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与幼儿探究式学习活动》研究报告》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科学活动论文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大桥局幼儿园 万彩霞 贺剑虹
一. 问题的提出
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不断地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形象的,思维常常需要动作的帮助;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还必须以材料为中介,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对材料的直接操作。因此,
幼儿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材料。我们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我园教师在科学活动中选择使用操作材料情况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分析,从调查问卷统计表明:教师们都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操作材料,知道在科学操作活动应为幼儿提供数量充足、安全可靠的操作材料;90%的教师认为在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材料方面存在困难,主要原因是幼儿太多,家长不能很好地配合教师收集有关材料,收集过程缓慢;很多时候幼儿仅仅只对材料本身感兴趣,但持续的时间不长,操作的目的性不强;从观念上教师较重视正规科学活动材料的投放,而忽略了非正规科学教育活动这个重要的发展空间。由此可见教师在材料的收集、选择、投放及如何引导幼儿与材料相互作用中主动学习方面存在困惑。然而材料的提供直接影响着幼儿主动学习科学和探究科学的过程。由此我园提出了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开展《材料与幼儿探究式学习活动》的研究工作。
二.研究的目的
1.探索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材料如何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究行为,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2.引导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与材料互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利用家长资源及幼儿生边环境丰富材料,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
4.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情感及认真的科学态度。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幼儿园小班幼儿30名,中班幼儿35名,大班幼儿35名。本实施采用观察分析法、经验总结法、行为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四.研究的内容
1.科学探究活动中材料的收集。
2.科学探究活动中材料的选择。
3.科学探究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方式。
4.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的引导作用。
五.具体实施方法
1.利用多种途径获得材料。
〈1〉引导幼儿从自己生活环境里收集材料,变废为宝。
在幼儿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接触各种各样的物品,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引导幼儿做有心人,随时随地收集身边易得的、卫生、安全的废旧物品,设置班级“百宝箱”,引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根据需要自由选取材料,使探索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入。如活动《响罐娃娃》,教师提供塑料瓶和可放在瓶中的东西:黄豆、回形针等材料引导幼儿分辨声音的不同。幼儿的探索兴趣很高,已不满足于现有的材料,此时我们及时引导幼儿在“百宝箱”中自由寻找、选取自己需要的材料,幼儿在选择了不同的容器,有药瓶、易拉罐、茶叶罐、纸盒等后,在探索的过程中他们有了新的发现。将相同的物品放入不同的瓶罐中、将不同的物品放入相同的瓶罐中、将不同数量的物品放入瓶罐中,这时响罐娃娃发出的声音也各不相同。由于新材料的加入,使幼儿的探索活动进一步深入了。
(2)利用家长资源丰富材料。
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在实施过程中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家园共同寻找材料,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如:活动《各种各样的纸》,活动前有的幼儿在家长的带领下去文化用品商店参观、认识并购买纸,有的
家长积极引导自己的孩子在家或外出寻找各种纸,科学区成了纸的展览会,幼儿面对各种各样的纸,探索的兴趣和愿望油然而生。其中的一张复写纸引起了幼儿强烈的兴趣,于是我们为幼儿提供了白纸和画笔,生成了新的活动《花手帕》,并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复写纸的奥秘和感受图形的对称美。 (3)充分利用户外材料
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户外环境是幼儿学习科学的最好场所。
幼儿在户外活动的兴趣远远超过室内,在户外活动中幼儿的想象力也远远高于室内。在户外到处都是可探索的材料,如地上的水洼、野花、野草、落下的树叶、虫子等等,都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进而发展成探索行为。由此我们经常有意识地带幼儿到户外去观察,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有一次,几个小朋友在户外发现了许多蚂蚁,他们对此产生了强烈的好奇:蚂蚁身上白色的东西是什么?它们要到哪里去?带着这些疑问,孩子们开始了对蚂蚁的研究。他们按照蚂蚁行动的路线,发现原来白色的东西 是地上扔的一块饼干的碎屑,而蚂蚁们将碎屑背在背上运到草坪台阶下的一个蚂蚁洞中。像这样幼儿在户外自发生成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探索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在材料的获得方面我们没有只限于室内,而是积极的让材料从室内走向室外。
2.有效选择科学探究材料
(1)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激发、保持幼儿探索欲望。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探索未知的基础,因此在科学活动中我们提供给幼儿的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感知过的或触摸过的材料,由此引发和保持幼儿对材料的探索欲望。如:科学活动《神秘的布袋》。我们为幼儿提供了自制的神秘袋——一个布料柔软、袋口能收缩的小布袋,并在神秘袋内放入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气味较强、触感较明显的物品,如:苹果、铃鼓、毛巾、玩具车、刷子等引导
幼儿尝试运用不同的感官去探索、发现、猜测神秘袋内的物品,并讨论使用不同感官猜测物品的感受。这样,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与材料产生了共鸣,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2)根据幼儿的需要与兴趣选择材料
我们通过观察、询问和引发幼儿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来了解幼儿的需求和兴趣。在经过与幼儿讨论探究某种内容后,我们和幼儿一起设计,准备所需要的材料。例如:在一次猜谜活动中,孩子们为“蒜是怎样长出蒜苗来”发生了争执。教师及时了解到幼儿的需要,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幼儿认为“蒜要去掉皮泡在水里才能长出蒜苗来”;有的幼儿认为“不需要去掉皮泡在水里就能长”;有的幼儿认为“蒜应在土里才能长”。对于孩子们的说法,教师没有正确的结论,于是提出“种蒜苗”的想法,幼儿一致赞同。接着又为“种蒜苗需要那些材料”展开了讨论,接着幼儿从家里找来了杯子、小碗等。于是在自然界里出现了在不同条件下生长的蒜,引发了幼儿不断的关注、观察和探究。通过让幼儿自己来选择材料和决定用材料干什么,有利于幼儿运用原有经验澄清自己的想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方式解决问题。
(3)把握材料所蕴含的价值,准确地为目标服务。
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所提供的操作材料除了数量充足,种类齐全,便于幼儿选择、探索外,我们还积极思考,善于捕捉材料中所蕴含的科学因素,准确地为教学目标和内容服务。
如:在一次认识弹性的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材料,有积朔、橡皮泥、充气的气球等等。在进行第一次分类活动中,教师要求幼儿按变形和不变形进行分类,在第二次分类活动中,教师要求幼儿把变形的物体按变形后能还原和变形后不能还原进行分类。通过幼儿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得出了弹性的准确定义,那就是变形后又能还原的物体具有弹性。由此可见,此活动中教师能准确地把握材料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充分利用材料,通过二次对材料进行分类达到了认识弹性的目的。
3.根据需要变换投放材料的方式
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材料既包括教师向区角投放的供幼儿自选活动或日常生活中幼儿自由探索的材料,也包括在教师专门组织的科学教育中为幼儿投放的材料。
(1)正规科学教育活动中材料的投放。
正规性科学活动是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形式之一,是在集体活动状态下以分组形式进行。在活动中我们围绕主题内容、目标,提供每个幼儿或每一组幼儿足够的物质材料,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我们尊重,接纳个体差异,为幼儿提供难易层次不同的操作材料让每个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获得成功。这样有效维持了幼儿的科学兴趣。 (2)非正规科学教育活动中材料的投放。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幼儿最喜欢的室内活动莫过于可自选的区角活动,我们除了组织好正规的集体科学教学活动外,还将区角活动变成为幼儿科学探究的主要场所。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加主动活动的机会。我们不仅为区角科学活动提供蕴涵相互关系的材料,解决问题的材料。而且我们还注重区角活动材料的投放方式。
另外,科技制作室也是孩子们喜爱去的地方。在科技制作室里,陈列了各种成品模型、幼儿制作的作品,还有更多的是可以让孩子充分选择的成品及半成品制作材料,孩子们制作的科技小产品可以在展示台上及时试验。如制作的风筝可以试飞,不倒翁、小陀螺可以玩耍,小制作室是孩子们实现科学梦想的小天地。
每周一次的科学发现室活动,同样也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在我们的科学发现室里,分区域投放了各种各样的科学小玩具及科学实验器材,有买来的,有制作的。桌面上的材料每周更换一次。这样,每一次孩子们都有新鲜感,都乐意看看、比比、动动、试试,在这里进行着对科学的探究和发现。
4.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1) 引导幼儿以自己的方式记录、表达对材料的感知。
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我们常常鼓励幼儿表达对材料的感知,用适当的方式来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在《沉与浮》活动中,我们不仅向幼儿提供各种物品,还提供纸和笔,引导幼儿在玩水的过程中通过仔细的观察记录下每种物品放到水里的变化,引导幼儿用“↑”表示物品浮在水面上,“↓”表示物品沉到水底。虽然幼儿画物品的水平有限,但是他们会抓住物品的某一明显的特征来画,边观察边记录。幼儿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观察结果并不相同,这时我们引导幼儿在记录表上有争论的物品再次进行探索。 (2)耐心等待,满足幼儿与材料充分互动的需要。
在活动中,我们注意观察每位幼儿,当幼儿出现困难时我们并没有急于介入,而是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困难。在活动前,我们尝试预设多个活动环节,安排好多个环节活动的时间,以保证活动顺利、有序的开展。然而在活动中有时幼儿会沉浸在探索氛围和与材料积极互动的乐趣中,我们并没有打断他们的探索,而是随机调整活动的时间,满足幼儿探索的需要。在《玩水》活动中,我们和幼儿一起准备了各种材料,如:小瓶、杯子、玻璃弹珠、积木等,活动开始幼儿就将各种材料放入水中玩了起来。我仔细地观察、捕捉着幼儿在探索过程中的反映,发现有些幼儿乐此不疲地用杯子、瓶子装水倒水;有的幼儿发现棉花最好玩,它放到水里会变颜色,还会慢慢沉下去;有的幼儿发现玻璃弹珠不好玩,他一到水里就掉下去了;有的幼儿用劲按着水里的积木,不想让它在水面上,可是总不成功。这时我们所做的就是提出能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和提供新材料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
六.研究结果
1.情感和态度方面
通过开展《材料与幼儿探究式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幼儿与材料的交互更加积极主动,在轻松的探索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继而产生了更高的探索兴。在幼儿积极动手动脑进行操作活动中,幼儿互相交流、对话,共同学习并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这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了幼儿的探索能力,更使幼儿产生了爱科学,学科学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在自然角、科学发现室、科学活动中,孩子能主动发现问题,向同伴、老师提问;自己发现变化后,急于要告诉同伴、老师,并为自己的发现感到兴奋、自豪。
孩子乐于参与走向社会的活动,乐于在自然中,社会的大环境中学习探索。对周围环境能主动表现出关心、关爱的态度。
对科学小制作活动兴趣很高,在活动中能坚持40分钟以上的时间投入的参与制作活动并乐此不疲。乐于在学习活动后进一步尝试探究活动。活动中有疑问,80%以上的幼儿能回家主动的查寻资料,积极参与讨论、交流活动。 2、知识能力方面
努力提供让幼儿接触自然、动手操作的多种材料,创设操作和实践的良好条件。通过幼儿的自身活动,幼儿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主动尝试,获得了大量经验。并习得一些具体化的技能,在使用工具进行操作和制作活动的过程中,进而使他们自己的各种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3、综合能力发展方面
这首先表现在感知能力的发展方面,幼儿能主动地运用多种感官对事物进行观察并主动地积极地与材料互动;同时,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幼儿的表现能力明显增强;在活动中,幼儿还较多地尝试进行合作,交往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有很大提高;在活动中,孩子尝试科技小制作,运用简单技能解决有关的问题,孩子运用材料的能力增强了;更有幸的是孩子不仅多种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在活动的过程中,孩子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许多非智力因素如耐心、信心、毅力、勇敢、责任等多方面得到了培养。
3.教师习得方面
在本课题的实施研究过程中,我们教师的观念不断在转变,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表现在注重为幼儿创设学习、探索的环境、材料,在内容选择上,能够尊重幼儿的需要、兴趣,在教育方法上,让幼儿在“做中学”,注重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获得经验。
通过验证活动我们的教师会更加积极思考如何让幼儿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充分发挥
幼儿的主动性,提高幼儿的主动参与能力;在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操作材料的同时,也要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时间、活动场地,为幼儿积极的创造条件,在操作中去寻求答案,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获得知识技能,理解其联系,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积极的态度去表现事物,提高幼儿的操作能力,增强幼儿的信心;尽可能地让材料说话,最大限度地让幼儿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支配自己的活动,以保证每一个幼儿都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获得最大的发展。
七、我们的思考
我们深切的感到,科学就在孩子身边,我们要从孩子日常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从日常接触的事物中去挖掘内容。我们的教师首先自己要树立起科学精神、探索精神。教师的观念、教师的知识经验、教学的技巧直接关系到孩子们的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对幼儿探索中的主动性认识肤浅,把让幼儿动手操作就认为是发挥主动性;观念上虽已意识到主动探索精神的重要性,但是在教育过程中还是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它们。很多问题需要我们长期地实践、探索,我们愿意和同行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以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
二00五年六月
参考文献:
《幼儿科学教育教育》…………………… 刘占兰
《让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刘占兰 沈心燕
《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习科学》……… 《提高我国幼儿师资素质课题组》