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儿成长 > 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四个学会”,对宝宝很重要

“四个学会”,对宝宝很重要

更新时间:2014-07-21 16:10:13

《“四个学会”,对宝宝很重要》可能是您在寻找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幼儿一旦入园,就意味着离开父母、走出家庭的狭小圈子,开始过集体生活,同时又开始一定程度上独立的生活。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主持的一项近期调查主要围绕心理健康的六个维度进行:人际关系、情绪状态、自我控制、动机、自我概念和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评价,并认为幼儿在上述六个维度上分别存在从高到低的心理问题,比如:紧张、恐惧、焦躁引发的情感脆弱、意志薄弱、自立精神差、抗挫折能力低等。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小学生不会自己回家,他一边走路一边数着马路旁边的电线杆,非得要到一个固定的数目才知道到家了,万一数错了就要返回到学校在从头数起。

  这种情况对一个小学生来说这的确是缺乏生存能力、自立精神差的表现,但是如果把这种行为放到一个5、6岁的幼儿身上,恐怕要算他表现出较高的生存能力和探索愿望了:

  1、他的方向感已经发展的很好;
  2、走一段路还能数数,反映出其注意稳定性、记忆力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方富熹研究员提出:要按照“四个学会”的标准来开展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即:

  ·学会生存:对身边(变化)的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学会更好的生存;
  ·学会做事: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学与人打交道,学计划,学组织,学管理,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实现个人目标,并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他人;
  ·学会认知:即发展个体认知能力,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拓展自己的思维;
  ·学会共同生活:做到认识自己,善待他人,加强合作,学会分享,还要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关心环境,参与环保,以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

  这“四个学会”在儿童不同的年龄阶段又有着相应的具体要求。对幼儿而言,他们一旦入园,就意味着离开父母、走出家庭的狭小圈子,开始过集体生活,同时又开始一定程度上独立的生活。四个学会就意味着:

  1、具有基本的独立生活和自理能力,比如:单独一个人的时候会找吃的、穿的,不惧怕黑暗和某些形象怪异的小动物,街上走丢了会寻求帮助;

  2、能用恰当的方式完成指定的简单任务,比如:听妈妈的话自己洗手帕、自己穿衣服,大一些的孩子应该懂得玩完了玩具自己收好,会用恰当的方式跟别的小朋友要东西玩;

  3、能积极主动地或者按成人的要求去观察事物,记得住、记得好。能就具体直观的事物进行简单的概括。肯动脑筋,想象丰富,善于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提出各种问题;分页标题

  4、爱父母、爱老师、爱小朋友、不因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提出过分的要求、游戏输了不胡闹、对人有礼貌、会说礼貌用语、有同情心、能比较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文/刘国雄)

相关阅读
推荐
  • 幼儿心理卫生保健:安抚受搓的心灵

    今天天气不错,晨间活动我带领孩子们到操场上玩沙包,小朋友们都高高兴兴的活动着,欢呼声此起彼伏。这时我看到高欣暄小朋友拉着奶奶的手,慢慢吞吞的走过来,不想参加我们的游戏。平日里神采奕奕的她,今天怎么啦?邓老师,昨天高欣暄被老师批评了吧,所以今天她有点不开心,不想来幼儿园。高欣暄的奶奶焦虑的说道:麻烦您开导开导她。原来是这样,我答应了。 高欣暄小朋友是我们小一班的漂亮宝贝,是老师的开心果,小精灵。阿姨工作忙累了,她会去捶捶背 ;老师上课时,她会积极的配合老师;小陶子广播也经常听到她的声音;她和小朋友也相处的也

  • 走进幼儿心理,促进个性和谐发展

    3月23日,参加了嘉兴市学前教育学会三届三次年会暨园长论坛活动,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关注保育管理,提升保教质量。论坛活动共分五个板块进行,前四个主题每个主题由两位中心发言,我有幸参与了第二板块走进幼儿的主题发言,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话保育管理走进幼儿心理 促进个性和谐发展 心理学对保育的诠释:(ppt1) 保育的词典意义是指对儿童的保健养育,而传统的保育观念只重视了一个保字,即对身体的保健,而忽略了对心理的内塑,从而造成了幼儿园管理的重教轻保之偏颇。用学前儿童心理学的观点重新诠释保育一词,应解读为:保为外现

  • 转化幼儿消极的嫉妒心理,正确评价每个幼儿

    观察教师:苏惠华 观察对象:倪晴 嫉妒是一种原始情感,婴儿期孩子看到母亲抱别的孩子,会哭闹。大些,看到与自己亲近的大人疼爱别的 孩子 时,会情绪失落,甚至会跑过去拉扯撕咬那个孩子,这就是早期的嫉妒。上了幼儿园后,幼儿与同伴的接触多了,进行比较的机会增多,要遭受更多嫉妒情感的折磨,嫉妒的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下面我们摘取一些事例进行分析: 镜头一 幼儿园里,老师正进行每周一次的小红花评比。倪晴看到别的小朋友陆续得到了奖励,自己却没有,开始不高兴了。等到老师给成成小红花时,她站起来,大声说:老师,成成不爱护玩具

  • 蔡志忠:“是狼启发了我”

    在知识的培育上,父母普遍对孩子灌输太多。灌输作为一种教育方式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不仅在对知识传输的有效性上,更主要的是对孩子的自信心有很大束缚作用。 父母常常持有这样一种态度:你还小,懂什么?让我来教你,你照我说的去做。这种态度的根据在于我们对孩子的知识、智力水平的错误评价。我们常常低估孩子自我观察与学习的能力,因而经常为孩子的出人意料的聪明举动感到惊讶。 但在父母赞叹自己孩子聪明的同时,如果仍不能打破成见,以客观的眼光去发现孩子的智慧,而是沉醉于自己的导师地位,对孩子的发展极为不利。 家长不喜欢孩子有太多

  • 男孩特有的攻击与冒险倾向

    小女孩是由什么构成的?

  • 面对黏人宝宝的九大规则

    妈妈,别走 当妈妈正忙乱着要赶去上班或者出门时,原本安静听话的宝宝会突然勾着妈妈的脖子,紧紧搂住妈妈,哭泣着不让妈妈离开,任何其他家人都替代不了。这样的一幕也许很多妈妈都遇到过,可能妈妈会觉得很奇怪,原本可以独自玩耍的宝宝为什么会突然变得黏人起来呢? 宝宝为什么黏人 宝宝初生的几个月,他对于任何人向他伸展开的手臂都表示欢快,并不在意亲爱的妈妈是否一直在自己身边。宝宝渐渐地长大,当他大约8个月的时候,开始明白,妈妈不是自己的附属品,而是一个可以离开自己、四处活动的独立个体。同时,他变得害怕陌生人。伦敦Sou

  • 怎样纠正儿童的任性心理

    一般说来,儿童由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对许多事情缺乏认识和判断能力,多少都有点任性。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是个性偏执、意志薄弱和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表现。环境是导致儿童产生任性心理的主要原因。孩子任性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家长不加约束,放纵教育的结果。但是,孩于的任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必要从心理上加以纠正。

  • 家长如何对待任性的幼儿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往往过分关注他们的衣食住行及智力教育,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素质培养,有关研究人员对3-6岁孩子的心理素质进行了抽样调查,有28.33%的幼儿有任性的表现,这是怎样形成的呢? 1、孩子的任性行为在一定条件下,是父母对孩子过分宽容的娇纵的结果,常常是在父母的宽容、娇纵下慢慢形成。而爱不适度和放松教育,无节制地满足孩子吃、穿、玩的要求下,无一定的生活常规和行为准则,则是孩子产生任性的温床。 2、由于幼儿自制力差,情绪不稳定,易冲动,思维带有片面性与刻板性。有的父母用训斥、打骂等粗暴方法压制孩子的

  • 爱发脾气是孩子必经的阶段

    爱发脾气是孩子必经的阶段 2002年11月7日 10:42 早教丛书《心灵的成长》 到了会走路的时候,孩子的“什么都想自己来做”的意欲便开始萌发出来了。例如,吃饭时想自己吃,可因为还不会用调羹,撒掉的比吃进去的还多,结果会变成用手抓着吃了。不过,为了培养孩子的自发性,即便是这样也不要去阻止他。 开始表现出自发性的孩子,常常想要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而且一旦做不好的话就大发脾气,不是哇哇叫唤,就是倒在地上打滚,或者是乱扔东西。 对于妈妈来说,这是一个很伤脑筋的时期,于是,当孩子想自己一个人做什么时,妈妈很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