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儿成长 > 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你能真正理解并满足孩子行动背后的心理需求吗

你能真正理解并满足孩子行动背后的心理需求吗

更新时间:2019-03-20 20:43:41

《你能真正理解并满足孩子行动背后的心理需求吗》可能是您在寻找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一、前言: 孩子的世界是十分神秘和脆弱的,由于孩子不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需求,因此他们的许多行为在我们大人看来是很怪异、不可理解的。作为父母,如果不能很好的读懂孩子的信号,就会经常误解孩子,有时还会批评甚至训斥孩子,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有时可能因为一时的疏忽和简单粗暴,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年轻的父母们,你知道孩子的想法吗?你能真正理解并满足孩子行动背后的心理需求吗?

    二、孩子发出的信号

    1、 为什么他每次上厕所前都要哭或者扯自己的裤子,就不能好好说吗?

    小明每次上厕所前就开始大哭大闹,要不然就使劲扯自己的裤子,每次都是小脸憋得通红才肯上厕所。

    解答

    孩子上厕所哭闹可能有多种原因,有可能是因为解大便时很疼、或尿尿疼就害怕上厕所,也有可能孩子是害怕厕所里下水道流水的声音,有的家庭的便器太大,不适合小孩子,孩子坐在上面害怕漏下去,也有可能家里的厕所面积很小而且很黑,对孩子有种压迫感与不安全感。

    对策

    首先家长带领孩子先到医院检查一下泌尿系统有无病变,若有异常抓紧治疗,孩子痊愈后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若不是生理原因,家长可以仔细观察孩子为什么老是哭闹。家长可以把厕所用各种孩子喜欢的卡通图案装饰一下,并安装柔和明亮的灯光,安装一个孩子喜欢的安全舒适的儿童坐便器,让孩子在一个干净卫生、漂亮温馨、轻松愉悦的环境舒适的进行大小便。也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寻找流水声的来源,让孩子明白哗哗的声音是可以让便便冲走,让家里会更干净更卫生的。家长可以和孩子进行一些报告大小便的小游戏,“老师,我要大便!”说出来以后发一个小贴画以示鼓励。当然这些所有工作的前提是家长要保持轻松宽容的心态,不要强迫孩子大小便,要充分尊重孩子,既关注也要有分寸。

    2、 好不容易搭好的玩具,他怎么搭完就推倒呢?

    小轩喜欢玩玩具,但每次费很长时间搭好的玩具,他左看看右看看,“哗”的一声就推倒了,然后高兴得拍着手直跳。

    解答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的这种“破坏行为”可以分为“无意破坏”和“有意破坏”两类。“无意破坏”是孩子失手造成的,原因在于孩子的脑和骨骼、肌肉发育还不完善,机体的反应和协调能力比较差,脑、眼、手之间的协调还不够一致,加上孩子注意力不够集中,就会出现此类的行为。不过,这个时期的孩子也会常发生一些“有意破坏”的行为,如推倒搭好的玩具。这是因为孩子的心理特点是好动、好奇、喜欢探索,他们的兴趣不在于游戏的内容和形式,而在于游戏活动本身。他对积木搭成怎样并不关心,而感兴趣的是听到搭高的积木推一下会发出巨响声而倒下,因为他觉得听响声比搭积木更有趣。或者他对推这个动作感兴趣,在反复搭高、推倒这个动作中发现、感受一些变化等。

    对策

    对于孩子无意的破坏行为,爸爸妈妈应该原谅孩子,随着孩子生理的发展,身体的协调能力、精细运动能力、手眼协调能力的增强,孩子的这种行为自然会渐渐消失。对于孩子的有意破坏行为,家长应该抱着理解态度,用科学的方式予以鼓励和引导。父母应该首先应该给予称赞而不是批评,更不是训斥,因为孩子正在通过这种方式来显示他的力量,探索周围的世界。父母可以用数码相机拍下孩子最后的作品,让孩子不定时观看自己不同时期所搭的玩具造型,给孩子一个成功的体验。另一方面应该教育孩子正确对待,并教给孩子正确的玩法,如积木不仅可以向上叠成高楼给小鸟在上面住,还可以横着将积木一块块连成长形火车给玩具娃娃坐。教给孩子各种玩法,提高孩子的兴趣。 这样“有意破坏”的行为会逐渐减少。

    3、为什么她每次都要求我第一个到幼儿园接她呢?

    每天早上,妈妈送佳佳到幼儿园的时候,她都要紧紧搂着妈妈的脖子,嘴里一遍遍地问:“妈妈,你晚上第一个来接我行吗?”妈妈狠下心往外走,听着里面的佳佳大声哭喊:“妈妈,你早点来接我!”“妈妈,你第一个接我!”

    解答

    对于佳佳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上幼儿园是正式离开家庭、走上社会的第一步,第一次离开父母的怀抱,独自一个人从一个自由、自主的熟悉环境到一个有规则、有秩序的陌生的环境过群体生活,依恋情感得不到适当的转移,同时还要自己解决吃饭、如厕、穿衣等一系列的生活问题,孩子必然会紧张、不安、烦躁,安全感受到威胁。因此佳佳就会表现为过度依恋妈妈,希望妈妈第一个来接她,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分离焦虑”。这种不适应是正常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会逐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的。

    对策

    在孩子入园以前,家里的所有成员都要态度一致,要以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情绪来支持并鼓励孩子入园。因为家长的担心、消极引导会使孩子对上幼儿园更拒绝和排斥。
家长应多为孩子创设有趣的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自理方法:如自己握勺子吃饭、用杯子喝水、洗手擦嘴、认识自己的衣服、鞋子、穿脱鞋袜及简单的衣服等等。让孩子学一些日常生活用语,使孩子能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如:我饿了、我热了、我想喝水、我要小(大)便等,并大胆地告诉老师。
孩子刚入园时家长可以早点接,让孩子体验与家长团聚的快乐,但不要提前向孩子许诺第一个接,我想孩子对第一个来接的概念开始并不强烈,更多是因为家长为了哄孩子开心向孩子作出第一个接的承诺后而形成了强化,更导致孩子对幼儿园的难以适应。

    家长可利用入园和离园时间,引导鼓励孩子认识一个或者几个小朋友,拉拉手,玩一玩,让孩子尽快找好朋友;还要多和老师交谈,老师会及时表扬孩子,增强孩子上幼儿园的信心。

    晚上回家后全家要高兴地谈论上幼儿园的事,以乐观的态度关注孩子在园的活动,倾听她谈论在幼儿园参加的活动、认识的老师、小朋友,共同欣赏孩子带回来的作品和奖品。还可在家中布置一个类似活动室一角的环境,全家模仿游戏、上课的情景,家长与孩子轮流扮老师和幼儿,使孩子形成上幼儿园的概念,这样当孩子进入真正的活动室,能尽快融入幼儿园的环境及生活,而不会产生强烈的抗拒。
当孩子对环境、老师、小朋友都熟悉并找到自己的小伙伴后,就会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就不会哭着闹着要妈妈第一个来接了。

    结尾:

    在我们大人看来很奇怪的许多行为和做法,对于孩子来说其实透漏了自己的需求,作为家长,应该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切实感受孩子的感受,解读孩子的密码,为孩子撑起一片永远灿烂的天空!
相关阅读
推荐
  • 孩子太任性怎么办?

    于蕾是我们班一个漂亮的小女生,可是太任性。每天早上都要妈妈亲自送进来。要不然就又哭又闹。而别的孩子在大门口老师接进来就可以了。这学期算算没有哪一个星期是高高兴兴入园的。为此,我也是很头疼。 开始说,非让我出去接她。还说为什么别的老师都出去接,李老师怎么不出去接,可是,我每天又被安排在教室里。我也希望于蕾能天天高高兴兴的上幼儿园。就和于老师换班,头一天还行,看见我没哭,可后来就不行了,照样从他妈妈身上扒不下来。我发现这根本不是我出不出去接的原因。所以,每次送来时,我都得拖进来。而且,还提出这样那样的条件。如

  • 帮助孩子从小建立一个健康的心态

    音乐吧里的表演开始了,爱表现的小朋友上台做了小演员,而有几个比较内向的孩子则乖乖的做在小椅子上做小观众,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出他们对上台表演也很感兴趣。对于一些不善于表达的孩子,我们往往会有些忽略,不知道孩子的真实想法,认为他们能力弱,不自觉地想给予更多的帮助,来帮他们完成,但是往往忽略孩子内心的感受和他们的愿望。 家长访谈的时候,我在和一些家长的交流中发现,在家里孩子能够正常的讲话,表现很活跃、很调皮,喜欢在家爬上爬下,而且经常唱歌跳舞表演给父母看。但换了环境,孩子变得胆小,不爱说话,跟人很少交流。这样的孩

  • 在学踩高跷中训练孩子的心理素质

    晨间活动给孩子学习踩高跷,学习了很多天,学得快的小朋友已经学会了。但是学不会一点也没见长进。看着他们一幅懒懒的样子,好像一点学习的积极性也没有,水平更是一丝也没有长进。从我们老师的角度看,那叫学习的兴趣不浓,学习的自信不足。 怎样激发这些孩子的学习兴趣?怎样让他们渡过这个学习的困难期呢?我想了很久,决定就是强迫也要让他们渡过这个困难时期。 昨天上午,同样也是这个情形,小朋友的学习水平依然是这样。晨间活动结束,上楼后,我开始对今天的晨间活动进行谈话。然后说到了一些小朋友的情况。我问小朋友:你们说,他们要学会

  • 洞察童心:关注小小支配狂

    任性是不少幼儿的通

  • 三岁宝宝舍不得花自己钱的行为值得表扬吗

    提问:guest 回答:陈福国(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教授) guest:我的宝宝快3岁了,一次她向我要了一块硬币去做摇椅,奶奶让她自己把硬币投进去,可是她说:放进去就没有了。结果,因为舍不得,最终没有乘摇椅。已经不止一次。请问,是不是我太过分说教爸爸妈妈上班很辛苦,不上班就没有钱等观念了?宝宝的这种舍不得自己花钱的行为值得表扬吗? 陈福国:孩子的行为和父母的观念有一定的关系,估计这个孩子在你们的影响下已经比较“节约”,当然我们也不主张让孩子随心所欲,但他们对自己的过分多的压抑,对心理的成

  • 7岁,心理发育一道坎

    孤僻、逆反……青春期孩子的种种问题困扰着父母。但是许多父母根本无法想到,孩子这些不和谐的改变竟然是在幼儿期埋下的。 心理问题专家刘华清教授表示:父母,尤其是母亲要避免以各种原因疏远7岁之前的孩子,因为孩子7岁前和母亲的关系建立得不好,会直接影响孩子日后心理和人格的成长,孩子在青春期就会爆发出种种与人与事不和谐的问题。 刘教授认为:很多妈妈出差或出国时,把孩子交给老人“全权处理”,这会使孩子的潜在心理中形成“我不重要”、“妈妈不喜欢我”等想法,孩子的人格成长中应有的自信和融洽的元素就会缺失,孩子到了青春期,

  • 如何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如何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 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始,将来可使孩子们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发展;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那么,希望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了。 良好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孩子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

  • 当你的孩子觉得委屈时

    现在的孩子大多总是倍受关注,这就造成了孩子的的自我优越感越来越强,自尊心更强。因此,当给予他们的关注稍微欠缺一点时,他们往往不能正确的理解和接受,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一句无足轻重的话语,可能就会使得孩子感到莫大的委屈,伤心不已。 释放孩子的委屈情绪 当孩子觉得委屈时,爸爸妈妈要及时了解他们委屈的原因,让他们的情绪得到释放,这样才能让他们形成健康、乐观的人格。 接纳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受委屈时,能够将不快宣泄出来,是件好事。应该让孩子适度哭闹宣泄自己的情绪,之后,再好好地去安慰孩子,设法使孩子的情绪在爆发后能够

  • 改善家庭的心理环境

    家庭心理环境是由家庭成员的精神生活内容构成的。家庭物质条件好,并不等于心理环境好,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心理环境对孩子具有更大的影响作用。 家庭心理环境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例如,家长的性格、兴趣、才能以及情绪状态等,时刻表现在家庭生活中,影响着家庭心理环境,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果家长有健全的品格,爽朗、乐观、豁达,那么这个家庭就会 充满欢乐;如果家长对生活充满热爱,兴趣广泛,勤于学习和钻研,那么这个家庭定会充满学习的气氛;如果家长有音乐、美术方面的才能,那么这个家庭则会充满艺术的气息。无疑,这些对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