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探索活动实录:茶叶是叶子吗》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教学课堂实录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一年四季,叶子在孩子们眼中就像一幅幅精美而多彩的图画,孩子们通过叶子感受大自然,叶子也因为有了孩子们的关注变得充满生命力。
进入大班,我们依据《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中有关“叶子”系列活动的种种线索,和孩子们一起走进“叶子”的神秘世界。于是,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发生了。随着故事的不断增多和不断推进,我们不断地发现和收获……
在围绕“叶子”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茶叶”进入了我们的视野。随着对“茶叶”了解的不断深入,孩子们以自己喜欢的游戏方式踏上了“快乐茶社”的探索之旅。
这是“快乐茶社”探索之旅的路径图:
路径一:叶子的探索——我们来认识叶子吧!
1.生成的背景
整合课程中的“叶子”单元预设了许多关于叶子的有趣活动,如“与叶子有约”“叶子小百科”“叶子真奇妙”等。有了这样的指引,我们才能自然地将这些探索活动渗透到日常活动的各个环节,关注幼儿的行为,在预成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新的活动。
2.发展的历程
在探究过程中,“叶子”所涉及的知识和活动不仅仅是课程预设的内容,孩子们常常在发展课程方面给我们带来惊喜。
线索一:从孩子的对话到“叶子信箱”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叶子有多大吗?”“你知道叶子为什么会长大?”“叶子都是绿色的吗?”……孩子们表现出对叶子广泛的好奇心以及不断寻求答案的意愿。
面对孩子们众多的问题,我们设立了“叶子信箱”,目的在于收集孩子们的问题信息。孩子们可以运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自由表达自己的问题,也可以在家长的协助下写出有趣的问题。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可以把个体的问题抛给全体幼儿,引导幼儿共同寻求答案;还可以将个体所获得的经验传递给集体,让它变得更有价值。 线索二:从孩子的记录到“量量叶子有多长”
自从开始研究叶子,孩子们观察自然角时就更多地将视线落在植物的叶子上了。佳佳每次做有关记录时都将叶子平铺在记录纸上,然后沿着叶子的边缘画下叶子轮廓线。我们问她为什么这样做,她一本正经地回答“这样才像真的叶子”。
既然孩子们产生了精确化认知事物的需求,活动“量量叶子有多长”便应运而生。这是一个跟踪式的观察记录活动,它可以解决幼儿提出的“叶子长得有多快”这个问题。首先,孩子们确定了各自的观察对象,从中他们自然而然地认识了更多的植物叶子。他们知道柳树的叶子是细长的,苹果树的叶子是有锯齿的,等等。其次,他们以四个幼儿为一组选择某种植物的一片叶子作为记录对象,为此,他们为这片叶子系上红绳标记。接着,孩子们选择绳子、木棒等实物与小组同伴合作进行测量与记录。最后幼儿将结果记录在有标尺的记录纸上。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寻找到了叶子生长变化的答案,学会了借助实物进行测量的方法,学会了更为细致地观察,更形成了与同伴合作探究的的意识和能力。
路径二:茶叶的探索——茶叶是叶子吗?
1.生成的背景
孩子们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叶子,其中,茶叶引起了他们的争议,也激起了他们强烈的探究热情。于是,我们重新审视茶叶的课程价值,将茶叶作为下一步研究的切入点。课程中预设的与茶叶相关的活动也为我们和幼儿共同探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2.发展的历程
孩子们对“茶叶”并不陌生,他们既有从生活中得来的浅显认识,又迁移了研究叶子所积累的经验,从中他们深入体验到了迎接挑战和不断寻求突破的快乐体验。
线索一:从孩子的疑惑到“小小辩论会”
孩子们研究茶叶的第一个核心问题是“茶叶是叶子吗”,其中认为茶叶是叶子的有18人,认为茶叶不是叶子的有16人。于是一场有趣的辩论会开始了。喜欢看书的杰杰说:“我知道茶叶是茶叶树上长出来的,所以茶叶是叶子!”元元立刻反驳:“茶叶是让人摘的,而叶子是不可以摘的,所以茶叶不是叶子!”天天迁移了自己的经验:“叶子是生的,不能喝,而茶叶是熟的,可以喝,所以茶叶不是叶子!”琳琳提出:“茶叶虽然看上去卷卷的不像叶子,但用水一泡开就像叶子了,所以它就是叶子!”乐乐从字面上进行分析:“因为茶叶和叶子都有一个‘叶’字,所以茶叶是叶子!”思思提出新的想法:“我看到茶叶和叶子一样有叶脉,而且都是绿色的,所以茶叶是叶子!”蓉蓉举实例辩解:“苦丁茶的茶叶很细、很硬,像小棍子一样,而叶子有圆的、长的,但没有像棍子的形状,所以茶叶不是叶子!”爱做小实验的臣臣说:“叶子比水轻,放进水中会浮起来,茶叶泡进水中也会浮起来,所以它一定是叶子!”孩子们的辩论还在继续,他们的话语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有的尝试从自己的相关经验入手,有的从事物的外在表征分析,有的从字面意义去理解,还有的针对对方的表述进行辩驳。 争论的最终评判权仍然留给幼儿。在活动中,孩子们充分地表达、耐心地倾听,在相互碰撞中获得更广泛的知识,这是最为重要的。正是因为其中的不确定因素,才促使孩子们更主动地获取他们所需要的有关茶叶的信息,更热情地将探究持续下去,并在不断质疑、解惑中成长。
线索二:从孩子的故事到“茶叶制品大搜索”
在整合课程的“资料”中有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叫“茶叶的聚会”,它不仅讲到了各种各样的茶叶,还提到了“茶糖”“茶叶馒头”“茶叶枕头”“茶叶蛋”等。这是一个新的课程生成点,之前我们忽略了“茶叶加工而成的食品”以及“和茶有关的食品”,其实它们可以供我们进一步研究茶叶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当孩子们带来茶叶蛋、茶香牙膏、茶瓜子、绿茶饮料、茶叶做的药时,我们的视野也似乎变得开阔起来。孩子们介绍茶叶制品,给这些收集物分类,品尝好吃的茶叶食品,收获不小。
线索三:从孩子的实验到“我是一片小茶叶”
“茶与水温的实验”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操作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实验、有观察、有比较,更有独特的记录方式。孩子们分别往杯中注入热水和冷水,结果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情况,于是,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观察到的现象:热水里的茶叶变大了,冷水里的茶叶还是小的(见图);热水泡的茶水颜色很深,冷水泡的茶水颜色很浅(见图)。孩子们在相互交流中掌握了更为多元化的记录表征方式。
在活动中,我们也在思考:除了让幼儿用嘴巴说、用笔记录,还可以用怎样的方式表现茶叶在水里的变化呢?一段轻柔而有“波澜”的“水族馆”音乐引得幼儿随之摆动起来,孩子们成了茶水中的片片茶叶,他们的肢体随着音乐慢慢地舒展开来,慢慢地上浮下沉……他们的身体动作反映着他们对茶叶形象化的理解。
路径三:茶文化的探索——大家来泡茶!
1.生成的背景
茶叶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在和幼儿一同收集有关茶的资料时经常接触“茶文化”“茶道”这样的字眼。茶文化所特有的宁静、和谐、内省的意境,与幼儿生活的喧闹场景形成对比。如果我们将茶文化所传递的精神愉悦、艺术感受、礼仪教育等信息融入幼儿的生活,将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美妙的感悟呢?
2.发展的历程
对于幼儿而言,茶文化、茶道不应该是一个定义,更应该是一种个人化的感受和体验,这种隐性文化的传递需要依赖相对具体的事物和活动。
线索一:从孩子的发现到“亲子茶具DIY”
茶具是茶文化的一个外在表现载体,我们在和孩子一起收集、欣赏、绘制茶具的过程中逐步感受和接近茶文化的内涵。孩子们在活动中发现茶壶的盖子上有一个小孔,茶壶的壶嘴高高翘起,茶壶和茶杯多以1∶4、1∶6的比例搭配…… 孩子们对于茶具的认知促使他们产生了动手制作茶具的意愿,由此我们组织了活动“亲子茶具DIY”,把目标一方面锁定在对茶具造型及其功用的关注上;另一方面提出挑战,让幼儿和家长利用家中的各种材料进行制作。
一段时间后,展示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自制茶具,有纸质的、泥塑的,还有用萝卜做的……大家在投票评选“最佳作品”的过程中进一步欣赏了各种茶具的独特造型,并感受到了他人的创意。
线索二:从孩子的调查到“茶叶对对碰”
在一项亲子调查活动中,孩子们以小记者的身份访问身边的亲人“喜欢喝什么茶?为什么”,由此了解到不同的人群对茶叶的不同喜好以及不同的茶叶适用于不同的人群,也体会到茶叶与人们健康之间的关系。
在调查中,孩子们接触到了更多品种的茶叶,于是,我们帮助幼儿将这些零散的信息进行归类,开展了“茶叶对对碰”的活动,幼儿按照不同分类标准对各种各样的茶叶进行再认知。例如按照茶的颜色分类,按照中国茶、外国茶分类,按照茶叶生长环境分类,按照茶叶采摘的季节分类,等等。由此,孩子们感悟到,对事物的认识可以是多角度、多方位的。
路径四:茶社的探索——我们的快乐茶社!
1.生成的背景
在孩子们积累了一定的茶叶、茶文化的认知经验后,他们便选择游戏的方式进一步探究有关茶叶的主题。一个属于孩子们自己的“茶社”诞生了,它让孩子们再一次置身于现实的探究情景中,不断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获得新的经验,并不断产生游戏新的生长点。
2.发展的历程
首先,我们和幼儿一起走进真正的茶馆,那里的人员、设备、交往行为给班级的“快乐茶社”提供了很多可以迁移的经验。无论在游戏的筹备、构建阶段还是发展阶段,我们总能从幼儿那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孩子的经验成为不断推进活动的依据和动力。
线索一:从孩子的参观到“我们的茶社广告”
参观社区茶社时,孩子们曾被门口醒目的广告所吸引。“为什么要贴广告?”“我们的茶社也需要广告吗?”这是参观时孩子们提出的问题。
“快乐茶社”即将开业,大家都在做准备工作,有画邀请函的,有制作优惠券的,还有提出给茶社做广告的,做广告的理由是:“要让全园的小朋友都知道我们的茶社开张了!”接着,有关广告的话题由此展开:“应该怎么才能让别人看明白广告?”“茶社的广告要用什么标志图和颜色?”“广告贴在哪里最合适?”经过不断讨论、尝试,孩子们自制了许多广告。有的将广告贴在幼儿园门口,认为“大家一上幼儿园就会发现”;有的将广告贴在走廊上,因为“很多人都会从这里走过”;有的将广告贴在班级门口,理由是“真正的茶馆就是把广告贴在门口的”。孩子们还设计了茶社的广告词,制作了广告宣传单,给员工做了有广告图案的帽子,等等。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初步领悟了广告的构成元素,更重要的是他们尝试了如何做宣传工作。
线索二:从孩子的合作到“茶社员工竞聘会”
为了区分游戏角色,孩子们制作了角色挂牌。如,小经理的挂牌上有个领结图案,收银员使用电脑图案,等等。但角色分配时仍出现了一些矛盾,比如大家都想当经理或接待员,等等。
于是,我们引导幼儿采用“竞聘”的形式树立更明确的角色意识,达成对相关游戏规则的共识,以此解决角色分配产生的纠纷。孩子们通过讨论制定了不同角色的行为准则,如,经理要会分配任务,招待员对人要有礼貌,收银员要会计算,并用大家都能理解的绘画形式进行记录,使之成为集体认可的规则。在这个基础上,孩子们对照自我,参加了最适合自己的竞聘活动。有的用语言表达自己的优势,有的为争取别人的信任自觉调整行为表现。这样的“竞聘”活动给不同发展层面的幼儿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使他们在以后的游戏中逐步由他律变为自律,产生了有效的内部行为动机。
线索三:从孩子的游戏到“茶社建议箱”
由于幼儿在“快乐茶社”中的游戏行为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行为,因此我们更关注和挖掘幼儿在游戏中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并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有效的帮助。
经过尝试,我们发现利用“茶博士信箱”即“茶社建议箱”能让孩子们将随机发现的问题通过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并不断推进活动的生成与发展。在这些问题的推动下,我们投票产生了“最受欢迎茶叶排行榜”,讨论确定了“适合茶社顾客的娱乐项目”,创设了茶社的“名人长廊”……孩子们提出的想法和建议成为我们活动评价的依据,也成为活动不断生成与发展的参照依据。在“快乐茶社”的探索过程中,我们经常为幼儿的潜能而惊叹。同时,我们发现教学过程不是教师对幼儿居高临下的“倾泻”,而是平等的对话。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调整观念,转化行为。
1.在经历了推进式的研究后,我们意识到,一个主题活动的生成必须以一些预成活动为基础,从而使生成活动能有序开展。
2.活动生成的动机更多地来自幼儿的需要。新的、有价值的活动内容的生成需要教师关注幼儿的行为,捕捉幼儿的问题,并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索。
3.为了拓展探索空间,我们应当有意识地调动家长资源、社区资源,形成更广泛的、能有效参与探究历程的资源团队。
4.整合课程实施、生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活动都是相互促进、不断提升的。我们要引导幼儿在一次次的探索中勇于面对问题,敢于面对挑战,乐于自我超越,并在循序渐进的活动中体验成功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