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游戏中幼儿艺术审美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音乐律动论文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吴江区第五批微型课题《音乐游戏中幼儿艺术审美能力培养的研究》吴江市盛泽镇中心幼儿园 一、课题的背景:音乐游戏灵活多变而富于想象,自由度高,情绪性强,符合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深受儿童的喜爱,幼儿易在音乐游戏中接受教育,它能充分满足幼儿的兴趣、态度、情感、意志、智能、知识及身体发育等诸方面的成长需要,尤其是审美感知经验不断地从零碎的、分散的向整体的、综合的方向聚合、转化,以逐渐形成良好的审美心理结构,在构成一个人完美的人格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于对《幼儿园指导纲要》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理念的认识和对当前幼儿园音乐游戏教学设计与审美教育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美学理论同当前的美学
www.smtxjs.com研究和教育研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致使审美教育与音乐教学实践脱离,教师对审美教学过程的途径和方法研究不够深入,忽视儿童的情感需求,导致教学过程人文性匮乏,音乐活动缺少审美意义上的“音乐味”; 教师将自己掌握的有关的艺术知识无条件地灌输给儿童,忽略儿童与音乐艺术作品所进行的平等的心灵对话,呈现审美教育非审美化的现象。久而久之,儿童只有认同教师及其知识,没有自己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和体验,不能产生审美愉悦,丧失了审美能力,审美素质的培养未能落到实处。然而,可喜的是当音乐教育作为幼儿园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特殊手段,自 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态,艺术教育的研究课题越来越多,研究成果数量也在不断增长,涌现出了一大批音乐教育特色学校,审美教育逐渐找到了自己在学前教育中的位置,这为促进儿童全面素质提高、身心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因此,我们借助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利用音乐艺术的特殊审美功能,探索审美教学的特征,提炼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指导策略,有效地培养幼儿良好的审美感受与审美创造能力,丰富其审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和谐发展,使教的艺术转化为学的驱动力,使教学获得能动的发展;并通过此课题的研究,为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形成独特的审美教学风格,积累有效经验。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音乐游戏:是幼儿园传统的、基本的活动内容,儿童在音乐的伴随下扮演角色,跟随音乐的变化和情节的发展,形成角色冲突,从而引发游戏高潮。这是一种人人参与的集体游戏,其形式灵活,富于想象,自由度高,情绪性强,它是学前儿童一种本能的、没有直接功利性的审美活动,它在满足儿童游戏的需要、审美感动的需要和创造表现的需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审美:即对美的欣赏,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自由关照的一种精神性活动,是发生在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充满愉悦性的心物感应、物我交流的动态心理过程。它具有精神性、自由性、动态性、愉悦性等审美活动的基本属性。
艺术审美能力:艺术审美能力是人的一种没有直接功利性的、以活动过程本身为目的的成长性需要。审美和艺术活动始终是人类活动内容中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活动是幼儿本身的生命活动,幼儿与艺术活动之间是一种主体间的能动交往与对话过程,在审美活动中,幼儿创造了自己的意义世界。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包括审美观点、审美态度、审美情趣、审美习惯等方面审美修养的培养,其本质在于使人们懂得美、追求美、创造美。
三、支撑性理论
1、审美教育理论
早期的审美研究大多是由哲学家们用思辨的方法对美和艺术的本质作形而上的阐述,具有高度的逻辑思辨性,但容易引入过于抽象和空泛的境地。逐渐地,心理学的引入使一些复杂而微妙的审美现象和艺术现象得到科学而具体的阐释。阎增武先生认为:“借助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感,可以给教学艺术下一定义:教学艺术是通过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这种手段的运用能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的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得知识的营养和美的享受。”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的艺术》一书中认为,“教育的艺术在于能激发出学生心灵的感情,而且这种工作做得愈细致,愈有感情,从孩子心灵深处涌出的力量便愈大。”
我国的音乐审美教育观念,从古代的孔子、孟子的乐教思想,到近代的康有为、梁启超的美育思想,一直都倾向于:熏陶、完善个性,振奋、丰富精神,修养、培育德性,端庄、规范行为。我国现代的音乐教育,也一直倾向于培养对音乐美的理解能力,对音乐的喜爱之情,活泼开朗的个性,以及对自然美、社会美的认识能力和积极情感。本世纪进入90年代以来,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科学研究实践,更进一步把音乐审美教育的范围扩大为:帮助儿童发展与周围环境建立审美关系的能力和态度。“周围环境”包括儿童周围的自然环境、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审美关系”是指关心的、理解的、相互帮助的融洽协调的关系,即美的关系。由此可见,在以上理解的前提下,以审美教育作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核心,体现了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即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通过音乐审美实践来达成的。
2、审美心理理论
审美心理活动不是分散的感觉印象的机械组合,而是具有内在整体结构的动力系统。在审美过程中,人们感受到的印象,会在脑海中与原有的心理因素相联系,形成一种整体,一种结构。这一理论认为: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应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和审美思维四种基本要素,审美活动中,审美心理结构的诸因素都将无一例外地投入综合运动过程中,遵循审美心理结构形成规律。由此可见:儿童的审美心理活动具有整体性、主动性、创造性。
我国美学家们对审美心理过程作过大量的理论探讨,北京大学叶朗教授等专家提出用“感兴”一词来描述审美心理过程,这是一种非常贴切的描述。“感”指的是审美的认知过程,“兴”就是紧密相伴的美感体验。“审美感兴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兴发阶段——延续阶段”。
准备阶段:人的审美活动始于准备阶段,这个阶段包括审美注意和审美期待两种心理活动,这两种活动构成审美定向系统,调节主体采取一种特别的心理定势,为即将展开感兴作好准备。
兴发阶段:接下去便进入了直观兴发阶段,这是审美感兴的高潮。这个阶段包含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审美领悟、审美情感等多种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心理活动。
延续阶段:高潮退了以后,审美感兴并不立即消失,它往往会在一种非常特殊的心理状态中持续一个时期,这是审美感兴的延续阶段,或称后效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包含审美回味这种心理活动,有时也出现属于抽象思维的审美反思活动。审美回味活动构成了一种特殊心理状态,称之为审美心境。
叶朗教授等专家在对审美的含义及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又提出:审美心理活动过程具有不同于其他认知心理过程的独有特征:其一,审美过程伴随着愉悦的美感体验或情感反应;其二,审美认知是一种直觉的认知;其三,审美心理过程突出了它的非功利性;其四,创造性是审美感兴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其五,人的生命是有限而短暂的,而人在审美感兴过程中,精神上有趋向无限和永恒的要求,这就是审美感兴的超越性。
3、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在艺术教育中,幼儿不是消极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创造者。教材、教案、教学过程,都有许多的未定点和空白点,引发幼儿去参与、创造。艺术教育理应是由教师、幼儿、艺术家、作品和世界构成的开放式的系统。它们之间总是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产生新质。
四、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把握音乐审美活动的过程,总结归纳具有艺术审美的幼儿园音乐游戏活动案例,使幼儿能在自由、轻松、愉快、灵活、丰富多彩的音乐游戏中初步感知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
(2)通过课题研究,把握幼儿的艺术审美特征,创设、选择适宜的音乐游戏教学途径,形成有效的音乐教学指导策略,培养幼儿良好的审美感受与审美创造能力。
(3)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音乐游戏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能力,凸显教学特色,形成教学风格,优化教学活动质量。
五、研究内容
本课题以美学理论、《幼儿园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相关理念为基础,通过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的研讨,探究音乐游戏中幼儿艺术审美能力培养的内容、途径和策略。
研究内容:
(1) 音乐游戏中幼儿艺术审美能力培养的内容研究。
从众多的音乐游戏中,选择、归纳有助于提升幼儿艺术审美能力的游戏,分年龄段将相应的音乐游戏进行收集、整理,形成各个年龄段的音乐游戏资源库。
(2) 音乐游戏教学中幼儿艺术审美能力培养的途径研究。
根据幼儿的艺术审美特征,在音乐游戏教学中创设、选择适宜的途径,有效地培养幼儿良好的审美感受与审美创造能力。(3) 音乐游戏教学中幼儿艺术审美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在音乐游戏教学中,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指导策略,进一步培养幼儿良好的审美感受和创造能力,丰富其审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指导策略,从而形成独特的审美教学风格,积累有效经验。
研究重点:音乐游戏教学中幼儿艺术审美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六、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明确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对课题进行充分论证,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调查分析法:分阶段对幼儿的艺术审美能力进行测评,并作出分析,从而调整研究方案。
行动研究法:在音乐游戏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验证、充实、调整方案,提出新的实施策略,付诸于实践,积累经验。
案例研究法:记录音乐游戏过程中幼儿的表现,并对此作出分析和研究。
观察法,了解幼儿在音乐游戏活动中艺术审美能力的表现,收集研究资料。
经验总结法:不断总结已有经验、成果,促进研究。
个案研究法:在音乐游戏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跟踪观察,做好客观、详细的记录,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
七、课题研究的操作要点和研究措施
㈠操作要点
本课题以美学理论、《幼儿园指导纲要》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相关理念为基础,归纳具有美学价值的音乐游戏活动案例;通过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的研讨,总结音乐游戏中幼儿艺术审美能力培养的途径及指导策略。本课题的研究注重对教与学双主体的研究,通过音乐游戏活动及审美的教学设计方法,使之具有将《纲要》及《指南》艺术领域的美育地位变为可实际操作的教学行为。本课题研究着力将幼儿在音乐游戏活动中获得的审美感知经验不断地从零碎的、分散的,向整体的、综合的方向聚合、转化,以逐渐形成良好的审美心理结构,以达到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
㈡研究措施
⒈课题组的构建与课题的策划充分发挥民主,形成“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民主管理体系,对课题进行整体构思,明确分工职责,明确幼儿艺术审美能力的内涵和特征,围绕课题制定相关研究论文工作计划,并加以实施。
⒉建立、健全学习交流制度,在研究时间上给予充分的保障。课题组成员每学期初制定学期计划,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研讨活动;定期组织开展文献学习、研讨交流、观摩培训等活动,丰富理性修养和实践经验,更新教育观念。
3.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分层考评和成果考核奖励机制,激励教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鼓励教师及时总结,不断反思,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使课题研究扎实有效,逐渐从实践上升到理性,探索在音乐游戏活动中幼儿艺术审美能力的指导策略。
4.依托课题网络管理、环境创设等平台,动态展示课题研究过程和阶段成果,丰富幼儿园特色内涵。
八、研究步骤
㈠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1月——2014年2月)
①组建课题组,查阅资料,进行调研,确立课题。
②编制申报书及课题研究方案,邀请专家论证。
③组织申报
㈡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年3月—2015年5月)
1、课题组成员通过各种渠道分头查阅相关资料,传阅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审美教学理论”、“幼儿音乐教学理论”等等,同时,搜集、整理有助于提升幼儿艺术审美能力的音乐游戏,分年龄段将相应的音乐游戏进行进行归纳,创建各个年龄段的音乐游戏资源库。
2、在研究过程中,定期组织音乐游戏观摩课、示范课、汇报课,开展经验交流,现场比赛等活动,逐步积累适合的教育活动案例,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3、适时研讨,作好记载,探索在音乐游戏中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途径及指导策略,并定期进行阶段性小结,全面进行论证;
㈢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年6月—2015年8月)
反思、总结课题研究全过程,整理研究资料,分析研究结果,总结研究得失,完成研究报告,召开成果鉴定会,请有关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鉴定。
九、预期成果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负责人
音乐游戏中审美设计的指导策略 论文 2014.10 陶晓红
音乐游戏中如何让幼儿更具审美愉悦感 论文 2015.3 姚云霞
音乐游戏中培养幼儿艺术审美能力的案例研究。 案例集 2015.6 范方燕
十、课题组成员组成与分工
课题主持人:陶晓红
课题组核心成员:姚云霞 范方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