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一、课文内容分析 《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记叙了作者小时候一次家庭活动和从中受到的教育。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过程,着重写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时“议花生”的情景,由花生的特点道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耐人寻味的道理,体现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课文内容简洁,脉络清晰,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共1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在母亲的提议下我们种花生、收花生;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第三部分(第3~15自然段)写过收获节时一家人一起尝花生、议花生,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详写了父亲和我们的对话,父亲对于花生的赞扬,使我们对普普通通的花生产生了敬佩之心,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课文中父亲的话给了作者很多启示。许地山的父亲叫许南英,进士出身,是位爱国诗人,也是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他曾率领台湾人民苦撑危局,死守孤城台南。战争失败之后,他不愿当亡国奴,就携眷搬到祖籍福建龙溪。他公务繁忙,很少参与家事活动,所以第3自然段中说父亲的到来“实在很难得”。从课文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作者和哥哥姐姐都很尊敬父亲,珍惜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光。
课文在表达上颇具匠心,通过选取落花生这一平凡事物,围绕全家聚会这件小事展开叙述,语言浅显,但所说明的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以小见大,引人深思;内容安排详略得当,略写种花生和收花生,主要篇幅写了父亲与子女之间的对话,没有雕琢和修饰,通俗易懂,父亲和孩子们的一问一答,亲切自然,平易质朴。
课文插图清淡质朴。画面展现的是在朦胧的月光下,低矮的花生丛中,一家人聚在茅亭中过收获节的情景。令人感觉到一家人言欢惬意、温馨和美的生活情趣,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升入五年级,处于由中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期。大多数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于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领悟文章所蕴含的教育思想还有一定的难度,在阅读和表达目标上不宜拔高。
三、教学目标
1.认识“亩、盼”等5个字,读准多音字“便”,会写“亩、播”等9个字,会写“播种、浇水”等7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能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了解借助落花生说明做人的道理。
4.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由某一种事物想到的人。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了解借助落花生说明做人的道理。
2.仿照课文的写法,写由某一事物想到的人,引导学生能叙述清楚事物与相关事件,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趣,揭示课题
(一)出示谜语,巧妙激趣
1. 猜谜语,猜猜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花生)
2. (出示花生的图片)说说花生的作用。
(二)揭示课题,引发质疑
1.思考:为什么叫“落花生”呢?
2.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 提问:落花生不仅是农作物的名字也是本篇作者的笔名,简介作者许地山。
(PPT出示人像及文字)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他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一生著作颇多,有《花》《落花生》等。
4. 学课文之前,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呢?)
5. 板书课题。
留着这个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走进许地山的童年时光。
【设计意图:通过谜语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感知作者的笔名与落花生有关系,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的好习惯。】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一)扫清字词障碍,疏通字词
1.回顾预习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词。
2. 正音:“榨”是翘舌音,读zhà,不读zà;“空地”的“空”读第四声。“便宜”的“便”是多音字,在这里读“pián”,“宜”在文中读轻声。
3.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播种 胶水 吩咐 榨油 爱慕 体面 深夜
3.出示句子,读通本文中较长的句子。
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4.指导书写:
写字:“亭”下面是“丁”,注意不要写成“子”;“亩”和“播”都有一个“田”字。
5.新词理解。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爱慕: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体面:(相貌、样子或穿着)好看;有气派。
(二)自由读课文,正音
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长句子注意停顿。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方法,并通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为接下去的教学做好铺垫。】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思考: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二)默读课文,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思考:课文围绕花生讲了哪些内容?
(课文以“落花生”为题,写了一家人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和议花生的事。)
2.这篇文章围绕着落花生写了这些事情,那你们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什么呢?课文哪部分是详写,哪一部分是略写,能说说吗?
四、学习“种花生”、“收花生”的部分
1.提出问题
师:好!我们来读一读种花生、收花生这一部分,看一看你们都能读懂什么?有什么问题?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2.学生谈收获。
3.学生质疑预设:收获后为何用“居然”?(合作解疑)
【设计意图:学生围绕学习内容充分质疑,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或有异议的地方,然后运用各种方式自主探究。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指导朗读。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看你们能体会出什么?
你看就是这样一片荒地,又是在我们姐弟几个孩子的侍弄之下,没过几个月竟然收获了花生。哎呀,这多么让人兴奋呐!来,再读读这一句,读出惊喜之情来。
师:是啊,母亲也和我们一样感到高兴,于是她提议我们来过一个收获节,而且还把父亲请回来了。一家人吃花生、谈花生是怎样的情景呢?
五、研读课文,把握重点
1.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他们是怎样过收获节的?
师:现在我们来跟他们一块过收获节,收获节里一家人——吃花生,一边吃一边——谈花生。
2.读中感悟,突破难点。
(1)母亲做了好几样食品让大家吃,大家边吃边谈花生的好处。默读这段,把谈花生好处的词语圈出来。
(2)小组讨论:孩子们认为花生的好处是什么?父亲认为花生最可贵之处是什么?
(3)汇报交流。
分角色读这部分,读出谈话的气氛。
姐姐说味美,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埋在地里。
【设计意图:通过分角色朗读,创设情境,学生很快进入了议花生的情境。】
父亲的话为什么会永远记在我心上?下节课再交流。
六、布置作业
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摘抄好词佳句。
第二课时
一、引出“可贵”,激发思维
(一)赏图忆诗,谈话导入
赏梅花、竹子、蜜蜂、花生四幅图忆诗。
【设计意图:猜诗环节既注重学生日常的积累,同时也引发学生对描写花生的诗数量甚少的思考,从而开启新课堂的学习欲望。】
(二)复习回忆,理清脉络
梳理课文围绕落花生写的四件事: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三)听写词语,引出“可贵”
1.听写两组词语,思考每组词语所关联的课文中的事物。
榨油 便宜 体面 爱慕
2.订正,适时指导书写。(重点:榨、慕)
3.听写“可贵”一词,思考与前两组词的联系。
【设计意图:对学生可能的答案进行预设,将“可贵”写在与“花生”相关联(榨油、便宜)词下;写在与“桃子、石榴、苹果”相关联(体面、爱慕)词下;两组词下均写。引导学生思考“可贵”的内涵,激发多元思维,引发对“可贵”的探究。】
二、探究“可贵”,鼓励创作
(一)聚焦对话,品花生“可贵”
1.哪位同学把“可贵”写在了花生这一组下面?
学生读书,自由交流理由。
出示PPT: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1)生自由读,交流花生的“可贵”。
(2)师生对读,发现对比。
我看到的是桃子、石榴、苹果。你看到的是——
我看到的是高高地挂在枝头上的桃子、石榴、苹果。你看到的是——
我看到的是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桃子、石榴、苹果。你看到的是——
父亲仅仅是为了对比吗?这就是自然现象,父亲究竟想说什么?
(3)指名读,回味花生的“最可贵”之处在于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格。
【设计意图:通过对读的形式以读为主,以读助讲,适时点拨,启发学生不断思考,充分挖掘教材内涵,逐步感悟文本背后的深意。】
2.出示PPT。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1)由花生“最可贵”过渡到对“体面”一词的理解。
(2)引导学生明确“讲体面”与“只讲体面”的区别。
(3)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花生的品格和做人的道理。
(4)小结“借物喻人”的表达特点。
(5)分角色朗读,再现收获节“议”花生场景,深刻感悟文本主旨。
【设计意图:本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抓住“体面”一词,内化文本价值取向,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二)多元思考,鼓励创作
1.多元思考,体会“桃子、石榴、苹果”的可贵。
大部分同学把“可贵”写在了花生下面,难道问题真这么简单吗?“桃子、石榴、苹果”就不可贵吗?
学生说一说。
明确“桃子、石榴、苹果”并非只有让人产生爱慕之心的外表,而实际没有什么用,而是既外表好看,又有用,也很可贵。
【设计意图:教学中,不把“桃子、石榴、苹果”推到一个极端,作为反面例子对待,给予学生对事物做出自己的多元评价的空间。】
2.学以致用,鼓励创作。
既然我们认识到了“桃子、石榴、苹果”也很可贵,那么我们能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围绕着身边既好看又有用的事物,写一段话吗?
学生创作、交流。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发展他们的思维,鼓励创作,将所学之识,所悟之理与生活进行有机结合。】
三、践行“可贵”,自取笔名
(一)了解作者
1.设计悬念,初识作者。
说到人,有这样一个人:他留学多年,却一年四季只穿一身长衫。他在香港大学任系主任,仍然不修边幅,留长发,蓄山羊胡须。这个人体面吗?
出示PPT: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
1938年3月,在汉口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他和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等45人当选为理事。
1941年8月4日,他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
再说一说:这人体面吗?
2.联系笔名,再识作者。
【设计意图:根据授课前测发现,学生对“落华生”的笔名来由、父亲的教诲对许地山有何影响产生强烈的了解欲望。本设计再次激发学生的思维冲突,使学生明白许地山借笔名勉励自己做一个具有花生品格的人。】
(二)效仿取名,勉励自己
1.认识名人,欣赏雅名,感悟起笔名的方法——借物喻人、勉励自己。
举例:郭定生(柏杨)、田钟洛(袁鹰)。
2.鼓励学生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为自己起一个笔名,分享交流。
(三)教师下水,鼓励创作
布置写作任务,教师展示自己作品,再次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学生读老师作品,交流收获体会。
【设计意图:写作是学生语文学习路上的一座高山,教师示范,给学生以攀高峰的勇气,同时帮学生打开视野,可以写用不同形式写下身边的事物。】
四、板书设计
2 落花生
种花生
收花生
议花生 榨油 便宜 体面 爱慕
可贵
做有用的人
尹珺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