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论文:提高幼儿自主性运动的实践研究》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作者: 浦东新区滴水湖幼儿园 倪书斌 一、自主性 (一)自主性的定义 1.什么是自主性:自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自己做主,而自主性的意思就是行为主体按自己意愿行事的动机、能力或特性。我觉得运动中的自主性就是幼儿选择自己想玩的运动器械进行玩耍。
2.自主性运动的特征
(1)游戏计划的生成性
在自主性的游戏中,幼儿有了自己支配和选择游戏的权利,游戏计划不再是教师事先自己安排,而是根据幼儿在上一次运动中的表现以及幼儿的需要来定制下一次的游戏计划,这样就可以避免教师在游戏中盲目的指导。
(2)游戏环境的多样性
《纲要》中指出“儿童”是活动的主体,只有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儿童才能充分体验自身的存在与价值,更好地获得发展。“意思就是说幼儿是运动的主人,也就是幼儿有权利选择玩什么游戏。因为每个幼儿选择的游戏是不同的,因此,在游戏环境的创设上就要有开放性和多样性。
(3)教师角色的多重性
教师在运动中的身份是多变,可以是支持者、观察者、也可以是参与者、倾听者等等。当幼儿在运动的过程中需要运动材料时,教师就是材料的提供者;当幼儿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教师就是运动的支持者;当幼儿需要教师介入一同游戏时,教师是幼儿运动中的伙伴和参与者;当幼儿在玩耍时,教师就是运动的观察者;当儿童想要分享游戏的乐趣时,教师就是倾听者和发问者。因此,教师不单单只是教师,而是在游戏中的角色是多重的。
(4)游戏机会的均等性
如果想要幼儿真正地进行自主游戏,就要给幼儿均等的游戏。均等的游戏机会,能保证每个儿童自由地选择自己想玩的游戏。这就不会再出现幼儿在运动的过程中是受教师摆布的现象,或者幼儿没有玩到自己想玩的运动器材,在运动中玩得不开心,不尽兴。
二、提高幼儿运动中自主性的策略
(一)物质环境
1、提供的器材
幼儿的活动离不开材料,在给幼儿提供材料的时候既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又要考虑到幼儿的兴趣程度。教师提供的材料必须是能激起幼儿运动的兴趣,并产生一定的运动量的。
2、创设童趣的情景
教师在户外运动中也要创设一定的游戏情景,尤其是小年龄的幼儿就像托小班的幼儿,有了游戏情景他们才能全身心得参与并投入到游戏中,尽情地玩耍。但是大班也可以添加一定的游戏情景,或者让幼儿们自己创设游戏情景,这样才能加强他们的运动密度。就像有一次大班的幼儿他们把一个个轮胎全都叠在一起,于是我问他们为什么要叠放在一起,他们很高兴地跟我说:“老师,我们在造船,造好后要出去玩。”于是我就问他们:“你们的船要开到哪里去?”只见众说纷纭,有的说要开到老家,有的说要开到美国,甚至还有的说要开到南极去。在运动中他们都很投入,把轮胎搬来搬去,既达到了运动量,也玩得很开心。
3、一物多玩
教师提供的游戏材料可以让幼儿去探索多种玩法,达到一物多玩的境界。在游戏中教师可以是旁观者,但是可以借助语言来让幼儿自主地活动并探索。就像有一次户外运动时,有几个小朋友在玩飞盘,于是我就走上前去问他们:“你们觉得飞盘除了扔出去让他飞起来,比比看谁飞得远,还有没有别的玩法?”孩子们听了我的话之后就不断地开始摸索,只见有孩子把飞盘放在了头上,然后比赛谁头上的飞盘先掉下来;还有孩子连手臂上都放上了飞盘,练习平衡;有的孩子把飞盘用腿夹住,然后双脚跳等等。一个小小的飞盘,让幼儿玩出了多种的玩法,幼儿在这种自主运动中同样也达到了运动的要求,同时还获得了快乐以及加强了他们的探索精神。
(二)心理环境
1、营造平等、宽松、愉快的游戏环境
蒙台梭利强调指出:“必须注意为儿童期设置一个适当的世界和一个适当的环境,这是一个绝对迫切的需要。”所以只有给予了幼儿那样的环境,幼儿才能真正地尽情地运动。在运动中教师不只是教师,教师也可以是幼儿的玩伴,跟着幼儿一起运动,在运动中你不再是一个大人,而只是幼儿的玩伴,可以相互一起学习运动的经验,在有困难的时候也可以互相帮助,也可以互相团结友爱。
2、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
在运动中我们一直会看到教师已经帮幼儿摆放好了运动的场景,并告诉了幼儿游戏的玩法,其实这样做并没有让幼儿真正地成为游戏的主人,这是运动中一大禁忌。在《纲要》中明确指出要以孩子为本。什么是以孩子为本?我觉得就是有时候教师要学会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发展摸索。比如在运动中,虽然你已经摆放好了游戏的场景,但是你可以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如何玩耍,可能孩子的玩法和自己当初预设的有差别,但是说不准孩子们的玩法也是可行的,那么就锻炼了幼儿创造的能力,从而帮助了幼儿的成长。
三、提高运动自主性的指导方法
1.直接指导
教师有目的地与幼儿交流,并且与幼儿一起玩相同的游戏,或使用相同的游戏器材,在游戏中教师可以是参与者或合作者。幼儿能接受到教师的语言的指导达到运动的效果。
2.间接指导
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让幼儿在无意识中接受教师的指导。其中教师的言行举止看似无意其实有意,这个指导方法的优点在于教师的直接指导既不影响幼儿的游戏进程,但是又能使幼儿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
3.情景指导
在游戏中教师创设了一定的游戏情景,让幼儿根据情景的需要进行游戏。比如说在平衡区,教师可以创设“小猫去钓鱼”的游戏情景,让幼儿拎着两个水桶,走平衡木,然后经历了一定的“磨难”到达小河边“钓鱼”。这样孩子就能从情景中积极主动地进行游戏,幼儿的运动技能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发展。
4.评价指导
教师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完全不参与游戏,也不给有幼儿任何意见和建议,但是会根据幼儿的运动情况进行评价和建议。这种指导方法不适宜用于托小班的幼儿。
四、自主运动的效果与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鼓励示范
教师在日常生活活动对人、事的态度言行,对幼儿具有潜在、巨大的榜样,示范性影响。在幼儿园,幼儿常常以“老师是否喜欢我”、“老师认为我如何”作为判断自身行为,能力和师生关系的主要依据,正因如此当幼儿不会玩或者还没想到怎么玩之前,教师应多鼓励、示范幼儿才会掌握基础的,从而进行创新。
(二)情境创设
运动场景就是围绕具体运动内容,幼儿运动水平运用运动器械和辅助材料营造一个有趣的情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也是幼儿有效学习的保证,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必将给幼儿创新意识的激发带来很大的帮助。良好的实现情境设计能激发幼儿的自主探索的兴趣,有了兴趣幼儿才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去。
(三)投放合理材料
户外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保证幼儿的户外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幼儿快乐活动,收获锻炼的兴趣、获得锻炼的知识,养成锻炼的习惯的重要条件。提供足够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使每个幼儿都有探究的可能。
(四)重视个别差异,关注幼儿情感
每个班级的幼儿在体质、能力、健康、对刺激的反应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要区别对待。比如女孩和男孩的身体条件、个性不同,教师要用不同的引导方法。在玩的过程当中,发现个别胆小、体弱的幼儿,要用鼓励性的语言比如: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激发起她们的动力、热情与兴趣,使幼儿忘却彼此的技能差异,在不知不觉中也提高了她们的运动技能,增进了幼儿间的相互了解、友谊与合作精神,缩短了教师与幼儿的距离,也加深了师幼间的感情,学习效果会非常明显。
附录:
(一)小班案例
1.策略:鼓励幼儿大胆并主动探索,发现运动的乐趣。
2.实例:户外活动时,有几个特胆小的孩子正在大型玩具前跃跃欲试,想借着绳子爬上滑滑梯,但试了几次都未成功,就是不敢继续往上攀爬。
我正想着是否给予帮助,对面忽然出现了一个灵巧的身影,我本能地大叫起来:“成熹,小心点!”成熹的笑容立刻僵住了,停在那里无所适从。而后他缓缓地垂下头,身体慢慢地往下挪,目光中流露出一丝恐慌:“老师,我错了。”成熹的声音怯怯的。“你哪儿错了?”成熹的紧张让我有点莫名其妙。“我不该从这里爬上去,我不该,我……”
成熹受惊的样子让我回想起一幕又一幕的情境:当小朋兴高采烈地尝试新发明的游戏时,我总是替他捏一把汗:“小朋别玩危险游戏!”当小羽玩独木桥时,我总是一脸的紧张:“小羽,小心点!”……为了孩子的安全.我总是“好意”地限制他们做一些他们喜欢做的动作。今天,我的“好意”显然阻碍了成熹的尝试,使他失去了一次挑战自我的机会。
我的“好意”是在保护孩子的安全,还是在限制孩子的发展?
带着反省和内疚。我紧紧地抱住了成熹:“你是个勇敢的孩子,老师相信你能爬得很高,但胆大还要心细,不要紧张,去玩吧!”轻柔的话语消去了成熹僵硬的表情,紧紧的拥抱消除了他的胆怯与戒心。“加油!加油!”孩子们在我的带动下为成熹拍手助威。在大家的鼓励声中,成熹十分敏捷,稳稳当当地爬上了滑滑梯,他自豪地向我们挥手,脸上洋溢着自信。
成熹快乐的神情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师不能简单地以“小心点”“别这样”去表达自己的“好意”,否则会给孩子带来不安和压力,影响孩子的自主发展。比较合适的做法是教师既鼓励孩子大胆尝试,又暗中关注,适时支持,让孩子体会到自主探索、成长的快乐.
(二)中班案例
1.策略:多提供游戏材料,激发幼儿运动的兴趣。
2.实例:我选择的材料是梅花桩、长木板椅,轮胎、PVC管,平衡板,陀螺等。考虑到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这些不同类型的器械能够较好地提供给全体幼儿。
摆好玩具后,孩子们分散开始在3号平衡区运动,性子较慢又内向的刘良浩不愿意加入我们摆设的大型平衡玩具区域而选择了一边的平衡板,他看上去对这个玩意儿需要思考一会儿,我在旁边看着他,不一会儿他就两脚踩到了平衡板的两段,起初不稳地差点摔倒在地,没两分钟就看到他认真地伸开双臂自己做出平衡状态左右摇摆控制平衡,可是又过了三分多钟他便马上离开平衡板去玩别的平衡玩具了。
思考:幼儿园场地的每一块区域在每天幼儿运动前我总是会绞尽脑汁的将玩具器械摆放地较能受幼儿喜爱,我一直想幼儿园无论学习还是游戏,甚至是运动都是需要设计过才会调动得起他们的兴趣。每天的运动其实都需要一个场景的设计才能吸引幼儿的兴趣,而像平衡板这种小型又不易长时间集中注意玩的玩具如何才能像摆放的大型玩具那样能让幼儿从头到尾的投入呢?我想幼儿若能在教师没有过多干预的情况下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天赋和运动细胞那对幼儿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健康发育都有很大帮助。教师对性格内向的幼儿在运动中进行需要适当干预和鼓励。而对阳光和想象力较为丰富的幼儿应更加支持。
(三)大班案例
1.策略:观察幼儿运动适时介入,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发展。
2.实例:我在平衡区设置了“勇敢者道路”,放置了梅花桩、轮胎、陀螺、奶粉罐、山洞、攀爬网格等材料,我以马蹄形为主要摆放阵型。刚开始我设计的山洞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不是轻易就能通过的。活动的开始我没有跟小朋友说他们应该怎么玩,所以活动的一开始我怕大个子的小朋友会钻不过我的“小山洞”,但是后来看到陈依在钻山洞的时候很小心翼翼,一开始的时候他先试了下但是发现会碰倒,于是他又退了回去,然后他再缩了缩身子再次尝试,这一次他挤过了“山洞”。在幼儿玩网格玩具的时候我很担心幼儿的安全,一直在让他们当心点,但是孩子就是胆大,什么都不怕,还安慰我说:“老师,我很勇敢的。”而后来又有新玩具加入时我很担心,因为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挑战,那个玩具不是很稳,要从它上面走过去不容易,连我自己走的时候都有点害怕,感觉要摔下来,但是孩子却觉得很好玩,还强烈要求下一次还要这么玩。
当幼儿出现困难时,我没有急于介入,而是给予了一定的等待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幼儿的探索兴趣无穷无尽,当他们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时,教师这时要“学会等待”,只有当幼儿的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时,教师的干预才是积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