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儿成长 > 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宝宝攻击手”—因爱而生

“宝宝攻击手”—因爱而生

更新时间:2014-07-21 16:10:12

《“宝宝攻击手”—因爱而生》可能是您在寻找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挥舞拳头去打父母,张开嘴巴去咬小朋友,高举玩具愤然摔下——这些在0-6岁的幼儿中都是常见的行为,虽然我们不能够轻易地对此界定为临床心理中的攻击行为,但是这也毕竟让我们联想到这些行为的发展趋势。为了防患于未然,我们去分析其中的原因,结果却发现——攻击是出自对爱不同的体验。

  “宝宝攻击手”——因爱而生

  镜头一:因溺爱引起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6岁的小牛,天不怕地不怕,比他小的,他会欺负;比他大的,他也敢斗。邻居们见到他只能咂咂嘴,而小牛的奶奶却逢人便夸:“瞧我那小孙子多勇敢,打得过比他大两岁的孩子呢。”小牛的妈妈也主张让他在外面凶点,这样不吃亏。

  一天下午,家门口的小朋友一个也不和小牛玩,他孤单了,便回到家拉着奶奶:“我当解放军,奶奶做坏蛋。”说罢端起玩具枪对准奶奶,嘴里发出“哒哒哒”的声音,高喊:“快投降吧!”奶奶不得不举起手:“我投降,我投降。”小牛并没有就此罢休,两只小拳头雨点般往奶奶身上打,又用脚踢,边打边说:“打败了就要躺下。”奶奶这么大年纪,躺在地上成何体统,她还没来得及劝说小孙孙,就被小牛用力推倒在地。这下飞来横祸,奶奶骨折了……

  攻击行为来自于家庭的溺爱

  因为溺爱,家长太在意幼儿不要“吃亏”;因为溺爱,幼儿不能够体验攻击所带来的伤害;因为溺爱,幼儿不能去体验对家人、对他人的关爱;因为溺爱,家长对幼儿的行为失去了约束的能力;因为溺爱,幼儿有了攻击的习惯。

  事实上,攻击并不能够保证幼儿将来“不会被欺负”。因为攻击性行为不但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而且还会使行为发出者本人得到较多的来自环境的否定态度,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大量研究表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其同伴关系一般较差。大多数同龄小朋友会对其持拒绝态度,而且由于攻击者常常惹是生非,影响正常的幼儿园或者学校的学习秩序,因此他们也不能够得到教师们的欢迎。可想而知,幼儿在这种消极、否定的环境中成长,他的性格发展必然会受到极大限制。

  这种因对幼儿的溺爱而导致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在处理方面须注意:

  1.反思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经常的反思与交流,家庭内部协商一致的教育观念与方法等,有助于走出溺爱的误区。

  2.帮助幼儿体验一种健康的关爱。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父母来帮助幼儿理解打人会给他人造成伤害,会引起小朋友的疏远,并帮助幼儿学会正确的人际表达方式。

  3.切忌以暴制暴的“棍棒教育”。

  镜头二:因喜爱模仿引起的攻击性行为

  前一段时间,电视中热播“射雕英雄传”,5岁的小强被深深吸引,每晚必看,还不停模仿其中的武打动作,并在父母和小朋友身上实践,你一不留神,他就一个“降龙十八掌”打了过来。于是不断有小朋友的父母来家里告状,而他自己身上也是伤痕累累。

  攻击行为来自于对影视中英雄人物的喜爱

  受音响效果,人物形象以及自身兴趣的影响,大部分幼儿非常喜爱电视中“非常厉害”的人物,并积极的去模仿他们,以他们自居。在自居的时候,幼儿只在意自己的言行和影视中的一样“厉害”,而不会考虑这种“厉害”对他人的影响,结果就在无意之间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

  这种因为对影视人物喜爱而导致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在处理方面须注意:

  1.冷处理。对幼儿的表演不要给予关注,使幼儿缺乏重复的动机。

  2.筛选节目。父母应尽量避免幼儿接触暴力性影视节目。如果幼儿对一般的影视中的某些情节感兴趣,父母可以给他分析影视上以及生活中的暴力行径的坏处,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

  3.转移注意。通过进行球类、棋类活动,绘画,音乐等活动,转移幼儿的注意力,陶冶幼儿性情。

  镜头三:因渴求爱而引起的攻击性行为

  小华今年四岁,是个乖巧听话的幼儿,父母工作忙,每天早上把他送到幼儿园,晚上接回来,他总是自己看看书,写写字,玩一玩,吃过饭后就自己洗漱,上床睡觉了,父母感到很自豪,小华从不需要他们操心。但是,最近,小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动不动就生气,摔东西,又哭又闹,每每这时,父母就跑过去,把他抱在怀里,好好安慰一番,直到他静下来为止,但是,一段时间过后,这种情况并没有改变,反而更加频繁而严重。为什么呢?

  攻击行为来自于对父母爱的渴求

  由于小华一贯的乖巧听话,父母对他很放心,也就少了许多关注,通过“偶然”生气、摔东西,小华“意外”的获得了父母的关注,父母拥抱,安慰的行为强化了小华的攻击行为,渐渐的,他就“习得”了这一行为方式,认为越是生气,摔东西,父母就越关心自己。于是,生气,摔东西便成了幼儿获得家长关注的一种手段。

  这一问题有大的普遍性,值得家长深思。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父母白天忙于工作,晚上回到家里已是筋疲力尽,和幼儿交流的时间太少;有的父母只关注幼儿的物质需要,而不关注其心理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对父母温暖怀抱的向往,对父母关爱的渴望,便转化为多动、攻击等行为。

这种因对爱的渴望而导致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在处理方面须注意:

  1.理解幼儿行为意图。当幼儿通过生气,摔东西等攻击性行为来引发注意的时候,父母应该反思幼儿行为的原因,并从根本上防止类似行为的出现,例如家长可以对幼儿当时的行为不予注意,而在事后与幼儿交流,陪伴幼儿游戏,亲子一起外出游玩等,增加亲子交往的质量。

  2.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积极关注幼儿的需要,多与幼儿交流,尤其要鼓励幼儿的良好行为,教给幼儿正确的情绪表达方式。

  当然,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来说,引发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个性气质、周围环境刺激等,所以父母需要了解幼儿,理解幼儿,并为幼儿提供较为宽敞的游戏空间,避免在繁杂、拥挤的空间中活动,避免提供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如玩具枪、刀)等等,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可能性。

  撰文/程贇
相关阅读
推荐
  • 关注幼儿心理健康 刻不容缓!

    湖北省秭归县九畹溪镇幼儿园 王 琼 星星是个小男孩,今年刚刚5岁,是我们幼儿园大一班新入园的孩子。听老师们介绍,他个子高高的,有一双忽闪忽闪的大眼睛,但是一见生人,眼里总是露出一丝胆怯的神色,当你跟他打招呼的时候,他总是双手紧紧地抓住衣角,不停地纠结着;嘴里呢,咕咕哝哝、结结巴巴地不知所云。而且走路的时候,永远是高一脚、低一脚地左右摇晃着,那走路的神态被袁老师戏称为幼儿园的超级男模!更可笑的是,虽然入园已经几个星期了,但是幼儿园老师他至今一个也认不准,总是把袁老师叫成谭老师,把张老师称为王老师 今天上午课

  • 防止自卑感下的高自尊——自尊心保护

    所谓自卑感下的高自尊是指,孩子的内心是自卑的,觉得自己不如他人,但他又不想让人说他不如别人,因此对他人任何的否定性评价都不接受,用自己的过度反应来体现的自尊。 自卑感下高自尊的表现是: 一是期望强大,让自己不再自卑。(这是好的方面,是孩子发展的动力,会暗暗立志)。 二是对他人有损自己尊严的行为做出过度反应。正如街上肢体残疾的人,打起人来非常狠。 三是过分被动。这样的孩子很少寻求他人的帮助,非常担心他们的要求会遭到拒绝而让他进一步感到自卑。 四是努力做让权威者满意的事,通过权威者的赞赏来获得同伴的赞赏。一些

  • 构成虐待儿童的四类行为

    生理伤害:蓄意制造生理上的损伤。例如:过分殴打孩童、强力摇摆婴幼儿、烧伤、窒息、捆绑或掌掴幼童。 心理创伤:重复性的行为,令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无人爱护。这包括把孩子放到危险的环境中;教导孩子偷窃,叫孩子贩卖非法物品;重复性的忽略、责备、不公平对待、恐吓吓轻视孩子、不友善对待、过分强迫孩子作超过本身极限的事情。例如:过度学前教育、给孩子过重的学习负担。 性虐待:强迫幼童或未成年少年发生性行为,或给他们看禁书等。例如:故意触摸孩童私处、蓄意对未成年少年暴露自身私处。 忽略:蓄意不供给孩童基本需求,例如:衣

  • 幼儿独处的积极意义

    毛毛,5岁,幼儿园中班,饱满的额头,乌黑的大眼睛,一看就很机灵的样子。可最近妈妈却有些担心毛毛,因为毛毛喜欢上了“孤独”,经常会一个人陷入若有所思的状态中,好几次妈妈看到他独自坐在地上不知道在摆弄什么,于是很关切地去问他,可毛毛却说“没有干什么

  • 剖析孩子打人的30条信息

    要处理一种问题行为,首先我们就要了解它发生的情境、频率和原因。为了深入了解孩子的打人行为,可以通过下面的30个观察事项来收集详细的信息。 孩子通常什么时候打人? ·全天的任何时候 ·特定的时候,比如比较晚的时候 ·特定活动中 ·室内或室外 ·在孩子们很接近的时候,比如集体活动时 ·在结构化的活动中 ·当孩子们参加自由活动时 ·在活动衔接期间 看起来是什么引发了这种行为? ·一个同学有他想要的东西 ·一个同学拿走了他的东西 ·一位教师对他说“不” ·他不能完成某项作业 ·他和其他孩子有争执 ·他被推挤或和其

  • 宝宝要打 110,说妈妈是个专打小孩的妈妈

    提问:guest (网友) 回答:陈福国(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教授) guest:我小孩4岁,聪明,学什么一学就会,就是太顽皮,我说服教育他不听,打他也不听,有时还给我对打,我真怕长大后还这样?请你告诉我该怎么办? 陈福国:你觉得构成你们对打结局的根子在于哪一面? guest:他做了不该做的事我打他,他不怕我,有时他还要打110,说我是个专打小孩的妈妈。他一点都不怕我。 陈福国:你的孩子很不错,他懂得怎么保护自己。这说明你的教育方式被孩子排斥,需要进行反思,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

  • 宝宝性格七色花

    每个孩子似乎都有自己无意识的色彩偏好,孩子们玩的24色橡皮泥、36色绘画水笔,总有一两种色彩早早需要“补仓”;去童装柜台买衣服,款式再怎么新颖可爱,售货小姐也无法说服孩子接受他“意料之外”的颜色。 对颜色的无意识选择有可能说出了孩子的内心秘密:他的深层个性与旗帜特征;孩子极端地热爱某一种颜色,他的个性往往越突出,这种个性常常是他优点和缺点的“爆发点”。找准了这个“爆发点”,父母对孩子的引导可以更加有的放矢。既然颜色说出了孩子的秘密,我们可以运用简洁有效的“颜色疗法”,来对孩子的某些“极端个性”加以矫正。

  • 心理健康:五把钥匙为宝宝解压

    宝宝正被“紧张”侵袭的八种征兆: 睡眠 如果睡眠一向正常的孩子突然难以入睡了,经常在半夜醒来后哭闹,或反常地特别嗜睡,那么很可能他正承受着对他而言难以承受的心理紧张。这类压力可能直接源自他睡眠环境的突然改变(如他不能适应和父母分开睡,或换了一张他感到陌生的床等),也可能间接来自于其他因素(如父母吵架、遭到大人斥责等)。 食欲 长期的食欲减退可能会导致孩子不爱吃饭甚至拒绝吃饭,如果出现厌食而又找不到肠胃或消化方面的问题,这很可能是宝宝的情绪出了问题。 敏感 原本性格随和的孩子突然变得异常敏感,如:当他正在用

  • 当你的孩子觉得委屈时

    现在的孩子大多总是倍受关注,这就造成了孩子的的自我优越感越来越强,自尊心更强。因此,当给予他们的关注稍微欠缺一点时,他们往往不能正确的理解和接受,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一句无足轻重的话语,可能就会使得孩子感到莫大的委屈,伤心不已。 释放孩子的委屈情绪 当孩子觉得委屈时,爸爸妈妈要及时了解他们委屈的原因,让他们的情绪得到释放,这样才能让他们形成健康、乐观的人格。 接纳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受委屈时,能够将不快宣泄出来,是件好事。应该让孩子适度哭闹宣泄自己的情绪,之后,再好好地去安慰孩子,设法使孩子的情绪在爆发后能够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