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儿成长 > 婴幼儿能力培养
孩子对他人观点的理解

孩子对他人观点的理解

更新时间:2014-07-21 16:03:42

《孩子对他人观点的理解》可能是您在寻找婴幼儿能力培养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角色采择及其发展

当儿童能够将自己的想法和他人的想法分开,并想了解两种观点之间的差异时,他们开始发现,了解一个人的想法,必须从他的角度去看问题。这种行为称为“角色采择”

典型的试验就是“意外位置转移实验”:

一个木偶把一块糖藏在饭柜里。在木偶离开的时候,有人将糖移到碗柜里。木偶回来,会到哪里去找糖呢?

2岁以内的婴儿会说,“木偶回到房间后,会到碗柜里去找糖”。――因为婴儿看到了糖被移到碗柜的过程,他就用自己的想法代替了木偶的想法。他们还不会“角色采择”。

4-5岁的幼儿会说,“木偶当然是到饭柜里去找糖,因为它可不知道糖被转移了”。――这时的幼儿已经能够区别自己的想法和他人的想法,尽管自己知道糖在碗柜里,但木偶不知道。

幼儿园小朋友在做《兔子和狼》的游戏时,老师扮演大灰狼,小朋友扮演小白兔。开始,小朋友对规则理解不够,一旦音乐响起,大灰狼出来时,孩子们就大喊大叫,大灰狼很容易吃到小白兔。

到了后来,小朋友都聪明了。一旦音乐响起,大灰狼出来时,小朋友都悄悄地躲起来,大灰狼失去了目标,只好饿着肚子回家了。如此反复,连续三次,大灰狼都没有吃到小白兔。

当音乐再一次响起时,一个小朋友站起来说,“大灰狼老师,你吃了我吧,你已经好多天没吃到东西啦!”

孩子这充满童趣的话,反映了他对他人的同情,但同情的基础是他对“大灰狼老师”处境的理解。

明明是一个8岁男孩,喜欢爬树。当他有一天从树上掉下来时,被父亲看到了。父亲担心他的安全,不准他以后再爬树了。

过了几天,明明的朋友小玲遇到了麻烦,她家的小猫爬到树上下不来了,如果不救它,小猫就会摔下来。小玲请明明帮忙,爬到树上救小猫。但明明想到了父亲的要求。明明会上树去救小猫吗?

拿这个问题询问儿童,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答案:

2-3岁的幼儿会说,“明明喜欢小猫,他会上去救小猫的”。――原因在于这个孩子自身喜欢小猫,希望明明去救小猫,所以他认为明明也喜欢小猫。

这个时候,幼儿还不能角色采择。

4-5岁的幼儿可能说,“小明不会去救小猫,他怕他爸爸打他”――这时的幼儿已经站在小明的角度考虑爬树的后果,以及由此做出判断。这个幼儿有了角色采择的行为。

5-6岁的幼儿可能说,“他爸爸要是知道了小明爬树的原因,他会让小明爬上去救小猫的。”――这些幼儿认为,如果别人和他掌握了同样的信息,就会和自己有同样的感受和观点。这也是“角色采择”。

7-8岁的儿童可能说,“小明知道他爸爸会理解他的做法的”――此处,儿童关注的是小明对爸爸观念的推测。

这些儿童也可能会说,“他父亲不会支持他爬树,因为他父亲怕他从树上掉下来。”在这里,儿童又从他父亲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9-10岁的儿童会说,“他爸爸担心小明掉下来,肯定不会同意的。我们能不能给他说一说,让他同意啊?”这时的儿童,既能理解别人的观点,也希望别人理解自己的观点。

更大一点的孩子会在阐述自己观点以后,考虑其他人的承受底线,把问题交给最相关的人去决定。比如,他们可能说,“这个问题的解决要靠明明的爸爸来决定,他会对小猫的生命和明明的安全进行比较。” 儿童学会了理解别人的观点,能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增进与同伴的友谊;也会减少在社会上的冲突,让他们更少受到伤害。两者对于孩子的社会化都是非常重要的。

对他人理解的稳定性

3-5岁的孩子认识和理解他人,往往是客观的、可见的。5岁的孩子会说,“我爸爸个子很高,他有许多胡子”。

6-7岁的孩子认识和理解他人,对具体因素的依赖减少,开始从他人的外在行为向规律性行为发展。如7岁的孩子说,“我爸爸的手很有劲,谁也比不过他。”

8-10岁的孩子已经知道,事物的某些特征不会因表面的变化而变化。他会说,“我爸爸的知识很丰富,很有艺术性。”这是孩子在认知上解决了守恒概念的反应。

3-4岁的幼儿,可以获得了对他人心理初步的理解。

5-6岁的幼儿,开始意识到同伴行为的稳定性,能够推测自己的伙伴在不同环境下的典型行为。

如:5岁的明明有2个伙伴,一个伙伴平时很大方,而另一个伙伴平时不那么大方。据此,他能推断出第一个伙伴将来会和别人分享玩具,而第二个则不会。当他需要一件玩具时,他更倾向于和第一个伙伴协商。
相关阅读
推荐
  • 带孩子上街的学问

    每逢双休日、节假日,家长总喜欢带孩子上街,使孩子开阔视野,增加社会知识。但是带孩子上街还有不少学问呢。 一、目的明确。上街前可以给孩子布置任务,如回来要写篇日记或作文,这样 便于培养孩子上街时留心观察、积极思维的习惯,提高观察社会的能力。 二、介绍知识。一边转悠,一边可结合城市发展史及名胜古迹,给孩子讲一些 历史知识,培养孩子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 三、选择商店。进商店要有所选择。比如多进新华书店、文具店等,少进一些 服装店、冷饮店、饮食店,让孩子从小养成重知识、爱文化的美德。 四、合理花钱。教孩子合理花

  •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良好的观察力是孩子学习的基础.在各种学习活动中,有70%左右的信息都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如果一个孩子不善于观察,他往往会遗漏很多宝贵的信息,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所以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观察力非常重要。 那么,教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中善于观察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点出发: 利用天然的学校 家旋似乎天生就是个野孩子,让她安静地呆在教室里,或和别的小伙伴一起游戏,她并不怎么感兴趣.而如果老师允许她到户外去玩一会儿,她保准会兴奋得上窜下跳。 在户外,家旋似乎有无穷的活力:她会一个

  • 为什么宝宝爱撕纸

    一些家长发现,宝宝非常喜欢撕纸,刚买的新书,宝宝看几眼就开始撕,一直到撕烂为止,许多家长因此提出疑问,宝宝不爱看书怎么办?其实这个担心是不必要的,如果学说话、学走路一个,撕纸也是宝宝的学习过程。 宝宝满6个月以后,往往会出现撕纸现象,宝宝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某些事物,从而满足新奇感。此时,他们的手部动作渐趋精细,手眼协调能力也基本具备。当他们发现通过自己小手的动作可以改变纸的形状和发出撕纸声响时,会感到欢乐和惊喜,故而乐此不疲。有些家长担心撕纸会养成他们破坏东西的习惯,因而担忧,这些担忧是多余的。 父

  • 放手,让孩子独立

    师范附属小学幼儿园 杨艳茹 孙舒 我们班最小的小朋友是谢雨彤,样样事情都不会做,在家爷爷奶奶视她为掌上明珠,每天把她送到教室帮他小便完以后再走,他每次小便的时候都会和我说:老师,我不会退裤子。小便完了就说:好了等着我去给他提裤子,看着其他的孩子入园这么长时间了,都会自己动手做一些事情了,而彤彤呢?什么事情多不想自己动手,如果在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对他来说有害无益,渐渐会养成懒惰的思想,并且会越来越对自己没有信心。 后来,当他提着裤子要我帮忙时,我叫她穿衣服的方法,然后让他自己穿,成功了就表扬他,现在只要他

  • 幼儿使用筷子进餐的能力培养

    1、利用故事的讲述 以学本领为题创编故事,在故事《不做漏嘴巴》中,为孩子树立可供幼儿模仿的榜样,让幼儿在榜样的激励下,敢于去尝试、去操作。孩子听了老师改编的故事,对于尝试用筷子进餐的积极性很高,主动性增强。 2、在区域活动中为幼儿创设练习使用筷子的机会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投放了豆子,让幼儿进行夹豆子游戏,让每一个幼儿在游戏中,都有练习的机会。餐厅里的餐具也都使用筷子,目的是让幼儿在游戏的同时,手部的小肌肉也能得到锻炼,加强手的灵活性。让幼儿在愉快的区域游戏时,学习使用筷子的技能技巧幼儿的进步很大。 3、发

  • 说说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在《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一书中,有这么一节内容:儿童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是怎样消失的,其中,作者讲到:儿童比成人更有创造性,更有想象力。我在幼儿教师这个岗位上,已经有整整二十个年头了,和孩子们整天泡在一起,对于创造性和想象力在孩子们身上的体现,真的是感触非常的深。确实如作者所说:我们成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远不如儿童。因为,成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来越把周围的一切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思想也受到了禁锢。因此,看到这个话题,使我不由想到了曾经发生在我和孩子们之间的一件事情。 那是我有一年教小班时新年伊始的下学期,

  • 三招培养人际高手

    对于一个成功的人来说,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必备的条件。无论孩子内向还是外向,他们一开始都是天生的“人际大师”。和学习识字、算术一样,提升和发展孩子的人际智能可以让他们在未来更具备生存竞争力。 人际智能和心理发展有关 宝宝的人际智能,实际上是随着心理的发展而表现不同的:1岁以下的宝宝,正处在行为能力的萌发期,对人和物的探索欲望比较强烈。这时期无需大人教,就具备了天生卓越地与人沟通能力,见到自己喜欢的人会伸出手要抱,也会冲着陌生人甜甜地笑。 然而,1岁生日过后,人际智能会显示出“倒退”的现象。“人际大师”似乎

  • 让孩子早学说话的简单方法

    中国人传统的美德是喜怒不形于色,含蓄内敛才是有教养的表现。事实上我们应该鼓励 孩子 多表达自己,开心时与人分享,受挫折时懂得表达。促进宝宝语言能力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和他多说话。 广播电台 玩法:家庭每个成员作为一个广播电台,如:奶奶广播电台、爸爸广播电台,孩子电台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 一位家长打电话,当拨到豆豆电台时,豆豆电台就播放歌曲、相声、讲新闻等节目。这样每天练习,可促使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益处:培养孩子口齿清楚、态度大方,有表情地讲述故事和朗诵诗歌 传电报 玩法:成人在孩子耳边讲一些有趣

  • 涂鸦解析

    一、不要以成人画的标准评价儿童画,要站在孩子的立场来看待儿童画。 某些家长对儿童画的看法是有偏颇的,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用对成人画的审美观来要求儿童画,总认为孩子们的画不美观、比例失调、残缺不全、与实物常态不符等等。从这种观点出发,家长自然而然地就要指出孩子画的不足和毛病,甚至自觉不自觉地予以“贬斥”或“嘲笑”,进而采用成人的画法教画,或者不厌其烦地要求孩子照着范画进行临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