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教师园地 >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暑假读了《中外音乐欣赏》倾听音乐有门道

暑假读了《中外音乐欣赏》倾听音乐有门道

更新时间:2015-03-16 22:03:32

《暑假读了《中外音乐欣赏》倾听音乐有门道》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暑假读了《中外音乐欣赏》,附录中有篇美国的艾伦·科普兰写的《怎样倾听音乐》。作者把倾听音乐的全过程分成了三种不同的阶段:(1)美感阶段;(2)表达阶段;(3)纯音乐阶段。让读者对倾听的方式有个比较清楚的概念。
倾听音乐的最简单方法就是纯粹为了对音响的乐趣而倾听,这就是美感阶段。许多学生认为音乐课就是唱歌课,唱会歌曲就是完成了音乐课的任务,至于欣赏音乐完全就是为了休息。不少学生喜欢听自己熟悉的音乐,对没有听过或不熟悉的音乐就会说曲子不好听或者听不懂,然后就没有兴趣去欣赏,而跟同学窃窃私语去了。嘈杂的欣赏环境也影响了其他同学听音乐,以至于许多学生无法坚持把曲子听完,音乐的体验呈片段式的。所以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应当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学生对音乐欣赏产生兴趣,产生乐趣。
艾伦·科普兰说:“即使在聆听音乐的这个初级阶段,也值得采取更有意识的聆听方式。 ”要让学生对乐曲产生兴趣,首先要让乐曲本身吸引学生,比如去网络上查找一些有画面的乐曲,这样的欣赏可以吸引中低年级的孩子,然后让他们有个初步的印象后,有了一定的兴趣,然后再进行深入的欣赏分析。好的音响也是必不可少的,音量要适中,不可太响,更不可太轻。保证孩子们能够清晰地听到音乐。
倾听音乐的第二个阶段即作者所说的表达阶段。所有的音乐都有表达能力,音乐都是有涵义的,但是这种涵义又是模糊不明确的。正如文学作品的“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音乐欣赏者心中就会有一千种不同的理解与感受。我们无法将乐曲具体到某种明确的表达涵义,因为无论你如何阐述,都会有无数的欣赏者驳斥你的阐述。我们能够做到的,仅仅是给一段乐曲附加上一些牵强附会的小标题,以帮助人们对于这段乐曲产生欣赏的愿望。
例如贝多芬的乐曲,当时产生的时候是没有任何标题的,人们只能拿编号去给乐曲命名。那些诸如《田园交响曲》、《合唱交响曲》之类的标题都是后来加的。而墨索尔斯基、柴可夫斯基的乐曲,音乐表达的内涵就相对明确,因此也更能够加上标题。
倾听音乐的第三个阶段就是纯音乐阶段了。为了能够追随作曲家的思路,就必须懂得一些音乐曲式的原理,必须更有意识地聆听旋律、节奏、和声以及音色。因此,我们不仅要吸引学生聆听音乐,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去理解音乐。乐理知识的讲解也是必不可少的。不能仅仅为了听音乐而听音乐,还要教会孩子听出门道来。在音乐教学中尤其要注重对学生良好倾听习惯的培养。
相关阅读
推荐
  • 源自“心”的教育──读《教育是没有用的》后感

    【引子】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意思是说,人活着的时候,浑身是软的,死了才硬梆梆;草木活着的时候,非常细腻,死了才干枯,所以说,坚硬的东西往往是死了的东西,活着的,反而是柔软的东西。】 对于教育者本身来说,柔弱有两层意思:一是柔软。即放下自己,使自己内心变得柔软,让孩子的心灵愿意靠近;二是示弱。内心强硬者,必然使孩子敬而远之。所有教育者,都应当具有像水一样柔弱的品德,柔弱,莫之能胜也,柔弱比强硬更让人愿意依靠,更让孩子愿意倾听,愿意对你

  • 善待自己的孩子——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

    关于家庭教育的书已是屡见不鲜,相信大家或多或少也读过一些,我也是。每次读这一类书籍,总是激情满怀,并不自觉地想要仿效一番,然而人总是缺乏一种持久性,久而久之,原本属于自己的那一套做法就原形毕露了,而心中也总不免会这样想:他的孩子可以这样教育,但我的孩子和他的孩子不一样,所以我还是用我自己的那一套教育理论吧。于是乎,一切又开始回到原点,对于孩子的教育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当我在阅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时,看到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首先是书名深深吸引了我,因为我兼有妈妈和老师两职,作为妈妈,我想成

  • 献给母亲节的礼物——读孩子们《给妈妈的一封信》有感

    在母亲节前夕,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母亲节,你想送给自己的妈妈什么呢?有的说:对妈妈说母亲节快乐!有的说:亲手做一张贺卡送给妈妈。有的说:买一朵或一束康乃馨送给妈妈。有的说:给妈妈做一顿美味可口的饭菜。真是五花八门,都各尽所能地想着为自己妈妈的节日增添一份欣喜和快乐。当我微笑着说:你们的提议有些缺乏新意,有些可能还不能做好或做到,所以我有个提议,不知道你们愿不愿意?孩子们异口同声地问:什么提议啊?快说说!那就是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写信?怎么写啊?我们又不会写。马上有孩子反驳道。但大部分孩子却脸露喜色,说:

  • 读《小河与小桥》有感

    《小河与小桥》是《小学语文教师》2011年2月刊上的一篇文章,浙江省诸暨市实验小学的 刘洁老师在《新经典日日诵》中记录的一次晨诵过程。孩子们晨诵的内容是: 《小河与小桥》 高帆 草地是一块 漂亮的绿绸缎 可惜被小河 剪成两半 小桥 紧扯住两半绸缎 要把它们 重新缝在一起 便让小鱼儿 做它的银针 一闪一闪 从这岸连到那岸 我以为这首儿童诗让孩子们读了就行了,但刘洁老师除了让孩子们充分地读,还对他们进行了充分的指导。首先,理解词语。问孩子们绸缎是什么意思?孩子各自从自己的角度进行回答。 是一种衣服的面料。古代

  • 诚信教育——一个故事引发的思考

    我想从看到的一个故事说起。 《一张床垫》讲述了美国人汤姆搬家时,准备换一张床垫。他去了一家名为蓝森林的家具店买床垫。汤姆买的床垫出自美国一家最知名的家具厂美像厂。床垫的质量与价格都是美国一流的,在社会上很有声誉。不幸的是汤姆在回家的路上发生了车祸,送到医院时已经人事不醒。家具店如期将床垫送到定货地点,可开门的人对此事一无所知。家具店只好将床垫拉回商店,并在店门口和报纸上登出广告,寻找汤姆。这样一等等了7年,其间商店换了2个老板。7年后,植物人汤姆奇迹般苏醒了,他已经不记得从前的事了,可最近的事他能想起来,

  • 经历美好,幸福生活——《建设理想课堂》读后感

    常听说这样的一句话:教育的现实不理想,理想的教育不现实。我想这是一句真实、无奈而又充满了精神胜利色彩的话,完全忽视了人类具有改造世界的本能与力量。 认真研读陈大伟教授撰写的《建设理想课堂》第一章《课堂教学理想》,很好地帮助我进一步构建了理想课堂的概念,对怎样的课堂是理想的课堂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以下两个方面: 一、经历美好生活 从塑造人的角度,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学习和教育呢?联系书中的论述,结合自己的思考,观察当前学校教育的现状,忧思与欣喜参半。很多学生,把学习当成痛苦,把学习当成磨砺,把学习当成无可奈何。

  • 教和学于共同体中理解现实

    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感受颇深的是第四章:认知于共同体中为伟大事物美丽所凝聚。在这一章中,现实是共同体联系的关系网,我们只有存在于这种共同联系中才能认识现实。教和学就是一个无法割分的共同体,我们寻求的共同体模式是一个能拥抱指引和优化教育的核心使命也是认知、教学和学系的使命。我们将从最具挑战的教学概念的核心教学就是开拓一个时间真正共同体的空间,来寻找这一概念多方面的线索。 师生共同学习,是一种氛围,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因为老师是一个引导着,教育者,很多时候,学生就是围着老师的思路来进行

  • 恐惧背后智慧的觉醒——《教学勇气》青年教师读后感

    帕克.帕尔默坦诚写道:我教书教了30年,至今仍感到恐惧无处不在。走进教室,恐惧在那里,我直觉得陷入恐惧恶浪中;我问个问题,而我的学生像石头一样保持沉默恐惧在那里,好像我逼他们去背叛他们的朋友;每当我感到似乎失控,诸如给难题难

  • 读《孩子为何失败》有感

    我们大部分教师认为:孩子的失败主要指学习成绩差,或者是这个学生行为品行差,故意在班级里捣乱。这样的学生,教师看见了都非常的头疼,大多数情况下教师选择了放弃。学生觉得老师既然放弃了自己,他就更加放纵自己,恶性循环,导致这帮孩子无法拯救。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不能放弃这些孩子,要让孩子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家长、教师和孩子都要努力,孩子才不会失败。 一、家长的责任在于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品行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小就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受父母的影响最大。平时多指导孩子的品行,能够正确区分好与坏。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