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语文教案 >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第五册:《渔歌子》课堂实录

小学语文第五册:《渔歌子》课堂实录

更新时间:2014-07-22 08:50:29

《小学语文第五册:《渔歌子》课堂实录》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课前谈话】1.教师自我介绍,并把名字里所包含的含义告诉给学生。2.请学生来自我介绍,同时也说说名字里蕴含的意思。【一开始,对于吴老师这样的课前谈话我觉得很平常,也没有怎么认真去细想。但在后来了解作者名字的来历中,我渐渐明白原来吴老师的课前谈话并不是我想的那么随意,这之间还是相辅相成的,使课前谈话能有效地为后面的教学做准备。】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导入课题

1.师板书:张志和

师:猜猜这个名字是谁给他起的?

生:爸爸、爷爷、妈妈、外婆……

师:这个名字是皇帝给他起的。[“哇……”学生们发出惊叹。]

2.师出示作者姓名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其名字的由来。

大致内容为:张志和,原名张龟龄。……由唐肃宗赐名“志和”。

3.板书课题:渔歌子

师:《忆江南》、《渔歌子》都是——生:词

师:它们都是——生:词牌名。

师:像这样的词牌名还有——

生:《清平乐》、《满江红》、《如梦令》。

4.再出示课外资料,知道《渔歌子》又叫《渔夫》,并猜测这首词里的大致内容。

二、初读《渔歌子》

1、自读,出示自读要求:

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

第一次,要读得一字不错。

第二次,要注意重音和停顿。

第三次,要读出词的味道来。

……

(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自行阅读这首词)

【朗读有明确的要求,使学生的自读不致落于形式。而从后面的指名朗读中也能得到验证,这样有要求的朗读,让每个学生的朗读都变得非常有效。】

2.指名读。(1人)

(学生读完后,老师表扬他读得字正腔圆,全部正确。)

3.学习生字。

“塞”:齐读,

师:想想它还读什么音?

生:它也读“sè、sāi”。

师:你能给它们分别组词吗?

生:sè (堵塞) sāi(赛车)(木塞) sài(出塞)(塞外)

“鹭”:齐读。

生:白鹭是一种鸟。

师:所以这个字就很好记了。上面一个“路”,下面一个“鸟”,但在写的时候,我们要写得扁一些。

“笠”:齐读。

师:“箬笠”为什么都是“竹字头”?

生:……

师:斗笠相当于草帽,用……,戴在头上的。(师简介斗笠的作用等)

其实“蓑衣”也是一种防雨的用具,它又是怎样的呢?

生:披在身上的,用……做成的。

师:蓑衣相当于现在的雨衣、雨披。

【尽管只有三个生字,但吴老师对于生字教学没有一点懈怠之意,而是从不同层面解析了这三个生字,或注重字音教学(“塞”),或注重字形、字义教学(“笠”),而对于“鹭”字的教学就比较简化,重点强调了其写法。教学生字不呆板,不平均使力,这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4.再指名读词。(1人)

(在学习了生字以后再指名学生读词,学生读得更有滋味了。)

5.出示词的停顿之处,让每个学生都尝试着读出词的味道来。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停顿之处应做到“停而不断”,这叫“绵音”。

(1)试读,读出重音。

(2)齐读。

师:建议再读慢一点。

(3)再齐读。

师:张志和不仅诗词写得好,画页画得好,所以他的好朋友颜真卿称他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三、品读《渔歌子》

1.师:边读边画,词中有哪些景物?

2.交流:

生: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在词中用横线加以标注。)

3.师:再读,再找找,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交流:

生1:西塞山前有几只白鹭在飞。

生2:钓鱼的人披着蓑衣,戴着箬笠,在斜风细雨中钓鱼,不想回家。

生3:桃花在水边低垂,流水哗啦啦地流淌,这里的鳜鱼很肥美。

师:你能不能把这一幅画卷完整地说给大家听呢?

指名说。(师夸:真美啊!)

4.师:这么美的画面,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吧。

齐诵读《渔歌子》。

师:“青箬笠,绿蓑衣”,这是一个背影,你能否想像他的神情是怎样的?

生1:他的脸上有笑容。

生2:他是欢快的。

师:感受他的高兴,再齐诵读。

(学生再一起诵读《渔歌子》)

师:读诗词,想像是好办法。那你从词中知道是什么季节吗?

生:春天。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词中说是“桃花流水鳜鱼肥”,我从“桃花”知道这是春天。

师:别人是“一叶知秋”,你们是“一词知春”。

5.师:再自己读读、听听、闻闻,你一定还会有新的发现。

(学生再自读这首词)

交流分享:

生1:我听到了细雨的沙沙声,微风的呼呼声。

生2:我听到白鹭自由地叫着,好像在说“这里的风景真美啊!”

生3:我听到了流水清脆的声音。

生4:我闻到了桃花的香味。

生5:我听到了鱼儿被钓上来时鱼尾甩水的声音,还看到了钓鱼人脸上欢喜的笑容。

……

6.师:把你看到的、听到的画面写成一段话吧。

(1)生独立写话,比比谁写得生动。

(2)交流:

(指名读,评议。)

(3)师:这么美的景色,你想回家吗?——生:不想。

师:词人想回家吗?——生:不想。

师:从哪看出来?——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板书:不须归)

7.出示补充材料(作者介绍):

大致内容为:张志和因事被贬后,隐居在太湖一带钓鱼,自称“烟波钓徒”。

师:张志和写的《渔歌子》共有五首,我们今天学的是其中的一首,还有其它四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到网上去搜索,下载下来读一读。

【了解词的内容时没有一丁点老师的讲解,也没有逐字逐句地问学生“这是什么意思”,而是化有形为无形,就让学生在想像说话中逐渐了解词的意境,描写的美丽景色等,同时还结合了写话,让静止的景物“活”了起来。这是我在古诗词教学从未尝试过的教学方法,真庆幸今天有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

四、引读《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师: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很担心弟弟在外留连忘返,惹出麻烦。于是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夫歌》。

1.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读一读。

《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作者:张松龄

乐是风波钓是闲,

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备注:由于记录的速度的原因,再加上师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当时没有记下这首词的前两句,在整理这个实录时临时从网上下载的,读来总觉得好像不是,又好像是这样。假如有出入,请吴老师谅解!】

(1)自读。(2)指名读。

2.师: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呀?

生:哥哥在叫弟弟回家。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且须还。

师:一个字——

生:还。

3.师生和答《渔歌子》与《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师:弟弟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哥哥呀,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弟弟呀,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哥哥呀,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入情入境的和答,令人渐入佳境,哥哥的恳切,弟弟的依恋,跃然于师生的心间。听完这个环节,我马上在听课本上写下了“有味”两字,同时也佩服于吴老师的预设,太精彩了!尤其是那一声声的“弟弟呀,哥哥呀”,感悟到深深的手足情。】

师:为什么不归呀?

生1:因为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不想回去。

生2:厌倦了官场的争斗,喜欢这样悠闲舒适的生活。

……

师: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争斗,留连于山水之间,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会钓到鱼吗?可是张志和却说他钓到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

生1:他钓着了美丽的风景。

生2::他钓着了悠闲自在的生活。

……

师:原本钓者钓的就不是鱼,而是那份悠闲自在。这就是张志和毕生的追求,也就像他的名字——生:志和

(师板书:心志平和)

五、回顾总结

1.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2.师:想不想把这么美的词带回家?(生:想)

展示背诵。(指名背,齐背。)

【反思:整堂课给了我一个又一个惊喜,吴老师既注重基础知识的习得,如“生字教学,朗读提升”,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如“想象力的培养”,让学生据词想像画面,使整首词变得丰厚起来。同时,吴老师更注重了课外资料的有效渗透,大语文教学观展现得淋漓尽致,如“作者生平的一些事迹,哥哥答复弟弟的词,好朋友颜真卿的评价”等,真正做到了学习不止于课内,课内外结合,相得益彰。】
相关阅读
推荐
  • 三年级语文一、二单元测试

    三年级语文一、二单元测试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看拼音,写词语。(12分) chuānɡ lin hun ro y kui c diǎn ( ) ( ) ( ) ( ) cōnɡ mnɡ shnɡ d shū snɡ bō tāo ( ) ( ) ( ) ( ) tu mnɡ rn shāo huānɡ shān yǎn ynɡ ( ) ( ) ( ) ( ) 二、给下列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6分) 倒映(dǎo do) 整体(zhěn zhěnɡ)山崩地裂(bēn bēnɡ) 轻轻(qīn qīn

  • 三年级下学期语文一二单元复习测试卷

    三年级语文下册一二单元复习试卷 复习卷(一) 班别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 一、读拼音,写词语: yn zǐ ɡǎn j qīnɡ kui ch bǎnɡ jiǎn dāo wěi bā ( ) ( )( ) ( )( )( ) hu po wēi fēnɡ wǔ dǎo j lǒnɡ yī quān x y ( )( )( )( )( )( ) zēnɡ tiān zn ɡē ǒu ěr wn zǐ qiān hnɡ lin penɡ ( )( )

  •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孙中山破陋习》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孙中山破陋习》是苏教版第五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中国辛亥革命先驱孙中山小时候目睹自己的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选废除缠足陋习的事。这篇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孙中山姐姐缠足前的活泼能干,缠足后的肉体及心灵上的痛苦,强烈地控诉了辛亥革命前缠足陋习对中国妇女的残害,字里行间讴歌了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从小就具有凡事独立思考,不盲从,敢于反抗封建陋习的独立人格,坚决与封建气力作斗争的革命精神。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

  • 三年级下册《西门豹》教学反思

    课文中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代,讲的是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巧施妙计,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故事,刻画了一个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赞扬了他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品质。 一、理清课文思路,了解主要内容。 课文比较长,为了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给学生出示了提示:调查除害开渠。让学生找出对应的段落。然后分层朗读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二、抓住人物对话,理解主要内容。 课文大量运用人物对话,展开情节,表现人物。因此抓住对话,分析对话是理解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的重要

  • 抛砖引玉,知道语文学习的任务——记我的第一堂课

    我们常说第一印象很重要,事实也是如此。人都有先入为主的习惯,因为第一眼就喜欢了某一人或某一事物,就会越看越喜欢,有时甚至连一些显而易见的缺点和不足也能包容和忍受,反之,厌烦之心就会渐长。所以,第一堂课对于我和孩子们来说都很重要,怎样才能唤起孩子对语文的喜欢之情呢? 为此我设计了很多方案:闲聊,先拉近师生的距离?学习规则,明确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检测(假期布置了课外阅读),先给学生一个下马威?想来想去,这些似乎都不太好,语文课还是应该有些语文味才好,于是,便决定像往常那样,先带学生浏览一下我们将要学习的内

  • 三年级同音字组词竞赛题

    zōng zh jin chā gēn ( )迹 甚( ) ( )造 ( )秧 树( ) 祖( ) ( )慧 ( )康 夜( ) ( )随 sh bān m kung zhung 现( ) 一( ) ( )坊 ( )石 ( )丽 ( )品 ( )级 沙( 情( ) ( ) 元 dǐ zhǐ xn min di ( )抗 停( ) 喜( ) ( )羊 爱 ( ) ( )下 白( ) ( )速 ( )花 ( )领 jīng shū jiǎng f j ( )莹 ( )送 ( )状 ( )女 ( )大 ( )彩

  • 在三年级的日子里《教养,就是要让别人舒服》

    翻阅《意林》,看到介绍余世维习惯的一段话:每次余世维要离开酒店,他都会把床铺整理一下,把摊在桌面上的东西整理好,尽量把房间恢复成进来时的样子。这样进来清扫的阿姨会对住过的客人刮目相看。 也许客人和阿姨永远也不会见面,阿姨高看这一眼也并不会对客人有什么影响,但这就是教养,在看不见的地方更显宝贵。 看了这个案例,我对余世维肃然起敬,尽管他已拥有华人管理教育第一人的称号,我的崇拜和敬意并不能使他锦上添花,但他的教养比起他的诸多光环更让人刮目相看。 生活中,看得见的教养我们找起来并不难。安静的大会堂里,我们会自觉

  • 三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庐山的云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数:总第 课时 教学时间: 月 日【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听说过庐山吗?说说自己从哪里第一次听说庐山。 2.庐山位于我国江西九江市南,四季风景如画,自古有名,历代诗人墨客纷纷慕名而往,唐朝李白、宋朝苏轼就留下了这些你们熟悉的诗句。其实庐山不仅因其峰奇山秀,瀑布溪流而闻名,那变幻无常的云雾更是庐山的一大奇景。 3.板书课题。 4.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庐山奇景。(光盘

  • 贴近生活,零推论《大扫除》教学反思

    《大扫除》这课是一篇自编课文,描述的是大扫除时,同学们都在做什么事情。本课的重点就是谁用什么做什么这一句式的学习和运用。在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贴近生活,零推论, 智障学生的想象力较差,因此在设计的时候,我采用零推论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出示学生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看着图片来学习句式,以及句式的运用。 如本课的内容大扫除,是学生每天早上都在做的事情,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对于内容擦桌子、扫地等劳动都非常的熟悉,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需要学生去想象,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在拓展的时候,我出示的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