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语文教案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落花生教学过程教学设计

落花生教学过程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19-11-13 19:25:46

《落花生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一、课文内容分析  《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记叙了作者小时候一次家庭活动和从中受到的教育。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过程,着重写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时“议花生”的情景,由花生的特点道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耐人寻味的道理,体现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课文内容简洁,脉络清晰,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共1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在母亲的提议下我们种花生、收花生;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第三部分(第3~15自然段)写过收获节时一家人一起尝花生、议花生,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详写了父亲和我们的对话,父亲对于花生的赞扬,使我们对普普通通的花生产生了敬佩之心,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课文中父亲的话给了作者很多启示。许地山的父亲叫许南英,进士出身,是位爱国诗人,也是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他曾率领台湾人民苦撑危局,死守孤城台南。战争失败之后,他不愿当亡国奴,就携眷搬到祖籍福建龙溪。他公务繁忙,很少参与家事活动,所以第3自然段中说父亲的到来“实在很难得”。从课文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作者和哥哥姐姐都很尊敬父亲,珍惜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光。

  课文在表达上颇具匠心,通过选取落花生这一平凡事物,围绕全家聚会这件小事展开叙述,语言浅显,但所说明的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以小见大,引人深思;内容安排详略得当,略写种花生和收花生,主要篇幅写了父亲与子女之间的对话,没有雕琢和修饰,通俗易懂,父亲和孩子们的一问一答,亲切自然,平易质朴。

  课文插图清淡质朴。画面展现的是在朦胧的月光下,低矮的花生丛中,一家人聚在茅亭中过收获节的情景。令人感觉到一家人言欢惬意、温馨和美的生活情趣,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升入五年级,处于由中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期。大多数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于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领悟文章所蕴含的教育思想还有一定的难度,在阅读和表达目标上不宜拔高。

  三、教学目标

  1.认识“亩、盼”等5个字,读准多音字“便”,会写“亩、播”等9个字,会写“播种、浇水”等7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能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了解借助落花生说明做人的道理。

  4.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由某一种事物想到的人。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了解借助落花生说明做人的道理。

  2.仿照课文的写法,写由某一事物想到的人,引导学生能叙述清楚事物与相关事件,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趣,揭示课题

  (一)出示谜语,巧妙激趣

  1. 猜谜语,猜猜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花生)

  2. (出示花生的图片)说说花生的作用。

  (二)揭示课题,引发质疑

  1.思考:为什么叫“落花生”呢?

  2.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 提问:落花生不仅是农作物的名字也是本篇作者的笔名,简介作者许地山。

  (PPT出示人像及文字)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他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一生著作颇多,有《花》《落花生》等。

  4. 学课文之前,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呢?)

  5. 板书课题。

  留着这个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走进许地山的童年时光。

  【设计意图:通过谜语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感知作者的笔名与落花生有关系,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的好习惯。】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一)扫清字词障碍,疏通字词

  1.回顾预习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词。

  2. 正音:“榨”是翘舌音,读zhà,不读zà;“空地”的“空”读第四声。“便宜”的“便”是多音字,在这里读“pián”,“宜”在文中读轻声。

  3.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播种 胶水 吩咐 榨油 爱慕 体面 深夜

  3.出示句子,读通本文中较长的句子。

  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4.指导书写:

  写字:“亭”下面是“丁”,注意不要写成“子”;“亩”和“播”都有一个“田”字。

  5.新词理解。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爱慕: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体面:(相貌、样子或穿着)好看;有气派。

  (二)自由读课文,正音

  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长句子注意停顿。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方法,并通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为接下去的教学做好铺垫。】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思考: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二)默读课文,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思考:课文围绕花生讲了哪些内容?

  (课文以“落花生”为题,写了一家人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和议花生的事。)

  2.这篇文章围绕着落花生写了这些事情,那你们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什么呢?课文哪部分是详写,哪一部分是略写,能说说吗?

  四、学习“种花生”、“收花生”的部分

  1.提出问题

  师:好!我们来读一读种花生、收花生这一部分,看一看你们都能读懂什么?有什么问题?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2.学生谈收获。

  3.学生质疑预设:收获后为何用“居然”?(合作解疑)

  【设计意图:学生围绕学习内容充分质疑,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或有异议的地方,然后运用各种方式自主探究。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指导朗读。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看你们能体会出什么?

  你看就是这样一片荒地,又是在我们姐弟几个孩子的侍弄之下,没过几个月竟然收获了花生。哎呀,这多么让人兴奋呐!来,再读读这一句,读出惊喜之情来。

  师:是啊,母亲也和我们一样感到高兴,于是她提议我们来过一个收获节,而且还把父亲请回来了。一家人吃花生、谈花生是怎样的情景呢?

  五、研读课文,把握重点

  1.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他们是怎样过收获节的?

  师:现在我们来跟他们一块过收获节,收获节里一家人——吃花生,一边吃一边——谈花生。

  2.读中感悟,突破难点。

  (1)母亲做了好几样食品让大家吃,大家边吃边谈花生的好处。默读这段,把谈花生好处的词语圈出来。

  (2)小组讨论:孩子们认为花生的好处是什么?父亲认为花生最可贵之处是什么?

  (3)汇报交流。

  分角色读这部分,读出谈话的气氛。

  姐姐说味美,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埋在地里。

  【设计意图:通过分角色朗读,创设情境,学生很快进入了议花生的情境。】

  父亲的话为什么会永远记在我心上?下节课再交流。

  六、布置作业

  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摘抄好词佳句。

  第二课时

  一、引出“可贵”,激发思维

  (一)赏图忆诗,谈话导入

  赏梅花、竹子、蜜蜂、花生四幅图忆诗。

  【设计意图:猜诗环节既注重学生日常的积累,同时也引发学生对描写花生的诗数量甚少的思考,从而开启新课堂的学习欲望。】

  (二)复习回忆,理清脉络

  梳理课文围绕落花生写的四件事: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三)听写词语,引出“可贵”

  1.听写两组词语,思考每组词语所关联的课文中的事物。

  榨油 便宜 体面 爱慕

  2.订正,适时指导书写。(重点:榨、慕)

  3.听写“可贵”一词,思考与前两组词的联系。

  【设计意图:对学生可能的答案进行预设,将“可贵”写在与“花生”相关联(榨油、便宜)词下;写在与“桃子、石榴、苹果”相关联(体面、爱慕)词下;两组词下均写。引导学生思考“可贵”的内涵,激发多元思维,引发对“可贵”的探究。】

  二、探究“可贵”,鼓励创作

  (一)聚焦对话,品花生“可贵”

  1.哪位同学把“可贵”写在了花生这一组下面?

  学生读书,自由交流理由。

  出示PPT: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1)生自由读,交流花生的“可贵”。

  (2)师生对读,发现对比。

  我看到的是桃子、石榴、苹果。你看到的是——

  我看到的是高高地挂在枝头上的桃子、石榴、苹果。你看到的是——

  我看到的是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桃子、石榴、苹果。你看到的是——

  父亲仅仅是为了对比吗?这就是自然现象,父亲究竟想说什么?

  (3)指名读,回味花生的“最可贵”之处在于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格。

  【设计意图:通过对读的形式以读为主,以读助讲,适时点拨,启发学生不断思考,充分挖掘教材内涵,逐步感悟文本背后的深意。】

  2.出示PPT。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1)由花生“最可贵”过渡到对“体面”一词的理解。

  (2)引导学生明确“讲体面”与“只讲体面”的区别。

  (3)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花生的品格和做人的道理。

  (4)小结“借物喻人”的表达特点。

  (5)分角色朗读,再现收获节“议”花生场景,深刻感悟文本主旨。

  【设计意图:本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抓住“体面”一词,内化文本价值取向,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二)多元思考,鼓励创作

  1.多元思考,体会“桃子、石榴、苹果”的可贵。

  大部分同学把“可贵”写在了花生下面,难道问题真这么简单吗?“桃子、石榴、苹果”就不可贵吗?

  学生说一说。

  明确“桃子、石榴、苹果”并非只有让人产生爱慕之心的外表,而实际没有什么用,而是既外表好看,又有用,也很可贵。

  【设计意图:教学中,不把“桃子、石榴、苹果”推到一个极端,作为反面例子对待,给予学生对事物做出自己的多元评价的空间。】

  2.学以致用,鼓励创作。

  既然我们认识到了“桃子、石榴、苹果”也很可贵,那么我们能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围绕着身边既好看又有用的事物,写一段话吗?

  学生创作、交流。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发展他们的思维,鼓励创作,将所学之识,所悟之理与生活进行有机结合。】

  三、践行“可贵”,自取笔名

  (一)了解作者

  1.设计悬念,初识作者。

  说到人,有这样一个人:他留学多年,却一年四季只穿一身长衫。他在香港大学任系主任,仍然不修边幅,留长发,蓄山羊胡须。这个人体面吗?

  出示PPT: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

  1938年3月,在汉口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他和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等45人当选为理事。

  1941年8月4日,他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

  再说一说:这人体面吗?

  2.联系笔名,再识作者。

  【设计意图:根据授课前测发现,学生对“落华生”的笔名来由、父亲的教诲对许地山有何影响产生强烈的了解欲望。本设计再次激发学生的思维冲突,使学生明白许地山借笔名勉励自己做一个具有花生品格的人。】

  (二)效仿取名,勉励自己

  1.认识名人,欣赏雅名,感悟起笔名的方法——借物喻人、勉励自己。

  举例:郭定生(柏杨)、田钟洛(袁鹰)。

  2.鼓励学生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为自己起一个笔名,分享交流。

  (三)教师下水,鼓励创作

  布置写作任务,教师展示自己作品,再次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学生读老师作品,交流收获体会。

  【设计意图:写作是学生语文学习路上的一座高山,教师示范,给学生以攀高峰的勇气,同时帮学生打开视野,可以写用不同形式写下身边的事物。】

  四、板书设计

  2 落花生

  种花生

  收花生

  议花生 榨油 便宜 体面 爱慕

  可贵

  做有用的人
尹珺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
相关阅读
推荐
  • 结合文本 感悟英雄——《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课文学到最后几篇,其中有一篇是学生最为感兴趣的,这篇课文就是22课《狼牙山五壮士》。尽管在这个小皇帝小公主的时代里,但只要踏进校园,走进教室,孩子们骨子里那种崇拜英雄,学习英雄的那种劲头与兴趣还是存在的。因此,当他们翻开语文书第22课时,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对阅读的渴望,教室里也显得比平时更为安静。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课文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

  • 古诗《鸟鸣涧》教案

    《鸟鸣涧》教案 南江县大河镇小学 罗定佳 教学内容:《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教学目的:1 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有感情地吟诵并背诵。 2 扣住重点词静空引导学生想象,体会诗歌描绘的静谧悠远的意境,感受作者的虚静淡泊。 教学重难点: 1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虚静淡泊。 2 读出诗歌的韵味。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课件名言导入 1出示课件,诸葛亮《诫子书》中前两句。 2生齐读,口头解其意,并指名说。 3出示释意的课件。学生齐读并理解,指名体会诸葛亮

  • 人教版五上一单元作文话题《我的读书故事》习作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这是人教版五上一单的作文话题之一,城市的孩子有丰富的课外阅读资源,有专业的阅读方法指导,不少孩子都养成了勤于阅读的好习惯。几乎每个孩子与书都有故事可讲。 【教学目标】 1.回忆自己的一两个读书故事,把起因、经过、结果交待清楚。 2.在故事的叙述中,融入自己真实的心理体验。 3.感受读书的美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唤起学生的记忆,并乐于分享故事和心情。能恰当地表达出自己的心理感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讲述老师自己的故事 师:同学们,也许你们还不能真正体验林海音小时候

  • 家长开放日——“感恩节”争章展示暨颁章中队活动反思

    任教至今,第一次承担中队活动课的展示任务,在接到任务的那一刻起就非常忐忑,不知从何下手。幸亏有大队辅导员谢老师、我们503班的全体孩子和家长的支持和帮助,才让我在家长开放日那天能够顺利地把课上下来。 我们本次中队活动课的主题是校园节日之感恩节争章展示暨颁章中队活动,因此在此之前的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根据学校的感恩节活动方案,通过定章课制定出了符合自己中队的争章活动单,然后在一个月中,队员们根据自己的争章活动单,完成各项必做和选做的任务,最后在中队活动课上进行展示。下面是我们活动课的几个亮点: 1.队

  • 最新人教版五上《桂花雨》案例分析

    导入之后开始学文,我以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为抓手,引出桂花的香。在体会桂花香时,我抓了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句话中的香飘十里和浸两个关键词引导学生体会和朗读。 香飘十里这个词语直接表现桂花香气飘得甚远。我先指出十里是虚指且带夸张,请学生想一想,这样写是为表明什么?学生稍作思考便可得知是为表明桂花香气飘得很远。接着,我指名学生读词,指导学生也如作者一样略带夸张,读出桂花香飘得远。在思与读的结合下,学生感受到了桂花的香。 浸这

  • 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武恒言,一、导入,1、同学们,我们生活中有一句俗语,六月天,娃娃脸,你知道什么意思吗?2、指生说说。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六月天的古诗,齐读诗题。4、从题目中你能得到那些信息?连起来说一说。 5、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古诗, 二、读好诗 1、出示学习单: 读好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尝试读出古诗的韵味; 结合工具书和已学知识,组内交流理解:先说说红色字词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2、生自主学习、组内交流

  •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词作,作者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了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一、初步感受词的韵律美 师:这首词在形式上和诗有哪些不同?

  • 桂花雨课堂教学实录教学设计

    一、课文内容分析 这篇散文以桂花雨为题,给人以美好的遐想。伴随着阵阵芳香的桂花雨,我们与作者一起重温美好的童年时光,品味成长的滋味。 课文以桂花为主线贯穿始终,语言清新质朴,意味隽永,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印象。全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2自然段,描写了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第二部分为第3、4、5、6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作者与母亲和乡亲们一起摇桂花的事情,字里行间流

  • 《快乐读书吧》教学设计 (檀旻)

    一、课文内容分析, 本册快乐读书吧旨在引导学生阅读中外民间故事,从从前有座山讲起,唤起学生更多的关于民间故事的记忆,激发阅读兴趣。需要注意的是,快乐读书吧并未给出具体的推荐书目,只是提示了学生可以去阅读中国、政洲、非洲等地区的民间故事。教师可根据本班同学的实际情况,选取篇幅、难度适合的文本进行推荐和教学。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已经学过神话,如《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等,并学习简要复述历史故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