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4-09 10:31:06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评课稿》可能是您在寻找学习内容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一)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是教材第五册的教学内容之一。本课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和理解周长概念基础上教学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索,验证猜想,合作交流,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在本学期认识了周长,能够先进行度量,再计算图形周长。
教学环境的分析:本班学生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在平时学习中经常进行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应该能顺利完成。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活动,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3、在创设情景中,培养严谨求真、刻苦钻研的学科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教学难点:会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言:听说我们班的同学是最聪明也最爱帮助别人的孩子,最近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愿意帮助我解决这个难题吗?
师:老师非常喜欢十字绣,假期我绣了两幅作品,今天我把这两幅作品的图片带来了,请大家来欣赏一下老师的作品,漂不漂亮呀?
师:大家看这两幅作品的形状是你们熟悉的哪两个图形?
师:我家里正好有一根2米长的木条,我想用这根木条给其中的一幅作品的四周镶个木框,要想知道这根2米长的木条适合给哪幅作品做框,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2、指周长
师:你能指一指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吗?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吗?
师:你能指一指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并说一说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吗?
3、揭题:你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怎么求吗?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探究如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长方形的周长
1、教学长方形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先来看这个长方形,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师:我们把这两条较长的边叫做长方形的长,这两天较短的边叫做长方形的宽。
问:一个长方形有几条长边,有几条宽边呢?
2、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师:经过测量我得知这个长方形的长是6分米,宽是4分米,那么你能试着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吗?请你在本上试着做一做,并想一想你还有没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了。
3、交流汇报
师:你们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了吗?谁愿意第一个来汇报。
(1)6+4+6+4=20(分米)问:你为什么这么做?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这里的6表示这个长方形的什么?这里的4表示这个长方形的什么?所以长方形的周长我们可以用长+宽+长+宽来计算。
师:哪些同学是采用这种方法来计算的,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2)62+42=20(分米)
师:为什么用62?为什么用42?
师:有哪些同学想到了这种计算方法?你们真棒!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3)(6+4)2=20(分米)
师:6+4求的是什么?为什么再乘2呢?
师:有些同学对于这种方法不太明白,看老师给大家演示一遍,相信你就明白了。我们把长方形的一条长边和一条宽边,也就是长方形的一组邻边看成一组,那么长方形的四条边就被分成了这样的几组?通过旋转和平移,我们发现这两组边能够完全重合,也就是说它们的长度完全相等。因此我只要先计算出一条长边和宽边的和再乘2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了。
(板书:长+宽2)
师:老师这样写对吗?为什么?因此如果我们要采用这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千万别忘记什么?
师:哪些同学想出了这种计算方法?你们的计算方法真独特。
4、小结:我班的同学真聪明,刚才通过计算这幅长方形十字绣的周长就自己总结出了三种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你喜欢哪种计算方法,为什么?
5、练一练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长方形,你能说说要想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吗?
(大屏幕出示文字题:一个长方形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你知道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吗?)
师:那么现在你能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了吗?请你选择你喜欢的计算方法来完成这道题。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了,下面老师就考一考大家看谁的反应最快,计算下面这两个长方形的周长,要求只列示不计算。
6、过渡语:现在我们已经能熟练地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了,那么正方形的周长又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大家看第二幅十字绣图片。
(二)正方形的周长
1、正方形的各部分名称
师: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师:那我们就把这四条相等的边叫做正方形的边长。经过测量我得知这幅正方形的十字绣的边长是8分米,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请你在本上做一做。
1、生动笔在本上做一做
2、交流汇报
(1)8+8+8+8=32(分米)
师:为什么这么做?
师:这个8表示什么?
师:因此正方形的周长我们可以用边长+边长+边长+边长来计算。
(板书: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还有没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呢?
(2)84=32(分米)
师:为什么用84呢?
师:也就是说求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还可以用边长4来计算。
(板书: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师:这两种计算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练一练
(1)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5米,周长是多少?如果边长是9厘米呢?边长是7厘米呢?因此我们说要想计算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只要知道哪个条件就可以了?
师:反过来如果已知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你能求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吗?
(2)出示:口答
一个正方形周长是36米,边长是多少?
一个正方形周长是20厘米,边长是多少?
(三)解决难题
1、师:刚才我们通过计算知道了这幅长方形的十字绣周长是20分米,这幅正方形的十字绣的周长是32分米,你能告诉老师应该用这根2米长的木条给哪幅十字绣做边框吗?为什么?
2、小结: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你们不但帮老师解决了难题,还找到了这么多种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下面就让我们运用自己刚学到的新知识来玩一个游戏吧,游戏的名字叫做穿越火线。你们有信心能顺利通关吗?
三、巩固运用
1、第一关
先量一量,再算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师:请同学们先把量得的数据标在图上,再根据量得的数据在横线上列示并计算。请同学们完成题卡上第一题。
2、第二关
师:有位同学名叫马小虎,因为他做题时不认真,总出错,因此大家都叫他小马虎。这就是小马虎今天上交的数学作业,今天我就请咱班同学当一回认真批改作业的小老师,让我们来看一看小马虎的数学作业吧!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小手当做红笔,用手势来判断对错。
求下列图形的周长
(1)
5m 5+7=12(米)
7m
(2) 3m
6m 6+32=12(米)
(3)一个正方形周长是20厘米,边长是多少?
204=80(厘米)
师:这道题告诉我们认真审题很重要。
过渡语:老师相信同学们在今后计算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题时,一定不会犯像小马虎那样的错误了。恭喜你们顺利通过第二关。
3、第三关
师:漂亮的美羊羊有困难需要同学们的帮助。
一块正方形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师:请同学们完成题卡第二题。
4、第四关
(1)用一根绳子正好能围成一个长5分米,宽1分米的长方形,这根绳子多长?
师:请同学们先完成题卡上的第三题的第一问。
(2)如果用这根绳子正好围成一个长4分米的长方形,这根长方形的宽是多少?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这根绳子多长你知道吗?请你完成题卡上的第二问。
师: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老师这里有一种计算方法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能用这根绳子正好围成一个正方形吗?边长是多少呢?
师:恭喜你们已经取得了胜利。
四、谈收获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找两名同学谈收获)
师:在生活中有许多关于周长的有趣的问题,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你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
板书: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长+宽+长+宽 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长2+宽2 =长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宽)2
五、教学反思:
整节课我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觉得这节课突出以下几点:
1、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知识特征,在教学中我采用情境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全心投入学到习中。
2、本节课始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学生心理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体现了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活动中探索,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使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真正活起来。
3、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铺助教学,发挥其新颖直观的优势,为了突破理解概念周长这一重点,运用电脑演示一周的总长度就是一个图形的周长。在怎样了解长方形的周长最优化方法时,我也借助电脑直观演示过程,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4、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我始终以商量的语气与学生交谈,把自己当作一位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与学生处于朋友关系、平等状态。由于有这样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学,乐意学。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8和9的认识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8和9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50~52页内容及练习十一的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9的物体,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9的组成。
3.培养学生初步地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数数量是8、9物体的个数,会读写8、9。
教学难点:理解它们的基数和序数的含义及组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4+2= 5-3= 7-5= 2+2=
3+4= 6-2= 7-4= 7-1=
2.复习数的组成
3.揭示课题:我们已经知道了0~7各数,大家还想学点别的数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8、9。(板书:8和9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教学8、9的基数含义。
(1)教学主题图,导入新课。
师出示教材第50页的主题图,引导学生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看一看图上有什么,它们的数量各是多少。师引导学生回答出:老师和同学们在劳动,有一个标语牌,上面共有8个大字;有8棵树;有8朵花;有9只蝴蝶;有9盆花;一共有9个人。(数人数的时候。老师可以提示学生先数主题图上的学生人数,再和老师人数合起来,渗透加法的意义,并且让学生知道8+1=9)
师:大家从图上看到了,这幅图都是和数字几和几有关的呢?
学生答:8和9。
分别出示8和9的点子图,让学生数一数,认一认。
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在日常生活中与8和9有关的事物。
(2)动手摆一摆,直观认识8和9。
让学生拿出8个圆圈,9个三角形,分别摆成两行,引导学生比较8和9。
2.教学8、9的顺序。
(1)课件演示:在计数器上拨7颗算珠,当拨到第8颗算珠时,算珠闪动变颜色。师:7颗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让学生说出:7+1=8,7的后面是8,8的前面是7。
同法教学9,让学生自己说出:8+1=9,8的后面是9,9的前面是8。
让学生用计数器拨一拨算珠,一边拨,一边说:7添上1是8,8添上1是9。
(2)课件出示直尺图。
老师将教材中直尺图里的数字作了些调整,留空并加上括号,让学生通过填空,熟记0~9各数的顺序。填好后再让同学们顺着数一遍,倒着数一遍。最后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看着直尺上的数,提几个问题,让学生之间互问互答。如:8的前面是多少,8的后面是多少,7和9的中间是多少等。
3.教学比较7、8、9的大小。
(1)出示点子图。
先让学生数出这三幅点子图的点子数,然后让学生说出很快数出点子数的方法。
(2)比较7、8、9的大小。
师:请同学们从这三个数中随便选择两个,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大小,用写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在书上填空,注意提醒学生书写要整洁、美观。
4.教学8、9的序数含义。
出示9个小动物图,先让学生数一数,从左往右数,再从右往左数,然后把左边的8只小动物圈起来,再给从左边数的第8只小动物画上一顶小帽。
师提醒学生注意基数与序数的区别。
5.教学写8和9。
教师边示范边说,8是一笔写成的,要写圆滑,无棱角,右上边不可以张着小嘴,9也是一笔写成的,上半部像个0,9的竖像1。写时上半部分和一竖要连起来。
学生书写练习。
6.学习8和9的组成。
(1)让学生拿出8个五角星,把它分成两堆,看看有几种分法。要求边摆边说,几和几组成8,8可以分成几和几。
(2)集体交流。
教师板书:
(3)启发提问:看到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同桌之间说一说。
(4)请同学们拿出9个圆片摆一摆,说一说9的组成。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52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一的1~4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认识了8和9这两个新朋友,说说你们又知道了些什么。
板书设计:
8和9的认识
课本情境图
8朵花、8个字、8棵树
9只蝴蝶、9个人、9盆花
组成
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教学难点:在生活中学会估计物体的质量以及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在教学中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充分利用课件,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主动接受信息,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掌握了吨与千克的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小组独立完成例8,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各种推理方法来解决问题,轻而易举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又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无论是在知识、能力还是情感上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问:我们学过哪些质量单位? 学生答:(克,千克)。
2、猜一猜老师的体重。
你们知道老师有多重吗?你们猜老师体重的时候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呢?
3、讲故事。
李伯伯的农场今年获得了大丰收,收获了好多的大米,李伯伯要把这些大米装在袋子里,准备运到城里出售,他会选择什么样的车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比千克还要大的单位吨。(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游戏和故事引入课题,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师生交流,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吨。
出示课件例7: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李伯伯要运送大米,选择集装箱和火车运送,你知道它们分别能装多少吨货物吗?(学生看车厢上的数,说出它们的质量)
(2)1吨到底有多重呢?还是让这些大米告诉我们答案吧!
出示课件: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学生通过计算得出:10袋大米重1000千克。
(3)这10袋大米的质量就是1吨,吨是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
(板书:1吨=1000千克)
2、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1)在班级里找到一名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问:1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大约共重多少千克?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呢?(指出: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大约共重1吨。体会1吨的质量。)
(2)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质量是1吨的物体。
(3)出示课件做一做: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计量鲸、大象的体重,计量煤,建筑用的钢筋、水泥、沙子、砖的质量等。)
出示课件做一做: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种东西的总重量恰好是1吨。
(设计意图: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感知,产生联想,获得丰富的表象,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使学生认识到吨确实是一个比千克大得多的质量单位,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3、吨与千克的换算。
同学们你们认识了吨,知道了1吨=1000千克,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那你们能不能换算他们之间的关系呢?(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板书例8:
4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
(设计意图: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七的1、2题(教科书34页图)
2、完成练习七的3题
7吨=( )千克 1600千克-600千克=( )吨
9000千克=( )吨 1吨-400千克=( )千克
3、当堂训练 达标测评
4吨=( )千克 2吨680千克=( )千克
3吨=( )千克 6吨20千克=( )千克
2000千克=( )吨 2450千克=( )吨( )千克
8000千克=( )吨 7010千克=( )吨( )千克
(设计意图:通过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根据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推理,锻炼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四、拓展延伸
第35页练习七,第8题。
(设计意图:提高了学生日常的事物现象用数学的经验,思想与方法进行观察、推测、尝试并合情合理地思考的意识与能力。)
五、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谈谈自己的收获,并鼓励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用于生活中。)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吨=(1000)千克
4吨=(4000)千克
3000千克=( 3 )吨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千米的认识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当学生面对某一个知识点时,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做为教师,就是要找到好办法,让他们学会知识。为了更好的将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数学网小编与大家分享小学数学《认识平方千米》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在学习中得到提高。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平方千米的实际含义,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2、知道平方千米、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能进行单位换算。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习惯。
重点: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难点: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关键: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计算,想象等方法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公顷有了哪些认识?(让学生简单说一说)
师:公顷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同学们想象一下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有多大?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要认识的另一个比公顷更大的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平方公里)板书课题(平方千米的认识)
二、出示教学情境图,让学生初步感知。
1、学生看图,并读一读其中的数据和文字。
四川九寨沟,三峡工程、杭州西湖等等。
①地球上陆地总面积是1.49亿平方千米,海洋总面积是3.61亿平方千米。
②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1710万平方千米,其次是加拿大997万平方千米,我国960万平方千米居第三位。
2、师:通过欣赏和朗读,你有什么体会?
引导学生体会到平方千米这个测量土地的面积单位在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测量很大的土地面积时,要用到平方千米作单位。板书:平方千米可以用符号km2表示。
三、自主探索,认识平方千米的含义。
1、师: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领土面积有多大吗?
介绍: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
那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呢?
请大家猜想一下,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
揭示: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
1000米有多长?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
1平方千米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大家想像一下,是不是非常大啊
2、那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平方米呢?又等于多少公顷呢?
你能自己推算一下吗?(学生计算)
3、交流反馈。
指名说一说是怎么推算的。
1平方千米就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所以1平方千米=10001000=1000000平方米。而10000平方米=1公顷,所以1平方千米=100公顷。
板书: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4、试一试
5公顷=( )平方米 7000m2=( )公顷
2平方千米=( )公顷 3000公顷=( )平方千米
交流反馈:重点让学生说明每道题的换算方法。
5、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二的第5题。小组内对改,教师巡视并作针对性辅导。
6、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出示例4:(一)重庆渝中区的面积大约是22平方千米?合多少公顷?多少平方米?
(二)北京工人体育场的占地面积是350000平方米,合多少公顷?多少平方千米?
⑴独立思考。让学生尝试解决上面的问题。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指名板演,并让其口述具体的换算方法和过程。
(3)小结:师:怎样进行面积单位之间的单位换算?
小组交流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小结:进行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清楚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如果把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要乘进率,把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
7、巩固应用。
多媒体出示:1、一个长3000米,宽2500米的长方形果园,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平方千米?
2、一片梯形松树林,上底8千米,下底4千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合多少公顷?
学生理解题意。这个梯形松林的上底、下地和高分别是多少?
单位是什么?那求出的面积单位是什么?
指出:和千米相对应的面积单位就是平方千米。
学生完成解答并交流结果。
长200米,宽100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合多少公顷?
5、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说出我国领土面积多大?
四、思维训练
1、一块正方形土地周长3600米,面积合多少公顷?
2、三峡工程需移民,有几座县城要全部迁建,其中一座县城的新址是长方形长4000米,宽2000米。这座县城占地面积约是多少公顷?合多少平方千米?
3、学生做练习二第8题。
五、课堂小结
学生分组小结本节课堂学到什么知识。全班交流,教师评价。
六、课外实践
1、测量一块比较规则的土地,算一算土地的面积。
2、了解自己乡、村占地多少公顷。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练习四》
8.(1)求出大正方形的周长。
12X4=48 (米)
(2)把这个大正方形分成4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画一画,并求出每个小正方形的周长。
122=6(米)
6X4=24(米)
(3)4个小正方形的周长总和与大正方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24X4=96(米)
周长是大正方形的2倍。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
3.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先量一量,再算一算。
方法一:周长=1+1+4+4=10 (厘米)
方法二:周长=1 x2+4x2=10 (厘米)
方法三:周长= (1+4) x2=10(厘米)
方法一:周长=2+2+2+2=8 (厘米)
方法二:周长=2x48 (厘米)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九》练习题及答案
9.下图中大正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小正方形的周长是12厘米。这两个正方形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4+12=36(厘米)
124=3(厘米)
36-32=30(厘米)
答:这两个正方形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是30厘米。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二十四》练习题及答案
11.左图中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0厘米,大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10+5+5=20(厘米)
204=80(厘米)
答:大正方形的周长是80厘米。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和亿以上数的认识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说课稿
《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教材中只举了少数例子进行说明,使学生对数的产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教材展示了古代人们如何计数、如何初步发明各种计数符号等,直观形象的介绍了数的产生、发展的历史,并介绍了十进制计数法。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的历史,建立自然数的概念,了解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为以后把数的范围扩展到分数、小数做好准备;
2、认识亿级的数,掌握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以及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掌握最常用的一种计数方法十进制计数法。
二、教学理念:
数学教学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应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新知识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自主学习、尝试新知的研究学习。小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为其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为此,在教学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时,我直接让学生自己自主尝试、积极探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给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间、时间,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发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建立自然数的概念,了解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2、通过学生自己完成数位顺序表,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掌握最常用的一种计数方法十进制计数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学法和教法上谈谈:
四、学法
四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抓住了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有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训练学生的认知能力。
五、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尽力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着重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研讨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那么多年的数学了,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其实啊,我们跟数已经成了老朋友了。但是你们有过这样的疑问吗:这些数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
2、教师应和学生的回答情况出示准备好的小石子、绳子和木板,结合教材中的三幅图来介绍原始社会的计数方法,说明当时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如何用小石子检查放牧归来的羊的只数;如何用结绳的方法统计猎物的个数;又如何用在木头上刻道的方法记录捕鱼的数量等等,引出数学一一对应思想。
3、了解古代一些数字符号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罗马数字等。
4、教师简单介绍印度数字和阿拉伯数字的故事。
(二)、呈现新课
1、建立自然数的概念
(1)、教师边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边在黑板上写数字1,2,3,4,5,,10,,68,,105,说明这些就是所谓的自然数,最后说明0也是自然数。
(教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数物体个数,如:今天早上老师吃了1个苹果;医生叮嘱小明饭后吃2粒感冒药;每天上午我们有3节课;奥运会每4年开一次;一只手有5个手指;今年妈妈给小强过10周岁生日;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这些数我们就叫做自然数;而0则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0也是自然数。)
(2)、请同学们例举更多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数,加深对自然数的印象。
(3)、请小组讨论研究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教师适当提问,引导学生发现自然数每相邻的两个数中,后面的一个数比前面的一个多1;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2、十进制计数法
(1)、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在前几节课已经学习了到万级为止的数,但是,还有比亿更大的数存在着,(出示数位顺序表):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类推,将已学过的亿以内数位顺序表扩展到千亿。教师在计数器上现场贴上亿级的数位。(教师向学生说明:还有比千亿更大的数,由于不常用,暂时不学,因此在数为顺序表后面用,表示后面还有其他数位。)
(2)、教师提问:那么,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计数单位呢?
(3)、小组讨论: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请同学们自己得出结论: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最后,教师给出十进制计数法的名称,在黑板上板书。
(三)、课堂总结
1、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教师请同学们接下去说完整:自然数和十进制计数法。
2、全体回忆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自然数每相邻的两个数中,后面的一个数比前面的一个多1;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3、全体回忆十进制计数法: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图形和几何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图形与几何
复习目标:
1、经历对本学期图形与几何所学知识进行梳理的过程,巩固三角形的分类,各类三角形的定义、特点,加深理解掌握三角形边、角的特性。
2、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性,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重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边、角的特性、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性
难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三边关系
复习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复习过程:
(一)复习回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图形与几何。(板书:图形与几何)想一想,这学期我们学了哪些图形?
预设:学生会想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由四条边围成的图形,都属于四边形)
师:三角形和四边形已经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板书:三角形、四边形)现在我们对它们的有关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
(二)自主合作
1、回忆本学期学过的三角形和四边形这部分的内容,独立在白纸上用你喜欢的方式整理。(3分钟)
教师巡视,适时对学生进行指导。
2、结合你们小组每个人整理的内容,小组内在A3纸上整理图形与几何的内容。(7分钟)
3、汇报:小组派代表结合思维导图进行汇报,要抓住主要内容,并注意各部分联系。(10分钟)
4、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再一次梳理,在黑板上完成思维导图。
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三边关系
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分(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按边分(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定义)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三)课堂小测
智慧城堡
第一关:我会填
1、三角形按角的不同,可划分为( )三角形、( )三
角形和( )三角形。
2、下图中你发现三角形具有( )性,平行四边行具有
( )的特性。
3、( )和( )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4、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70,那么底角是( )。
5、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35,那么它的顶角是( ), 这个等腰三角形按角分类,是一个( )三角形。
第二关:判断
1、等边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
2、有两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不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
3、用三根分别长3厘米、6厘米、9厘米的小棒能摆成一个三角形。( )
4、用三根一样长的小棒摆的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
5、梯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
第三关:我会算
1、求出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2、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
底角是75度,顶角是多少?
第四关:我会找规律
你能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求出四边形、五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内角和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面积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的建立。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以及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你能计算出下面图形的面积吗?(单位:米)
建议:将正方形换成平行四边形
2、小结:求图形面积时,只要找到相关的条件,运用所学的方法就能得到要求的图形的面积。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自学书本P61,思考:你怎么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生自学后回答,师边板演边小结)
2、练习:找出下列三角形中BC边上的高。
3、师:那么在一个三角形中可以作几条高呢?
(生在练习纸上作高,师在板演时特别要注意说明钝角三角形的两条形外高和直角三角形的一组直角边是对应的一组底和高)
4、小结。
探究二:三角形的面积的面积计算方法
1、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
师: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请你用手中的学具,想办法算出它的面积。
2、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学习任务
3、汇报交流
师: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算的?
为什么用同样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去拼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拼好后有什么发现?
(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直角三角形的底与底边上的高与平行四边形底与高有什么关系?)
4、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师: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出示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5、验证与归纳
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为底高2,它适用于直角三角形,是否适用于锐角三角形与钝角三角形呢?
师:请学生拿出手中的锐角三角形与钝角三角形,想办法验证一下
(1)、学生操作:小组合作
(2)、汇报交流
师: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每个钝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你们有什么发现?
教师媒体演示:三种三角形各自相应的平行四边形
(3).归纳
师: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等于三角形的底和高。
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就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底高的积是什么图形的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师:如果用字母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怎么表示?
S=ah2
小结: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相应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联系 区别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 值 一种关系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一种运算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一个数
师:请尝试用字母表示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板书: 。
师: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如15:10也可以写成 ,仍读作15比10。
师:足球比赛中的比分3:0与我们今天学习的比一样吗?
引导学生理解:各类比赛中的比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设计意图:在讨论交流中,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课堂总结
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或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理顺各个知识点,让学生明确学习了什么内容,反思自己知识掌握情况。】
(三)课时作业
1.P49做一做第1题。
小敏和小亮在文具店买同样的练习本。小敏买了6本,共花了1.8元。小亮买了8本,共花了2.4元。
①小敏和小亮买的练习本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②小敏和小亮花的钱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③小敏所花的钱数和练习本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④小亮所花的钱数和练习本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思考:这几个比的量是同类量吗?比值表示什么意思?
答案:① 6∶8 , 或0.75 ② 1.8∶∶2.4, 或0.75
③ 1.8∶6,0.3 ④ 2.4∶8,0.3
解析: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巩固比的概念和比值的求法,为以后学习比例打下基础。反馈交流时引导学生明确比的前项、后项是有顺序的,前项、后项所表示的量与数据之间必须一一对应;后两个题目请学生说说比值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表示两个量的比在此不用化简,如果学生化简也是可以的;比值的结果可以是分数,也可以是小数或整数。【考查目标1】
2.P49做一做第2题。
3∶( )=24 ( )∶8=0.5
答案: ; 4
解析: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引导学生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求出未知的前项或后项,归纳一般方法:前项=比值后项;后项=前项比值。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比和除法的关系,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考查目标1、2】
3.小杰爸爸的身高是175cm,他的身高是1m,小杰说他和他爸爸的身高比是1∶175,对不对?如果不对,你认为是多少呢?
答案:不对。100∶175或4∶7
解析:两个同类量相比,单位必须统一。本题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不能直接比较,需要先统一单位,再表示比。通过这个练习,一方面让学生对比的意义理解和运用更熟练,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考查目标1】
七年级生物上册细胞的生活听课稿,分享细胞的生活听课感受和记录
细胞的生活评课稿
《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细胞的生活》是初中生物十大主题之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的二级主题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内容,本节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动物细胞、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结构和植物细胞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如具有叶绿体和细胞壁),以进行生命活动。并能描述细胞核在遗传中的重要作用。
2、教材分析:
《细胞的生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2012年新版第二单元第一章第四节。本节内容主要阐述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以及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可以采取模拟实验、分析资料等多种形式使细胞中的物质的教学具体化。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是本节的重点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常见事例,引入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教学。例如,葡萄被晾晒成葡萄干,是由于葡萄细胞中的水分子通过细胞膜散失到空气中去了。我们吃葡萄干时会感到酸甜可口,说明葡萄细胞中的糖类物质并未通过细胞膜到达细胞外。由此形象的引出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然后再展开讲述。
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是本节的教学难点,难在如何使学生理解细胞通过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和线粒体实现能量的转变。可先请学生列举生活中做功的事例(如汽车行驶需要汽油燃烧提供能量),然后教师指出:细胞中物质的转变、物质的移动、细胞的成长、细胞内有序状态的维持等,都是做功。然后综合教科书的素材,还可参考背景资料,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通俗地解释细胞通过叶绿体和线粒体实现了能量的转变。
细胞核是控制中心内容比较抽象。主要阐述了两个问题:(1)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2)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载体DNA。教师可从分析克隆羊的资料入手,指导学生阅读、讨论(可分组),让学生发表看法,引导学生从多莉羊的性状几乎与提供细胞核的B羊一样的现象,得出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的推论。进而依次介绍:细胞核、DNA、遗传信息。最后用比喻、举例的方法总结出:在生活的细胞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是由细胞核内的遗传信息控制的;而生物体建造自己生命大厦的蓝图也储存在细胞核内的遗传信息中。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能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3、尝试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变。
4、通过分析教材的插图和相关资料,了解生物体中能量转换是通过
叶绿体和线粒体进行的。
5、概述细胞核是一个遗传信息库。
能力目标:
1、通过问题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的能力,
2、通过分析资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概括、抽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2、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3、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4、概述细胞核是一个遗传信息库
教学难点:
1、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的图片,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活动一:
教师: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关知识,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植物细胞主要由哪些结构构成?动物细胞呢?两种细胞相比,最显著的不同时什么?
2 、在切西瓜时流出的红色汁液是什么?来自细胞的什么结构?
学生回忆、思考、回答。
教师引导: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生物的各项生理活动都需要物质和能量,那么,细胞的生活是否也需要物质和能量呢?这些物质和能量分别来自哪里呢?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探讨与之相关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设问,以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达到我要学,我想学,为以下新课的教学设下伏笔,创设良好的求知氛围。)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细胞中有哪些物质
1、细胞内的物质
活动二: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并指导学生分析下面问题。
资料1:某校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粒浸软的小麦种子穿在细铁丝上,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烧,发现种子先变黑,然后燃烧,最后只剩下灰白色的灰。
资料2:小明和小刚是同班同学,他们都是生物课外小组的成员,对一些生物现象非常感兴趣。今天,他们在一起探讨构成生物细胞的物质有哪些。小明说:我们吃的肉类非常香,水果酸甜可口,馒头和面包在细细咀嚼后感觉有甜味。这说明构成细胞的物质有脂肪、糖类、水等成分。小刚说:我在有关资料上发现,生物的细胞中还含有蛋白质、无机盐等成分。
问题
(1)、资料1中,种子能燃烧的原因是什么?燃烧后剩下的灰白色的灰是什么?
(2)、通过资料2中两位同学的提示你认为生物细胞内含有哪些物质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内讨论,最后达成共识。
1、种子能燃烧是因为种子中含有有机物,这种物质一般含有碳,能燃烧。燃烧后剩下的灰白色灰是无机盐。
2、知道细胞中含有水分、无机盐、脂肪、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
教师进一步强调:
生物细胞中的物质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包括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等,无机物包括水、无机盐、氧等。另外,细胞在生活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废物,如尿素、二氧化碳等。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推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
知欲。通过小明与小刚的叙述,让学生明确细胞中含有的物质。使学
生具有了独立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欲望)
2、物质的构成
活动三:
演示1:蔗糖在水中溶解
把一块由蔗糖压缩的方糖放进水里,不一会蔗糖在似乎在水中消失了,舀一勺水尝一下,水有了甜味。
演示2:将一滴红墨水滴在盛有清水的透明玻璃杯内,红墨水慢慢扩散到清水中,最后清水变成浅红色。
问题 :
(1)将蔗糖放在水中,蔗糖不见了,它真的消失了吗?
(2)将红墨水滴在清水中,清水为什么变成了浅红色?
学生分组讨论,在小组内进行展示,最后达成共识。得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设计意图:进一步通过实验加深我要学的欲望。并通过分析、猜测、推理,使学生认识到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且分子之间有间隙。)
2、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上面的资料1,尝试总结。
有机物的分子比较大,一般含有碳;而无机物的分子比较小,一般不含碳。
学习目标二: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教师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教师引导:夏天,为了防止晚上休息的时候被蚊子咬,而在床上设置蚊帐,这样蚊子不能进去,而人们需要的空气能够进去。那么,在细胞的结构中,那个结构相当蚊帐的作用,挡住有害的物质,而细胞需要的物质能够进入呢?
学生通过讨论后回答:细胞膜将细胞内部与外部的环境分隔开,它可以挡住细胞外的有害物质进入细胞内,并将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使得细胞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是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具体化。加深学生对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理解。)
学习目标三: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1、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活动四: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指导学生分析,并尝试完成下面的问题
资料1:能量的形式有多种。食物中的能量属于化学能,阳光的能量属于光能,物质燃烧时释放的能量是热能。
资料2:当蜡烛燃烧时,蜡烛中的化学能转变成光能和热能。
资料3:绿色植物的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能吸收光能。叶绿体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问题:
(1)、生物的生活中都需要能量,它们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哪里?
(2)、绿色植物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是什么?
学生分组分析、讨论,最后小组成员达成共识,并在班内展示。
(1)、生物生活的能量主要来自它们摄取的食物。而有的食物来自动物,有的食物来自植物。其实,这些能量归根结底来自这些生物体的细胞。细胞中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能。因为,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吸收太阳光的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它制造的有机物中。有些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动物的食物,一些小动物又可以被其他动物取食,能量通过食物链流到这种动物体内。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需要的能量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太阳光的光能。
(2)、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是植物细胞中的能量转化器。
(通过知识陈述,并结合陈述的知识,提出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2 、化学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活动五: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细胞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图示。
(1)、线粒体存在于哪些细胞中?
(2)、线粒体如何对能量进行转化?
学生对照教材,分析图示,思考上面的问题,最后达成共识。
(1)、无论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都含有线粒体。
(2)、线粒体能将细胞中的有机物分解,在分解的过程中有机物需要与氧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的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教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综合利用教学资源能力以及概括分析和知识总结能力。)
学生质疑1:
如果将细胞比作汽车的话,线粒体、有机物分别相当于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如果将细胞比作汽车,则线粒体相当于发动机,有机物相当于燃料。)
学生质疑2:
小刚患重感冒,在医院住院期间,每天都要注射葡萄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静脉注射葡萄糖可使病人的细胞及时获得葡萄糖,不必完全依赖消化系统。病人的细胞中的线粒体就可以将葡萄糖和氧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供给病人生命活动的需要。
教师进一步强调: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生物细胞中的线粒体能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所以,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学习目标四: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1、遗传信息
活动六:
教师创设情境:当你想了解未来几天的天气状况时,可以收看天气预报;当你想外出旅游时,首先通过一定的媒体查看旅游的线路和旅游区各景点的介绍。
通过收看天气预报可以获得有关天气的信息,通过媒体可以获得旅游线路和各景点的相关信息。生物体的发育过程中,也需要一定的信息进行指导,那么这种信息存在于哪里呢?
学生通过教材和相关资料尝试回答:受精卵内有指导身体发育的全部信息,这些信息都是由父母传下来的,因而叫遗传信息。
(设计意图:铺垫,类比,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分析、概括。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迁移能力。)
2、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活动七: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小羊多莉的身世,并指导学生完成下面的问题。(教师手书融合过程)
问题:
1、与多莉的身世有关的绵羊有哪些?
2、多莉与哪只绵羊最相似?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达成共识。1与多莉身世有关的绵羊油 3只,即A绵羊提供去核卵细胞,B绵羊提供乳腺细胞核,C绵羊孕育胚胎。2多莉虽然是C绵羊生出的,但是长相却一点都不像C羊,而是与B羊十分相像。说明细胞核控制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分析和对照,以及小组讨论和补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和小组协作学习的能力,并通过关系图理清知识脉络,明确细胞核控制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3、细胞核中有存储遗传信息的物质----DNA
活动八:
教师创设情境
我们每天需要通过媒体获得信息,例如:通过读报可以了解最新的时政要闻,通过看天气预报可以了解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这些信息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呈现给人们。细胞中的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什么呢?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图片:螺旋DNA结构图片,细胞核中有一种叫做DNA的有机物,它的结构像一架螺旋形的梯子。DNA的分子很长,它可以分成许多个小片段,每一个片段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比如,有的片段决定人的血型,有的片段决定人的眼睛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有的片段决定人的眼睛是黑色还是褐色,这些片段就是基因。
问题:
1、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细胞中的遗传信息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的什么结构上?(细胞核DNA上)
2、 DNA的结构有怎样的特点?(像一架螺旋形的梯子)
教师进一步强调:细胞中的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因为细胞核中有遗传信息的载体DNA。DNA的小片段是基因,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细胞中的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的DNA上)
教师提问: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你是如何理解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这句话的含义的?(学生回顾这几节课的学习,尝试进行总结)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因为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并将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能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为细胞生活提供动力。细胞核能控制细胞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因为细胞核中有DNA,DNA上有遗传信息。所以,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教师进一步强调: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每一个细胞都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进一步使学生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加深概念的生成。使学生对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课堂小结:
活动九:
教师:本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
学生分别谈收获。最后教师简单小结。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巩固知识,锻炼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有些知识比较难理解,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只能通过一定的习题加以练习,巩固所学内容,以后再慢慢消化理解。
主要分布地区
亚洲、东南亚
欧洲西部(英国)、北美洲(美国、加拿大)、
法国、比利时、瑞士、加拿大和非洲一些国家
欧洲东部、亚洲西北部、北部等地区,主要是俄罗斯
西班牙及拉丁美洲
西亚和北非
佛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主要分布地区和国家
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大洋洲(叫学生补充)
欧洲的东部、亚洲的西北部和北部等地区,主要是俄罗斯
欧洲的西部,非洲等地区(法国及其前殖民地)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亚洲的西部和非洲的北部
基督教 伊斯兰教 佛 教
公元1世纪 公元6世纪到7世纪 公元前6世纪到前5世纪
三大宗教的概况
我知道的宗教故事和常识:
智慧驿站:玄奘 的故事说明: 是宗教传播的一种途径。
小品表演: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隆重开幕,在天安门广场前,一名来自英国的牧师,一名来自沙特阿拉伯的穆斯林,还有一名来自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和尚,向一位北京中学生明明打听怎样去奥运村,得到热情的帮助后,他们会对明明做出怎样的反应呢?(选择其中一个角色扮演)
法律在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 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课外拓展:
1、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收集关于宗教的报道
宗教与政治(第一组)
宗教与艺术(第二组)
宗教与建筑(第三组)
宗教与文学(第四组)
收集后专题资料发E-mail至老师邮箱
2、网上下载欣赏几种不同语言的歌曲
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寒带气候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气候
(以亚欧大陆中纬度为例)
2.把相应的气候类型填在横线上。
(1)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
(2)回归线附近大陆的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大陆的西岸热带沙漠气候。
(3)北纬30℃~40℃大陆的西岸地中海气候。
(4)北纬40℃~60℃大陆的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陆的西岸温带季风气候。
(5)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谈一谈:你最想到哪里去旅行?那里的气候如何?
第二课时
看一看:请同学看第57页的3幅景观图,说说A图、B图、C图分别是什么气候。
(答:A是热带雨林气候,B是热带沙漠气候,C是温带季风气候)
想一想: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各地气候的差异呢?
教师引导:
1.一个地方的气温和降水受那些因素的影响?(答: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2.气候要素包括哪两个方面?(答:气温、降水)
教师小结: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因此,它们也成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板书: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纬度位置
(2)海陆位置
(3)地形
活动1
教师引导:读图3.24
1.A位于什么带?B位于什么带?(答:A位于热带,B位于寒带)
2.热带、寒带的气温有何特点?(答:热带终年高温,寒带终年低温)
3.A、B谁的降水多?谁的降水少?(答:A降水多,B降水少)
4.A、B谁的纬度高?谁的纬度低?(答:A的纬度低,B的纬度高)
教师小结:赤道地区纬度低,气温高,海洋广阔,水分蒸发旺盛,大气暖湿,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而两极地区纬度高,气温低,水分蒸发微弱,大气干冷,很难形成降水。
活动2
提问引伸:
1.北纬40℃~60℃亚欧大陆的东、中、西部分别是什么气候?
(答: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2.北纬40℃~60℃亚欧大陆的东、中、西部分别属于什么降水类型?
(答:夏季多雨区,全年少雨区,常年湿润区)
教师小结:亚欧大陆的东部濒临太平洋,夏季受来自太平洋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亚欧大陆的欧洲西部濒临大西洋,全年受来自大西洋湿润气流的影响,常年湿润;亚欧大陆内陆距海洋较远,难以受到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少。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在中纬度地区表现的尤为显著。
活动3
教师引导:读图3.25
1.A坡降水多还是B坡降水多?为什么?(答:A坡,因为A是迎风坡)
2.此地是什么地形?(答:山地)
教师总结:受地形影响A坡降水比B坡多。
巩固练习:
指出影响下列各地气候的主要因素:
(1)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是气候寒冷。(地形)
(2)海南岛终年如夏,降水较多;黑龙江省北部冬季漫长,多冰雪。(纬度位置)
(3)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同纬度的北京气候湿润。(海陆位置)
过渡:气候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生存在这个自然环境中,必然与环境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读书讨论:
仔细阅读第60页的课文,看看它们提供了那些信息,并加以总结。
(1)气候对人们穿着的影响。(2)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气候异常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酷热、严寒、洪水、干旱等。
想一想: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实例说说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吗?
引伸提问:由于海平面的上升,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人民搬迁了,你知道是什么因素引起海平面上升的吗?(同学阅读62页的气候变暖小资料,探寻答案)
教师小结:气候可以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反过来人类的活动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谈一谈:你家乡的气候怎样?你可以分析那里的气候影响因素吗?
世界的气候评课稿第二篇:
《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以学完气温和降水两个气候组成要素基础上,从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出发,使学生理解气候有关知识。教材借前两节课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大,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情况,教材通过对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的分析,来说明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在依据教材内容设计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本章最后一个标题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与开头的天气及其影响首尾呼应,从中强化人地关系这一主题。教材在该内容上主要抓住两各方面:以实例分析说明,一是不同地区气候差异导致人类活动的差异,以培养学生地域观念;另一方面是同一地区气候异常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培养灾害意识。教材注重以活动为主、讨论气候变暖为题,使学生认识人类活动也能对气候产生负面影响。总之,《世界的气候》一节既作为对全章内容的归纳、综合,又是对全章内容的总结,居本章的核心地位。本节内容的学习,更为今后学习区域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大及其复杂多样。 2.学生能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3.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来引起学生兴趣,通过学生对图片、地图、图表、阅读材料、搜集的谚语、诗词等地理信息的提取,教师引导学生以描述、对比、实例分析说明、推理、归纳、讨论等形式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要善于运用已学知识去分析解决新知识的综合能力。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培养学生地域观念、灾害意识及环境意识。3.通过阅读景观图片和资料体会自然的创造力,树立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1.认识世界气候的复杂多样及地区差异大。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 综合分析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人们常常用春斐、夏翠、秋金、冬银来形象比喻某个地方四季景观的变化。
多媒体展示投影:1组图.北京地区的四季景观图片
京郊玉渡山春季 八达岭长城夏季 京郊玉渡山秋季 八达岭长城冬季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同一地区,为什么会有这样大差异?(季节不同,气候不同所致)
多媒体展示投影:2组.不同地区(南北、东西)同一季节景观图片(纬度差异、海陆差异)
二月海南风光 大兴安岭冬景 内蒙古温带草原夏季 我国温带沙漠夏季
1.让学生读图对比分析回答:影响我国南北方景观差异的因素是什么(气温)?、从东到西的景观差异影响因素又是什么(降水)?
2.你从以上景观图的变化能得到什么信息?
师生归纳总结:中国气候差异很大,那世界的气候差异会更大。由此导入课题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板书)
一、 气候的地区差异(板书)
任何一个地区,天气是经常变化的,那么气候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天气与气候。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板书)
看一看: 请同学们读教材第57页图3.22 A、B、C三幅景观图,根据描述表演图上三个人的不同感受,能告诉大家A、B、C三地景观不同的原因吗?(师生总结:因为A、B、C三地的降水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一年四季你在南极和海南都能看到什么?为什么?(因为两地的气温不同);师点明:展示情景导入中第2组景观图中海南与大兴安岭景观的差异也是纬度差异导致气温不同而形成的。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图中三人描述气候时所指时间和要素.
试一试:活动1-1引导学生归纳描述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活动1-2让学生判断教材中四句话(昆明四季如春和极地地区全年严寒是描述气候;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和明天大风降温描述天气).
教师可将学生课前搜集的有关天气和气候的谚语和诗词进行展示,学生判断,师生纠正总结
教师提醒:通过对前两节内容的回顾很快得出结论: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千差万别,因此世界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地区差异很大。
2.气候的地区差异大(板书)
过度:世界气候不仅地区差异大,类型多达11种,这里我们主要了解6种气候类型及分布情况。
3.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板书)
做一做, 展示投影3.23《世界气候的分布》图,教师引导学生边读图边完成表格内容。教师要求学生能在气候分布图上指出其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并随学生回答投影展示各类型气候下的景观图片,增强学生对所介绍气候类型及分布规律的感性认识。
活动1-3表(1)找出主要分布在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气候类型,并填在下表中
分布地区 气 候 类 型
热 带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侯
温 带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气候
寒 带 寒带气候
(2)找出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陆、西岸的气候类型,并填在下表中。
分布地区 气 候 类 型
大陆东岸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大陆内部 温带大陆气候
大陆西岸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3)除教材第57页图3.22举例描述的A、B、C三种气候特征外,教师可补充介绍以下三种气候的分布及特征,
①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大致在北纬10至北回归线之间,全年高温,夏雨冬干,干湿季分明;
②地中海气候:在地中海沿岸地区分布最广,主要位于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③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以欧洲西部最广,
全年温暖湿润,温差小。
(4)让学生对照世界地形图,看看高原山地属于哪种气候?
想一想: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世界各地气候的差异的 ?
教师引导:一个地方的气温和降水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要素包括哪两方面?(气温、降水)
教师小结:在前两节,我们已经学习过,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它们因此也成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板书)
1.纬度位置
2.海陆位置
3.地形
活动2-1.投影打出图3.24中的A图和B图分别表示赤道地区和南极地区某低气温、降水量的月份分配。比较两地气候的特点,说明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
A地全年高温多雨,B地全年低温少于且温差大;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原因是纬度位置不同。
活动2-2.在世界地形图上,以亚欧大陆温带地区为例,说明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教师提供各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再将学生分三组,分别代表大陆东岸、西岸、大陆内部,小组成员合作分析,经其它组纠正得出结论:
受海陆位置影响,大陆东岸是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西岸是冬湿夏干型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侯;内部是干燥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活动2-3.学生看图3-25回答:教师可提醒学生考虑气温随高度的递变率;
A坡降水多,因为它处于迎风坡。
活动2-4.指出影响下列各地气候的主要因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派一名代表回答:
(1)地形; (2)纬度位置; (3)海陆位置。
过度;气候是自然护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生存在这个自然环境中,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玩等活动必然要与环境发生联系,
三、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板书)
先让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出发,说一说一年四季着装的变化以及所吃的水果都有什么不同?
然后让学生读教材第60页内容,看看文字内容提供了哪些信息,并加以总结:
第一自然段:气候对人们穿着的影响;
第二自然段: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三自然段:气侯异常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酷热、寒潮、洪水、干旱等举实例说明,教师打出与灾害性天气相关的图片。
想一想: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实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吗?
趣闻:被海水追赶的岛国图瓦卢,大家猜猜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请同学们阅读第62页资料分析:找出答案。
教师小结:气候可以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反过来人类的活动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谈一谈:1.引起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能引起哪些危害?
2.针对全球变暖,人类应该如何应对?
教师总结:气候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全球变暖警示人们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板书设计】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一、气候的地区差异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气候的地区差异大
3.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板书)
1.纬度位置
2.海陆位置
3.地形
三、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后反思】天气和气候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用综合分析的方法结合地图分析纬度、海陆、地形因素和气温、降水、气候之间的因果关系。使学生自主探究生成新知识,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习惯和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在新的课堂教学中,用直观教学方法突破难点;课堂教学取得
较好效果。
但由于学生接受能力存在差异,难免出现个别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如何真正实现学生在新课程中的全体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还需要在今后实践中进一步摸索。
七年级语文上册多变的天气听课稿,分享多变的天气听课感受和记录
多变的天气评课稿第一篇:
《多变的天气》教案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要求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内容点析1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天气的概念,而是联系实际分两步解释天气。第一步,说明怎样描述天气。第二步,解释天气多变的特点:同一时刻,不同地方天气不同;同一地方,不同时刻天气有变化。从感性材料入手,联系实际生产、生活,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基本原理,并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这是贯穿本章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2图31举例性地介绍天气的三种状况:A图侧重于晴;B图侧重于风;图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天气与气候第三章侧重于冷。
图中设计同学对天气的谈论,以使学生学会怎样描述天气。3天气及其影响的活动部分,围绕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这一主题设计。第1题提供资料,并要求学生参照已有资料再补充至少一个资料。第2题让学生分析已有资料。第3题要求对活动作小结。4天气预报是每个人每天都要关心的问题。人们可以通过多种媒体(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获得天气预报,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电视天气预报,因此,教材也将收看电视天气预报作为重点。为体现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教材从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引入。图33展示了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它向学生说明天气预报是由许多人、许多单位共同参与的结果,并运用了许多先进设备,从而使学生在感性认识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同时,受到科学精神的教育。图中所展示的具体内容不要求学生掌握。6图34除展示了报纸上刊登的天气预报外,还就天气预报中常提到的阴晴、降水概率、风向、风力、温度等天气要素加以解释,以排除学生阅读天气预报时可能遇到的障碍。风力由弱至强分为0~12级(共13级)(见后面的参考资料)。
风向风力符号解释:电视天气预报图中一般用带尾羽的箭矢来表示风向风力,箭矢所指方向为风的去向;尾羽的数目和形状表示风力,如3根尾羽表示6级风,4根尾羽表示7级风,尾羽呈三角旗状,则表示风力为8级或8级以上。温度的两个值依次是日最高温度(3℃)和日最低温度(-8℃)。7阅读材料中提到的克里米亚战争,又称东方战争。战争的一方是英、法、土耳其等国,另一方是俄罗斯。该战争持续多年,最后以俄罗斯的失败而告终。8教材将了解电视天气预报设计成活动,并按电视天气预报过程分三个步骤:认识卫星云图、熟悉天气符号、看懂城市天气预报图。活动的总体设计思想是使学生通过活动能够看懂电视天气预报。9教材将从互联网上查阅天气预报设计成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学习使用现代手段,也使学生多了解一种获取天气预报的途径。该活动不要求所有学生完成。10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除关心每天的天气状况外,对空气质量状况也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也要求重点城市播报每天的空气质量状况及空气质量状况预报。教材随机选择了某日(XX年1月9日)我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并绘制成图39,使学生在读图过程中,了解空气质量日报的有关知识,从而能大致看懂电视中的空气质量日报。
空气污染指数是评价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状况的一种方式,是将空气质量的监测数据,按照一定方法处理后,变成大家熟悉的0~00的数字。数字越大,说明污染越严重,空气质量状况就越差。空气的质量级别、污染指数和质量状况之间的关系见下表。空气质量级别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Ⅰ1~0优Ⅱ1~100良Ⅲ1101~10轻微污染Ⅲ211~200轻度污染Ⅳ1201~20中度轻污染Ⅳ221~300中度污染Ⅴgt;300重度污染11空气污染物的是多方面的,从加强环境教育角度考虑,教材主要举例性地让学生了解人为原因形成的空气污染物。把这部分内容安排成活动,就是希望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应采取的措施,从而对于空气质量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教学建议【天气及其影响】1这一部分的教学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其一,先通过阅读图31理解天气,然后通过活动理解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其二,先通过活动理解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然后通过阅读图31理解天气。2天气的教学主要应抓住怎样描述天气和天气的特点,不要求了解严格的天气概念。正确描述天气,既能加深对天气概念的理解,又是一项基本技能。在阅读图31时,要把视野放开,引导学生从更多的方面认识天气。第一,图中只表现了晴、风、冷三种状况,相应地要补充阴、雨(可扩大到雪、雹等降水形式)、热三种状况。
第二,在阴晴、风雨、冷热之外,还应补充其他天气状况,如雾、扬尘等。第三,可及时让学生描述上时教室外的天气状况。天气特点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举例说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短时间,可从某一时刻、一天、几天等不同的时间尺度举例说明。某一时刻如现在正在下雨,一天如今天很闷热,几天如这几天阴雨连绵。第二是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不同,如东边日出西边雨、十里不同天等。第三是同一地方不同时刻的天气有变化,如夏天暴雨前后的天气变化、冬天寒潮前后的天气变化等。3活动中材料A说明了天气与交通的关系,材料B说明了天气与生活的关系,材料说明了天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材料D说明了天气与军事的关系。其他方面可让学生补充,如天气与工业生产、工程建设、商业活动、旅游活动、休闲娱乐等的关系。学生补充资料(图32E),可在前一节后安排,由学生在外搜集。活动最后要求学生写篇小短文,可在堂上写,也可在后写;应引导学生围绕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这一主题,综合写也可,就某一方面展开写也可。【明天的天气怎么样】1在各种媒体的天气预报中,以电视天气预报最引人注意,并且,了解电视天气预报也是本部分教学的重点,因此,明天的天气怎么样?的教学,建议按下面的顺序进行:电视天气预报(活动1~3题)──其他媒体的天气预报(图34和活动第4题)──归纳天气预报的作用和主要内容──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图33)。
2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一般先出现卫星云图,因此活动先从认识卫星云图开始。教学由此开始,也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动第1题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读图3完成。因为学生还没有具体的区域知识,读此图过程中,只要求学生能按图示解释,分清陆地和海洋,并在图上指出哪些地方可能是晴天、阴天或雨天:无云的地方可能是晴天;有亮白色云的地方可能有雨;有灰白色云的地方可能是阴天。活动的第2题是为第3题做准备,在让学生熟悉常用的天气符号后,介绍了用天气符号表示天气变化的方法。题中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天气变化情况依次是:晴转阴;小雨转中雨。活动第3题通过模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的形式,使学生熟悉天气符号,看懂城市天气预报图。教学时可把图中所示的13个城市分成6组,每组分别找1~2位学生播报。每组播报后,再找1~2位学生(未参加播报的)评判。3在了解了电视天气预报后,可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从哪些渠道获得天气预报?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读图34了解报纸上的天气预报;看活动第4题了解从互联网上可获得天气预报和气象知识。活动第4题可作为选学内容,由学生外选做。
4引导学生综合报纸和电视天气预报内容,归纳出一般情况下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然后,再结合图34中箭头拉出的框解,使学生了解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概念。在熟悉了天气预报内容和有关知识后,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思考为什么要进行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可让人们及早做好准备,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天气的危害。)最后,让学生读图33概括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观测接收数据处理资料、制图分析判断做出预报。对图中涉及的设备和具体技术性问题,不必细究。在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中,需要制作和分析天气图。由此,引导学生看阅读材料,使学生对天气图的起源和作用有所了解。【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1图39的教学,主要是使学生根据污染指数判断各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进而比较各城市空气质量的优劣(这一日)。
如有可能,老师可摘录前一天中央电视台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一些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让学生判断其空气质量状况。对于有关概念,如空气质量、空气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等,不要求学生掌握;对于各城市空气质量差别的原因,也不必细究。2活动部分涉及农业生产、交通、生活、居住等四方面与空气质量的关系,要求学生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自己的看法。四个问题都是开放式的,可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学时切忌以某一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应注意保护每个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产生污染物污染空气,使空气质量下降,反过来又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为此,人类应该控制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以创造美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多变的天气评课稿第二篇:
《多变的天气》教案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要求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内容点析1.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天气的概念,而是联系实际分两步解释天气。第一步,说明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要求
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内容点析
1. 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天气的概念,而是联系实际分两步解释天气。第一步,说明怎样描述天气。第二步,解释天气多变的特点:同一时刻,不同地方天气不同;同一地方,不同时刻天气有变化。
从感性材料入手,联系实际生产、生活,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基本原理,并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这是贯穿本章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2. 图举例性地介绍天气的三种状况:A图侧重于晴;B图侧重于风;C图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天气与气候第三章侧重于冷。图中设计同学对天气的谈论,以使学生学会怎样描述天气。
3. 天气及其影响的活动部分,围绕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这一主题设计。第1题提供资料,并要求学生参照已有资料再补充至少一个资料。第2题让学生分析已有资料。第3题要求对活动作小结。
4. 天气预报是每个人每天都要关心的问题。人们可以通过多种媒体(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获得天气预报,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电视天气预报,因此,教材也将收看电视天气预报作为重点。
5. 为体现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教材从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引入。图展示了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它向学生说明天气预报是由许多人、许多单位共同参与的结果,并运用了许多先进设备,从而使学生在感性认识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同时,受到科学精神的教育。图中所展示的具体内容不要求学生掌握。
6. 图除展示了报纸上刊登的天气预报外,还就天气预报中常提到的阴晴、降水概率、风向、风力、温度等天气要素加以解释,以排除学生阅读天气预报时可能遇到的障碍。
风力由弱至强分为0~12级(共13级)(见后面的参考资料)。
风向风力符号解释:电视天气预报图中一般用带尾羽的箭矢来表示风向风力,箭矢所指方向为风的去向;尾羽的数目和形状表示风力,如3根尾羽表示6级风,4根尾羽表示7级风,尾羽呈三角旗状,则表示风力为8级或8级以上。
温度的两个值依次是日最高温度(3 ℃)和日最低温度(-8 ℃)。
7. 阅读材料中提到的克里米亚战争,又称东方战争。战争的一方是英、法、土耳其等国,另一方是俄罗斯。该战争持续多年,最后以俄罗斯的失败而告终。
8. 教材将了解电视天气预报设计成活动,并按电视天气预报过程分三个步骤:认识卫星云图、熟悉天气符号、看懂城市天气预报图。活动的总体设计思想是使学生通过活动能够看懂电视天气预报。
9. 教材将从互联网上查阅天气预报设计成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学习使用现代手段,也使学生多了解一种获取天气预报的途径。该活动不要求所有学生完成。
10.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除关心每天的天气状况外,对空气质量状况也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也要求重点城市播报每天的空气质量状况及空气质量状况预报。教材随机选择了某日(2001年1月9日)我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并绘制成图,使学生在读图过程中,了解空气质量日报的有关知识,从而能大致看懂电视中的空气质量日报。
空气污染指数是评价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状况的一种方式,是将空气质量的监测数据,按照一定方法处理后,变成大家熟悉的0~500的数字。数字越大,说明污染越严重,空气质量状况就越差。
空气的质量级别、污染指数和质量状况之间的关系见下表。
空气质量级别
空气污染指数
空气质量状况
Ⅰ
1~50
优
Ⅱ
51~100
良
Ⅲ1
101~150
轻微污染
Ⅲ2
151~200
轻度污染
Ⅳ1
201~250
中度轻污染
Ⅳ2
251~300
中度污染
Ⅴ
300
重度污染
11. 空气污染物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从加强环境教育角度考虑,教材主要举例性地让学生了解人为原因形成的空气污染物。把这部分内容安排成活动,就是希望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应采取的措施,从而对于空气质量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建议
【天气及其影响】
1. 这一部分的教学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其一,先通过阅读图理解天气,然后通过活动理解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其二,先通过活动理解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然后通过阅读图理解天气。
2.天气的教学主要应抓住怎样描述天气和天气的特点,不要求了解严格的天气概念。
正确描述天气,既能加深对天气概念的理解,又是一项基本技能。在阅读图时,要把视野放开,引导学生从更多的方面认识天气。第一,图中只表现了晴、风、冷三种状况,相应地要补充阴、雨(可扩大到雪、雹等降水形式)、热三种状况。第二,在阴晴、风雨、冷热之外,还应补充其他天气状况,如雾、扬尘等。第三,可及时让学生描述上课时教室外的天气状况。
天气特点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举例说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短时间,可从某一时刻、一天、几天等不同的时间尺度举例说明。某一时刻如现在正在下雨,一天如今天很闷热,几天如这几天阴雨连绵。第二是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不同,如东边日出西边雨、十里不同天等。第三是同一地方不同时刻的天气有变化,如夏天暴雨前后的天气变化、冬天寒潮前后的天气变化等。
3.活动中材料A说明了天气与交通的关系,材料B说明了天气与生活的关系,材料C说明了天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材料D说明了天气与军事的关系。其他方面可让学生补充,如天气与工业生产、工程建设、商业活动、旅游活动、休闲娱乐等的关系。
学生补充资料(图),可在前一节课后安排,由学生在课外搜集。
活动最后要求学生写篇小短文,可在课堂上写,也可在课后写;应引导学生围绕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这一主题,综合写也可,就某一方面展开写也可。
【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在各种媒体的天气预报中,以电视天气预报最引人注意,并且,了解电视天气预报也是本部分教学的重点,因此,明天的天气怎么样?的教学,建议按下面的顺序进行:电视天气预报(活动1~3题)──其他媒体的天气预报(图和活动第4题)──归纳天气预报的作用和主要内容──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图)。
2.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一般先出现卫星云图,因此活动先从认识卫星云图开始。教学由此开始,也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动第1题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读图完成。因为学生还没有具体的区域知识,读此图过程中,只要求学生能按图示解释,分清陆地和海洋,并在图上指出哪些地方可能是晴天、阴天或雨天:无云的地方可能是晴天;有亮白色云的地方可能有雨;有灰白色云的地方可能是阴天。
活动的第2题是为第3题做准备,在让学生熟悉常用的天气符号后,介绍了用天气符号表示天气变化的方法。题中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天气变化情况依次是:晴转阴;小雨转中雨。
活动第3题通过模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的形式,使学生熟悉天气符号,看懂城市天气预报图。教学时可把图中所示的13个城市分成6组,每组分别找1~2位学生播报。每组播报后,再找1~2位学生(未参加播报的)评判。
3.在了解了电视天气预报后,可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从哪些渠道获得天气预报?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读图了解报纸上的天气预报;看活动第4题了解从互联网上可获得天气预报和气象知识。活动第4题可作为选学内容,由学生课外选做。
4.引导学生综合报纸和电视天气预报内容,归纳出一般情况下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然后,再结合图中箭头拉出的框解,使学生了解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概念。在熟悉了天气预报内容和有关知识后,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思考为什么要进行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可让人们及早做好准备,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天气的危害。)
5.最后,让学生读图概括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观测接收数据处理资料、制图分析判断做出预报。对图中涉及的设备和具体技术性问题,不必细究。
在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中,需要制作和分析天气图。由此,引导学生看阅读材料,使学生对天气图的起源和作用有所了解。
【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1.图的教学,主要是使学生根据污染指数判断各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进而比较各城市空气质量的优劣(这一日)。如有可能,老师可摘录前一天中央电视台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一些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让学生判断其空气质量状况。对于有关概念,如空气质量、空气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等,不要求学生掌握;对于各城市空气质量差别的原因,也不必细究。
2.活动部分涉及农业生产、交通、生活、居住等四方面与空气质量的关系,要求学生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自己的看法。四个问题都是开放式的,可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学时切忌以某一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应注意保护每个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产生污染物污染空气,使空气质量下降,反过来又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为此,人类应该控制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以创造美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和大洋评听课稿,分享大洲和大洋评听课感受和记录
大洲和大洋评评课稿第一篇:
《大洲与大洋》教案
课程目标 1-1-1描述世界各大洲、各大洋的分布概况,说明陆地和海洋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是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该单元的主题为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本课讲述的便是地球表面的两大组成部分:大洲和大洋,这是学生认识地球,认识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的第一步,学好本课,对之后的学习大有裨益。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课从海陆分布开始讲起,进而具体带领学生具体认识七大洲与四大洋,并时时注意突出人地关系的主题,结构突出,重点鲜明。
教学重点 七大洋、四大洲的名称及分布
教学难点 各洲分界线、重要地理位置轮廓辨认
学情分析 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本课内容多多少少知晓一些,但是这些知识是片段性的,零散性的。而且受年龄和经历所限,空间概念较为薄弱,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各大洲大洋的空间位置与联系,并需要大量运用地图、图片等资料。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通过观察地图及数字计算得出海陆分布不均的特点和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的比例。②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地图和阅读书本说出四大洲和七大洋的名称、大体位置及大洲间的分界线。③学生在聆听教师讲课之后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出半岛、海峡、大陆、岛屿的含义,并能在地图上准确找到重要的海峡、半岛。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前段时间有位中学老师的辞职信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封信只有一句话: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因为它说出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你们想出去看看世界吗?我也很想,只是很可惜不管是同学们还是我自己,我们暂时都还没办法去实现这个梦想。既然不能行这万里路,那我们不妨就先从书里来认识一下我们所共同生活着的广阔世界。
板块一:地球海陆面积分布教学
我们都知道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星球叫做地球,但是也有人对这个说法提出了异议,比如一个叫做加加林的苏联人。这个人特别幸运,因为他不仅能看世界,还能从非常特殊的角度去看,他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地球人。当他从飞船中看到地球时,他说地球更像是一个水球。这个说法的依据是什么呢?我们通过地球仪来体会一下。接下来我会旋转地球仪,由同学喊停,然后看看我们随机暂停到的地球半球是陆地的部分多还是海洋的部分多。
[旋转地球仪活动]
刚刚我们所暂停到的半球全都是陆地面积小于海洋面积,这是一个巧合吗?不是。实际上,哪怕是陆地最为集中的那个半球,也就是所谓的陆半球(以西经132,北纬4713为中心),依然是海洋面积仍占到了52%,也就是说在任意一个地球半球中,海洋面积都大于大陆面积。[展示陆半球]
接下来我们用数据说话,来计算一下海陆总面积的比例是怎么样的,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
[海洋总面积:3.61亿平方公里;陆地总面积:1.49亿平方公里]
[得出结果后展示饼状图]
好,通过计算我们知道陆地和海洋大概是三七分,那么这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是平均分布的吗?很明显不是。到这里我们就得出了地球海陆分布的两大特点:比例三七开,分布不均匀。大家记一下。
版块二:大洲位置形状教学
现在我们来深入认识一下陆地,它可以分为大陆和岛屿,这两者是人为划分的。大陆和其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就叫做大洲,请大家阅读书本告诉老师,一共有几个大洲,他们从大到小是怎么排列的。
[展示大洲面积柱状图,总结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欧大洋洲]
各大洲的位置分布是我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其实大部分大洲的名字就暗示了它所在的位置,同学们能从书本中找到隐藏在名字中的暗示吗?
[p27阅读卡]
通过名字中的暗语,我们对各大洲的分布有了一个粗略的印象,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地图,回答老师下列问题。
1、大陆主体在赤道以南的大洲有哪些?大陆主体在赤道以北的大洲有哪些?
2、大陆主体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哪些?大陆主体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哪些?
3、被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分别有哪些?
4、请描述其他六大洲相对于亚洲而言的地理位置。
我们常常都说中国地图像一只雄鸡,但具体是怎样的雄鸡,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理解,着表示大家的想象力是不尽相同的。老师希望大家也能发挥想象,描述一下你眼中的各大洲的形状。我们以组为单位进行一个想象力大比拼。
[展示各种雄鸡想象图
]
学到这里,我们对各大洲的位置和形状都有了一定了解,请同学们再最后观察半分钟然后合上书本,拿出草稿纸,看能不能凭借印象画出一副世界地图。不需要特别精准,大体能表现就好。
[待同学们画好之后展示一笔画世界的方法]
板块三 大洲分界教学
在我们画的时候发现各大洲都不是圆滑的边缘,有各种凸起凹进,这里就可以引进几个新概念。像印度这种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就叫做半岛,世界上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而像这样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就叫做海峡。老师这里列出了一些著名海峡,请大家从书本后面附录的两张地图上找出它们的所在。(两轮,第一轮按名字找地点,第二轮靠形状说名称)
[白令海峡、直布罗陀海峡、麦哲伦海峡、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土耳其海峡]
土耳其海峡在后面两幅图里没有明确标示,为什么老师还让你们找了呢?因为它有一个重要的意义,我们看书本图2-6,这里能找到土耳其海峡。在七大洲里面有欧洲和亚洲,但事实上欧亚大陆是一个整体,是人为划分了分界线,任何洲与洲的分界线都是人为划分的。土耳其海峡就是亚欧分界线上的一环,请大家观察地图,写出这条完整的分界线并找出其他相邻俩大洲的分界线。
由上,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大洲间的分界线可能会借助哪些?
由于大洲的面积较大,所以它往往还会有小的分区,请读图2-7回答按照地理方位,亚洲、欧洲可以分成几个地区。
[对亚洲分区稍加解释]
亚洲和欧洲各分成了哪几个地区?
亚洲:东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东南亚
欧洲:东欧、南欧、西欧、北欧、中欧
中亚包括哪些国家?
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南亚包括哪些国家?
尼泊尔、不丹、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东南亚包括哪些国家?
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东帝汶
版块四 出示本课结构图,进行小结,
作业 完成相应课后练习
板书
大洲和大洋评课稿第二篇: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重点和难点:
重点: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教学准备:
小地球仪、多媒体设备、七大洲和四大洋动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世界上第一个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人是谁?
(原苏联的宇航员加加林)
他到了太空,回头看到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么样的?
(地球上大部分都是水,在太空中地球是如此的蔚蓝美丽)
提出问题:
那么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到底是如何分布的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世界大洲和大洋的知识
板书:一、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1、人类对地球面貌的认识过程
对地球面貌的探索,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其中有许多著名的探险家为人类认识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下面就请各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他们对人类所作的贡献。
(学生介绍的过程中用课件向学生提供古丝绸之路路线、郑和下西洋路线、哥伦布及麦哲伦航行路线等示意图)
学生分组活动:
1、丝绸之路 2、马可波罗游记 3、郑和下西洋 4、哥伦布地理大发现 5、麦哲伦环球航行
(学生互相评价)
(1)组织活动
①指导学生用准备好的线绳把地球仪平分成任意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比较海洋和陆地面积的大小
②指导学生先把地球仪按自转方向转动,闭上眼睛,让地球仪停止转动后用一个手指随意按住地球仪的任意部位,然后统计分别陆地和海洋的人数并计算所占的比例。
(2)但是,由于我们只有40多人,所以我们算出的海陆面积是不准确的,那么根据科学家的计算,海洋和陆地各占全球面积的多少呢?
(出示教材图2.2世界海陆面积比较)
学生活动
得出结论: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
按照要求参与活动,计算出陆地和海洋的比例
学生回答
71%为海洋,29%为陆地。概括来说就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板书:2、全球海陆分布比例
(3)问:所以加加林在太空中看到地球时认为它应叫什么?
提问:
同学们,你对地球的名称有什么看法?
(鼓励学生)(水球)
(这是由于古人当时并不了解地球的整体面貌,不知道地球表面水体面积大于陆地面积的结果;人们已经叫了那么长时间的地球了,没必要再改成水球。)
提问:
这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均匀地分布于地球表面吗?显然不是。看手中地球仪,南北半球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有何不同?
(展示南北半球图及南北半球海陆分布比例,帮助学生总结海陆分布特点。)
板书:3、世界海陆分布特征
学生活动:
观察地球仪说明,并总结出海陆分布的特点为: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第二课时:
板书: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七大洲: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从地图上看,全球的陆地都被海洋围着,并被分割成几块面积广大的部分和许多面积较小的部分;面积广大的海洋也被陆地分割成几大片。我们经常听到大洋、大陆、半岛、岛屿、海、海湾、海峡等众多的称谓,究竟是怎么回事?请看图(用课件展示某地区的立体示意图和平面轮廓图,两图均标注注记),自学上述地理名词的意义
2、我们把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成为大洲。看教材图2.6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回答:
①世界上有哪几大洲和哪几大洋?
②太平洋、北冰洋沿岸各有哪几个大洲?
(太平洋沿岸有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北冰洋沿岸有亚洲、欧洲、北美洲。)
③东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大洋洲、亚洲、欧洲、非洲)
④西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南、北美洲)
⑤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的陆地
(南美洲、大洋洲、亚洲、非洲)
⑥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和大洋?
(亚洲、太平洋)
⑦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和大洋
(大洋洲、北冰洋)
⑧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
(欧洲、北美洲)
⑨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大洲和大洋?
(南极洲、北冰洋)
⑩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什么?
(南极洲、北冰洋)
3、有些大洲是相连的,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到这些大洲及其分界线,并把分界线描绘出来。重点指导学生读图2.7,找到亚、欧、非三洲的分界线,并描绘说明。
学生活动:
通过两图对比,明确其地理意义。
边查图边回答,进一步熟悉巩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巩固练习:
1、填图:在教材图2.1中填注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2、绘图:在教材图2.9中,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出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轮廓,并注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按要求填图
日期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日期 正午太阳高度 白昼时间 北半球获得的热量
范围 有无阳光直射 得到的太阳光热多少 四季变化情况
课堂小结:通过建立知识思维结构导图,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建立知识体系。
课堂检测:对课堂内容进行检测,进一步巩固刚学过的知识。
板书设计: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旋转中心:地轴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24小时
4.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时间差异
二、地球的公转
1.旋转中心:太阳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年
4.产生的现象: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
教学反思:
教学中设计了大量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通过身边的例子,尽量知识的难度,鼓励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探究活动中,通过问题探究学生使学生对地球运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中大量运用多媒体动画,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有利于学生发挥空间想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思考题:
1.证明地球自转的方法和现象还有哪些?
2.假设地球运动的方向是自东向西,那太阳是不是能从西边起来?
围绕这条主线作者描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对新装的态度如何?
第一问,可让学生抢答。第二问,第三问要求学生在速读文章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 文内容。依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用简炼的语言勾勒故事梗概,学生概括,教师归纳:课文是按照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大臣看新装,小孩揭新装的思路安排情节的
皇帝 小孩
爱 揭
新装
做 看
骗子 大臣
4.根据课文情节的发展线索,用连贯的语句复述课文内容,注意突出关键的情节、细节。
找1-2名同学根据图示复述课文,并对复述好的同学给以鼓励。
六、精细研读课文内容。
一篇优秀的童话故事,不仅要有完整巧妙的故事情节,更重 要的还要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以及传神,生辉的语言。
1.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将你认为稳重描写最精彩的地方圈点勾画出来,有感情地朗读,揣摩,分析用笔的妙处,然后提问。
2.就 学生举出的语句,让学生个别范读,大家评议,教师适当点拨,设疑诱导,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如:
(1)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的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第一句强调的重点是什么?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极尽夸张,它有什么表达效果?朗读时应读出什么语气、语调)。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内容。
(第一句强调的重点是除非为了炫耀以下他的新衣服,用夸张突出强调皇帝爱慕虚荣,生活奢靡,朗读应读出自然嘲讽的语气,语调平缓,这段话用概括,对比的手法,写出皇帝爱新装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
(2)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皇帝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不同,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朗读时怎样读。
(一句骇人听闻,一句最可怕的事情,两个难道的反问,都是皇帝心里所想,这几句心理描写,突出了皇帝极端恐惧的心理。他虽然什么也没看见,嘴上却极力赞美,而且用了极十分等程度非常深的修饰语。心里想的和嘴上 说的完全相反,表现了皇帝的虚伪和骄横。朗读时应读 出恐慌,傲慢的语调,神情表现出自负)。
(3)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最后叫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传播开来。[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小孩的喊声表现了孩子什么样子的性格。爸爸为什么称孩子的是声音为天真的声音。
(小孩是一个未经世俗浸染的生命,天真纯朴,无所顾忌,他没有什么要维护的,什么也不怕,也没有学会弄虚作假,因此,他的喊声表现出单纯,无私无畏。朗读时应语速要快,语气天真,语调要高,而爸爸的话是为了对孩子不懂世事做掩饰。语速要缓慢,语音要低)。
3.小组交流:(分四个人一小组,进行交流分析,然后提问)根据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你觉得皇帝、骗子、大臣、小孩,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4.教师归纳总结:
皇帝:昏庸、奢侈、愚蠢、虚伪自欺欺人
大臣:昏庸、愚蠢、阿谀逢迎、虚伪、自欺欺人
骗子:狡猾、贪婪、善于设骗
孩子:诚实、天真、无私无畏
七、自主探究
1.骗子的骗术是文章想象最完美的体现,巧妙之处在于有心人一看便知道这是骗术,因为它虚伪得不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一点影子。而这明显的骗局居然这些大人们没有人敢点透,这是为什么?最后为什么让一个小孩来揭穿?这天真的声音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这些大人们说假话无不缘于自私、自利,大臣们怕别人说自己愚蠢,不称职,为保住自己的官职,所以不敢说真话,而百姓或出自安全考虑,或受不良世风影响,也不敢说真话。而小孩没有受污浊的世风熏染,还保持这一颗纯真,无邪,无私无 畏的心,他敢于说真话。
天真的声音启示我们,要做一个无私的人,诚实的人,做一个敢于说真话,战邪恶的人。用真诚去回报社会。
2.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或者说这个故事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情节的?
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官员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这个故事从骗子行骗开始,到小孩揭骗结束,始终没有离开这个骗字。所以说,这个故事是围绕着一个骗字展开的。
八、感悟主题:
这篇课文的主题是什么?(鼓励学生对童话主题作出多元解读:①无情揭露当时社会的丑恶,讽刺了统治者的虚伪与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②揭示了受社会浸染的成人们的虚伪的性格弱点。
九、拓展延伸。
作家对故事的结局的描写是有局限的,也是无限的,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和思考空间,愚蠢的皇帝在游行大典完毕之后,回到宫里,他会怎么办呢?是处死那个说真话的小孩,还是从此悔过自新,把精力放到料理朝政上去呢?请展开想象的翅膀,学习安徒生夸张讽刺的笔法,为童话故事写一个别致的续篇。
发挥想象,给本文写一个续篇,描述游行以后发生的事情
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进行习作训练,然后找2-3个同学进行习作展示,写得好的同学给予热情的鼓励,表扬。
十、课堂总结。
一篇《皇帝的新装》,一场欺人的闹剧,在嘲讽讥笑过后,留给我们的是严肃的思考,人性中的那份脆弱的易受社会浸染的纯美,如诚信无私,该如何 去呵护,去坚守,思考如何才能使心灵的家园永远灿烂无畏。
皇帝的新装评课稿第二篇:
《皇帝的新装》评课稿
一、成功的导入语
郑旭老师借用钓鱼这一学生喜爱的话题一下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向零距离心理教学靠拢。这一同学们熟悉的活动,不仅和教学内容有机联系;而且把文章的线索很好的串联起来,而同学们都熟悉活动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充分激发学习热情,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二、抓住了关键字词,探究美
郑旭老师在教学课文时,始终抓住一些关键的字词,通过反复品读、比较、回味来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和感受作者用词之妙,如:探讨皇帝的性格特点时先让学生圈出皇帝对新装非常满意的动作的词-----转、扭。让学生在表演讨论的过程中理解了皇帝的愚蠢、自欺欺人。此时王老师提出,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也要在用词上下功夫,不能总是用那几个词,由于是实例点拨,生动形象,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三、朗读体悟,显示教师指导的魅力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朱作仁先生说: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所发出的一种直觉。而朗读就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刺激。读而不思则罔,郑旭老师要求学生读思结合,首先理解皇帝的荒唐、愚蠢,然后从关键的词语,如:既不也不也不除非、每一天每一点都总是读出重音,读出情味,读出韵味来。最后,还请全班同学反复朗读,从读的情感和技巧两方面品析,在品析中感悟,在品赏中提高。朗读教学要读思结合,读导结合,教给方法。要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悟,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掌握技巧。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需要能出口成章,还应具备说笑嬉骂皆成妙语的功夫。郑旭师在课堂之上点评妙语连珠,看似信手捻来,但都是教师文化底蕴和教育智慧的结晶。
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造美
郑旭老师非常善于挖掘课文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点,进行语言实践,将文本语言转化为学生会运用的活的语言,临近结束,还请来了皇帝、骗子、小孩,同学们想对他们说什么,尽可畅所欲言。《皇帝的新装》续写更是把学生的想象力推到了高潮。
八年级生物上册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听课稿,分享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课感受和记录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评课稿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学设计
一、课题: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五节。本节内容主要涉及的是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有益的方面,即人类利用细菌和真菌制作发酵食品以及如何控制细菌和真菌来保存食品等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极为密切。在本章第一节已经学习了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但接触的都是它们对人类有害的一面,学生容易形成片面的认识。本节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细菌和真菌对人类的益处,让学生学会辩证性地认识细菌和真菌,并从现实生活中体会到学习生物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多生物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观察能力、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实践活动能力。此外,初二学生思维活跃,勇于发言,乐于对各种问题进行推理和判断,我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引导学生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和主动思考获得知识并初步学会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并尝试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2、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方法;
3、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的关系及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做发酵实验和尝试制作甜酒、泡菜、酸奶等食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和收集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多项活动中,体验知识与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学会辩证看待细菌和真菌的两面,更好的利用它们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课型:新授课
六、课时:1课时
七、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食品的保存方法以及细菌、真菌在疾病防治上的作用。
八、教学难点
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上的应用。
九、教具
多媒体课件
十、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交流法、发现法、练习法、探究教学法等;
学法:探究学习法、问题学习法、归纳学习法、思考学习法等。
十一、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内容从日常生活中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的关系讲起,首先分析日常生活中它们与食品制作的关系,然后又分析了细菌和真菌与食品保存的密切关系。这两个方面都是与人类的吃有关的,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学习,同学们会认识到,细菌和真菌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从理性到感性的认知规律,创设问题情境和活动情境,在情境学习中讨论研究,达成共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参与到活动中来,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在活动中理解知识,在活动中应用技能,在活动中解决问题,在活动中提升认知。通过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全面而正确的认识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
教学流程:
引入新课发酵现象细菌、真菌与食品制作细菌、真菌与食品保存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细菌与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课堂检测课堂小结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其中一些细菌、真菌会寄生在人体引起各种疾病,这是细菌和真菌有害的一面,但是细菌和真菌对人类生活有没有好处呢?
学生活动:现在请大家阅读一段同学的作文,找出文中可能与细菌、真菌有关的地方。
周末,妈妈在厨房准备着晚餐,正在柴、米、油、盐、酱、醋手来手往之间,不小心却切到了手,于是拿了些消炎杀菌的药膏涂抹后继续炒菜,炒完菜后,妈妈又开始做起了面包,当做明天的早点。爸爸此时却愁眉苦脸,因为他的脚气又犯了。我在房间一边写作业,一边喝着酸奶,而姐姐的扁桃体正在发炎,所以只能躺在自己的房间休息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文中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有害的一方面:使人体患病(脚气和扁桃体发炎);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制作食物和治疗疾病。
因此,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了解人们是如何让细菌和真菌为我们生活来服务的。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思考生活中哪些方面与细菌、真菌有关。
(二)推进新课
(一)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
细菌和真菌是如何帮助制作食物呢?不得不提的,就是细菌和真菌的发酵作用了。
指导学生观看视频:发酵现象
看完后,引导学生思考:
(1)实验中,使气球鼓起的气体是什么?
(2)如何证明该气体?
(3)酵母菌为何会产生这种气体?
(4)实验中,为何将锥形瓶放入40-42℃的环境中呢?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结果。
教师小结: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体内含有大量的酶,能够将有机物分解。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发酵,产物也会有所不同。
有氧条件
葡萄糖+氧气 二氧化碳+水+大量能量
无氧条件
葡萄糖 二氧化碳+酒精+少量能量
人们利用酵母菌的发酵制作出了各种美味的食物。
1、酵母菌
例如,人类利用酵母菌的发酵来制作馒头和面包、蛋糕等。
学生活动:
思考;制作馒头时,馒头中的许多小孔是怎么形成的呢?
(提示:酵母菌发酵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使面团膨胀。)
想一想:制作馒头时,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发酵吗?
(提示:制作馒头时,面团内部并无氧气,酵母菌同时进行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的发酵。)
想一想:馒头为什么没有酒味?
面团中的酒精会在蒸烤过程中挥发。
除了制作面食,酵母菌还被用来酿酒。
思考:酿酒时,酵母菌又需要什么特殊的发酵条件呢?
(提示:无氧条件下,酵母菌发酵才会产生酒精。)
联系生活:如果同学们要在家中自己酿制葡萄酒,一定要注意密封容器。
(板书:酵母菌馒头、酿酒)
2、乳酸菌:制作酸奶和泡菜。(图)
引发学生思考:
想一想:这些食物都是酸味的原因?
(提示:因为乳酸菌在发酵时产生了乳酸。)
想一想:做泡菜时,为什么泡菜坛子要加盖且要加圈水密封坛口?(图)
(提示:乳酸菌是一种厌氧细菌,需要在无氧条件下生存!
因此,我们需为乳酸菌的发酵提供无氧的环境。
3、醋酸菌:制作醋(图片)
霉菌:制酱油、豆腐乳、臭豆腐(图片)
连一连:
可以看到,由于细菌、真菌的存在,我们人类制造出了许多风味独特的食物,其实除了帮助制作食物,细菌和真菌也与食品保存的问题密切相关。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实验视频中的酵母菌的发酵现象,并通过小组讨论调动了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由浅入深,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实验现象寻找内在的原理。
(二)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困扰:
一到夏天,天气越来越热,食物也容易腐坏变质,我们该怎样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呢?
设疑:食品腐坏到底是什么引起的?(学生根据经验会说出:食品腐败是由 细菌 和 真菌 引起的)为什么是细菌和真菌?
教师提示: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一个作用是: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细菌、真菌不仅会分解枯枝败叶,当然也能够分解食物了。
小任务:
认识生活中常用的食品保存方法。
1、直接杀死细菌、真菌
①巴氏消毒法(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发明的,本质为高温灭菌)(图片:牛奶、啤酒)鲜牛奶、干啤。
②防腐剂法绝大多数加工食品(图片:各种加工食品)
这些加工食品的背面食物成分表中的苯丙酸钾、山梨酸钠等就是防腐剂,可用来杀死食品中的细菌和真菌。
想一想:对于不适用巴氏消毒法和防腐剂法灭菌的食物,例如,新鲜的蔬果、粮食,我们又该如何保存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可以通过抑制细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来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提示:细菌、真菌也需要一定的生存条件)
2、抑制细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①脱水法(图片:木耳、香菇,脱水蔬菜、水果)木耳,香菇等
学生回答:使细菌、真菌缺乏水分无法生存。
②渗透保存法(图片)
原理:用高糖除去鲜果中的水分,防止细菌和真菌生长
果脯、蜜饯
学生回答:使细菌、真菌缺乏水分无法生存。
③腌制法(图)咸鱼、腊肉
晒制和烟熏法(图)熏肉
原理:用高盐、日晒、烟熏除去水分,防止细菌和真菌生长
学生回答:使细菌、真菌缺乏水分无法生存。
④真空包装法(图:粮食、肉类)肉类、粮食等
学生回答:使大多数细菌、真菌缺乏氧气无法生存。
⑤冷藏法、冷冻法(图:冰箱),这是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防腐方法
3、直接杀死细菌、真菌同时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罐藏法(图)罐头类食品
学生回答:高温灭菌并密封保存,使细菌、真菌缺乏氧气。
总结:食品保存的原理
防止食品腐败的原理: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他们的生长和繁殖。
设计意图: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由食品腐坏的原因引导学生回忆起细菌和真菌的生存条件,再引导学生去利用已学习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去杀死细菌、真菌或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去注意生活中对知识的应用各种食品保存的方法。
小结:人类通过研究细菌和真菌的特点,制作出了各种风味独特的食物,还找到了各种保存食物的方法,然而,最为重要的是人类还研制出了各种药物来治疗疾病,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青霉素了。
学生阅读:青霉素的发现
1928年,英国的细菌学家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18811955)在研究细菌时发现,培养基的其余部分都布满了葡萄球菌的菌落,只有青霉菌菌落的周围没有葡萄球菌的菌落。经过深入的研究发现,青霉能够产生一种杀死或抑制葡萄球菌生长的物质--青霉素。弗莱明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
教师提问:青霉素有什么作用,它是由谁产生的?(学生回答)
青霉素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长,是由真菌产生的一种物质。
(三)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
1、不仅青霉素可以杀死或抑制致病细菌,红霉素(链霉菌产生)等药物也能对致病细菌起作用,因此,我们将有些真菌产生的能杀死或抑制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称作抗生素。
想一想:现在很多专家呼吁不要滥用抗生素,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可诱发细菌产生耐药性;
损害人体器官;
打破体内菌群的平衡等。
2、利用转基因技术生产药品
科学家将控制合成胰岛素的基因转入到大肠杆菌内,使大肠杆菌生产胰岛素,以治疗糖尿病。(图:胰岛素生产车间、胰岛素注射液)
除了研制药品,人类还利用了细菌的分解作用开发出了清洁能源。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青霉素的发现史,使学生体会科学家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并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通过设疑使学生思考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并注意在就医时不应主动要求去服用抗生素。虽然某些细菌或真菌会导致疾病,但人们却可以利用其特点去研制药物反过来服务人类,使学生学会客观、辩证的去看待问题,明白凡是事物均有两面性。
(四)细菌与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
1、例如,甲烷菌能将农作物秸秆、人粪尿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并产生清洁能源甲烷。(图:沼气池)沼气可以用于家庭照明和供暖,且燃烧不会产生有害物质。
2、一些细菌能够净化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图:污水处理厂)
设计意图:进一步说明细菌、真菌和人类的关系中有益的一面,使学生注意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我们该如何看待细菌、真菌和人类的关系呢?
不好的一面:细菌、真菌会使食品腐坏、还有些细菌、真菌能使人或动植物患病,是对人类有害的。
好的一面:人们利用细菌、真菌制作食品,保存食物,防治疾病,治理环境,因此很多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是有益的。
因此,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有弊但也有利!
设计意图:梳理本节内容,客观辩证的去看待细菌、真菌和人类的关系。
十二、作业布置
(一)课堂检测作业
1.利用酵母菌酿酒和制作面包时,酵母菌分解葡萄糖的共同产物是 。
2.酸牛奶不仅口感好,而且营养价值高,这是因为在牛奶中加入了 。
3.牛奶的保鲜一般选用的方法是 。
4.从青霉菌培养液里提取的一种医药上常用的抗生素是 。
5.在无氧条件下,一些细菌将水稻秆、粪便、污水等其中的有机物通过发酵分解产生一种可用于家庭照明和供暖等用的气体,该气体是 。
设计意图: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使学生能更正确地评价自己
(二)实践作业
现在酿酒可以用酒曲,做馒头和面包可以用干酵母,这两种材料市场上都能买到,请同学们尝试亲自动手制作米酒和馒头。
(三)课后作业
完成《生物课堂练习册》本节内容
十三、板书设计
第五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一、与食品制作发酵
二、与食品保存防腐的方法、原理
三、与疾病防治抗生素;转基因技术
四、与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沼气池;污水净化
大小 形态 颜色
小 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一般为白色
大 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红、褐、绿、黑、黄等
2.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配制培养基 高温灭菌 接种 恒温培养观察菌落(群体)
八年级语文上册美丽的颜色听课稿,分享美丽的颜色听课感受和记录
美丽的颜色评课稿第一篇:
美丽的颜色导学案
一、预习案
1、预习目标
(1)熟读课文,识写生字词。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2)学习品味文章精练的语言,并把这种语言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去。
(3)学习体会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魅力。
2、预习要点
(1)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层次。
3、达标练习
(1)给下列字注音。
燥热 窒息 沥青 吹嘘 筋疲力竭
二、探究案
1、要点回顾
(1)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
(2)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
2、问题展示
(1)了解居里夫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结构层次划分
(3)玛丽居里现在又要在一个残破的小屋里,尝到新的极大的快乐了。句中的极大一词,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第一段内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段描写他们的工作环境,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何理解在此恶劣环境下的最美好最快乐的几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十段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但是镭要保持它的神秘性,丝毫不希望人类认识它。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他们在这个木板屋里过着反自然的生活。如何理解反自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多次引用居里夫人的记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他们走进他们的领域,走进他们的梦境。请品析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是怎样塑造居里夫人的形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堂总结。
本文记叙了居里夫人发现镭后美国政府给予她的嘉奖和荣誉,可是居里夫人对巨额财产毫不动心,体现了她不羡荣利,潜心科学研究,质朴、高尚的人格魅力。
4、拓展交流
学习了本文后,对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精神有什么感受?谈一下自己的理想。
参考答案
达标练习
(1) zo zh l xū jīn
问题展示:
(1)居里夫人,即玛丽居里,1867年11月7日出生于波兰华沙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境贫寒,1894年以优异成绩通过了巴黎学院的结业考试,并获得了波兰留学生奖学金。1895年与皮埃尔居里结为夫妻。1898年7月,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除发现了新元素外,同年12月又发现了镭。1903年,居里夫人通过了博士论文《放射性物质的研究》的答辩,奠定了在放射形研究方面的基础。1903年12月居里夫妇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后,皮埃尔居里因车祸不幸丧生。居里夫人在强忍悲伤的同时,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事业中,成为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1911年,居里夫人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1934年7月4 日,居里夫人由于过多接触放射性物质,患恶性贫血症而去世。
(2)第一部分(第一段1):总写玛丽居里又要在一个残破的小屋里,尝到新的极大的快乐,领起全文。第二部分(2-14):具体描写玛丽居里在小木屋里提炼镭那种艰苦而且微妙的快乐。第三部分(15-25):描写玛丽居里和丈夫终于提炼出镭时的愉快与幸福情景,以事业的成功为乐。
(3)【答案】极大指到了极点,表明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了。写出了居里夫人献身科学工作的热忱和顽强。
(4)【答案】极大的快乐奇异的新的开始艰
苦而且微妙的快乐这些短语的使用,极大地增
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
时也设置了悬念。
(5)【答案】运用了对比和夸张。夸张修辞手法的使用,突出强调了居里夫妇工作环境的冷、简陋、恶劣。同时,这种极端恶劣的工作环境与下文他们的高昂的工作热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表现出了他们执着、坚定的科研精神和忘我的工作态度。
(6)【答案】在这几年里,尽管环境恶劣,工作量大,但正是由于居里夫人把精力完全用在工作上,最终成功地提取出了镭。正是这几年的艰苦努力,使他们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是最美好最快乐的几年。
(7)【答案】
此段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了玛丽的工作强度之大,工作之艰辛,环境之恶劣,从而刻画出她忘我的工作态度和执着的追求精神。
(8)【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她一个人比作一家工厂,形象地突出了玛丽工作之艰巨,所遇到的困难之大,进一步赞扬了她坚定的科学信念和执着的追求。
(9)【答案】拟人修辞手法的使用,将镭人格化,形象地体现了镭的提炼是如此之艰难。同时也使语言生动、活泼,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10)【答案】反自然是指工作强度大、时间长,远远超出人的身体极限。句子表现出了作者欣赏父母两人工作的密切配合和感情的和谐,对父母在科学实验期间的协调的共同生活发出了由衷的赞美。
(11)【答案】文中多次引用居里夫人自己的记录,一方面增强文章记事的可信性、真实性,另一方面更直接地表现居里夫人的内心世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居里夫人这段话揭示了我们仍然觉得很快乐的一个原因在一种独特的专心景况中过日子。表达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对宁静、专注生活的热爱,以及她执着的工作态度,将自己的生命融入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
(12)【答案】领域,在这里指他们的学术范围,后面的梦境又将其形象化,将其比喻为美妙的境界,这就将居里夫妇热爱科学的情怀又一次显现了出来。这句话表现了居里夫妇早已把艰苦的提炼镭的过程当成一种美好的追求,一种美丽的梦境,进而衬托出了他们乐观、坚定、执着的品质。
(13)【答案】文章在叙述中不断插进居里夫人的记录,使叙述更真实更深刻,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现在这个时期是我丈夫和我的共同生活中的英勇时期。然而我们生活中最美好而且最快乐的几年,还是在这个简陋的旧棚屋中度过的。有时候我整天
用差不多和我一般高的铁条,搅动一大堆沸腾着的东西。到了晚上,简直是筋疲力尽。这些充分展示了居里夫人刻苦钻研、坚韧执着、以苦为乐,对科学热爱、痴迷,对工作充满热情、献身科学的精神。
拓展交流 (略)
美丽的颜色评课稿第二篇:
一、由美导入,走进文本世界
(屏显年轻的居里夫人拿着装有镭的玻璃瓶的照片。)
师:知道这是谁吗?
生(齐):居里夫人。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居里夫人美,镭也美!对于一个人的理解,不能仅仅限于一些外部的信息,还得要进一步走进这个人的内心世界才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颜色》,走进这位伟大女性的美丽世界中。
二、题目切入,体会美丽情感
师:课文都读过了吧?题目是美丽的颜色,这五个字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请用笔标出来。
(生标注。)
生:一共出现了三次。
师:我们先一起把这部分朗读一下。
(屏显相关语段。生齐读。)
师:第一次对话,先自由朗读,然后分角色读。
(生自由朗读。)
师:我们请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来读,有请我们的居里夫妇。
(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其余学生读文中的叙述语,两位同学配合默契,语调温柔,充满期待。)
师:采访一下玛丽,你觉得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
生:我感觉应该是热切的好奇,满怀期待。
师:那么皮埃尔,你刚才是用怎样的语言回应爱人的呢?
生:也很期待,是理解,感觉很温暖。
师:为什么感觉很温暖呢?
生(害羞):感觉好像是在和我谈论谈论即将出生的孩子长得怎么样。这里的它加了个引号,就是说它是有生命的。
师:你关注到了标点。很好!居里夫妇就像在畅想肚子里的孩子长相如何、怎样漂亮,真是一种温暖美好的期待!好的,谁来读读第二次?老师来读前面的句子。
(师读第 20 节,营造说话时神秘、宁静的氛围。生读第 21 节。)
师:你读到了什么?
(师指导生揣摩居里夫妇当时的心情。)
师:居里夫妇当时的心情大致就是这样。现在我
们一起把最后一次写美丽的颜色的句子朗读一下。
(生齐读。)
师:很好!大家重读了不仅还,读出了感叹号的情感意味。看来,对于美丽的颜色,居里夫妇的情感经历了三个阶段。是哪三个阶段?
生:温馨的期待、神秘的确信以及情不自禁的惊喜。
师:是的,居里夫妇的宝宝终于降生了,还有美丽的色彩。它是谁?
生(齐):镭。
(师再次屏显居里夫人拿着装有镭的玻璃瓶的照片。)
师:原来,居里夫人深情凝望的美丽的颜色指的是镭的颜色。这真是自然界神奇而美丽的颜色。
(师板书镭。)
三、品读词句,感受美丽人格
(一)学会概括叙事性文章的内容
师:但是,美丽的颜色仅仅指镭的颜色吗?
我们再来看看课文前半部分又在写些什么?同学们概括一下。
生:写的是居里夫妇工作的环境和他们是如何工作的。
生:居里夫妇探索镭的过程。
师:概括记叙性文章的内容必须把握主要事件。谁还能概括得更好一点?
生:居里夫妇探索镭的艰苦过程。
师:不错,加上了艰苦,突出了事件的中心。
但是,仅仅是艰苦的过程吗?
(生不能回答。)
师:同学们把第 1 段朗读一下,会有新的发现。
(生齐读第 1 段。)
生:应该是居里夫妇探索镭的艰苦而又有微妙的快乐的过程。
师:看来大家达成了共识,叙事性文章的概括,不仅需要把握关键事件,而且需要把握能体现中心的关键词语。这是一个艰苦,但却又充满微妙的快乐的过程。
(二)品读词句,体会艰苦
师:那么,这个艰苦体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圈点勾画,进行批注。
(生圈点勾画,进行批注。)
生:那个炉子即使把它烧到炽热的程度,也令人完全失望,走到差不多可以碰着它的地方,才能感受到一点儿暖气,可是离开一步,立刻就回到寒带去了。我感觉他们的工作环境非常恶劣。
师: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非常?
生:差不多才能,说明非常寒冷。
师:能从一些修饰词语的角度去品读,很好!还有吗?
生:完全一点儿立刻就这些词语也能说明天气寒冷。
生:寒带也能说明天气冷到了极点。
师:这些都是从修饰词语的角度来品读的,还能不能从其他地方读一读呢?
生:即使也说明炉子再热也没用,冷到了极点。
师:很好!还能从关联词的角度去品读。
生: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个工厂。一般工厂人都是很多的,但是这里玛丽一个人就是一个工厂,说明人手缺乏。
师:工作负荷大。大家还有没有发现,这一段落只有一句话,我们称之为单句成段,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强调,看起来醒目,印象深刻。
师:嗯,工作环境差、工作负荷大,还有吗?
生:玛丽从前很天真地预料沥青铀矿的残渣里含有百分之一的镭,那个估计现在到哪里去了?用了数字,还有反问的手法,说明沥青铀矿残渣中镭的含量特别低,从侧面反映出工作量非常大。
师:好的,镭的神秘使得它难以被发现,这位同学既从词语的角度,又从修辞的角度进行了品析。
生:我们没有钱,没有实验室,而且几乎没有人帮助我们把这件既重要而又困难的工作做好。这像是要由无中创出有来。从而且、三个没有中可以看出他们条件简陋,工作艰难。
师:关注了关联词而且和三个没有,还关注了句式,强调一无所有,但他们却创造出了奇迹,文中用了一个词,叫什么?
生(齐):由无中创出有来。
师:还有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从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和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可以看出工作条件艰苦。
师: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这个细节能不能说明条件艰苦?
生:能,说明风大,因为是在院子里。前面说到如果不在院子里,在棚屋里的话,也要打开窗子,否则就会被烟窒息。
生: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可以看出居里夫妇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提炼镭越来越困难,但是他们对镭的探究却坚持不懈。
师:能不能改成过了一年或两年?
生:不能,我觉得改了后就看不出时间的漫长和工作的艰难了。
师: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读出了探索镭的艰苦,工作条件差,工作负荷大,镭的神秘难以发现,这些都让我们读出了一个苦字。
(师板书苦。)
(三)品读词句,体会快乐
师:但这样苦的岁月,在居里夫人看来,却是怎么样的?
生(齐):最美好而且最快乐。
(师板书乐。)
师: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美好与快乐?
生:我们在一种独特的专心景况中过日子,像是在梦里一样。像是在梦里一样说明他们的日子很愉悦。
师:我们为什么愉悦呢?关键是哪个词?
生:专心,没有干扰,能够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美好而快乐的。
师:嗯。还有其他词让你觉得他们快乐吗?
(生不能回答。)
师:看一下大屏幕。
(屏显课文第 1 段。)
师:哪一个人称代词特别多?
生:我们!
师:我们说明什么?
生:说明他们很相爱,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互相扶持做事是美好而快乐的事情。
师:说得真好!还有吗?
生:觉得冷的时候,我们在炉旁喝一杯热茶,就又舒服了。两个人有共同的目标和追求,再苦也是快乐的。
师:为什么说居里夫妇的快乐是微妙的呢?
生:因为他们的快乐来之不易。
生:因为他们的快乐是两个人的快乐。
生:因为他们的快乐是常人无法体会到的快乐。
师:是的,这种快乐只属于居里夫妇。因为
生:居里夫妇有相亲相爱的美德。
生:居里夫妇有乐观奉献的精神。
生:居里夫妇有坚韧顽强的探索精神。
师:一句话,因为居里夫妇经历了别人没有经历过的艰难,在艰难中表现出高贵的人格,所以才能体会到别人无法体会的快乐。所以美丽的颜色还指
生:居里夫妇美好的人格。
师:这是人类世界最美丽的颜色。
(师板书人格。)
四、比较体会,读懂美丽这一篇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个部分里,写传记的人好像有点偷懒,文章中大段地抄袭了居里夫人生前笔记中的话,这些段落可否删去?
生:不能,这些是真实的写照。
师:为什么是真实的写照?
生:因为这些都是作者母亲自己的话,更真实。
生:母亲的话也证明作者所说的话是真实的。
师:哦,相互印证,能否举个例子?
生:比如,第 13 节中作者写道: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他们之间的柔情和他们智力上的热情,把他们结合在一起。而下面第 14 节中居里夫人自己也说被吸引住了,也写了对科学的热情和互相扶持。
师:好的,我们把这两节连起来读一下,看看是不是这样?
(生齐读。)
师:我们再把第 13 节这个部分改成作者的叙述来读读看。
(生读,将他们改成我们)。
师:面对玛丽的诉说,你感觉怎么样?
生:我在读的时候,就在想作者怎么什么都知道,感觉还是让玛丽自己说更真实可信。
师:是啊,让居里夫人的女儿来说毕竟隔了一层。
(师板书真实性。)
师:老师把后半部分改了。
(屏显。)
玛丽后来写道:那天晚上,我们又去实验室了,打开门,看到了镭在发光,我们终于找到了。
(生朗读比较。)
生:不行,这样我们就不知道居里夫妇的对话细节了。
生:原文的描写更具体生动。
师:也就是说,这些具体的细节能让我们感受到居里夫妇的幸福与快乐。是吗?
(师板书生动性。)
生:是的。
师: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生:传记。
(师板书传记。)
师:传记不像小说都是虚构的,那为什么还吸引人呢?
生(齐):因为真实又生动。
师:同学们,这就是传记的美丽和魅力!
五、再次朗读,升华美丽人格
师:最后让我们再次读读后半段的美丽的颜色,体会其中的幸福快乐。
(生齐读。)
师:镭的美丽,更是人格精神的美丽,这种美将是永恒的!下课!
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听课稿,分享原子的结构听课感受和记录
原子的结构评课:
《原子结构》
一、教学流程:
1、教师阅读学习目标之知识与技能目标。2、播放关于原子弹爆炸录像片段。3、学生自学导学案学法指导1,用关键词呈现本课基础知识。4、教师播放原子结构相关课件。5、学生自学导学案中的4个问题。5、学生展示4个问题。
二、学生展示流程:
1、学生独学四个问题后,2、全体上黑板展示本小组答案,教师指定一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
三、评课:
1、学习目标中提到会计算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在上课到此环节时,教师提到这部分等我讲,但是始终并未提及,可能是教师没有时间完成,所以提醒大家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要考虑是否能够达成,要精确控制一节课的容量。
2、过程与方法中提及通过情景剧表演进一步巩固核外电子的分布情况,但在教学过程并没有出现,使得学案与教学不对应。
3、多媒体运用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建议大家在两个环节上使用多媒体,一是课上导入环节,起到激趣的作用;一是在教师精讲总结知识时使用,起到重点提示的作用。本课两次应用多媒体播放,一次导入,恰到好处,一次讲授,时机过早。应放在学生总结基础知识之后。
4、思考问题对于基础知识是思想升华,理论应用。思考问题不简单等于试题,他是对基础知识的对比理解和综合应用。具体使用是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探究,之后,教师系统的进行精讲点拨。
5、群学中给定时间为5分钟,学生交流独学所得。讨论分工给定时间5分钟,用于组长分派展示任务。两个时间点体现在导学案上,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那个时间该干什么,而在课堂操作时不必要割裂开来,给学生10分钟就可以了。
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放开手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多给他自信,让他表达,无论对错对教学都有益处,说对了教师不必再说,说错了正是反应大家没有掌握好的地方,及时纠正可以避免以后的疏漏。
1、一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池上翻译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2、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课后题答案 二、会写的字及组词首:首先 首长 元首
1、一年级语文下册识字6:古对今生字组词加拼音 本文是一篇对韵歌,以对子的形式描绘了四季气候及景物特点。课文由三个小节组成,每小节四行,且结构相同。三段韵文或同义组对,或反义相对,描绘了四季轮回,冬去春来,昼夜交替,欣欣
1、一年级下语文彩虹课堂重难点复习笔记 1.课文讲了哪几件事情? 三件事情:一是我在彩虹桥上洒水为爸爸浇山上的田地;二是在彩虹桥上拿镜子照妈妈梳头;三是在彩虹桥上荡秋千让哥哥高兴。2.从我要给爸爸浇田可以看出我是
1、一年级上册课文3江南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一年级上册课文3江南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生字,会写江南。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培养学
1、红马的故事课文生字词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红马的故事有哪些生字词?红马的故事课文生字词老lǎo:老牛 老年 老人 老总 长老师shī:大师 恩师 师母 师长 师父由yu:自由 由于 理由 由衷 根由画hu:国画 贴画 画本 画笔
1、说说“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 狐假虎威是指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百兽。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或吓唬人。 2、下面的“泪”“休”“歪”都是什么意思?猜一猜 下面的泪休歪都是什么意思?猜一猜①第一个
1、(2)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星星合唱队练习题练一练及答案(2)现在车上有多少人?56-27+19=48(人)答:现在车上有48人。 2、有多少点子练一练及答案3.(1)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有多少瓶? 北师大二年级
1、7.计算。 25+63= 76+5= 37+38=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二参考答案7.计算。25+63=88 76+5=81 37+38=7545+47=92 32+18=50 9+56=65 2、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上册 古人计数 练一练 6 10+3= 6+10= 10+0= 3+10= 10+5
1、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不进位加》练习题及答案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35+32=67(人)答: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37名学生。 2、(1)一共有多少个杯子?(2)用了多少个扣子? 北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