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案 >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5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5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1-02-24 18:05:34

《5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教学目标:

经历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理解每一句口诀的意义。
发现口诀的规律。
会运用5的乘法口诀求积。
5.初步会背5的乘法口诀。

6.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学习情感.

7.培养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熟练用口诀求积

教学难点:

根据图意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在上课之前老师先检查一下,你们上节课的内容是不是掌握好?请看题目。

1.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3+3+3+3=□×□         4+4+4+4+4=□×□

2.先读出下面的算式,再说一说每个算式的含义:

4×3               5×2      

(设计意图:复习有关知识,为新课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课:

1.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乘法算式中的积就是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和,如果我们每次算乘法时都要把乘法改写成加法,求出和再写到积的位置上,真是太麻烦了,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秘密武器—乘法口诀,只要同学们牢记它,大家算起来就会又快又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秘密武器中的一部分:5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2.教学例1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注意观察老师用5根小棒摆成了一个什么的图形?

老师摆一把小伞用了多少根小棒?

你能不能用5根小棒照着这个样子也来摆一把小伞呢?

师:数一数你摆一把小伞用了多少根小棒?

摆一把小伞用了5根小棒,就是几个5?  (板书5)

一个5还是5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呢?谁来说说。

师:这两个乘法算式都摆一把小伞所列出来的,老师告诉你们,其实呀,它有一句口诀

师:观察乘数都是几和几?

这两个乘数应该怎么写呢?

先写较小的乘数1,再写较大的乘数,最后写得数.

齐读一遍。

师:一五表示什么意思?得五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师小结:一五表示一个五,得五表示得数是5。

师:老师发现你们摆的小伞特别的好看,你们可以再摆一把吗?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有几个5?

师:2个5相加等于多少?

师:用乘法算式怎么表示?

师:谁像1*5=5和5*1=5那样也来编一句口诀?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编的?

齐读

师:二五表示什么意思?(2个5相加,)一十表示什么意思?(得数是10)

师: 不用摆小棒你们是不是也算得这么快这么准?

     这时候是几个5?

3个5相加等于多少?

那三个五相加等于十五,谁来列乘法算式?

哪个能干的小朋友能把它编成口诀?

齐读



师:三五表示什么意思?十五表示什么意思?

师引导学生发现口诀是用汉字来写的,乘法算式是用阿拉伯数字来写的.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剩下的乘法算式和口诀.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在得出结果的同时,进一步理解了乘法的含义,并为编制相关的乘法口诀,打下基础.)

根据学生的回报,完成板书。

      +5  +5   +5    +5

     5 → □ → □ → □ → □

     1×5=5     一五得五     5×1=5

     2×5=10    二五一十     5×2=10

     3×5=15    三五十五     5×3=15

     4×5=20    四五二十     5×4=20

     5×5=25    五五二十五

师:为什么一五得五可以列2个乘法算式,二五一十……而五五二十五只能列一个乘法算式。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编出了“5的乘法口诀”。

  齐读

3.发现规律

师:这五句口诀之间有什么规律?这里面到底藏了些什么小秘密,怎样才能很快地把它们记在心里呢?

引导学生发现第一个字按1,2,3,4,5的顺序排列的,第二个字都是5,下一句口诀比上一句口诀的得数多5.

4.背诵口诀

师:同学们真能干,发现了那么多的秘密,有了这些秘密你们能不能把口诀背出来呢?那下面我们先自己来读一读背一背。

学生自由读背    同桌互相背  集体背  开火车背

对口令  看手说口诀

(设计意图:同桌互背 对口令 开火车  看手说口诀多种形式记忆口诀,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巩固练习

第1题:看算式,谁能很快地说出得数:      

第2题: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3题:拓展题

(设计意图:新的学习成果的强化,主要是通过练习实现的,在练习设计中,我注重了内容

的趣味性和习题的层次性,这样给弱势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中有自信

心,又对那些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四.课后小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非常棒,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
相关阅读
推荐
  •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沪教版有答案)

    沪教版上海小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一、( )里最大能填几? 8 ( )<35 ( ) 7<61 4( )<15 4 ( )<23 ( ) 9<53 ( ) 5<41 二、 分拆成几个几加几个几,请用两种方法分拆 158 174 129 622 三、计算 54= 24+6= 486= 284= 40+8= 164= 588= 48= 56-8= 326= 5+55= 12-124= 71+6= 40-65= 四、应用题: 1、二年级三班共有同学32人,平均分成4组。 1)每组有几人? 2)每组有7颗球,全班

  •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角的认识教案

    第 2 课 时 总第( )课时 课 题: 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初步认识直角。2、会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3、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直角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并会判断直角。 教学难点: 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尺等。 教 学 过 程: 预设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活动效果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认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期中检测试题

    一、我来填一填! 1、12.41读作();零点零六写作()。 30.40读作();二十点零八写作()。 2、我们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一定要把()对齐。 3、小军买笔记本花了12.5元,买故事书花了25.6元,小军一共花了()钱。 4、()()=1350 ()()=3500 5、22的35倍是()。 14个23相加的和是()。 6、一个坏了的水龙头每分要白白流掉58克水,那1小时会浪费()克水。 7、四十元零五分写成小数是();15.07元是()。 8、在( )里填上﹥、﹤或=。 2元1角6分()2元9分

  •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设计小结

    一堂好课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开头,以引导学生很快进入良好的学习情境。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老师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做了如下的设计: 【细节一】 一开始,老师通过摸一摸桌子的长度来感知长度的观念,接着老师启发说:这张桌子的长度是多少呢?你能想出办法量一量吗?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的测量活动。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有用铅笔盒量的,也有用书量的接着,老师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如果他们都用同一支铅笔来量,结果会怎样? 用不同标准来量,结果不同,但都用厘米来量,结果一样,

  • 二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轴对称图形》这堂课,上完以后,我觉得在以下环节可以做得更好!(1)在轴对称图形这个名称出示的时候,可以先介绍怎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再介绍完名称后,再介绍什么是对称轴,这样可能条理更清楚一些,学生在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也能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对称轴。同时对于轴对称图形,在接下来的环节中,结合具体的图形,教师可以重复地问学生为什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这个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在不断地辨析中,让学生对什么是轴对称图形,有更深地认识。 (2)在试一试这个环节中,对于四个图形中的正五边形,它应该算是特

  • 让学生明白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反思

    解决实际问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懂题目,从题目中了解条件和问题,理解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最后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解决。对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善于认真的读题收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不能正确的想出用加法还是用减法。在解决这些题目时就显得有些困难了。 之前我们学习的都是一些比较简单的谁和谁一共有多少?谁比谁多多少?或谁比谁少多少?的题目,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解决,在这当中也有个别学生找到了自己的方法,看到问题中有一共就用加法,看到问题中有比就用减法。 随着解决问题难度的逐步提升,我们现在出现了给出多个信息,

  • 避免教学的盲目性——以“认识时、分”教学为例

    我们的生活五彩斑斓,令人向往,面对着多彩多样的世界,很多情况下,人们都已经熟视无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很多事情也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更何谈深入的探究。为此,在知识的学习中,要逐渐创设一种氛围:有趣、有吸引力、有神秘感、有成就感,与生活密切相关,这样的课堂才更有利于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 在教学《时、分、秒》这部分知识前,我在班级中

  •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生活中的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有余数的除法》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运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设计存在一些问题,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 1、学情分析不够深入,导致复习环节时间过长。 本节课是通过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课前先复习了前面学习的试商方法,复习环节要

  • 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在观察、试验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性和稳定性。 教学难点: 画三角形的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学过的平面图形,找出其中的三角形。 2、课件出示课本59页主题图,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三角形。 3、问:为什么这里用三角形而不用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