朋友都有餐具使用?”不断地实践,又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失误的教训,孩子们的数学运算能力就逐步提高了。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提出了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数数小朋友人数、数数椅子、数一个发一个等。
3、启发幼儿同伴间的相互学习,引导幼儿运用“点数”“群数”“一一对应”等方式按小朋友人数发放餐具。
教师设计表格贴在值日生专栏中,让幼儿记录自己探索的方式,同伴间可通过表格的记录进行经验交流。
运用经验:
教师将以往由保育员老师发放教具的任务交给幼儿去做,幼儿在完成这项任务时,能将做值日生工作中建构的经验迁移到发放各种玩教具的活动中。
教学感悟:
幼儿学习数学的初步概念,首先要从动手操作活动开始。而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就蕴涵着很多数学教育的时机。教师很好地利用了幼儿做值日生的机会,对幼儿渗透数学教育。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运用的问题引导法和结果反馈法给幼儿搭建了运用多种方式发放餐具的台阶,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明白了“怎样发餐具才能让每位小朋友都有”“为什么要数”等问题。教师的等待为幼儿大胆探索提供了空间,教师设计的表格起到了帮助幼儿梳理经验的作用。教师的有效引导,最终使幼儿在学习做值日的过程中,学会和掌握了运用点数、群数、一一对应的方法计数物体数量和分配物品的能力。
例如:游戏深受幼儿喜爱,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或者说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则更受幼儿的欢迎。在数学活动中,我总是采用游戏的形式,千方百计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这样,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小朋友玩得轻松、玩得愉快。
在我们中班时开设了一个迷你小卖部,孩子们非常的喜欢,当孩子们走进琳琅满目的小卖部时,各种格样的商品让孩子眼花缭乱,而数学知识在小卖部中的运用更为显著,我们引导着孩子根据自己所带的钱合理的选择商品。
有人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由于年龄原因,中班幼儿喜欢户外活动,顺应这一年龄特点,我注意将数学练习和户外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户外游戏中玩数学。
幼儿在户外可以更多地通过身体动作来感知速度与方位。例如,通过攀登大型玩具体会方位;通过爬楼梯体会速度以及上、下方位;通过排队感知前后、左右等。
看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利用生活资源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时刻留意身边可利用的资源,从观察、了解幼儿入手,满足幼儿学习兴趣和需求,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利用生活和游戏为幼儿创设更多的学习资源,使幼儿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有用;不断引导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数学方法和经验,提高数学能力,从而真正实现在生活中渗透数学教育的目的。
相关阅读
推荐
  • 做一个有执行力的教师——《一封给加西亚的信》读后感

    初次听到加西亚的名字是在一次会议上,当我还在纳闷加西亚是谁时,园长介绍了一封给加西亚的信这样一篇文章。才明白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原来不是加西亚而是罗文。回来上网仔细看了这个《一封给加西亚的信》后,觉得这真的是很让人回味的一个故事。 它说的是在100多年前美国与西班矛之间发生争夺殖民地的战争。美国总统麦金莱意识到,美军若想取得胜利必须马上与反抗西班矛的古巴将军加西亚取得联系。总统要把一封信送给古巴抵抗活动领导人加西亚。但是加西亚隐蔽在古巴辽阔的崇山峻岭中,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地点,这是一个困难得近乎无法完成的任务。

  •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在拿到《不做教书匠》的那一刻,我的脑海中就浮现出一个疑问:如何做,才不算是教书匠呢?带着疑问,我开始细细品味起此书,书中管老师利用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小故事给我们谈人生、讲教育,在阅读的同时,我也逐渐感受到管老师所说的不做教书匠就是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用心做事,不做教书匠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心中要有教育的终极目标。不做教书匠,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 其中让我感触最

  • 《起跑线旁缺席的启蒙先生》读后感

    人常说教师是一份神圣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虽没有人类灵魂工程师那么崇高,但也一直自认为自己是孩子人生路上的一个启蒙者。读《起跑线旁缺席的启蒙先生》以后,我一直以来的想法动摇了。文中为启蒙先生确定了定义,那就是拟定一生蓝图的人。我反思,我算不算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启发孩子智慧心灵的启蒙者。幼儿园虽不同于小学基础教育,而幼儿园阶段也是幼儿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是幼儿步入社会的最初阶段,幼儿园的孩子刚刚离开家庭,离开爸爸妈妈的视线,是自己独自不入社会的第一步,我们这些幼儿教师,必将成为拟定

  • 《读懂幼儿的思维》读书心得

    寒假期间,我利用空闲时间拜读了《读懂幼儿的思维》中第三版幼儿的学习及幼儿教育的作用,这本书重点讨论有关幼儿早期行为模式的某些特点,并以大量的有关幼儿言语、行动、表征和思维的案例作为解读幼儿思维的证据,其目的在于分析幼儿复杂的行为背后的思维特性,说明幼儿是如何从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 在这本书中,我十分赞同这句话能够对儿童构成挑战、能够扩展儿童的经验的主题和话题,能够丰富不同图式的不同的方式方法,都需要精心的计划。记得以前,班级环境布置是一线教师埋头苦干的一件大差事,不知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和汗水,只有老师自己

  • 竹的魅力——《竹节的力量》读后感

    暑假开始,读书活动也随即拉开序幕,当我拿到教师暑假读本的时候,不假思索就挑选了《竹节的力量》。同事问我为啥选这本,我呵呵笑着说,不知道。或许是因为喜欢竹吧。竹,是好朋友的最爱,可能在一起的时间久了,慢慢被同化了,我也喜欢竹,喜欢竹子那宁折不弯的气节,喜欢竹子高风亮节的情怀。 中华文明几千年,竹与人类的文化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自古以来,在中华民族的日常衣、食、

  • 教育的适宜性之随想 ——《听那成长的拔节声》读后感

    《听那成长的拔节声》一书在写作上以第一人称、自传体的方式,记录了一个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四季。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正如四季的自然演变,经历着起步、提升、成熟到逐渐完善的过程,书中的我的成长经历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读来很亲切,很有真实感。其次是以春夏秋冬四篇构成全书的框架,春夏秋冬的季节顺序分别喻示教师专业成长的不同阶段。春,乃万物生长的初始阶段,是希望,是开始,是起步。夏,是万物的生长阶段,是一个成长过程,是一个提升过程;秋,是一个成熟丰收的时段,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冬,是一个贮藏果实的阶段,完美收获、属

  • 好书交流—将自己的阅读心得与同事分享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读一本好书就是一次甜美的享受,读书是快乐的。教师中开展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的主题活动,引导教师在工作之余多读书、读好书,通过读书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地进行自学,进行自我的修炼,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实现自我成长。 因此说,作为一名教师经常读读书,多读书是很要紧的。现在,在外界对教师多读书也越来越认可,《东南商报》作为最早开辟教育专栏的报纸,近期也对教师读书开展了活动,设立了教师书房的栏目。鼓励教师多读书,多写读书心得,向其他读者介绍自己看到

  • 教师读书交流——我喜欢的一个绘本

    学校为纪念新教育实验博客启动6周年,我们举行了读书节系列活动之九:教师读书交流我喜欢的一个绘本,我为此特找来了两本绘本来看。阅读中让我收获不

  • 大班数学活动《双号车请通行》课后反思

    在第九周时,组内轮到我上行为跟进课,我上的是一节大班数学活动《双号车请上车》,活动的重点是通过活动中的圈画、数数让孩子学习区分单双数。《纲要》中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第一环节感知自然序列单双数的排列,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活动的第二环节圈画。出示十张爱心扑克牌图片,让幼儿数数图片上的爱心数,并贴上相应的数卡。这让幼儿巩固了点与数的相对应。以要完成任务为由,让幼儿对爱心扑克牌进行圈画,要求是让每张图片上的爱心两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