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语文教案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名师《祖父的园子》课堂教学实录

小学五年级语文名师《祖父的园子》课堂教学实录

更新时间:2014-07-22 08:52:44

《小学五年级语文名师《祖父的园子》课堂教学实录》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一、导入课题,质疑  1.师:一个普普通通的园子,对你我而言也就这样,但对著名作家萧红来说,却是一个……——出示课题《祖父的园子》(课前已板书在黑板上),齐读。问: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对于略读课文,你们以前怎么学的?生1:先看课文前面的“导读提示”。生2:与前面的课文对比,比较着学。
师评价:你们的孙老师真优秀。

师:今天再教一种“多遍读的方法”,默读、浏览,有一定速度,甚至快到“一目十行”。

2.引导学生将课题变成问题。

达成共识:祖父的园子是怎么样的?

二、一读课文

1.浏览全文,思考: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点?想到一个词(用什么词形容这个园子)就写在课题旁边。【要求快速读、看,假如你已经预习过课文,可以一目十行。】

2.教师巡视,发现好的词马上请学生写在黑板上。【师事先在黑板上画好了线】

在这个过程中,师不时地提醒学生:再想想还有什么特点?

生写在黑板上的词有:五彩缤纷 生机勃勃 应有尽有 自由 快乐

一起讲评,举手核对。

师:仅读到这太肤浅了,要第二遍读,那么第二遍读得问题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根据刚才读到的词(结合板书)提出问题。】

生一起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园子?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园子?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应有尽有的园子?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自由的园子?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快乐的园子?

【板书上加上“?”】

【读题后把题目变成本节课的问题,读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后,又把这些答案作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顺应了“课堂正是在不断地质疑、解疑中进行”的道理,而教师也就成了那个穿针引线的人,至于课堂这件华丽的五彩衣,却是让学生们自主编织。看似漫不经心的设计,体现的却是大师的睿智。】

三、二读课文

1.再读课文,思考前3个问题,划下相应的句子,在旁边写下相应的词语(旁注)。

在学生读、想、划、写的过程中,虞老师巡视,并让一男生就自己的学习交流(举例)。

生读句:“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并告诉大家他在句子的旁边写下了“应有尽有”这个词。

师:有蜜蜂、蝴蝶的地方都是生机勃勃的,所以也有人就在旁边写了“生机勃勃”。

【这一举例,让学有困难的学生“有据可循”,也让旁注过于累赘的学生“吝惜笔墨”。从这里也让我明白了,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引领非常重要,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自己学,教师只是个别的指导几个学生,因为一个班级中肯定有部分孩子还没有具备这样的自学能力,而教师仅凭一人之力是忙不过来的,所以像这样的示范、引领不能缺,让这样的学习环节真正落到实处,不再形同虚设。】

2.指名交流。

教师适时的加以引领,如当有学生读到第2自然段:“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虞老师说:“这里也可以用课文中的词来概括,那就是——(生:‘新鲜漂亮’)。”【其实,这里也向学生传递了一个信息,体会时可关注文中的词。】

交流后,师小结:课文的第1、2自然段解决了前3个问题,于是擦去了词语上的“?”。

四、三读课文

1.浏览课文,圈出关键字,作家萧红在园子里做过哪些事情?

师问:可圈可不圈的字是圈还是不圈?【达成共识:不圈。】

生第三次浏览课文,找、圈关键字,师巡视。

2.全班交流。

指名回答:栽花、拔草、溜土、铲地、吃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浇水、睡觉(十件事)。【学生讲得比较快,不知道我记得对不对?】

【其中,关于“溜土”圈的方法虞老师特别提出,因为文中没有出现“溜土”一词,需要学生前后整合,而且两个字的顺序又是相反的,所以虞老师非常仔细地指导学生,但又不自己“告诉”,而是让学生自己想想办法,一个男生想出:加上一个表示顺序调换的符号,并板书在黑板上。教给学生圈划的方法,有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

3.师小结:萧红做了那么多事,怪不得说这是一个自由、快乐的园子。那么,这么多件事中,哪件事写得最详细?

生:铲地。

师:哪几个自然段?

生:第5~10自然段。

五、略其所略,重其所重

【略读课文教学一般只有一课时,不能做到面面俱到,“略其所略,重其所重”常为老师们选用,这节课听下来,个人认为虞老师在这个环节中是“浓墨重彩”了一番。】

1.寻找写得最具体的依据。

师:为什么说铲地写得最具体,依据是什么?

生1:因为写的字数多(篇幅长),还有人物的对话。

师:给我们一个启示,要想把一件事写具体,可以把它写得长一点,也可以抓住人物的对话来写。这是依据一,那么,依据二呢?

生2:写了人物的表情。

师:神态,祖父的三次笑。有依据三吗?

生3:增加一些段落。

师:篇幅长一些,字数多一点。

2.探究为何选择这件事的原委。

师:其实这里的任何一件事都很有趣,我们任选一件事来做做,比如“浇菜”吧,快速读读这部分内容,你会吗?

(1)模仿浇菜。

浇菜。师说:瓢拿起来,浇吧——(这时学生们很兴奋,各自浇了起来,有的嘴里还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第一次浇菜后老师简单评价,有的只有手的动作,有的嘴里还喊着“下雨啰”,既有动作又有语言。

再浇菜。师说:瓢拿起来,老师不喊停就不要停下来。【这一次学生们浇得比前一次更尽兴,教室里洋溢着无尽的快乐。】

师问:“这是在浇菜吗?”——生齐:不是。

师:这是在——(要求学生的回答不能重复)

生:玩耍、嬉戏、玩水、瞎闹、乱闹、胡闹、捣蛋。

师:与其说浇菜,不如说在浇人。这件事情这么快乐,其实其它的事情都很快乐,为什么萧红只把铲地这件事写那么具体?

(2)采用追问的方法,要求实在招架不住就投降。

【第一次】师问:为什么萧红只把铲地这件事写那么具体?

生答:因为她分辨不清杂草与稻谷。

师问:为什么她分不清杂草与稻谷?

生答:(有点窘)实在想不出来,就说“有点笨”。【下面哄堂大笑,虞老师马上说“瞎说”。】

【第二次】师问:为什么萧红只把铲地这件事写那么具体?

生答:因为这件事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下来师请学生帮老师追问】

生问:为什么这件事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答:因为这件事带给她内心的快乐最多。

生问:为什么这件事带给她内心的快乐最多?

生答:一味她不仅得到了祖父教给她的知识,还有动作上的交流。【师评价,已经被追问得语无伦次了。】

【第三次】因生把“锄头”读成了“kánɡ头”,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虞老师也被弄得莫名其妙,还问:“难道你们海盐把‘锄头说成kánɡ头’?”追问也就没有进行。

(3)师问:种谷穗的目的是什么?要求用四个字回答。

学生想了又想,没人举手,虞老师就提示大家,第一个字是“养”,下面还是没动静,于是,再提醒第三个字是“糊”,学生们想到了,是“养家糊口”。

师:现在这养家糊口的谷穗铲了,意味着什么?

生:饿肚子。

师:也就犯下了——

生:滔天大罪。【师马上纠正,这罪名太大了,犯下了“大错”,但祖父却是以笑面对。】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祖父?

生:慈祥、和蔼、开明、亲切、善解人意、宽容。

师:深深爱着孙女儿的祖父,大错都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的呢?这就是大作家……(师小结语)

【这个环节课堂上笑声不断,学生们是快乐的,尽情浇菜的快乐,被追问的哑口无言的快乐,而在快乐之后亦明白了作者为何要把“铲地”一事写具体的原因。这样的设计巧妙,这样的课堂轻松、愉悦。】

3.感受自由。

师:哪个自然段充分体现了大作家萧红的“自由”?(第16自然段)

(1)景物有哪些?(生答:花、鸟、虫子、倭瓜、黄瓜、玉米、蝴蝶)

师评价:也就随意写写,写得一般。

(2)读读虞老师的大作,请大家拜读,是不是比萧红写得好?

【出示教师自己描写这些景物的一段文字,写得很美。】

生:1:没萧红写得自由。

生2:多了华丽的词语。

师:我这样写出了什么?读出园子的什么?(生:美丽。)

师:萧红是为了告诉读者什么?(生:自由。)

师小结:写作的目的不同,离开了写作目的就没有好坏之分了。她想告诉读者,让读者明白她自己也是自由的。

(3)出示句式,说话训练。

我愿意(摘黄瓜),我就( );

我愿意(捉蚂蚱),我就( );

我愿意( ),我就( );

……

让学生说一说。

再出示:我想做什么,就( );

我想怎么样,就( )。

也让学生说一说。

师:这就叫——“借景抒情”。

【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渗透写法,学以致用啊。】

六、结课延伸

1.再次质疑。

师语:……因自由而快乐。为什么不叫“自由(或快乐)的园子”呢?

得出:因为这园子里的一切都是祖父的双手(汗水)创造的,是祖父的心血,是祖父对孙女深深的爱创造的。【边小结便完成板书】

2.再齐读课题。

要求:表达出作者对祖父的爱和思念。

3.推荐书:《呼兰河传》

(1)课件出示书的封面,问:看封面,大概还能读到什么?

生:其他的童年趣事。

师:我们曾经学过的一篇课文《火烧云》就是出自此书。你知道茅盾先生怎么评价这本书的吗?

生猜测。

师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茅盾语】哪个词触动了你?(凄婉)要想解开心中的疑团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生:去读这本书。

4.罗大佑的《童年》

童年时快乐的,虞老师让学生们可以哼唱一下前面的几句歌词,感受童年的无忧无虑。

5.出示老师的习作,有关“童年”系列。

(1)《童年趣事之网鸟》片断。

(2)《童年趣事之小鸡之死》片断。

(3)《童年趣事之捕鼠》片断。

【一个个有趣的童年故事,看得学生们笑声不断,羡慕之极,也令我赞叹不已,不由得发出“大师就是大师,不愧为大师称号”的感慨,自愧弗如啊。这么多的下水文,这节课中就呈现了四个片断,想想自己惭愧之极,因为没有写下水文的意识,也没有写下水文的水平。】

师小结:这就是老师的童年,再加上一张黑白照片就让童年变得永恒了。【课件出示一张黑白照片,据虞老师自己说照片中的小毛头就是他。】

6.出示句子,齐读:聪明的你,会用什么方式让你的童年永恒呢?

【尽管只是一句话,其实也为接下来的习作埋下了伏笔,又一次巧妙的设计。】

【整个结课的过程内容涵盖面广,呼应开头(质疑部分),回读课题(表达对祖父的爱和思念),推荐阅读(《呼兰河传》),相关链接(罗大佑的《童年》),展示老师的童年(习作片断),激发习作(如何让童年永恒)。这也凸显了虞老师在讲座中有关结课的说法:结课拓展,阅读激活。结课一般用时5~6分钟,使略读课文教学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起点,有相关性的阅读,延展性的阅读等。】

【后记】每次听虞老师的课总会心生感动,听得认真的同时更是记得仔细,因为这值得好好学习,回味无穷。所以每次听完也总喜欢整理下来,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为了一种资料的留存,听课笔记容易遗失,不便保存,“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放在博客上为的是资源共享,方便自己的同时亦方便大家。

板书设计

祖父 的 园 子

五彩缤纷 生机勃勃 应有尽有 借景抒情



自由 快乐
相关阅读
推荐
  • 五年级语文《唯一的听众》课例研究

    一、研究背景: 文本细读是20世纪40年代英美新批评流派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后被借来用于语文教材中文本的解读和教学。教师应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文本,因为教材文本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它直接体现着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文本细读是提升课堂品质的必由之路,是一项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工程。 可是部分教师舍不得花时间进行文本细读,敷衍了事的阅读使得解读文本视野狭窄,方法单一,程度肤浅,致使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肢解文本、窄化文本、冷落文本现象。文本细读的缺失也使部分教师解读教材能力下降,公开教学过度依赖教研组,独立备课

  • 五下第七课《祖父的园子》反思

    《祖父的园子》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而我们班中的许多孩子现在却缺乏这样的快乐生活体验。前不久我们学校组织孩子们去大剧院看戏,在途径嘉兴市行政中心时,我们班有很多同学都不知道那里是什么地方。他们都说因为父母工作太忙,所以他们平时都只待在家里。因此,一开始我以为这篇课文无法使我们班的孩子们找到共鸣。但是,当我问及有些孩子是否有和作者在课文中所描述的类似经历时,同学们一下子炸开了锅。我的问题犹如一石,激起了千层浪。整个教室顿时充满了欢声笑语。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请同学们在课文

  • 教会学生在模仿中创新——《练习1》模仿写诗教后感

    五年级上册教材练习1中的第一项训练语文与生活中为我们展示了两节关于风的清新的小诗。两节诗都是以风儿在哪里?你不知道,我不知道提出疑问,以风儿已从那里走过收束。风,来无影,去无踪,怎么知道它在哪里呢?重点是诗中的第三句:你看,树梢轻轻地摆动、湖面泛起了碧波,就知道风已经走过了。 在教学此项内容之前,我布置的前置性学习任务就是读熟课文上的两节小诗,自己也尝试写一节或两节,课上朗诵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我发现了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并一一进行了指导,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 一、 想象过于局限。 受课本插图的影响,大多数

  •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王秀小学 何丹红,课时目标: 1.凭借课文语言材料,特别是描写彭德怀神情、动作、语言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彭德怀爱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感,体会其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它融进了北上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等句子的含义。 3.挖掘课文的空白点(第19段),联系课文展开想象,练习描写彭德怀心理活动的片段。 4.在阅读过程中,感悟课文通过描写人物外表反映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在阅读过程中,感悟课文通过描写人物外表反映人物品质的写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征故事。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谈(案例及分析)

    太仓市璜泾镇王秀小学 何丹红,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3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宋代杰出诗人苏轼所写,写的是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写的是晴好天气下西湖中莲荷的壮美。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景在议后,目的是突现景美。两首诗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诗题内涵丰富:点明时间、地点、事件和心境。两首诗同写六月的西湖景色,各具特色,各有风味。表现出诗人敏锐的观察感受能力,形象生动

  • 统编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教学目标及各课文语文要素

    (说明:1.根据课程标准目标与内容的规定,粗知课文大意,梳理课文条理把握主要内容(把握内容要点)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等目标,课文的阅读教学一般都需要进行学习训练的。但是根据编制教学目标的方法之一:如果每篇课文都要编制的相同的教学目标,为避免重复啰嗦,或用上位目标叙述,一般可不叙写出来。故这些目标没有在课文教学目标中呈现出来了(同样也不在语文要素中呈现出来),但不等于不进行这些学习训练,例如《白鹭》。课后练

  • 统编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编写说明

    教科书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为依据,吸纳语文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沉淀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语言文字运用,加强语文和生活的联系,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科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教科书编写思路 1. 双线组织单元,加强单元整合。 教科书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除了加强不同年段、不同册

  • 《快乐读书吧》教学设计 (檀旻)

    一、课文内容分析, 本册快乐读书吧旨在引导学生阅读中外民间故事,从从前有座山讲起,唤起学生更多的关于民间故事的记忆,激发阅读兴趣。需要注意的是,快乐读书吧并未给出具体的推荐书目,只是提示了学生可以去阅读中国、政洲、非洲等地区的民间故事。教师可根据本班同学的实际情况,选取篇幅、难度适合的文本进行推荐和教学。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已经学过神话,如《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等,并学习简要复述历史故

  •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习作:推荐一本书》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习作的话题是推荐一本书。不同于一般的写读后感,本单元的习作创设了一个真实的任务情境,要求学生结合单元学习和以往阅读经验,把读过、认为值得推荐的好书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