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教师园地 >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超越于传统的学习方式——读《学习中的创造》有感

超越于传统的学习方式——读《学习中的创造》有感

更新时间:2017-07-15 15:58:33

《超越于传统的学习方式——读《学习中的创造》有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王秀小学  何丹红,学习方式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策略指学习者为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学习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步骤,其中某一特定步骤称为学习方法。可见,学习方式不同于学习方法,它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划分,学习方式可以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学习方式。在接受学习中,要学习的全部内容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不要求他们的独立发现,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在发现学习中,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概念、规则等)不是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是让学习者通过有关线索或事例进行发现,以获取这些内容。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功效,并与人的特征是相对应的。人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因此,这两种学习方式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必须和有意义的。而传统的学习方式之所以受到批判,是因为它不仅以单一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导,而且把学习过程完全建立在学生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上,无视学生个体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从而把学校教育蜕变成“听话教育”,退化为“训育”。
传统的学习方式强调的是学生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背道而驰。因此,在新课程里,学生的学习方式必然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必然是超越于传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在学生学习问题上强调以下八个方面。
1.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
2.强调理解在意义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3.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准备状态。
学生对于所上的这堂课,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的表现要比没有准备出色的多。如“练习3”的“读读背背”中八个成语,都是描述动物的,现在也用来表达其引申义。在课堂教学中发现,课前朗读过,甚至查过字典的,学生学习起来毫不费力,而且兴趣十足,轻而易举就背诵了;而之前没有准备的,字音都读不准,在学习时明显出现了畏难情绪,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困难重重。因此,无论是课前,还是课堂上的准备状态是十分重要的。
4.重视强化的促进作用。
5.注重情感对学习活动的调控功能。
6. 提倡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新课程注重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学习,抱着探究精神,在努力掌握现有知识的同时,力争在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出丰富的创造性,选择独特有效的学习方法,发现新的思想和理论。三年级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一课中,老师出示一题“桃树有48棵,梨树是桃树的3倍,苹果树是梨树的2倍,苹果树一共有多少棵?”学生在观察题目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后,思考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完成解答后,有学生不满足于一种情况,经思考后,得出了另外一种解题方法,48×(3×2),3乘2是梨树是桃树的3倍,苹果树是梨树的2倍,也就是苹果树是桃树的6倍。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是一种在掌握现有知识的基础上的探究与深思,是课堂上的创造性思维,虽然孩子在表述的过程中并非完全正确,但确是他的深度思维,是他对这堂课的自主学习的充分体现。如果在课后,老师在培优补差的过程中,利用三年级刚刚教授的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上述的解题方法,相信以后的学习,真正体现学习中的创造。
7. 主张对学习的积极评价。
学习评价的目的应促进学生的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充分、和谐、健康地发展,而不在于分等、删选和评优。因此,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本周的作文教学中,学生在描写天空时用上了比喻“天空像一块蓝宝石”“天空好像被水洗过了一样”等精彩句子,描写白云时用上了比喻和排比的句子,“白云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当学生在交流时,教师及时点评,肯定,其他学生在修改自己的习作时也能自主用上了精彩的句式,使得文章更生动形象。无论是发现好词佳句,还是用上了合适的修辞手法;无论是篇章结构完整,还是写作顺序正确,只要教师及时指导,用上积极的评价,相信学生对于头疼的习作也会逐渐适应,慢慢喜欢。
8.重视人际关系对学习的影响。
学生若生活在一个关系融洽、和睦、健康向上的集体中,与他人的交往密切,彼此能相互悦纳、帮助,思想能共鸣,感情能相投,就有利于他的成长发展。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意味着学习行为的转变,更是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心理、学习过程等心理因素的转变。在新课程里,“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解放运动”。新课程提倡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强调学习方式从单一性转向多样性,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就是要求提升学习方式的品质,完善每一种学习方式。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接受性和封闭性等特征不同的是,新课程提倡新的学习方式,强调主动性、问题性、创造性、探究性等特征。
相关阅读
推荐
  • 润物细无声——再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有感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会有不同的感受;同一个人把同一本书多读几次也会有不同的感受。最近拜读了望海发在博客网上的一篇题为《人都是在影响中长大的》文章,再去把《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看了看,自己又有了新的认识。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书中有一句话:我们总是在接受着影响。对教师来说是这样的,对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我们做教师的是学生除了父母之外接触最多的人,是受影响最大的之一,教师在有意或无意中影响着自己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教师不仅在学识上要做一个智者,在师德上更应是一个大写的人生,

  • 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内容简介】 《窗边的小豆豆》描写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东京,发生在一所小学(巴学园)和在那里上学的一个小女孩(黑柳彻子)的真实故事。作者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

  • 读《教师如何写教育论文》有感

    暑假读了天津教育出版社的《教师如何写教育论文》一书,感触颇多。一直以为论文就是论文,原来也包括了经验总结、教育案例、教育反思、教育随笔等等。认真研读之后,针对教育案例一节,我有所思,有所想,结合这几年的教学经验,写下了小事件,大智慧。 一踏进办公室,同事们正在讨论上课时遇到的那点问题:不听课也就算了,还捣乱,害得我课都上不下去,就想着批评他我一听忙凑了过去,因为班上也有几个这样的,多听听总能吸取点经验,三个臭皮匠总顶得过几个混小子吧。于是,就见几个头颅挤在一块儿,你一句,我一句,唾沫横飞。 今年六月,我刚

  • 读《教育在十字路口》后感

    1943年法国哲学家、教育家雅克马里坦用他的如椽之笔,阐述了他对教育的理解,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正如在著作《教育在十字路口》的封面上所写教育的目的应在于:借助知识、智慧和爱,使个体获得精神解放,并以此唤醒和释放学生本性中的精神渴望、提升学生的心灵层次。因为唯有当教育成为精神自由的主人、背离技术至上的奴隶之时,其才能真正地摆脱徘徊,走出十字路口,这段话对我的启示尤其深刻。阅读着他的真知灼见,既佩服又羡慕,我明白了教学的乐趣就在于耕耘,哪怕孤独地艰难行走,也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明白了教学的乐趣也在于探索,

  • 读书随笔:有书为伴,生命飘香

    偶然,翻看《孙双金与情智教育》一书,便觉爱不释手。 孙双金老师说,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无一不是他们具有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才有灵气。如何让老师从事务型转向研究型,从知识型转向文化型,读书成了教师唯一的精神选择。由此,我联想到王崧舟老师的《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他从儒、道、释的角度透视文本,思接千载,才有了课堂上给学生以情感的熏染,智慧的启迪,多少潇潇洒洒,多少荡气回肠!心里不由感叹:文化的奠基才是我们教师成长的源泉。 许多教师憧憬成功,但无法拒绝浮躁的尘嚣,面对巨大的网络资源,总认

  • 《找准人生的北斗星》学生读后感

    五一长假期间,女儿看了《找准人生的北斗星》后,感慨万千,随手写下了读后感,女儿在结尾时这样写道:我十分感谢这本书,因为这本书给了我许多的启示,不但让我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北斗星。当我阅读完后,被女儿的那段话深深感动,是呀,无论是哪种年龄段,都应该找准自己人生的北斗星,才能使自己活得充实、快乐。以下是女儿的读后感,与大家分享。 《找准人生的北斗星》读后感 书是我们的朋友,能告诉我们许多知识,它仿佛象一座充满欢声笑语的乐园,让我们尽情地遨游;它又是一座无穷大的知识宝库,让我们在这宝库里

  • 教育的终点——听唐江澎讲座有感

    听了唐江澎的讲座,感动,崇拜。而后热血澎湃。 我从来没有认真而理性地思考过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也只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或者片段中经过着,将我学来的零乱理念拼凑着指导着我的工作,在这个功利而纷乱的社会中,我以为我坚守了教育的底线,但是和唐校长相比,我很伪。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句话,对我以及对大多数人来说,确实是一句口号,耳熟能详,确从来没有去追究它真正的意义。而唐校长对它的诠释是:一种谋划教育的眼量、一种思考教育的角度、一种认识教育价值的历史尺度、一种判断教育功效的时间和标准。如果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能真正地理

  • 孩子的悲哀——《孩子为何失败》读后感

    约翰霍特的《孩子为何失败》以日记的形式边叙边论他的学生在学校的表现。生活化的文字表述,阅读起来十分容易,但字里行间却总是会爆出发人深省的问题,之所以说爆出,是因为这些问题从来没有被我注意过。 比如说孩子面对老师时因为恐惧与害怕失败而做出的自我保护策略。他的一个学生在回答48的一半的多少时,总是低声回答24 ,无论他怎样诱导那个孩子都无法自信而大声地说出这个由她得出的正确答案。 他的学生有时会不经过思考而随便报出一个答案 ,这比没有回答要好,因为他们会认为这样一来老师肯定认为他们已经思考过,只不过得到了错误

  • 文章与课文的区别——读《言语教学论》

    李海林在《言语教学论》中谈及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时,说到文章与课文的区别。下面是该书中的一些观点。 什么是文章? 所谓文章,至少有这么三个层面: 第一,语言的层面,即语词和语法。语词与语法是文章的工具。 第二,是义理的层面。文章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是思想感情的载体。 第三,是语用(交际)的层面,从文章使用工作这个行为来看,它就是一个言语交际的作品。 什么叫文章? 从文章学的立场上来说,只有当它表达了一相相对独立完整的思想内容时才叫文章。从这一立场出发,学文章就是学义理,这就是所谓的义理教学。 从语言学的立场上来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