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儿成长 > 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给孩子选择的机会-自信心自尊心保护

给孩子选择的机会-自信心自尊心保护

更新时间:2014-07-21 16:10:10

《给孩子选择的机会-自信心自尊心保护》可能是您在寻找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给儿童选择的机会,孩子才会感到自己对生活是有一定控制力的,这是增进儿童自信的三个因素之一。

我们经常认为,听话的孩子就是最好的孩子,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叫他怎样做他就怎样做,因此可以省去父母的操心。有的父母也习惯为孩子设想一切,安排一切,孩子稍有不从,就脸色一变,横加指责,甚至唠叨起来没完。殊不知,这会造成孩子惟命是从、没有主见的人,不会主动探索,甚至不会主动思考。当现实生活要求孩子必须做出决定的时候,孩子就会缩手缩脚、信心不足。

选择能力,是人的重要能力之一;给孩子选择的机会,既会培养孩子的选择能力,也会增进儿童的自信心。

给孩子选择的机会,要循序渐进。

幼儿时期,可以让孩子在父母圈定的范围内,选择吃什么、穿什么等。如父母拿来香蕉和桔子,让孩子选择一样,并且只能选择一样,孩子就会知道,自己是有选择权利的,并学习根据自己爱好选择、对选择负责的技巧。

孩子稍大些,父母不妨把孩子房间的布置交给孩子,怎么装饰自己的房间,怎么玩,都让儿童自己说了算。让他们清楚,那是他们自己的空间,在自己的空间里,自己是自由的,是有选择权的。

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允许孩子对为自己购买的物品进行选择;在不造成伤害的前提下,允许孩子坚持自己的观点和行为,并为自己的观点和行为负责。

孩子上学以后,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当孩子因此征求父母意见时,父母可以提出建议,但只要不离格,应该允许孩子自己做出决定。

即使父母或老师做出的决定,特别是与孩子有关的家庭事务、班级事务,也应该征求孩子意见。当孩子的意见没有被采纳时,要向孩子解释成人决定的依据。

孩子对现实生活的参与越积极、越有效,孩子对于处理社会事务的信心就越强。案例:弹琴的孩子

一位到孩子家里做客,父母为了在客人面前展示一下孩子的才华,就让孩子弹一首刚学的、很长的曲子。孩子要求弹一首短的,只见母亲怒目一瞪,大声呵斥道,“叫你弹哪个就弹哪个!”

孩子伸出颤巍巍的小手,慌乱地找着琴键,一出错音,就惊恐地看看妈妈,妈妈始终面无表情。孩子诚惶诚恐地弹完了,似乎不是展示,而是在遭罪。

摘自《没有孩子是差生》清澈小舟

孩子对自己弹什么曲子都不能选择,他还有什么自由。没有自由,怎么能谈得上自信和自信心呢?

案例:是否当班级干部

一位父亲写道,孩子回家告诉我们,班里要竞选班干部,她要征求我们的意见。

我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当班级干部的好处和辛苦,并让也自己做主。

孩子第一次参加了竞选,但没有成功,但孩子并没有灰心,在学习上更加努力,等待第二次机会。

在第二次的竞选中,孩子成功了。我们只是提醒孩子,正确处理工作和学习的关系,既要做好工作,也要关注学习。

后来,我们搬家了,家离学校很远。有时耽误了老师布置的工作,并受到老师的批评,学习成绩也有所下降,孩子情绪有些波动。她向父母透露了不想当班级干部的意愿。我们也没有强迫她,而是建议她与老师沟通一下,听听老师的意见。

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有自我管理的潜质,关键在于我们成人要为他们提供自我管理的机会,要向他们下放自我管理的权力。
相关阅读
推荐
  • 怎样看待孩子的内向

    今天看一位妈妈帖子询问孩子内向怎么办,联想到现在有好些孩子有类似的表现,如和几个好朋友在一起的时候表现得很兴奋,能大声交谈,愉快游戏,而在其他人包括 老师 面前就显的有些胆小,不大愿意和老师交谈。有的家长不免好奇为什么孩子怕老师?是老师对孩子不好吗? 其实,象这样的老师应该说少之又少,大多数老师对孩子很细心,耐心。我想孩子对老师有畏惧感,可能和家长平时对他的教育有关系,有的家长在管教孩子的时候总把老师推出来说你如果再怎么怎么样,就告诉你老师或者如果你不怎么怎么样,老师就会怎么怎么样这样,无形中 孩子 潜意

  • “四个学会”,对宝宝很重要

    幼儿一旦入园,就意味着离开父母、走出家庭的狭小圈子,开始过集体生活,同时又开始一定程度上独立的生活。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主持的一项近期调查主要围绕心理健康的六个维度进行:人际关系、情绪状态、自我控制、动机、自我概念和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评价,并认为幼儿在上述六个维度上分别存在从高到低的心理问题,比如:紧张、恐惧、焦躁引发的情感脆弱、意志薄弱、自立精神差、抗挫折能力低等。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小学生不会自己回家,他一边走路一边数着马路旁边的电线杆,非得要到一个固定的数目才知道到家了,万一数错了就要返回到

  • 怎样发现宝宝的心理问题?

    我的孩子今年刚上幼儿园,以前在家我们不觉得他有什么问题,但是进了幼儿园后和别的孩子一比,才发现他在许多方面都不行,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观察发现他是否有心理问题?怎样帮助他?(家长) 3至6岁是孩子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孩子的行为,以便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首先是观察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情况,要问老师:孩子在幼儿园能否坐得住,能否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是不是经常有小动作、不听话等问题。 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会表现为多动、东张西望,不能记住老师说的话,经常是只顾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他们在运

  • 过分疼爱引起宝宝心理障碍

    妈妈生下宝宝后就把他交给爷爷奶奶飞往美国。爷爷奶奶就这一个宝宝,真不知该如何爱才让儿子媳妇放心。孩子吃喝拉撒玩,每一个细节都照顾得无微不至。孩子三岁了,身体长得挺结实,真招人喜欢,一个人玩得很自在,不过就是不太喜欢说话。 妈妈从美国回来看孩子,宝宝不认识妈妈,也不喊“妈妈”,而且也不要妈妈。 妈妈发现奇怪的是孩子除了喃喃自言自语外,很少与人说话,他要做什么,他的眼神,他的举止,爷爷奶奶一看就知道,孩子未张口,一切都办好了。可见爷爷奶奶养这孩子真是费了不少心血,下了真功夫,对得 起远在海外的儿子媳妇。但几天

  • 注意“乖孩子”的心理损伤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也许,应该再加上一句,解放儿童的心理——家长,当心“乖孩子”的心理损伤。 4岁的张倩是个乖巧听话的孩子。 有一次,老师让他们回家后,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用彩纸叠三个纸青蛙。回到家,张倩不敢和看报纸的爸爸说,也不敢和正在做饭的妈妈说,有几次,她鼓起勇气,想说却又咽了回去。吃过晚饭,要睡觉了,她却一直不肯回自己房间。 “你这孩子,怎么不听话?

  • 呵护病愈宝宝的“心理病”

    妞妞是个性格开朗、活泼大方的小朋友。前段时间,因为患病住院治疗,出院后又在家里休息了两个月,当她再次跨进幼儿园大门时,简直像换了个人似的,整天坐在教室一角,闷声不响,羞答答、怯生生,动不动就眼泪汪汪,老师觉得很奇怪:怎么得了一场病,这孩子的脾气、性格就都变了? 其实,这种性格的改变反映了孩子心理上的缺陷。患病,尤其是患慢性病的孩子,身体康复后,性格变得任性,乖张或添上一些怪癖颇为常见。 孩子患病后,往往倍受家人、亲友、老师的爱怜,有时近于娇惯。大人百依百顺,事事由着孩子来,无形中助长了他的任性。病情好转后

  • 孩子聪明十要素

    (1)对孩子的新奇念头、想象力、别出心裁的玩法,要给予称赞和鼓励。 (2)积极引导和鼓励孩子发问,把发问看成教育的手段之一。 (3)创造一种新气氛,使孩子在集体中受到重视。 (4)使孩子懂得自尊,提出自己的思想和对事物的看法。 (5)培养孩子创造的勇气和信心。 (6)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 (7)尽量鼓励孩子对事物进行新的探索,不停留在已经认知的事物上。 (8)避免孩子的惧怕心理,不要恐吓孩子,防止禁锢孩子智力的活动。 (9)倾听孩子的话,捉摸他的内心世界,掌握积极向上的因素。 (10)在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

  • 当孩子发怒的时候

    当孩子发怒的时候 曹祈东 2000年5月8日 10:35 生活时报 对待孩子的愤怒的办法不应是压制,而应该引导和化解这种愤怒,以求得积极的效果。具体地说,开导愤怒的孩子有以下几个办法: 1、当孩子的表现好或争取表现好时,及时予以表扬,以使孩子明白大人对他(她)行为的要求。比如,家长可以说,“你分糖果给小朋友吃,真大方。”“你打碎了杯子后能主动告诉我,真让我高兴。” 2、让孩子参加足够的活动。孩子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所以在家在校都不要给孩子规定太多的规矩,限制其活动自由。否则其逆反心理的作用会使其横下一条心,

  • 恶作剧不一定是坏行为

    恶作剧不一定是坏行为 2000年11月24日 09:09 中国儿童网 德国汉堡儿童心理学家托马斯·卡尔博士说:“想出恶作剧的儿童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 卡尔博士认为,恶作剧的特点是儿童以此来超越界限。要使儿童变得独立,恰恰需要这种越界。有些孩子尽管知道母亲不欣赏其恶作剧,但他仍想尝试一下,因为他想使自己离开受成人控制的世界,用做游戏的方式来拒禁令和规定。 这位儿童心理学家还认为,恶作剧也可能是一种爱的表示。如一个刚满4岁的小姑娘在父亲的钢琴上撒上酥松糕点,这肯定不是出于恶意,她更多的是要向父亲表明:你瞧,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