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语文教案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谈(案例及分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谈(案例及分析)

更新时间:2017-07-14 16:12:51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谈(案例及分析)》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太仓市璜泾镇王秀小学    何丹红,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3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宋代杰出诗人苏轼所写,写的是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写的是晴好天气下西湖中莲荷的壮美。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景在议后,目的是突现景美。两首诗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诗题内涵丰富:点明时间、地点、事件和心境。两首诗同写六月的西湖景色,各具特色,各有风味。表现出诗人敏锐的观察感受能力,形象生动的想象能力和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
文中两幅插图,分别表现了望湖楼急雨的奇特景象和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的奇丽美景。
这两首诗同写六月的西湖景色,各具特色,各有风味。对于写景,学生读文字本身容易知道写了什么,但其中蕴含的情感以及表现出诗人敏锐的观察感受能力,形象生动的想象能力和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学生未必能很好的理解。作为教师,我们要为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进行适时的引导。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我重新组合了古诗的教学顺序,尝试采用了“比较”法来教学这一课。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阅读、欣赏、批判反思的能力”。首先,欣赏是阅读主体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要删繁就简,直击要处。其次,欣赏是阅读主体对文本的审美,是能动的内在审美要求、审美倾向的自主活动和价值取向。学生走入了文本,就会有自己的感悟,尤其是在比较阅读中,学生对古诗的欣赏、感悟会更深入。
初步阅读,感知诗意
首先让学生认识作者,了解诗人是什么样的人?然后听教师范读,初步
感知诗意和诗情。接着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读通、读顺诗文。学生自学古诗,理解诗意。师生再交流,明白古诗的内容。
比较阅读,把握诗蕴
将两首诗配对,在比较中初读感知,体味其相似点和不同点。这两首古诗组合配对,十分有趣,趣在哪里?诗题有何与众不同?诗的内容又怎样奇特?请学生仔细读读想想,你一定会有所发现。一读,解句意,知诗意。先读后解,点拨探究,逐诗逐句进行。
第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题目点明了写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心情。
初步感受诗中所的的内容:云怎样?“翻墨”,指打翻的黑墨水。乌云像打翻的黑墨水还没有遮住山。
雨怎样?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杂乱地跳进船里。
风怎样?卷地而来的大风,忽然把乌云和雨点吹散了。
水怎样?望湖楼下面的水像天空一样,水天一色,一片汪洋。
第二首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题目点明了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别朋友林子方,交代时间、地点和人物。
此时有什么感受,见到什么景色?“毕竟”,终归、到底的意思。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这时风景和四季不相同。你看——与天接连的荷叶无边的青绿,与太阳相映的荷花和往常不一样的艳红。
二读,看画面,想诗境。
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你分别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看插图想象,口述交流,形成整体诗境。通过看图、想象、比较、交流,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并获得一定的情感熏陶,领悟到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
三读,品诗味,体诗情。
这两首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我们要在诵读中品味,读
出节奏感,读出韵味。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通过读来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悲同喜,使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辐射到诵读者的情感之中,换言之,诵读者的情感自觉地代替了诗人的情感。通过读感受诗人表达的感情,前一首写疾雨急来急去,令人惊叹;后一首写晴天,莲叶荷花壮美,令人惊喜。
三、探究阅读,感悟诗趣
重在感悟两诗写景的异同点,以加深理解,激发探究情趣。
一读,感悟两诗写景的不同点:这两首诗在写景方面有什么不同之处?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写的?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为瞬间变化),动态多(翻、遮、跳、入、吹),是在楼上所见的雨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只写“莲叶”、“荷花”两景,突出静态美,色彩美,无边无际的壮阔美,是在寺下所见的晴天湖景。两句议论,两句写景。二读,感悟两诗的相似点:这两首诗在写景方面有何相似之处呢?都是写六月的西湖的景色,景中有情,情在景中。皆具诗情画意。
四、欣赏阅读,体味诗情
通过听配乐范读,学读,齐读,背诵,配乐朗诵,进行多重形式的读。古诗的教学重在朗读,无论是学前、学中,还是学后,都需要加强朗读。尤其是学后的朗读,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交流后的真切体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种形式的鼓励,不断地比较、品位,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这两首诗的感悟和理解。
相关链接:
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洵之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2.杨万里(1127—1206):宋吉水人。遇事敢言,故不得大用。他的诗平易自然,清新活泼,自具风格,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大家”。
相关阅读
推荐
  • 心灵的沟通 情感的共鸣《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教学

    曾经在实习期间听过《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一课,过程已经模糊不清了,只依稀记得当时对钱学森博士不惜一切回国的赤子之心的那种深深悸动。这次有幸聆听南湖之春大师们的课堂,再次与钱学森博士相遇,感受那从心灵中发出的深情的呐喊: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周士军老师在执教中紧紧抓住感情线,从字、词中挖掘,以朗读来表达,让美国人的迫害与钱学森的坚持这两条主线鲜明地对比着,强烈地对抗着,让我们在他们的一次次交锋中,为钱学森的坚韧,为他的义无返顾而感动,为他的那句我是中国人。而自豪。其中的许多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片段一

  • 苏教版五(下)《谈礼貌》第二课时教学预案

    教学目标:1.关注文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课前搜集与课中交流,了解议论文的一般写法,如按照怎样的顺序,事例的表达特点等。 3.借助语言文字,读懂礼貌待人的好处,并引导学生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4.通过理解剖析事例的写法,比照自己的事例,渗透修改要点,培养修改意识。 前置性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谈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礼貌的人?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3.写一个能说明礼貌待人好处的事例。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理性脉络 1.揭示课题 2.回顾议论文的一

  • 家长开放日——“感恩节”争章展示暨颁章中队活动反思

    任教至今,第一次承担中队活动课的展示任务,在接到任务的那一刻起就非常忐忑,不知从何下手。幸亏有大队辅导员谢老师、我们503班的全体孩子和家长的支持和帮助,才让我在家长开放日那天能够顺利地把课上下来。 我们本次中队活动课的主题是校园节日之感恩节争章展示暨颁章中队活动,因此在此之前的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根据学校的感恩节活动方案,通过定章课制定出了符合自己中队的争章活动单,然后在一个月中,队员们根据自己的争章活动单,完成各项必做和选做的任务,最后在中队活动课上进行展示。下面是我们活动课的几个亮点: 1.队

  •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王秀小学 何丹红,课时目标: 1.凭借课文语言材料,特别是描写彭德怀神情、动作、语言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彭德怀爱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感,体会其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它融进了北上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等句子的含义。 3.挖掘课文的空白点(第19段),联系课文展开想象,练习描写彭德怀心理活动的片段。 4.在阅读过程中,感悟课文通过描写人物外表反映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在阅读过程中,感悟课文通过描写人物外表反映人物品质的写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征故事。

  • 五下暖流教学反思及不足

    本课以人物对话为重点内容,课堂中我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朗读人物的对,明白对话之前的提示语和动作描述的语言。知道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提示语和动作描述放在人物对话之前。 然后让学生模仿课文的人物对话描写,回忆生活中和同学、老师、父母为了一个怎样的话题展开了讨论。双方是怎么说的?提示语是怎样的?都说了些什么? 学生写作片段: 体育课后,水桶里的水空了。陆浩楠的水杯也空了,便转过身去,皱着眉头问张沈奕:有没有水给点我喝?张沈奕把一杯水喝完后指着水杯说:只剩下一口水了。陆浩楠很失望地转了回去。只见陆浩楠摇了摇空荡荡的

  • 苏教版五下册《月光启蒙》教学反思

    一、了解童谣、歌谣的不同之处, 课文详细地描述了一些童谣和歌谣。从字面上理解感觉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当我问到:歌谣和童谣有什么不同的时候,学生一时语塞。我点出了童、歌两个字的时候他们方才有所领悟。后来我让学生从课文中寻找出描述歌谣和童谣的词语,找到后又对动听和幽默风趣理解,学生才能准确朗读童谣和歌谣,读出它们不同的感觉。 二、重点解读4、5、14自然段 这三个自然段讲的是作者赞美、感谢母亲。赞美母亲的聪颖、嗓音的甜美,说明家乡人民生活清苦但是精神生活丰富。感谢母亲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充满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爱之情

  • 苏教版五下《望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执教人:李梅,教学内容:1、指导学生体会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和理解品析描写小外甥对月亮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的句子。2、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教学准备:音乐、《月颂》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随意在黑板上板画0 ,问:你们看老师画的是什么? (生发挥想象,自由发言) 师: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看来,面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刚才有同学说这像一轮圆月,下面就让我们继续学习2

  • 人教版五上《桂花雨》教学设计

    一、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1.同学们,我们说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令人难忘的。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一起走进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童年,去感受一场奇妙的《桂花雨》。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让我们用心去读读课文,把生字念准,把课文读通,读到喜欢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3.一遍读完,谁能来说说桂花树是怎么样的?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哪些句子可以用来形容这些桂花树呢? 6.是呀,桂花树的样子长得笨笨的,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

  • 人教统编版(部编版),(2019五年级上册)《无名岛》教学设计

    一、课文内容分析 课文讲的是一位将军到我国南海一个小岛视察时发生的故事,将军意外发现守岛战士在寸草难生的小岛上种了菜地,菜地呈中国地图的形状。晚饭时,战士们特意为将军准备了一盘小白菜,将军倒进汤里和战士们一起分享。故事反映了无名岛战士虽然生活艰苦,但他们具有热爱海岛,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表现了将军关心战士疾苦,与士兵平等的高尚品质。本课从将军的视角,按事情发展顺序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了驻守在小岛的战士们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